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社区老人的健康“守门人”

2022-09-28 10:35何玲孟佳惠
中国信用 2022年4期
关键词:严正守门人上门

◎文/本刊记者 何玲 实习记者 孟佳惠

每天骑车至少40 公里,为社区居民送医送健康;中午经常来不及好好吃饭,匆匆啃两个馒头就继续骑行在问诊路上;半夜时分,在病人的床前轻言细语给予安慰;毫无顾忌地为临终老人做人工呼吸,只为延续生命……从大学生成长为医疗骨干,从意气风华到潘鬓成霜,家庭医生严正用27年的光阴践行了他与老人们的健康之“约”。

——题记

每天早晨7 点30 分准时出门,到社区居民家里出诊。中午吃几个包子,简单休息一下。下午2 点钟,又匆匆挎上包继续出诊。下班以后,也经常在忙碌,“社区居民有个头疼脑热就要上门送药”。这就是上海市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长严正平常而又忙碌的一天。27年来,除了值守门诊,严正就是这样走街串巷,风雨无阻。

为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看病,是他一直坚守的承诺。老人们视他为亲人,居民们都亲切地唤他“钥匙医生”。原来,他手里曾有58 把钥匙,方便随时上门为这58 位老人看病。“这一把把钥匙,都是信任与依赖。”严正用医者的仁心仁术,打开了一户户居民的家门和心门,更成为一个个家庭的健康“守门人”。

扎根社区收获钥匙与信任

从第一天入职开始,严正就是社区里的“稀缺货”。上世纪90年代,这个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成为彭浦镇地段医院少见的一名大学生。

彭浦镇是静安区面积最大的一个镇,有38 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4.5 万人。那时的彭浦镇地段医院,绿化极好,“蚊子比病人多多了”。

“当时很纠结,在一个全是蚊子的小医院,两三个月都没一个病人的情况下,感觉很不是滋味儿。”严正至今仍记得自己当时在地段医院以医生身份参与灭蚊的场景,他时常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医院发呆,“我一个大学生在这里能做些什么。”

1996年,地段医院找到了新的“发力点”,当时为了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对“上门医疗服务”的需要,医院于当年年底开设了“家庭病床组”。刚毕业不久的严正成为上海市首批“家庭病床医生”,他也由此开启了随叫随到、风雨无阻的“上门路”。

就这样,20 岁出头的严正每天挎着包、骑着自行车,开始了“连轴转”的日子。严正忙了起来,这对一个年轻医生来说,是一件好事。他的日常工作是早上7:30就开始接诊预约病人,随后一个上午,要跑几户人家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中午,他来到龙潭居委会出诊“社区门诊”,通常一下午会接诊一二十位社区患者。临近下班,他又会到事先约好的病人家里上门送药。

严正在为老人量血压

他服务的病床患者多为脑梗或中风偏瘫等卧床不起的老人,其中不乏孤寡老人。“很多都是90 多岁的老爷爷、老奶奶,总觉得可以再为他们多做一些。”严正回忆道,正是这群令人揪心又心疼的淳朴老人,把他稳稳地留在了社区。与此同时,老人的心门也打开了,许多老人直接表示:“我就认严正这人!”

在最初的两三年,他是医院唯一的家庭医生,常常一天跑20 多户人家,骑行奔波40 多公里,但从未喊过累。从呼机到手机,他一直保持24 小时不关机,方便老人和家属随时联系,无论是半夜时分还是暴雪大雨,他都如约而至。

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家里老人病情不太稳定,严医生你能来看看吗?”接到魏阿姨的电话,严正立刻骑车出门。雪大路滑,赶路心切,他不小心摔倒,到魏阿姨家时,脸冻得发紫,浑身被雪淋湿,眼镜片也碎了。顾不上收拾自己,他利索地套上白大褂就开始问诊,怕听诊器太凉,放在胸口焐热了,才贴到老人身上。

“有严医生在,心里就踏实了。”没多久,街坊邻里都知道社区医院有位严正医生,医术高、负责任、有耐心。

严正每天奔走的步伐很快,因为要走访的病人太多,生怕耽误了时间;但他每次问诊的节奏很慢,总是花费大量时间细心观察老人的起居饮食习惯,从中揪住病因,对症下药。

一些脑梗偏瘫的老人,在康复治疗下慢慢能坐起来、站起来;得了慢性病的老人不用总去大医院挤门诊,在定期上门诊疗中病情渐渐稳定……看病之余,严正还会像儿女一样,坐在床边拉着老人的手,听他们诉苦唠家常,偶尔帮忙洗个过滤网、通个下水管、装个手机软件,给空巢老人可以依靠的肩膀。渐渐地,很多病人都将他当作“自家屋里厢人”,把家门钥匙交给他。

严正还记得1999年收下第一把钥匙时的情形。当时郁老太太中风瘫痪在床,经严正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可就在这时,她的丈夫被查出患了肺癌,需要经常去医院做化疗,不能在家照顾老太太了。老先生把房门钥匙交给严正,希望严正能随时上门为老太太看病、配药,他对严正说:“严医生,钥匙侬拿好,阿拉信得过侬。”

第一次收下病人家的钥匙,严正纠结了许久,“收下吧,怕万一人家少了什么东西说不清楚;可不收的话,老太太的子女都还要上班,没人照顾。”他形容自己那会儿年轻、“胆子大”就把钥匙收了下来。

“收下了就要勇于承担责任,患者需要我,我便全力以赴。”后来,来找严正建立家庭病床的患者越来越多,交到他手上的钥匙也越来越多,从楼道门到防盗门再到入户门,有的家庭甚至一给就是全套的3 把钥匙。对严正来说,他收获的不仅仅是钥匙,还是这些家庭完全的信任和托付。

以诚相待是病人更是家人

“这么多年了,我们离不开小严。”一句话,却是老人们最高认同。

“严医生来了吗?”是患轻度老年痴呆症的李老伯每天念叨的一句话。每天,严正上门都会帮着服侍老人,给老人换衣服、擦身体,哄他吃药、逗他说笑、陪他聊天,连李老伯的子女也笑着说:“老人对严医生比对他们子女还要亲呢。”

严正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一天中午,出诊回到医院的严正刚想吃饭,就接到了李老伯女儿的电话,说老人吵着要跑去找严医生,失踪了。严正立即放下饭碗和李老伯的女儿马上分头寻找,一个多小时候后,终于找到了老人。李老伯看到严正高兴得像个孩子,终于找到了他的“小严”。看到老人全身无力地坐在地上,严正蹲下来哄着老人爬上他的背,一步一步把老人背回了家。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饥饿使他头昏眼花。

看着严正苍白的脸色,老伯的女儿久久说不出话,“再多的话语都无法表示她的感激,严正所做的这一切早已超出了他应该做的”。但当她拿出钱来想表达谢意,遭到了严正谢绝:“老伯是病人更是家人,这都是我该做的,如果我拿一文,那我不值一文。”

27年来,无论日晒雨淋,严正每天都背上挎包,骑着单车,坚持上门为社区居民送健康。他的身影遍及彭浦镇的每一个小区,他遵守跟患者之间的承诺,用细心、贴心、恒心坚守自己的初心,把病患视作血脉相连的家人,总是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身边。

陈阿姨是一名退休回沪知青,突发脑梗塞、肢体偏瘫、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万念俱灰。在邻居的推荐下,陈阿姨的女儿找到了严正。严正专门为陈阿姨制定了康复训练方案,答应她每周至少3 次上门做针灸治疗和推拿,跟她一起努力战胜生病的困扰。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严正都准时来到陈阿姨家中,为了不间断治疗,双休日也坚持上门出诊。几个疗程后,陈阿姨居然能自行翻身起床了。

一个天寒地冻的下午,上海难得下了场雪,马路上积了冰。门铃响了……当她看到浑身湿透、眼镜还碎掉的严正朝她微笑,陈阿姨哽咽了,“孩子,你傻呀!这种天气还来?”严正却轻松地笑:“我没事!这两天天冷,您血液循环不好,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呀!”看着嘴唇冻得发紫、却心心念念牵挂着自己的小严,老人郑重地拉着严正的手:“这是我家的钥匙,你啥时来都可以,我早就把你当做家人了。”

严正与老人亲切交谈

严正为卧床老人针灸

“我不会改变我上门的时间或者节奏,最多淋湿一点换套衣服也就是了。”严正知道,“人都是将心比心,信任不可能凭空而来。”他说,信任是人跟人交往慢慢积累起来的,重诺守信,以诚相待,别人也会同样真心待你。

在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陈惠芳眼中,严正是出了名的节俭。一件旧T 恤能凑合穿好多年,午饭常常匆匆对付。但面对孤寡老人,付费买药,他也是出了名的大方。

有奶奶感激小严,“你到我家已经两年了,我去给你做个锦旗吧”。严正连忙摆手,“锦旗要花钱。你浪费这钱做啥,还不如多买点吃的”。

“我觉得没必要感谢,因为我做的是我医生应尽的责任。我们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医生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为他们设身处地地设想,就可以了。”严正说,“是患者,是朋友,也是亲人。我也常被这些老人家感动着。有的老人夏天会‘掐着点’备好绿豆百合汤,这样我来的时候,温度刚刚好。”

最惊喜的,莫过于严正婚礼当天的情景。结婚前,他与老人们“请假”,未曾想婚礼当天,很多老人不请自来,坐了一大桌。“他们带着最真挚的祝福,祝我幸福快乐!”严正说,“或许在旁人眼里,我付出了许多,但我也收获了信任、尊重和爱护。再辛苦都值得!”

一心为民初心承诺代代传

严正的微信号有个特别响亮的名字,“为人民服务”。被问及取名原因,他笑言:“当时脑海里就是这几个字,随手打上了。”从医27年,这五个字已融入他的血液里。

2004年,严正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从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精进医术、夯实本领。曾有老人夏天胃口不好、睡眠质量差,老人不以为然,但严正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他症状,发现老人可能患有心衰。由于早发现、早治疗,老人的病情得到缓解。也有老人因为腰疼,误以为得了大病,郁郁寡欢。严正观察其生活习惯后发现,腰疼是由于久坐看电视造成的,老人多站起来走走,就可以恢复健康。“老人就像孩子,需要通过正向的心理暗示鼓励他们,保持身心健康。”

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对行动不便、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确有需求的人群,应加强医疗质量监管,确保医疗安全。

“家庭医生是分级诊疗中的关键环节。”在严正看来,一位负责任的家庭医生要能够为病人提高生存质量,“有的医院对住院病人院后康复的注意事项,沟通叮嘱得不够,这时候就需要家庭医生充分发挥作用。”

社区有位因脑梗瘫痪在床的老太太,严正每周3 次上门为她诊疗,定期更换胃管。治疗过程中,严正观察发现,老太太的身体状况配合针灸,应该有能力克服吞咽障碍,尝试口腔进食,如果帮她拔掉胃管,可以让她更舒适地生活,但是拔管存在一定风险。

拔还是不拔?看着老太太插着管痛苦的样子,严正谨慎考虑后决定拔管。“你们每天给她喂一点慢慢吞咽,我随时待命,万一有问题,我立刻过来插管。”严正的判断没有出错,拔掉胃管后,老太太慢慢恢复了正常进食,一家人对严正感激不尽。

“不拔,是常规操作,我无功无过;拔了,老太太可能不用再忍受痛苦,但我必须承担风险。很多时候,在这样艰难的抉择之间,我会选择担起责任,尽力为患者减缓病痛。”这些年,严正的工作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站在患者角度为他们多想一点。

和综合性医院要求医生专精不同,社区医生需要的是广而全。为给居民提供最有效的医疗服务,严正常年保持学习钻研的状态,闲暇时间都用来反复研究病例、阅读医学书籍。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人群,严正经手的病人很多有类似的病症,但他用多一份细致,多留点心眼,让一些大病早发现、早治疗。

梅老先生在大医院被诊断为前列腺炎、慢性尿路感染,出院后在家休养。那天,严正去为老先生查房,进屋看到他躺在床上,床边刚解的大便呈石灰色,小便呈浓茶色,心下顿觉不好,赶紧为他做检查。结合老先生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情况,严正怀疑他患了胰头癌,立刻建议家属送医复查。果然,后来手术证实了严正的想法,为老先生及时挽回了性命。

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这些年,严正凭借精湛的医术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为很多病人找准了真正病因,没有耽误最佳治疗时间。一位三甲医院退休的主任医生在严正的“火眼金睛”下,诊断出了早期癌症,他逢人便夸:“严医生就是咱们社区医院的宝藏!”

严正坦言,虽然一直在一线做家庭医生十分辛苦,上门出诊、预约就诊、签约建档、慢病管理、健康宣教、团队管理,工作细碎而繁琐,经常还要风里来雨里去。“可是一想到老人们在家里等着我,盼着我,就觉得我必须接着做下去。”

如何让更多医务工作者,成为第二个“严正”?为探索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家庭医生,严正成立创新工作室,组建起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临床护士和信息技术人员构成的服务团队。严正还总结了数十年来的服务经验,整理出简便易学的“五心工作法”:进入家庭需留心,注意家庭成员的关系、生活习惯、饮食喜好等;接待老人有耐心,不厌其烦听他们说自己的故事;收集病史要细心,从头到脚都别漏;治疗方案合理用药求精心,用副作用最小的药达到最佳效果;当然,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责任心。

“赤子之心,形容严医生再妥帖不过了。”在团队成员张静的眼里,严正始终保留着那份医者初心。为了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无论严寒酷暑,他总是风雨无阻地奔波在出诊路上;为了制订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会反复察看患者的排泄物……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谊,就这样在严正和社区居民之间生根、发芽、开花。

现在,有6 名90 后医生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匆匆放下医疗装备挎包,90 后的社区医生武霞霞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这一幕不由得让人想起:严正为了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无论严寒酷暑,他总是风雨无阻地奔波在出诊路上;在半夜时分来到需要他的病患床前,握着老人的手,轻言细语给予安慰。

这份初心、这份承诺,正代代相传。

严正奔波在上门问诊的路上

猜你喜欢
严正守门人上门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梦的守门人
瓜果时间长 上门收购忙
瓜果时间长 上门收购忙
A Greedy Story
关于禁止盗用《图书馆论坛》名义进行不法活动的严正申明*
丁铄涵、吴波、严正达、赵广达作品
生意上门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