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没动力?行为经济学家来支招

2022-09-28 13:18王贞虎
青春期健康 2022年18期
关键词:经济学理性意义

文/王贞虎

你喜欢现在正在从事的工作吗?每天去上班,你的心情是开心?还是惧怕?

许多上班族有时会抱怨自己的工作,觉得烦琐,让人做起来不顺心。但即便如此,却也未必能潇洒地一走了之,何以如此?

行为经济学家艾瑞利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他研究了大家在工作中即便不开心却仍不轻言离开的背后原因,让人从其发现中重新检视自己的工作状况。

行为经济学家养成记

丹·艾瑞利是当今行为经济学领域极富见解的研究学者之一。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下属学科:在标准经济学的传统领域里,人类被视为理性效用的最大化追求者,但艾瑞利却运用巧妙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呈现人类在实际情形中的确切做法。他发现人类的所行所为,往往背离了标准经济学理论里系统性和可预测性的行径,这些研究和结论在他众多著作中都有详细的阐述。

1.痛定思痛启新知

艾瑞利出生于美国纽约,大半的成长岁月却是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区的沿海城市拉马特哈沙容度过。高中时,他遭遇了一场爆炸案,全身70%以上遭到三度灼伤,住院多时以养伤。养伤期间,他偶然发现了行为经济学背后的一些原理。

“在医院,你可以看到很多不理智的行为。”艾瑞利说,“对我而言,最难受的是拆绷带的环节。当你是一位烧伤病患,护士必须帮你拆绷带,这时问题就来了:是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慢慢拆掉,让每一秒没那么疼痛,还是快速拆除,不用那么久,但每一秒都痛得很?哪一种才是正确的方法?”

艾瑞利碰到的护士,笃信快速拆解法,觉得这样更有利于患者。但艾瑞利却痛苦难耐,求她们换个方式。不过,护士跟他说,她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声称她们的方式让他长痛不如短痛。

出院后多年,艾瑞利终于有机会测试不同做法。他把一些人找来做分组实验,结果发现护士的做法确实不够合理:“事实上,长时间的、一点点的疼痛根本无伤大雅,但剧痛,即便短暂,也实在是非同小可。”

自此,艾瑞利开始检视所有人们视之为理性的行为:“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才是正确该做的事,以为怎样才对自己、对客户、对病人好,但其实我们都搞错了,且往往以我们难以预料的方式弄错了。”此认知也成了他所有研究的基调。

2.知道不代表做到

艾瑞利拥有特拉维夫大学心理系学士学位、北卡罗来纳大学认知心理学的硕士及博士学位,以及杜克大学的商业管理博士学位。他将心理学和商业管理研究合并,变成他运用于行为经济学专项研究的理论基础。但到底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艾瑞利表示,了解这门学问的最佳方法就是把它跟标准经济学作对比。标准经济学的概念下,假设人们都很理性,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但行为经济学没有这样的假想。它要求研究材料和研究对象实事求是,把人们放在不同情境下,看看人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举例而言:有人去餐厅,说要健康饮食,但服务生一端上巧克力、舒芙蕾时,就忍不住想吃了;有人明知不可为,却还边开车边看手机,这种行为对自己对路人都非常不负责。

透过实验,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们的表现往往不如期待的那么理性,甚至很不理性。这样的发现会让人在设想公司该如何运营、政府该有何作为、个人当如何表现等事情上产生相当不同的结论。

3.行为经济学的应用

艾瑞利希望行为经济学未来能直接影响社会。比如,当政府盘算一个新的社会保障计划实施或是一个新的银行活动调节措施出台或颁布处理风险、保障消费者在信用卡和抵押贷款上的权益时,不能只听取标准经济学者的建言,应该扩大视野,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专业人士的见解一并纳入。

走进行为经济学的视野后,才明白我们所知有限,而且我们常常都是不够合理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就需要态度谦卑一点,也需要做更多清晰的监测。艾瑞利将研究成果写成了多部掷地有声的著作,包括《谁说人是理性的》《不理性的力量》等,产生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他成立了“先进的后见之明中心”,该中心志在发展“行为介入”体系,协助人们拥有更快乐、更健康和更富有的人生;中心引进了领域内的专业人才,促进行为经济学的学术研究,也成立了实验室,与一些创新公司合作,研发社会保障和财务方面的解决方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改善他们的财务状况等。

工作的意义大于一切

行为经济学研究主题甚多,包括人生中的重头戏:工作。多年前,有个学生跟艾瑞利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促使他开始深入了解“人类工作动力来源”的议题。

1.工作只为了钱?

当时,该学生服务于一家银行。有一回,花了两周多的时间做了一个项目的简报,为了争取到一个并购案操作权,交出简报后老板却回他:“很棒的简报,但并购案取消了。”为了做出一份完善的简报,他挑灯夜战,也很享受过程,只是当得知没人会看,便沮丧极了。

艾瑞利检视一般人对于工作的认知,大抵就是“看在钱的份上”:只要给员工报酬,老板就能左右人,所以才会有分红等各种事情。但“这可能只是人们对劳动市场的简略看法,实际情形未必如此”。

学生的分享让艾瑞利决定重新梳理“劳动成果”的概念。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先给他们一些钱用于拼组乐高玩具,当他们拼好后,再问他们是否可以接受钱数少一点继续拼组,之后报酬逐次递减,直到参与者觉得划不来而不想再拼组。

两组受试者的测试条件相仿,唯一差别在于,第二组拼好后就请他们马上拆掉,然后要他们再把拆掉的乐高玩具重组,再来一遍。

测试结果,第二组比第一组更快放弃,因为他们看不出自己的工作有何意义。看到完成的作品遭拆毁、然后重组的过程不免单调,而且完全消解了参与者完成任务的动力。

第一组因从头到尾只看到自己完成作品,就会心满意足的继续拼组,即使报酬不多。艾瑞利还发现,如果第一组的参与者很爱乐高游戏,就会持续久一点,但第二组却不见这样的关联性,只要觉得没意义,就算原本很爱玩乐高,也失去了继续拼组的动力。

2.动手做的成就感

原来,工作的意义是如此重要。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行业,如医护人员、消防队员等,尽管辛苦,却仍有人甘之如饴。因为他们可能把工作看作一种神圣的任务,从工作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那么,要如何让工作更有意义,让人工作起来更有动力呢?

以两个生活实例作为说明。多年前,美国家庭中,家家都有大烤箱,于是当时市面上流行一种方便料理的“蛋糕粉”,只要按照一定比例加水到粉中,放进烤箱,就可烘焙出香喷喷的蛋糕。这款产品简单易做,做出的蛋糕也美味,却乏人问津。经过调查,原来问题出在大家觉得这样做出来的蛋糕不像手做的,跟外面买的差不多,如想送人当作礼物,恐怕显得不够有诚意。

于是,厂家去掉了蛋糕粉里牛奶和鸡蛋的成分,需要由烘焙者自行添加。没想到,产品上架后很快销售一空。原来,光是打蛋、倒牛奶和搅拌,这些多出来的活就能让烘焙经验变得更个人化、更有意义,这需要烘焙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艾瑞利称这种行为为“宜家家具效用”,即对一件完成的家具有多少情感,完全取决于你在组装家具时花了多少力气,即便完成后不过是一件很普通的家具,也极富成就感,对家具的情感也会更多。换句话说,花越多时间和力气完成一件事,就越会让人对成果更爱不释手。哪怕过程中有时让人深恶痛绝,但就是不肯放手,喜欢登山攻顶的人最能了解个中滋味。这说明了我们的努力会让事情本身变得有意义,进而激发出更多的工作动力。

3.找回工作的意义

现代职场,一切讲求效率。艾瑞利认为,这应验了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工业革命时代的主张。但现在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效率不再比意义更重要,或者说二者同样重要:“此时的状况是人们必须自行决定要花多少时间和力气在工作上,过去我们总以为动力和薪资报酬是同一件事,现实却是我们可能还需加进其他的条件,如意义、创意、挑战、所有权、身份、荣耀等。”

根据一项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美国有一半的上班族在讲求效率的职场文化里对工作并不上心,甚至有16%的上班族对此是深恶痛绝的。“但好消息是,如果我们可以加入意义、荣耀、动机等元素,就能让员工更有生产力,工作更有动力、更愉快。”艾瑞利说。

猜你喜欢
经济学理性意义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首届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在京举行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