百年协和:见证贫病中国变健康中国

2022-09-25 08:53王京雪
时代邮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疗卫生

● 王京雪

1921年9月16日,新落成的北京协和医院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典礼。这家医院后来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医院之一。

▲ 北京协和医院老照片

▲ 21世纪的北京协和医院

“一部协和史,就是半部中国医学史。”一个世纪以来,这里坐镇着一代代医学名家,接诊过许多中国首例乃至世界首例的疑难重症患者,保存了从1921年至今的400余万册病案——无论是孙中山、梁启超、林徽因等历史名人,还是无数前来就医的普通百姓,几乎所有患者的医疗档案都被尽数保留,共同构成了一家独一无二的人类医学档案馆。

回首百年,北京协和医院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提升以及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沧桑巨变。

到人民中去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头上长久地戴着一顶令人屈辱的“东亚病夫”的帽子。

事实上,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仍难以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1949年,全国仅有3670个医疗卫生机构、8.5万张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每千人口医疗床位数量0.15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0.93人。当时,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是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每5个新生婴儿就有1个会夭折。各种传染病肆虐,药品供应不足,医疗器械依靠进口……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起步的。

1951年1月20日,协和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协和人也投入了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医疗卫生建设事业。

“过去30多年,我从‘协和’窗内看祖国,炮声愈响,我把窗户关得愈紧。这一回,什么动力叫我自觉自愿地打开‘协和’的窗户,看见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呢?……我觉悟到共产党与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的标准。就是这个真理感动了我,唤醒了我,使我打开了30多年关紧的窗户。”1952年9月,时任协和妇产科主任、后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引起知识界的强烈反响。

同月,全国各地的援藏医疗队共同组建了西藏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所现代化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这是今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前身。协和胸外科专家徐乐天作为新中国的首位进藏医师,参与了组建工作。

1965年6月,毛泽东主席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由黄家驷、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吴英恺、刘士豪、周华康、冯应琨等协和各科顶尖专家组成的农村巡回医疗队奔赴湖南湘阴。张孝骞当时已68岁,仍主动要求下乡。

这支“协和梦之队”在将近4个月时间里,救治了3万多人。治病之余,他们还开办医学班,培训农村医生,一起编写农村卫生员培训教材《农村医学》《农村卫生员课本》和卫生科普读物《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

到人民中去。此后几十年,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国家队”,协和人的脚印遍布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抗震救灾的一线医疗队,对口支援的基层医疗队,新时期援疆、援藏等国家医疗队……他们的身影是中国千千万万医务人员的缩影。

可以清晰地看到接力棒的交递。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受命牵头完成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任务,至今已派出7批66名骨干入藏工作,无间断地为当地医院提供“造血”式援助。

参加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协和检验科副主任邱玲,入选了由中宣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的2021年“最美医生”。在协和人参与创建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邱玲带队用3年时间,让医院检验科通过了ISO15189评审,让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藏区从此有了符合国家标准的临床实验室。结束援藏前,邱玲来到献血点,她在朋友圈里写道:“在我们即将离开时,也许还可以为我们的亲人献上我们的热血。”

把患者装在心里

“在这个‘医学殿堂’,备受尊敬的‘大’医生,不仅医术精湛,更时刻把患者装在心里。”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在庆祝医院建院百年的致辞中这样说道。

走进院史陈列馆,人们能看到许多协和人最熟知的故事——

协和内科老主任张孝骞,座右铭是“戒、慎、恐、惧”。他的名言是:“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如何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院史馆里展示着他那些早已成为协和传奇的“小本本”。尽管学术地位崇高,张孝骞生前却没出版过独立著作,只留下这样几十本巴掌大小,写满病人姓名、年龄、病情等信息的小本子。与他共事过的医生们说,二三十年前经手的病人,张孝骞也能说出姓名,对其病史如数家珍,仿佛从未离开病人身旁。

妇产科老主任林巧稚的床头柜和电话也陈列在展厅中。她说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她床头的电话永远连接着病房。一生未婚的她,亲手接生过5万多婴儿,每个孩子的出生证上都写着:“Lin Qiaozhi’s Baby”。其中,有个姓名栏填着“袁小孩”的孩子,后来取名叫“袁隆平”。

外科老主任曾宪九1984年写给病人的信也被收藏在这里。“张贵纯同志,您于9月14日诊视后已将近一个月,应该返院随诊,希望您不要延误。”病人张贵纯因胰腺增大被怀疑为胰头癌,放弃了希望,没去复查,曾宪九比她自己还着急。

30多年后,已经恢复健康的张贵纯仍记得自己收信后前去复诊时的情景:“他抬头看见我敲门,乐了,说:‘你终于来了,你自己对生命怎么不珍惜啊,这小同志。’”而那时的曾宪九已是肺癌晚期,连从家里走到医院200米的路,都要歇上几歇。

“老百姓选择医院的理由非常朴实,就是看医院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能不能站在他的角度上为他着想,能不能把他放在心上。”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这样说。

早些年,协和开展过“做一天患者”体验活动,医院科主任们亲身体验了患者就医的几个重要环节。其中,体验挂号的科主任凌晨5点赶到挂号处排队,2个多小时后排到,却已经没号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协和陆续优化了全院上百个流程,且至今仍在改进。

在服务患者方面,100年前,协和在建院之初就设置了中国第一个社会服务部,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医院社工,他们帮助病人与医生沟通,协助病人解决种种难题。现在,协和已拥有10支志愿服务团队,500余名志愿者。

“是什么在支撑着协和人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而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呢?”在医院为献礼建院百年编写的书中,协和人说,“是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这一制度建设理念引导的结果。”

看别人看不了的病

协和内部有句话,叫“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出别人出不了的成果”。作为国家卫健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协和的医疗水平、科研水准,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医学的高度。从1921年带着“世界一流”的目标建院至今,协和创下过许多“第一”,在世界上发出了中国声音,提供了中国方案。近些年,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协和不断涌现,这些成果和技术创新,给患者带来了希望,减轻了病痛,有的还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

在北京协和医院,有个传承了百年的传统,影响了整个医院的临床诊疗体系和对疑难病、罕见病的高效诊治——“内科大查房”。每次“大查房”,内科各个专科大大小小的医生几乎全部到场,还会邀请放射科、病理科、检验科、外科等科室参加,参加人数多在百人以上。针对预先挑选出的单一专科难以完全把握的疑难罕见重症病例,多科专家围着一个病人各显其能,共同分析病情,提出治疗方案。这一方法被进一步发展,协和目前已设立27个疑难病会诊专家组,“大查房”文化孕育出覆盖全院的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为疑难重症和罕见病患者分忧解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北京协和医院派出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最早到达、最晚撤离,救治了众多危重症患者。他们将协和多学科会诊、疑难病例讨论、三级查房等经验和制度带到了武汉,大大降低了极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

协和人还总结了一线抗疫救治经验,形成新冠肺炎诊疗建议方案,被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指南引用,其英文版给世界各国医护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协和护理团队总结重型、危重型患者护理规范,成为国家规范的基础蓝本;协和青年骨干同4大洲20多个国家进行了国际远程连线,全球累计收看人数超过1亿人次,为世界贡献了抗疫的中国经验……

遥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每年因黑热病丧生的人数高达几十万,协和医生钟惠澜为研究黑热病,深入病区,自己也不慎染病,边忍受病痛边记录体验,为诊断提供临床参考;全面抗战时,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林可胜赴武汉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得到众多协和医生及医学生响应;抗美援朝期间,219名协和医护人员报名参加志愿军手术队,吴英恺等17人前往战争前线……

他们比任何人都了解疾病痛楚,也比任何人都明白医者担当。

100年过去,许多事变了。一个民族从“东亚病夫”成为“东方巨人”;中国人从缺医少药、病无所医,到有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有了抗击疫情的中国力量、健康扶贫的中国模式、医疗领域的中国方案和中国制造……

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7.3岁。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超过102万个,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超过910万张。

如今的北京协和医院也变大、变新了,逐渐形成有4个院区、总建筑面积61万多平方米的协和医学城。但在变化的另一面,也有些事没有变、不会变,一如星空永恒。

猜你喜欢
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疗卫生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住院医师科研能力自评与他评的结果分析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科研能力培养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组建“协和队” 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