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武县箭竹垭锰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2022-09-27 05:47白新会王挽琼袁明强吴春章
中国锰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硅质锰矿板岩

白新会,王挽琼,袁明强,吴春章,许 骏

(1.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成都地质调查所,四川 成都 610203; 2.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3. 西南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0 前 言

锰矿作为国家战略资源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1]。四川平武-青川地区分布的邱家河组为一套黑色含锰岩系,其内发育3~4层锰矿层,因最早发现于四川省平武县石坎境内而命名为“石坎式”锰矿[2],整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其中石坎-东河口一带为主要矿集区。矿集区内发育的矿床有石坎水观锰矿、箭竹垭锰矿、茶树岭锰矿、马公锰矿、毛家山锰矿、马鞍垭锰矿和花竹园锰矿[2-5]。目前尚未报道过箭竹垭锰矿的相关研究,因此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探讨了矿床成因,查明了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为后续锰矿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 区域地质特征

研究区位于茂县-汶川断裂和北川-映秀断裂之间,属于龙门山后山带,具体位于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轿子顶复式背斜南侧、南坝断裂以北、石坎断层附近,受北东向构造的作用,区域构造亦呈一系列北东向排列的复式褶皱、断层,轿子顶复背斜和南部大断裂对邱家河组控制作用明显,基本控制了区域上邱家河组产状和出露范围(见图1)。

图1 区域地质简要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有马尔康分区金川小区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震旦系蜈蚣口组(Zw)出露在轿子顶背斜南翼,为一套绢云千枚岩、绿泥千枚岩、石英千枚岩夹砂岩条带组成的浅变质泥质岩;水晶组(Zs)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硅质白云岩、薄板状结晶灰岩,夹千枚岩及硅质岩透镜体。寒武系下统邱家河组(∈1q)为一套黑色含锰岩系,由(炭)硅质板岩、千枚岩、灰岩及硅质岩等组成,与震旦系呈断层或整合接触;油房组(∈1y)岩性为变质岩屑砂岩、粗砂岩夹板岩,与邱家河组呈整合接触。

研究区以北的轿子顶一带发育晋宁晚期的花岗岩岩基,但距邱家河组相对较远。

2 矿区地质

矿区地处龙门山北东向多字型构造带,南坝大断裂和青溪大断裂之间,总体构造线近北东向(见图1);成矿区带属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Ⅰ-4)、上扬子成矿省(Ⅱ-15-B)、龙门山-大巴山Fe-Cu-Pb-Zn-Mn-V-P-S-重晶石-铝土矿成矿带(Ⅲ-73)、广元-江油(仰天窝向斜两翼)Fe-Mn-Pb-Zn-S-Ag-铝土矿-砂金成矿区(Ⅳ-24)[6-7]。

2.1 地层

矿区出露有震旦系水晶组(Zs)、寒武系下统邱家河组(∈1q)和油房组(∈1y)(见图2)。

图2 箭竹垭地区地质

水晶组(Zs)分布于矿区中北部,为灰-灰黑色硅质白云岩和厚层状结晶灰岩,地层展布总体呈南厚北薄,由于地层倒转,呈平行不整合覆盖于寒武系下统邱家河组之上。

邱家河组(∈1q)自下而上分别为白云质硅质板岩、白云质炭硅质板岩(夹白云岩)、锰矿层、白云质炭硅质板岩、炭硅质板岩、白云质炭硅质板岩和炭硅质板岩,地层厚度大于250 m,是该区的含矿地层。按照岩性及含矿特征,分为4段:①邱家河组一段(∈1q1)为灰黑色炭硅质板岩,呈现向西厚度增大,向东厚度变薄的趋势,厚度约75 m。②邱家河组二段(∈1q2)顶部见少量含锰矿物,Mn品位较低,岩性以白云质炭硅质板岩为主,局部夹白云质灰岩,整体厚度较为均匀,厚度大于110 m。③邱家河组三段(∈1q3)上部为白云质炭硅质板岩夹白云岩,下部为炭硅质板岩,其中上部为本区含矿层,厚度大于77 m。④邱家河组四段(∈1q4)以白云质硅质板岩为主,厚度大于40 m。

油房组(∈1y)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系,主要由青灰色变质岩屑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夹少量千枚岩、结晶灰岩组成。与下伏邱家河组整合接触,总厚达312 m。

2.2 构造

矿区位于龙门山北东向多字形型构造带前山带、高庄复向斜北端南翼,矿区南东为石坎断裂(见图2);受区域褶皱控制,致使区内次级褶皱发育、地层倒转显著,走向近东西,倾角7°~40°,总体上为一单斜构造。区内仅发育少量层间破碎带,劈理、节理、裂隙较为发育。

石坎断裂:为区域主干断裂,区域出露长度32 km,总体呈北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一般大于60°,上盘为邱家河组,下盘为油房组,据地层叠置关系和断层带牵引褶皱等特征判定为一逆冲断层。

梯子岩向斜:枢纽走向35°,两翼地层均为邱家河组,南东翼倾向北西,倾角7°~16°,北西翼倾向北东,倾角约19°,控制着锰矿体的形态、厚度及产状变化。

2.3 变质作用

区内经过多次的区域变质作用,使其沉积岩系及含矿层发生重结晶及变质改造作用,在先后的区域动力变质、热变质作用下,由于温度大大升高,压力显著增大,使得在原沉积岩所形成的含矿层,其物质成分转变为塑性状态,普遍发生重结晶作用;同时由于变质作用,原始的含矿层中的矿物质被活化或进行交代改造,富集成矿层。

矿区变质岩系为中压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变质岩以板岩类岩石为主,主要有白云质炭硅质板岩、炭硅质板岩、含锰炭硅质板岩、炭质板岩、白云质硅质板岩等。在邱家河组常见,具微晶变晶结构,微晶鳞片变晶结构,板状构造及条纹条带构造。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地质

Ⅰ号矿体呈层状产于寒武系下统邱家河组(∈1q)中上部的白云质炭硅质板岩层中,矿体出露连续、稳定,呈“V”形展布,局部具分支复合特征,沿走向出露长度大于1 000 m,向西延伸至茶树岭一带。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受梯子岩向斜控制,北西翼产状35°∠19°,南东翼总体产状335°∠8°~24°。矿体厚度最小1.00 m,最大8.32 m,平均厚度4.34 m,Mn最高品位16.29%,最低12.01%,平均品位13.70%。由钻探和坑道、剥土等工程控制,出露标高1 500~1 554 m,控制矿体最大埋深199 m,斜深大于200 m。

3.2 围岩和夹石

矿体严格受地层和褶皱控制,赋矿岩石以含锰白云质炭硅质板岩为主,顶底板稳定,直接顶板围岩以白云质炭硅质板岩为主,直接底板围岩为白云质炭硅质板岩夹白云质条带。多数围岩与矿体呈渐变过渡关系,围岩普遍含锰4%~10%。近矿围岩中常含有黄铁矿、硫锰矿、硬锰矿等金属矿物,脉石矿物以白云石、石英、炭质成分为主。

3.3 矿石结构构造

锰矿石以原生锰矿石为主(见图3a~b),地表处有少量经风化淋滤富集作用形成的锰氧化壳,仅分布于地表附近。

原生锰矿石位于矿体中深部,呈灰色、黑褐色、灰绿色,以他形粒状结构为主,显微粒状结构次之;以条带(纹)状构造为主,硫锰矿和黄铁矿呈混合条带状分布。

3.4 矿石矿物

原生锰矿石矿物以硫锰矿(10%~20%)为主,次要矿物有黄铁矿(4%~10%)、硬锰矿(小于1%)、软锰矿(小于1%)、褐锰矿(小于1%)、辉铜矿(偶见)等;脉石矿物以白云石(16%~50%)、硅质(20%~40%)、炭质(5%~10%)、绢云母(约1%)为主,偶见有石英、方解石、黏土矿物等。富硫锰矿的矿石中,往往黄铁矿及白云石含量也高。

硫锰矿:他形粒状,少量晶体中包含黄铁矿集合体,其交代白云石较为显著(见图3c),断续条带状、点状分布于脉石矿物晶体之间,部分与黄铁矿呈混合条带状分布,局部可见硫锰矿发育在白云岩缝合线中(见图3d),含硫锰矿的碳酸盐岩脉穿切白云岩缝合线(见图3e),大小在0.001~1.2 mm,个别集合体达4.7 mm。

硬锰矿:呈土状、隐晶质胶状集合体,少量形成鲕状、半鲕状,部分转化为软锰矿,呈不规则团状、细脉状或麻点状、断续微脉状分布于脉石矿物晶体之间,粒径在0.001~0.9 mm。

软锰矿:他形粒状,多呈集合体的细脉状、短脉状分布,脉中心为软锰矿,边部为硬锰矿,部分由硬锰矿转化形成。

褐锰矿:他形粒状,局部点状分布,多分布于白云石间(见图3c,f),粒径0.005~0.02 mm。

黄铁矿:多呈他形粒状,集合体呈条带状、纹层状、草莓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之间(见图3f),少量呈分散点状分布,大小为0.001~0.04 mm。

a.锰矿石岩芯照片(条带状构造);b.锰矿石标本新鲜面;c.硫锰矿交代白云石;d.硫锰矿发育于白云石缝合线中;e.脉状硫锰矿切穿缝合线;f.草莓状黄铁矿图3 箭竹垭锰矿岩石学和矿相学特征

4 矿床成因

龙门山北段在邱家河组沉积时期,处于上扬子板块北部边缘与北侧摩天岭古陆结合部位的坳陷带,受此环境的控制,在晚震旦世碳酸盐岩沉积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浅海-半深海相以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因沉积海域此时锰质含量高,而形成了含锰岩系[2]。平武-青川地区锰矿为沉积成因,区内含锰岩系总体反映碎屑岩相-硅质岩相的韵律组合,可大致划出2个沉积旋回,代表由浅水到深水的海进序列,含锰岩系位于碎屑岩相和硅质岩相之间的过渡部位,前人报道的茶树岭锰矿[4]和马公锰矿[3]均为该类成因的海相沉积型锰矿。

箭竹垭锰矿位于茶树岭锰矿和马公锰矿之间,产于邱家河组含锰白云质炭硅质板岩中,严格受地层控制,与围岩产状一致,锰矿石多为灰黑色,矿层中有细小条带状黄铁矿,并含有炭质,显微镜下锰矿石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小较为均一,多为4 μm左右,极少数集合体粒径达16 μm(见图3f),表明其形成于硫化、缺氧的海洋环境[8],结合区域成矿背景,矿床的产状、矿石结构构造及围岩特征均显示了浅海相沉积的特征,初始沉积的含锰岩层是形成锰矿的基础;但与区域锰矿以碳酸锰矿石为主不同,箭竹垭矿区含锰矿物以硫锰矿为主,硫锰矿多呈他形粒状和浸染状与白云石紧密交生,部分呈团块状沿构造节理分布,团块内常包含细粒、草莓状黄铁矿,硫锰矿交代了白云石、硫锰矿发育在白云岩缝合线中(图3d),且含硫锰矿的碳酸盐岩脉穿切了白云岩缝合线(图3e),这些显微特征表明硫锰矿非沉积作用形成,可能是变质热液的产物。

5 找矿标志

锰矿体找矿标志主要有:

1)氧化淋滤标志:锰矿在地表易氧化成灰黑褐-黄褐色锰氧化壳,矿石常呈蜂窝状。

2)层位标志:锰矿产于邱家河组中,顶底板围岩以白云质炭硅质板岩为主,且底板常夹有白云石条带(团块)。

3)条带状矿石:工程揭露的矿石类型均为原生锰矿石,金属矿物集合体所形成的条带状构造可作为深部找矿标志。

6 结 论

1)箭竹垭锰矿为发育在邱家河组黑色含锰岩系中层控锰矿床,为平武-青川一带首次发现的以硫锰矿为主要含锰矿物的原生锰矿床,矿体厚度、产状、品位均较为稳定。

2)通过岩石岩相学特征分析,硫锰矿为变质热液的产物,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

3)锰矿体找矿标志明显,浅表为黄褐色锰氧化壳,深部为金属矿物集合体构成的条带状构造。

猜你喜欢
硅质锰矿板岩
黔北地区合山组硅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贵州锰矿资源现状简析及发展建议
锰矿渣制备多孔整体式催化剂探究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炭质板岩引水隧洞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孔洞充填特征
锰矿区周边土壤中锰污染及富锰植物调查现状综述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的炭质板岩隧道围岩稳定分析
地质专家周琦:风雨兼程寻“锰”人生
上公山隧洞4+439部位TMB卡机地质条件及后护盾顶部塑性变形分析
东昆仑温泉沟地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