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先生《答谢浙江美院为我做寿兼谈当前书法教学的浅见》手稿

2022-09-26 02:21沙孟海
中国篆刻 2022年9期
关键词:过路人古人书法

1989.12.27 (沙孟海书学院藏)

1.今天本院召开这个盛会,为我祝寿,同时送我终身教授的聘书。自愧浅陋,又不常到院,实在不敢当!

回忆1963年开办书法专业(全国第一个书法专业),潘、陆、吴、诸四位先生为主,我和朱家济、方介堪都是配角。陆先生主要负责书法,诸先生主要负责篆刻,人才鼎盛。十年动乱,潘陆相继去世。1979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也是全国第一批研究生)。二十多年来,各位同学在社会上卓著声誉,不愧为新时代在书法界起一定作用的生力军。热望本专业今后会办得更好,多出人才,创造条件,争取成立全国第一个书法系。

2.刘江先生要我谈谈当前书法教学的意见。老来,与社会少接触,姑妄言之,请教于各位。

画家常说“我师造物”,书法就没有自然界可以师法的东西。各项艺术都讲究创新,书法怎样创新?有不同的意见。“新”不等于就是“好”。专门学某一家,别人讥为“奴书”。但如不学古人,自己想创造,恐怕也未必成功。

书法这门学问倚赖于文字,没有文字便没有书法。好比文字倚赖于语言,工艺美术倚赖于工艺,建筑美术倚赖于建筑工程。学习书法,除却取法古人书迹之外,更无其他范本。主要在于在学习古人好作品的基础上积累功夫,自然而然酿成自己的新风格。各人取径不同,面貌也不同,这叫做百花齐放。

同学们都要打好基础,基础越厚越好,一生受用不尽。如我年龄,也在打基础,我不轻易谈创新。

我去年为《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第六册清代书法写过一篇《清代书法概说》,近日刚出版,各位还未看到。其中引用赵之谦笔记中一段话,今天念给大家听:

“赵之谦三十三岁著《章安杂说》,有一条说:

“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夏商鼎彝、秦汉碑碣、齐魏造像、瓦当砖记,未必皆高密、比干、李斯、蔡邕手笔,而古穆浑朴,不可磨灭,非能以临摹规仿为之,斯真第一乘妙义。”

“如此大唱高调,简直是狂人狂语。估计是他正在专心致志攻习书法,急求上进,遭遇到国难,矛盾、苦闷、彷徨,不能解决,自怨自艾,写入笔记。”

绍兴书法家多有好奇敏盛之士,赵之谦、陶濬定使用方笔写北碑,各有特色。……再后,绍兴还有一位李徐(后改姓名徐生翁)写“孩儿体”很出名。赵之谦《章安杂说》近年始发表,李徐未必见过。或者见过赵之谦稿本,受其启发也未可知。赵是理想,李是实践……两人的主张,毕竟皆是孙过庭所说的“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我们不必讨论它。大凡刻苦钻研文学艺术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不约而同地遭遇到这样的苦闷、彷徨过程。”(见拙文第六章赵之谦的成就与彷徨)

我的看法对不对?赵之谦说“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显然是“反话”。如是这样,书法专业各位同学到此来干什么?

3.我们尊敬古人,也不迷信古人。在漫长的书法史的长征路上,我们都是过路人,或者是筑路工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祖宗遗留下来的大批资料,分析精华与糟粕,批判地继承遗产?今天承学校领导同志召集好多老师同学聚集一堂,送我荣誉的聘书。自惭浅陋,实不敢当。现在想起《诗经》一句话: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这句话有深长意义。指出松柏的“茂”(精华)应该代代继承下去。我是过路人,各位同学也都是过路人,一代又一代,对那个光辉灿烂的中国书法传统大家担负起继承发扬的历史使命,这是今天在座同人包括老师同学共同的责任。

今天谈了这些,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下次再谈,再请教。

猜你喜欢
过路人古人书法
敦煌壁画中的中秋节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陈海良《古人诗》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的过年诗
狂妄自大的鹅
诗书画苑
谁是真正的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