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和魔鬼

2022-09-28 11:09宗涛编辑张美思
中国外汇 2022年14期
关键词:特纳财政赤字魔鬼

文/宗涛 编辑/张美思

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原主席阿代尔·特纳撰写过一本特立独行的书——《债务和魔鬼:货币、信贷和全球金融体系重建》。这本书充满了“反金融”甚至“反央行”的“骇人”观点。这些观点出自一位资深学者和专业高官(特纳是毕业于剑桥大学的经济金融学家,曾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受命担任FSA主席,也是曾担任多个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的高管,还是一名勋爵),实在出人意料。

特纳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源自私人部门债务的扩张。债务驱动的信贷密集型经济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产物,在宏观上体现为金融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的持续上升,金融业收入和利润的攀升,社会收入不平衡的扩大,私人债务扩张。其中,很多债务并未用于有效的资本投资,而是用于购买房地产,投资于金融衍生品和金融体系的空转,是“坏”的信贷。债务驱动了金融繁荣和泡沫破裂,也使得经济在危机后复苏步履维艰。

特纳指出,信贷和债务扩张会带来“污染”(类似于环境污染),具有负外部性,需要进行管控,从而建立起低信贷密集度的经济。但在一定程度上,杠杆只能转移,很难降低。如果约束了信贷和债务扩张,有效需求会变得不足,经济增长将会乏力。解决之道是在控制私人部门杠杆的同时,政府部门加杠杆,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货币政策支持财政赤字。特纳认为,发达经济体应该实施更长期限和更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并且中央银行应为大规模财政赤字提供融资,即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央银行印制货币支持新增的财政赤字,或用于核销过去积累的债务,相比私人信贷扩张,这是一种安全的扩张需求方式。

那么,什么是魔鬼呢?包括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在内的“正统”学者都深信歌德在《浮士德》中讲述的一个故事:魔鬼的化身梅菲斯托引诱国家印制并分发货币,增加购买力,核销政府债务,起初能够推动经济上升,但最终会导致恶性通胀,并将经济带入深渊。

终极的问题变成:扩大需求有两种方式,私人信贷增长和政府货币创造,这两者就是在债务与魔鬼之间作选择。特纳认为,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任凭私人信贷增长将带来灾难;与之相比,通过政府货币创造,与魔鬼共舞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债务和魔鬼:货币、信贷和全球金融体系重建》写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其观点反映了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金融危机之后,各领域都出现了“反金融”潮流。有大行其道的现代货币理论(MMT);有2011年的《商海通牒(Margin Call)》、2015年的《大空头(The Big Short)》等家喻户晓的电影,有《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等广受欢迎的半纪实传记,甚至一度出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混乱的美国国会等等。比如,《大而不倒》一开始就是华尔街大佬乘坐直升飞机,从纽约长岛豪宅的草坪出发去办公室,即便是公司即将倒闭,为了达成共识,仍获得了高额薪酬和“金色降落伞”。这些与失去住房的家庭、失业的工人形成强烈反差。

在这种潮流和背景下,出现特纳的书和类似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放长眼光,则会发现,金融从总体上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经济水平和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股票、债券、风投、住房抵押贷款等金融工具对经济的正向作用不容忽视。

至于政府创造货币无害论,也只是在危机后复苏阶段才有可能短期适用。这时候,利率政策已经没有空间,剩下的只有量化宽松。然而,人类历史上的更多时期、更多情形、更多案例,见证的是货币过度扩张为政府财政赤字融资的恶果——将经济拖入万丈深渊。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国家,但宋、明、元朝的各种纸币,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约束货币无节制为政府融资的机制。

今年以来,美国通胀创40年来新高,欧元区通胀创有记录以来新高。面对高通胀压力,美联储快速大幅加息,又将带来经济衰退风险。这一最新变化,是经济金融危机史在当前的回响,货币过多必然带来灾难。

魔鬼一时间可能披上美丽皮囊,但不可能成为真的天使。与魔鬼共舞需要高超技巧,其难度不亚于管控好信贷和债务扩张。

猜你喜欢
特纳财政赤字魔鬼
魔鬼也温柔
魔鬼鱼,翻啊翻
中国一季度罕见财政赤字
令人生畏的“魔鬼鱼”
魔鬼鱼
不穿有鞋带的鞋
不穿有鞋带的鞋
不穿有鞋带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