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的存真、意义与未来

2022-09-25 11:43王英津
闽台关系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九二共识涵义两岸关系

王英津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海峡两岸自1987年开启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交流以来,在交往中衍生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大陆和台湾分别成立海协会和海基会,双方就相关问题开展协商谈判。1992年,经两岸双方分别授权,海协会与海基会经过反复协商沟通和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称“九二共识”。[1]2005年“胡连会”以来,“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官方文件的高频使用词汇,也成为两岸学术界最经常使用的概念之一。30年的“九二共识”践行历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目前“九二共识”在台湾仍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只有重温过去,直面当下,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

一、“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与价值意义

“九二共识”是2000年被提出并在之后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其内容与历史事实却早在1992年香港会谈时就已经确立。虽然两岸在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时就存在分歧,但分歧是基于共识基础上的分歧,共识是第一位、分歧是第二位。因而,我们可以从双方共识性的诸要素中概括出“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价值功能与基本策略。

(一)核心意涵是两岸同属一中、共谋国家统一

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会谈期间,双方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但两岸在表述内容上存有分歧,台湾海基会的表述内容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2]10;而海协会的表述内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2]11。对照以上两个表述,不难发现:大陆方面想通过模糊“一个中国涵义”暂时回避双方争议,主张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对“一个中国涵义”的不同认知,但不主张进一步说出分歧的内容,即坚持“一中不表”;而台湾方面却坚持依据“国统纲领”和“国统会”关于“一个中国涵义”的说帖,列出了两岸不同认知的具体内容,即坚持“一中各表”。尽管两岸对于“一个中国涵义”存有争议,但对于“一个中国原则”存在共识。而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意涵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正因如此,“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一个中国原则”三个概念有时互换使用。“九二共识”明确了两岸关系的性质,即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的关系既不是“国与国”,也不是“一中一台”,这是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同时,从海协会和海基会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看,其都含有“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内容。可见,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是“九二共识”的题中之义。从这一意义上说,“九二共识”是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1]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使用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3]之表述。

(二)价值功能是为两岸互动交流奠定政治基础

1992年香港会谈首先遇到一个问题,即在两岸处于敌对状态、互不承认对方政权合法性的情况下,海协会与海基会作为两岸官方授权的社会团体进行商谈的性质是什么,是国际商谈还是国内商谈?这是一个亟待明确回答的问题。双方经过协商和函电往来,两岸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并将其确立为两岸两会事务性商谈的政治基础,或者说把事务性问题作为一个中国内部的问题来处理。“九二共识”确立后,1993年两岸两会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于新加坡举行首次“汪辜会谈”。这是1949年后两岸首次举行的带有官方背景的会谈,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998年,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访问大陆,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实现第二次“汪辜会谈”。事实证明,“九二共识”是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三)基本策略是求同存异、搁置争议

1949年后,海峡两岸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军事对峙几十年,互不承认对方政权的合法性,直至1992年香港会谈,两岸仍存在“一个中国涵义”之争,即“一个中国”究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所谓“中华民国”。这一政治分歧高度敏感、复杂,且在短期内无法解决。为不影响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双方决定暂时将两岸分歧搁置起来,采取求同存异的基本策略,即双方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等条件成熟时再解决“一个中国涵义”的分歧。所谓“求同”就是求“一个中国原则”之大同,所谓“存异”就是存“一个中国涵义”之小异。可以说,当时达成共识是双方相互让步的结果,既不违背双方的“法律”规定,也不违背当时双方的政治立场。

二、两岸践行“九二共识”30年的基本经验

30年来,两岸在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不仅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这些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互动合作的政治基础

2005年,国共两党确认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2008年5月,随着国民党上台执政,“九二共识”日渐发展为两岸共识,其进一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础。[4]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政治关系的政治基础,动摇或偏离了这一基础,两岸关系发展就会受到冲击和挑战,进而直接影响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自2000年以来,“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代名词,并见之于两岸官方文件。实践表明,两岸互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均是基于“九二共识”这一基础。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事实表明:只要遵循“九二共识”的基本精神,两岸关系就能顺利,台海和平就能保障;一旦偏离或背离“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会出现波折、倒退,甚至危机。2015年3月18日,马英九与海外媒体茶叙时说,两岸关系与“九二共识”是“相合则旺,相离则伤,相反则荡”。[5]这是对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经验的精辟总结。“九二共识”不仅是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处理两岸关系不可替代的政治基础。

(二)搁置争议、求同存异是特定阶段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策略

为避免两岸关系发展被一个中国涵义之争所绑架,大陆方面把一个中国原则与一个中国涵义区分开来,并作为两个层次的问题来处理:两岸政治谈判前,双方先共同将一个中国原则确认下来,这是两岸事务性商谈的政治基础;而一个中国涵义之争则可以先搁置起来,留待日后再讨论。搁置一个中国涵义之争是针对当时具体的国内外环境和两岸关系实际,以及特定历史条件而提出的策略,是针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事实表明,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搁置一个中国涵义之争,为两岸事务性商谈营造了政治空间,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汪辜会谈”、马英九时期两岸商谈以及2015年11月7日的“习马会”一致表明,只有双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当下问题才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和解决。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九二共识”是两岸在解决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过程中形成的智慧。虽然双方一直对其意涵存有争议,但双方通过求同存异,使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妥善处理。因此,其并没有影响“九二共识”作为国共互动的政治基础。可以说,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求同存异”已成为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基本经验。[6]57国台办前副主任孙亚夫指出,双方表述的内容并不是不加约束地各说各话,而是在两岸两会均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态度的前提下,暂时搁置对一个中国涵义认知的分歧。这是应用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取得的成果,是一个求同存异的经典案例。[7]

(三)适度创造“战略性模糊”是解决两岸政治难题的权宜之计

据苏起本人解释,他希望能通过建构“九二共识”这一概念来避开“一中”,也能避开“各表”,以让两岸在民进党执政时仍能各自保有模糊空间,持续和解,避免战争。2018年台湾当局陆委会主任陈明通也公开说:“苏起当初创造这个名词,其实是好意,因当时政党轮替,所以创造新名词给民进党使用。”[8]创造不失原则的模糊空间,既能留有余地,也不让对方感到为难,是解决一些复杂政治问题的策略。香港会谈时,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共识,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强人所难的善意举措,对争取对方的配合和最终达成共识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这些模糊空间后来被台湾方面用作“各自表述”,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些模糊空间对于达成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模糊空间被异化解释而对其一概加以否定,而应将其放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九二共识”是解决台湾“国际参与”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主张在“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通过与大陆方面协商来解决台湾“国际参与”问题。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探索了一套处理台湾“国际参与”问题的成熟做法,台湾当局先后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事实表明,台湾只有承认和坚持“九二共识”,两岸才有对话协商和解决台湾“国际参与”的可能。双方达成协议后,再按照一个中国原则,与国际组织进行协商。在此基础上,相关国际组织才能根据其组织性质、章程规定和实际情况,以大陆同意和接受为前提适当让台湾参与国际活动。一个中国原则是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台湾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对要参与的国际组织问题,积极跟大陆进行协商并达成有效方案,再向国际组织提出申请,改变了过去台湾当局单方面“硬闯”的做法。[6]57-59

三、目前“九二共识”在岛内的处境与挑战

“九二共识”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两岸关系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中美战略对抗、岛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使得“九二共识”在岛内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两岸分歧已由“涵义分歧”上升到“原则分歧”

随着台湾方面对“一个中国涵义”的不断扭曲和异化,两岸围绕“九二共识”及其相关问题的争议也越来越大。“九二共识”问题,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共识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分歧是两岸关于一个中国涵义存有不同认知。“九二共识”自始就与一个中国涵义相联系。1992年香港会谈时,台湾方面延续“两蒋”时期的一个中国涵义,即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包括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这时期,两岸之间的分歧是两岸的哪一个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与中国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后来,随着李登辉推行以虚化一个中国来暗渡“中华民国”的“台独”分裂路线,国民党的“一个中国”变成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中国,这时一个中国涵义发生了质变。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将一个中国变成了“特殊的两个中国”,这时一个中国的涵义进一步异变为“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管辖台、澎、金、马地区的“中华民国”是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之外的另外一个“主权国家”。这时两岸的分歧已不是1992年香港会谈时双方关于一个中国涵义的分歧,此时台湾方面已彻底背离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也随之被抛弃。目前,“九二共识”在两岸的分歧不再是双方关于一个中国涵义的分歧,而是有没有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分歧。至此,一个中国原则从1992年香港会谈时的两岸共识,变成了现在的两岸分歧。随着台湾政治生态的改变,“九二共识”在岛内的存续越来越困难、前景越来越暗淡。

(二)国民党在一个中国政策问题上日益蜕变

近年来,国民党将选举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九二共识”,这导致了国民党在政策层面开始背离初心。2014年,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一些歪曲“九二共识”的“杂音”。尽管这些“杂音”非常微弱,但折射出国民党坚持“九二共识”的态度开始松动。2016年吴敦义担任国民党主席后,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九二共识”改为“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或“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尤其在回复习近平总书记祝贺其当选国民党主席的电函中公开使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虽然国民党此时仍声称坚持“九二共识”,但其核心意涵及论述已发生蜕变。随后,国民党内部否定“九二共识”的声音越来越大且程度越来越高,这对国共两党的互信互动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国民党前主席江启臣提出“‘九二共识’过时论”,变相拒绝接受“九二共识”;2022年6月,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访问美国期间,声称“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反映了国民党在“九二共识”问题上的严重倒退。国民党对“九二共识”问题的保守性、投机性和动摇性,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三)岛内社会政治生态“大面积绿化”

岛内世代更替以及台湾当局的“台独”教化,致使台湾社会进一步“绿化”,进而使台湾民众对“九二共识”的认同度越来越低。在这情势下,坚持“九二共识”常常被“抹红”,很多政治人物不愿公开承认“九二共识”。另外,蔡英文当局恶意歪曲“九二共识”,将“九二共识”等同于“一国两制”,声称“北京当局所定义的‘九二共识’,其实就是‘一个中国’‘一国两制’”。众所周知,“九二共识”是两岸在统一前达成的重要政治共识,是两岸互动交往的政治基础,而“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制度安排,两者并非一回事。但蔡英文当局的歪曲宣传,客观上增加了岛内民众尤其年轻人对“九二共识”的排斥。

(四)国民党与大陆在统一问题上存在分歧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使用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的表述,这被台湾方面解读为“九二共识”增加了“两岸统一”的新元素。对此,国民党将不接受“九二共识”的责任“甩锅”大陆,声称无法继续接受新增“统一”元素的“九二共识”。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论及“九二共识”时所说的“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不是“增加”,而是“复原”或曰“完整复现”了“九二共识”的原始内涵,这可通过查证当年两岸往来的文书予以证明。[9]国民党与大陆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分歧,反映出双方坚持“九二共识”的目标指向存在重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双方交流合作的速度、广度和深度。目前,国民党在坚持“九二共识”问题上态度暧昧不清、踟蹰不前,即使有时声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但绝口不提“为国家谋统一”。

(五)美国不希望台湾各政治力量接受“九二共识”

长期以来,如何处理“亲美”与“和陆”的张力,一直是国民党审慎处理的棘手问题,这也成为大陆考察国民党两岸政策的一项新指标。目前,美国将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对手”,并竭力打“台湾牌”来牵制中国,从骨子里不愿意看到国民党与大陆走得太近,因而非常关切国民党在“九二共识”问题上的态度。国民党非常在意美国的态度,尤其在台湾“大选”之年,为了能让自己推出的候选人获得美国的认可和支持,常常无底线地讨好美国。在这种情势下,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必定大打折扣,很难像之前一样敢于公开接受“九二共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投机性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因为中美战略对抗是长期的,目前刚进入相持阶段,可能会持续数十年。

面对上述问题,国民党在延续“九二共识”问题上表现出犹豫、徘徊,甚至倒退。事实表明,长期以来国民党在设计两岸论述时,通常会在以下四个相互交织又充满张力的问题间寻求平衡:一要延续“九二共识”,以实现与大陆的连接;二要向岛内选民尤其年轻人有所交代,以在选举中赢得选票;三要得到美国的认可或同意,以获取美国在台湾“大选”中对国民党候选人的支持;四要与民进党的大陆政策有所区隔,以体现国民党的特色和优势。过去,在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均相对缓和的情势下,国民党平衡上述几个问题相对容易。但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和两岸统“独”对抗的日益加剧,国民党要继续平衡以上几方面问题,显得颇为困难。

四、“九二共识”将何去何从

“九二共识”的前景,是备受两岸各界关注的问题。为更好地研判和把握“九二共识”的未来走向,我们须着重认识和厘清以下四个问题。

(一)进一步还原和阐释“九二共识”的本来含义

从提出“九二共识”概念的初衷看,其旨在为当时的陈水扁当局铺垫一个台阶,让民进党能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与大陆开展互动交流。但事实表明,这一概念不但未被民进党接受,反而被国民党采用。目前,“九二共识”的本来含义需要进一步还原和阐释,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澄清那些故意歪曲“九二共识”的不实之辞。譬如,蔡英文当局将“九二共识”和“一国两制”挂钩,说“九二共识”就是“一国两制”,导致岛内部分民众感到“九二共识”比“一个中国原则”更可怕,更加抵制“九二共识”,因此还原“九二共识”的本来含义就显得非常必要且紧迫。二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岛内情势来阐释一些说辞。譬如,1992年香港会谈的参与者邱进益先生在接受香港中评社采访时说:“我们达成的共识是,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对一个中国意涵的认知有所不同。换句话说,那个里面并没有‘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句话。”(1)邱进益先生说,现在大陆的说法是“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然后证明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作为“九二共识”的建构者之一,坦白说当时达成的共识是: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对一个中国内涵认知有所不同。换句话说,那个里面并没有“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句话。而这句话是钱其琛在2000年提出来的,本来大陆有“旧三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后来改成“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所以,这是2000年的事,就好像“九二共识”这个名称是苏起在2000年创造的,所以如果真正要回到1992年两岸两会谈判的历史事实的话,那么坦白讲这一段话(指“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表述)是没有的,这是客观讲的。参见:邱进益语中评:“武统”使中华民族万劫不复[EB/OL].(2017-11-26)[2022-08-10].http://hk.crntt.com/doc/1048/9/1/6/104891680.html?coluid=266&docid=104891680&kindid=0&mdate=1126002910.由于邱进益是当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的见证者,所以其说法常常被岛内某些人士加以歪曲,并用来证明“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并非“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笔者认为,邱进益所言的初衷绝非要否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他只是说当时的表述没有出现“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句话。由于两岸论述问题带有很强的专业性,故其说辞被“歪曲利用”后也很少有人能辨别真伪,进而导致很多误会。那么,如何理解邱进益这句话?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1992年香港会谈时,李登辉刚主政不久,政权尚不稳固,还不敢明目张胆地走“台独”路线,于是那时台湾方面坚持的“一个中国”,即是延续“两蒋”时期的“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依据当时“中华民国宪法”“国家统一纲领”(1991年)、“关于一个中国涵义”(1992年)、“两岸人民关系条例”(1992年)等“法律文件”中的“中华民国”,其疆界范围包括大陆地区和台、澎、金、马地区,对应意涵不言自明。至于后来随着李登辉不断推行“台独”路线,通过虚化一个中国来“偷渡”所谓“中华民国”,致使“一个中国涵义”不断异化,譬如1994年“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将“一个中国”变成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中国,甚至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接见“德国之声”记者时按照“两德模式”将一个中国说成“两个中国”,等等。不难看出,1992年两岸达成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在意涵上就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其实,邱进益的说法与大陆的认知并不矛盾,只不过前者是从形式上的文字表述来说的,而后者是从当时一个中国原则的实质意涵而言的。两岸关系实践证明,倘若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意涵并非仅仅指“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还包括其他意涵),两岸关系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更谈不上两岸两会签署的23项协议。也正因为后来一个中国的涵义在岛内出现异化,大陆才坚持强调“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笔者认为,既然“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容易被演绎成不同解释,甚至演绎成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的解释,今后大陆方面可考虑多使用“体现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

(二)“九二共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0世纪80年代末,两岸打破坚冰后双方都期待交流合作。为两岸交流合作奠定政治基础,诞生了“九二共识”。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民党是台湾地区的执政党。参与两岸两会商谈并与大陆签署协议的国民党人,大都具有中国情结,甚至抱有统一愿景,即使他们不主张两岸快速走向统一,但一般也不会主张“台独”,况且那时“台独”势力刚刚登场。从外部环境看,当时冷战刚结束不久,中国的综合实力还非常有限,尚未被美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故中美关系总体上较为缓和。“九二共识”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岛内政治生态下达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九二共识”是中美关系缓和背景下两岸相向而行的产物。随着国际局势、岛内情势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的“去中国化”教育,致使岛内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年轻人的一个中国情怀逐渐淡化,伴随而生的是“台湾主体意识”日渐增强。这使得一个中国认同在岛内遇到愈来愈大的困难。近些年,中美战略博弈日益加剧,美国打“台湾牌”的力度和频次大为增加,美台勾连进一步加强。“大两岸”之间战略竞争决定了“小两岸”关系不可能缓和。“台独”与反“台独”、促统与“拒统”的矛盾日益加剧,致使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总之,国际形势、两岸情势和岛内政局的发展变化,导致“九二共识”赖以存在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对“九二共识”的存续和发展产生了挑战。

(三)“九二共识”将在两岸统一后完成其历史使命

过去30年,“九二共识”发挥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两岸事务性商谈奠定政治基础。这必然延伸出两个问题:一是“九二共识”能否作为今后两岸政治商谈的政治基础?二是两岸统一后“九二共识”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众所周知,随着两岸统一目标的日益接近,两岸政治商谈的议题会逐渐被提上议程。从初始的设定看,“九二共识”主要为两岸事务性商谈奠定政治基础,因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两岸不具备政治商谈的基础和条件,面对“一个中国涵义”分歧,只能暂时“绕开”,而务实地开启两岸事务性商谈。下一步,要商谈两岸统一问题,必然要触及一个中国意涵,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统一就是要解决这个困扰了两岸几十年的“涵义之争”问题。“九二共识”是否可以作为两岸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目前很难简单地作出回答,因为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两岸未来“统一时刻”所面临的情势以及双方的态度。尽管“九二共识”并非为两岸政治性商谈“量身打造”的,但并不意味着其不能作为政治商谈的政治基础;如果双方一致认可或同意,“九二共识”仍可作为两岸政治商谈的政治基础。即便如此,也必须赋予“九二共识”新时代的元素或内涵,而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将其照搬为两岸政治商谈的政治基础。就目前两岸情势而言,虽然看不到两岸有通过政治协商实现统一的可能性,但“统一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即使未来两岸统一进程没有出现双方积极、主动、自愿地协商统一这个环节,大陆方面现在开始进行“未雨绸缪”的先期探索亦是应有的准备工作,其中原因不言而喻。总之,“九二共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作用的概念,具有阶段性特征。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未来两岸统一后,“九二共识”随着其历史使命的完成而成为历史是必然的。

(四)提出“九二共识”替代性表述缺乏实质意义

大陆不少学者认为,鉴于“九二共识”在岛内缺乏足够的民意支撑,为了让岛内的各政治力量接受“九二共识”,应积极建构“九二共识”2.0版、“九二共识”新概念等替代性表述,以期补强两岸交流互动的政治基础。这种主张既缺乏必要性,也缺乏可行性。退一步说,即使大陆提出新概念,台湾方面仍不会接受,因为现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表述本身,而在于表述所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发生了变化。所以,问题的解决并非简单地通过建构一个“替代性表述”就能实现。诚然,单纯从理论技术上说,建构一个替代“九二共识”的新概念并非什么难事。今后,我们必须正视的是“九二共识”所确定的两岸关系性质(即同属一个中国)在岛内越来越不被认同这一根本问题。因此,在“九二共识”表述上,无论我们多么费煞苦心地进行改造、升级或替换,都不会取得预期效果。这道理类似台湾当局拒绝接受“一国两制”,其根本症结不在于“一国两制”本身,而在于不愿意跟大陆统一。当下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改造或升级“九二共识”,而是有没有必要改造或升级“九二共识”。“九二共识”原本就是一个中国原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替代性名词。既然台湾方面不接受该名词,大陆方面不如直接回到“一个中国原则”这个本源性表述。故而,建议今后官方文件多使用“一个中国原则”,少用或不用“九二共识”。当然,主张少用或不用“九二共识”,并不意味着大陆方面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有任何松动,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捍卫一个中国原则。

五、结语:“九二共识”成为考验国民党的新命题

国民党退台之初,基于不服输的政治心理和巩固自身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国民党政权一直宣示用武力“反攻大陆”,不仅在战略上部署安排“反攻大陆”,而且以实际行动进行相应军事准备。这一时期,两岸都声称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并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消灭对方政权,统一全中国,于是在两岸之间出现了关于中国代表权的“法统”之争。需要指出的是,国民党的统一大计和政策论述均建立在台湾当局有一定实力和能力(至少自我认为有实力和能力)统一大陆的前提下。但是,随着两岸实力差距的拉大、“反攻大陆”成为痴人说梦。换言之,台湾只剩下被统一的命运时,国民党的统一“初心”开始动摇,尽管有时基于“宪制性规定”而主张统一,但多是一种策略性宣示或满足某些政治需要。随着岛内“台独”势力不断壮大、“去中国化思潮”的蔓延、竞争性政党选举的推行,“两岸统一”之类的表述在国民党的政策文件中被提及得越来越少,直至回避,而“拒统”则成为国民党两岸政策的新论调。

退台后的70多年里,随着岁月流逝和世代更替,国民党已逐渐在地化、本地化。但与土生土长的民进党相比,其仍被台湾民众视为外来政治力量,不被充分信任,有时还被冠以“卖台的红帽子”。国民党在岛内的尴尬处境使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本土化往往使其会不自觉站在台湾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其不被台湾社会充分信任,甚至受到孤立或排挤而苦闷彷徨。时至今日,国民党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十字路口”。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国民党究竟要扮演什么角色?使命担当是什么?价值体现在哪里?今后,其究竟是顺应两岸大势,继续坚持“九二共识”,秉持国家统一理念,促成国家完全统一,共同建设统一后的中国;还是抛弃“初心”,贴向民进党,以本地化思维抗拒或拖延统一,甚至变相纵容“台独”为两岸统一设置障碍?其究竟是坚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与大陆共谋民族复兴;还是投靠美日,与他们一道反对祖国大陆,做一些“仇者快亲者痛”的事情?这是国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新选择。这不仅拷问着国民党的“初心”,也考验着国民党的智慧。

猜你喜欢
九二共识涵义两岸关系
我的仙人掌
探究《说文》省形的真实涵义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我对国防教育的涵义的理解
财务失败涵义、原因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