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通的本草再考证*

2022-09-26 07:31代金洋栗嘉淇刘秀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本草水肿

代金洋 栗嘉淇 刘秀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对木通的基源变化及相关考证并不完善,历史上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对木通、关木通、川木通、通草的使用常有混淆,并影响到现在木通药物的正确使用。为正本清源,下面就木通本草考证如下。

1 木通和通草的混用历史

木通名称始见于唐·甄权《药性论》[1],记载为:“—名王翁万年。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

而通草则首载于《神农本草经》[2],后历代本草皆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载:“通草即木通,属木通科植物”。

唐·苏敬在《新修本草》[3]中对“通草”形态进行了一系列描述:“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蓄藤茎。此物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穰白,食之甘美。南人谓燕覆,或名乌覆,今言藤,覆声相近尔”。可见其对种子的长度,核、瓤的颜色及其味道都做了详细说明。而以上所述均符合木通科木通的基本特征。

宋代《图经本草》[4]中记载:“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阴,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秆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颇类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谓之燕,亦云乌。正月、二月采枝,阴干用。或以为葡萄苗,非也。今人谓之木通。而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此木生山侧,叶如萆麻,心空,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尔雅》云:离南,活 (音脱)。释云∶离南,草也,一名活”。

并指出,当时也有品种混淆的问题,提出“知是木通邪?通脱邪?或别是一一种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脱稀有使者,近世医家多用利小便。南人或以蜜煎作果,食之甚美,兼解诸毒”。所以,也验证了在宋代通草、木通及通脱木等就已经混用。

据宋·唐慎微《证类本草》[5]“通草”中记载:“通草 味辛、甘,性平,无毒,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痿,矮折,齆(音瓮)鼻息肉,堕胎,去三虫。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谷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同时,《证类本草》还分别将解州通草、兴元府通草、通脱木一并作为通草,用图予以标注。见图1。

图1 《证类本草》中所附通草图

元《汤液本草》[6]中对于木通与通草也依然混淆。至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开始以木通为正名。但是,《本草纲目》中依然记载:“通草别名木通,味辛,性平,无毒。上能通心清肌、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治遍身拘痛”。同时记载:“通草根:可治项下瘿瘤”。通脱木又名通草。味甘、淡,性寒,无毒。有水肿癃闭,明目退热,泻肺,利小便的作用。

2 木通和通草在本草中区别

木通在本草中的记载,首见于《本草品汇精要》[7]。《本草品汇精要》载:“性平,散。气味俱薄,阳中之阴。臭朽。主通窍下乳。制去皮,锉用。治疗瘰疬。花上粉,治诸虫痿,恶疮,痔疾,取粉内疮中。妊娠不可服”。可见,在《本草品汇精要》中,首次将之前历代本草中所载的通草的功效附在了木通之后。同时《本草品汇精要》还将通草重新赋予药性,并明确指出通草即为通脱木,即“名通脱木、离南草、活莌、寇脱、倚商”。

但是,李时珍《本草纲目》[8]中依然记有“通草,别名木通”,虽然李时珍也将通草和木通的药性作了区别,但在通草条中,又记到“通脱木又名通草。味甘、淡,性寒、无毒。主治水肿癃闭,明目退热,泻肺,利小便”。可见,《本草纲目》中就通草、木通和通脱木还是处于混淆状态。

至清代,本草文献中对木通、通草的区别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知,如黄宫绣《本草求真》[9]“通草”条下载:“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

在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则分别对木通、川木通、通草、小通草加以描述区分。

木通属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秋季采收,截取茎部,除去细枝,阴干。其功效为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用于淋证,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川木通则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作用。用于淋证,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等。

通草本品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其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用于湿热淋证,水肿尿少,乳汁不下。

3 本草文献中木通的品种

《新修本草》中对“通草”形态进行了一系列描述,从“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穰白”等描述看,符合木通科木通的基本特征,可以断定,唐代《新修本草》所载木通为木通科木通。

宋代《图经本草》中记载:“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阳。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枝头出五叶颇类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今人谓之木通”。所述产地与今川贵、陕西、湖广、江浙的木通分布区相符,形态特征亦同《新修本草》所载。但颇类石韦,又似芍药,表明木通不只是一种来源。其中三叶相对与枝头出五叶为2种不同的叶型,三叶相对即三出复叶,枝头出五叶即掌状复叶。这同白木通和三叶木通的形态基本相似。由此可知,从宋代开始木通的来源就至少有3种,即木通科木通、白木通和三叶木通。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中记载:“木通……(道地)海州、兴元府、解州。时(生)春生叶。(采)正月、二月取茎,七月、八月取子,收阴干,用茎、实,质类葡萄藤而有纹理,色苍”。

4 历代本草中木通的性味及功效

《神农本草经》:“通草(即木通,属木通科植物)味辛,平。主去恶虫(后果严重或古怪的寄生虫病,古人认为恶虫是由湿热化生,温热清,则恶虫不生)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新修本草》中通草的性味及功效记为:“味辛、甘,性平,无毒。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跋折,齆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证类本草》中记为:“味辛、甘,平,无毒。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媵折,齆(音瓮)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本草品汇精要》记为:“味辛甘。(子)甘。性平,散。(子)平、寒。气味俱薄,阳中之阴。臭微香。主通经利窍,散肿消痛。制去皮,锉碎用”。

《本草纲目》记为:“通草别名木通,味辛、平、无毒。上能通心清肌、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治遍身拘痛。通草根:可治项下瘿瘤。通脱木又名通草。味甘、淡、寒、无毒。有水肿癃闭,明目退热,泻肺,利小便的作用”。

《本草求真》记为:“清肺、通乳、利水。通草专入肺、胃。气味甘淡,体轻色白,有类灯心。时珍曰:有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颂曰: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其通脱木,稀有用者。功同入肺,引热下降,及利小便,通淋治肿。杲曰:通草泻肺利小便,甘平以缓阴血也与灯草同功,宜生用之然灯心质小气寒,则兼降心火,此则兼入胃,通气上达而下乳汁之为异耳。时珍曰:通草色白而气寒,疏淡而体轻。况此体大气轻,渗淡殆甚,能升能降,既可入肺而清热,复能上行而通胃。东垣用此以治五种水肿癃闭,非取气寒能降,味淡能升之意乎。仲景用此合当归、芍药、桂枝、细辛、大枣、甘草,名为当归四逆汤,以治伤寒邪入厥阴,非取通草以通营卫之意乎。但孕妇勿服”。

5 结语

明代之前历代本草中所载的“通草”即为木通,正如宋代《本草图经》所言,古方所用通草皆为木通;木通在本草中首载于《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品汇精要》中首次将前代本草中通草的药性赋予木通之后,并将通草单列,明确提出通草即为通脱木。《本草纲目》中木通和通草依然有混淆之嫌,至清代,木通和通草有了明确的区别。就木通的品种来源,唐代木通为木通科木通,宋代三叶木通和白木通也作为木通的品种予以应用,之后基本延续了宋代的品种。就木通的药性和功效而言,总结为“清热利尿、活血通脉”,主治小便便赤、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咙疼痛、口舌生疮、风湿痹痛、乳汁不通等症状。

猜你喜欢
本草水肿
不同部位的水肿,可能是不同疾病的征兆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水肿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消除水肿呢?
三月节令本草之香椿 春来食春菜 齿颊绕余香
从水肿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