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域分析的崇州罨画池空间特征研究

2022-09-29 13:18唐云啓贾玲利
绿色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造园假山公共性

唐云啓,贾玲利

(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1 引言

四川古典园林的发展受到四川本土历史、文化、民俗活动的影响,呈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蜀地自古以来休闲游乐之风盛行,本土园林便成为了一系列文化民俗活动的场所载体,园林的空间格局便自然适应其功能演变而逐渐显示出公共性特质[1]。罨画池便是典型的四川古典园林代表,据《崇州县志》记载,罨画池始建于唐,称为“东亭”,后经过文人苏元老、陆游的经营,于宋时成为游览盛景,明清以后,崇庆州知州祁鉴等江南人士主持罨画池修缮工作,在纪念陆游的核心主题之下也融入了江南园林造园特色,大规模修整水系、建筑、假山,成今日之风貌[2]。罨画池发展至今便成为集驿站、衙署、公共园林、文庙、祠庙等多元背景于一体的公共性园林[2,3],其园林空间研究必须考虑到背景的特殊性、空间格局呈现出的地域性和造园艺术的混合性。

《江南园林论》提出景象与路径结合形成的视觉要素变幻是园林艺术的核心,所以视域研究应是园林研究的重要手段,而空间句法在视域分析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已经得到证实并有广泛应用[4~6]。其中,可见性图解(visibility graph analysis)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网格点阵式的视点植入,得到数据和图示分析等量化成果,使句法对非规则复杂视域如园林空间的研究具有了较高准确性和适用性[7~12],适用于罨画池空间分析。

本文基于视域分析对崇州罨画池进行空间视觉特征研究,将考虑到假山、植物等造园要素对视域的影响,在优化句法模型的基础上,得到更为全面的分析结果,以期突破对古典园林的主观描述,以量化手段得到罨画池作为公共性园林的空间布局特征。

2 研究对象

崇州罨画池位于四川崇州市中心,清幽质朴的园林风格具有典型的四川特色,于2001年被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罨画池由文庙、陆游祠、罨画池3部分构成,建筑亭廊围绕水面排布,是全园重要的观景对象,陆游祠居于北侧一隅,其轴线向南延伸与文庙轴线相交。由于文庙空间是独立的尊祖祭奠的纪念性空间,不属于园林观赏部分,本文将以罨画池、陆游祠两部分为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湖面占地较大,离园墙仅留一个夹道,湖中心筑亭“罨画亭”,湖东北侧“月波亭”与“爽心榭”临湖而观。湖面被“三曲桥”亭廊分隔出大小两块,小水面四方也各有建筑,亭楼互为对视,相映成趣。园林中部建筑“琴鹤堂”“半潭秋水一房山”与“暝琴待鹤之轩”形成围合空间,中部空间由园墙分隔,墙上各有漏窗和出入口,保证游人通行。庭院中心由环水假山占据,旁边有紫藤廊架、孤植盆栽等小景。园林西侧有筑于高台上的尊经阁,其南侧为四块绿地围合的著名古树金弹子,两者与湖中心的罨画亭位于同一轴线。

图1 罨画池平面

3 研究方法

利用Depth map软件对罨画池进行视域分析,将其平面划分为可行层与可视层2个层面[11]。可视层的标准以平均身高1.6 m为界,假山高于1.6 m部分的平面投影和建筑墙体需要绘制,漏窗则透明化处理,亭廊柱子用相应大小的圆圈表示,植物组团阻挡视线的部分需要绘制平面投影如竹林、灌木组合,其余只绘制乔木胸径。可行层以平均膝高0.5 m为界,绘制所有通行区域包括夹道、桥、亭廊、空地、水体边界、假山路径。

平面在CAD中完成,以dxf格式导入Depth map软件,设置人流宽度(600 mm×600 mm)进行后续分析。在本次分析中,句法变量的大小值将用灰度区分,最高值白色向最低值黑色过渡。

4 结果分析

4.1 连接度对比

连接度(connectivity)表示与某一空间直接相交的空间数量,是可见性图解分析最基础的参数之一[13],表明该空间与其他空间的联系程度,连接度越高,该空间视线渗透性越好,空间越核心。从图2、图3灰度对比可看出可行层连接度整体较低,说明宽广的湖面和中部庭院的假山阻断了人们的通行,造成连接度的大幅下降。可视层中连接度峰值聚于外部,观景空间主要集中在湖面,证明该区域所观之景最为丰富,月波亭、爽心榭、琴鹤堂等建筑环湖放置,便于赏景。罨画亭以西有明显的连接值低值区域,这是由于罨画亭位于湖中心,对视线有阻挡作用。连接值最低的地方在南侧陆游祠及其轴线处,该处路径宽度窄,视距长,符合纪念性轴线空间肃穆安静的特点,使用园墙等造园要素挡住两旁视线,营造了陆游祠严肃内向之境。

可行层中峰值最高的地方分别是园林中部的建筑庭院空间和尊经阁西侧空间,观察这两处可以发现,它们都是面积较大的公共空间和交通要道,具有较强的通行性和集散性,视线上阻碍较少。可行层中连接度较低的是湖周围狭长且缺少空间转换的路径,结合可视层比较,可见湖面周围的路径都没有集散性,都是私密而狭窄的空间,但它们的视觉渗透性最好,意在安静地欣赏湖面景观,这与私家园林造园手法有了差异[13],说明在公共性园林中,湖景周围并不一定安排人群集散空间。

4.2 视线整合度

视线整合度(visual integration)表示空间可达性,衡量了一个空间吸引到达交通的潜力,也表示该空间与整体空间的关系,整合度越高则可达性越好。在可行层中(图4),整合度最高的地方在北侧临水夹道上,结合可视层分析(图5),发现此处在视线和通行两方面都为可达性较高处,实地走访发现此处向东望可以看见三曲桥、琴鹤堂、月波亭和爽心榭,向西又可以看见罨画亭、尊经阁和湖边摇曳的植物景观,是一处纵览湖面景色的视点。除了建筑内部和环湖夹道可达性稍低以外,可从图中看出其余公共空间可达性灰度均一没有太多层级,说明道路系统整体可达性较佳,游览系统整合度较高,符合公共性园林的游览要求。

图2 可行层连接度

图3 可视层连接度

4.3 平均深度值对比

平均深度值在算法中可看做整合度的倒数,反应了空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步数深度,即到达某一空间的平均步数和视线可达的程度[9]。深度值越低,空间越容易到达。可视层的平均深度值低于可行层,颜色较浅(图6、图7),说明很多在步行上难以达到的地方在视觉上仍保有连续性,尤其是大小水面区域整体深度偏低,视线通透性较高,视线可及的程度大,而建筑区深度较深,视线可达性相对较低,两者面积大约各占50%,可见湖面与内部庭院之差异。

4.4 数据总结

从表1可以看出可视层连接度、整合度均高于可

图4 可行层整合度

图5 可视层整合度

图6 可行层平均深度值

行层,说明园林中假山、水体、植被等各造园要素的介入使园林的通行变得复杂,空间步数增多,连接度和整合度值降低,但也使园林观景空间视线更为丰富,极大地增添了游览乐趣。

5 罨画池空间结构分析

将罨画池空间按照景点情况分为6个部分,分别为以大小湖面为主要景观的北部a1、a2两部分和南部硬质空间b1~b4四个部分(图8)。水面a1、a2的视线暴露程度有较大差别,这是因为两处的分界线建有阶梯连廊三曲桥,将水面分为内外湖两部分,造成了视线可达的差别,所以内湖更为私密,连接值较低,四面互视形成了一个内向小空间。b1、b2和b2、b3为2个园墙分隔出的3块空间,由于b4为较为独立的广场空间,除了列植乔木与铺装并无其他景点安排,所以本节暂不做讨论。园林入口位于a1西北侧,园林出口位于b3东侧。若以a1为起始点,b3为终止点,中途尽可能穿越最多景点且不重复为原则,游览将出现3种行走序列:a1-b1-b2-a2-b3;a1-b1-b2-b3-a2-b3;a1-a2-b2-b1-b3。

图7 可视层平均深度值

表1 句法变量数据比较

图8 空间划分示意

根据可视层连接度,空间感受如下:第一、三种序列:相对封闭-开敞-相对开敞-相对封闭-相对开敞-完全封闭。第二层序列:相对封闭-开敞-相对开敞-相对封闭-完全封闭-相对开敞-完全封闭

这3条序列在游览时将呈现视觉感受起伏波动的状态,表明视线有开有合,体现了罨画池所应用的古典园林的空间对比手法。

6 罨画池空间特征提炼

6.1 公共性特征

6.1.1 空间并列关系

私家园林在空间布局上往往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大小园区,且存在或从属或向心的空间关系[14]。罨画池作为公共性园林则表现出与之不同的空间特征,出现了2个并列关系的观景空间。可视层连接度形成了边界清晰的断层,说明中部建筑群完全遮挡了视线的穿透,于是内部形成了庭院空间,与湖面的开敞形成了内外之别(图9、图10)。若分别作建筑的中心轴线,也能发现园林整体形成了2个视线中心(图3):内部是建筑围合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停留空间,视线集中在假山处,另一个是月波亭、罨画亭、琴鹤房包围形成的观水空间。2个观山观水的视觉重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观赏趣味。结合可行层整合度来看,建筑庭院空间集散性很强容纳游客容量,湖边道路系统反而更为私密狭窄人群无法聚集,所以2个空间并不能以从属关系定义。其次,可行层连接度也可看出这2个空间的渗透关系很弱,也并非是以水面为布局中心,逐级向外渗透的向心嵌套关系。这种并列式的空间特征可以看作是罨画池作为公共性园林的特色。

图9 内部庭院空间

图10 大湖面景观(月波亭视角)

6.1.2 道路可达性强

与江南园林追求曲折幽深的路径体验不同,罨画池道路系统整体可达性良好,而道路交叉口和建筑庭院空间、尊经阁附近的开放空间整合度数值偏高,这几处空间都是集散广场,属于最吸引人流的地段,可以在此将人流输送至各个景点,也说明一定尺度的硬质空间和一定数量的道路交叉设计提升了园林空间的可达性,而这种强可达性使得游览路径更为便捷。

6.2 传统造园手法特点

6.2.1 “抑扬顿挫”

园林入口进门处便是一堵园墙,占据了整个视野,若再往里走,连接度升高,入口呈现出一定程度欲扬先抑的视觉感受。由于罨画池的硬质空间较大,园林并无固定的游览动线,归纳出的3条动线都呈现出视线开合的节奏关系,表现出“抑扬顿挫”这一古典园林传统造景规律,若从陆游祠按照路径返回,则又将经历一次空间开合转折的过程。同时,观察可行层整合度可知,局部空间的连接值几乎都为相近灰度的对比,这表明罨画池虽有视线开合之节奏,但并没有强调开合的大小程度,这可能是因为:①罨画池园林面积较大,造园意图上并没有追求壶中天地之感,而是注重表达出地域性的古朴自然之特征;②园林空间公共性特征突出,视线范围较广,可及程度较大,少有视线非常封闭的场景,于是造成视线开合的转折感削弱。

6.2.2 透景、障景

在2个图中的建筑庭院空间和尊经阁附近空间的深度值相差不大,这说明分离两处的园墙并没有斩断空间的视觉联系,这是由于院墙上的格窗和2个交通开口使视线互相渗透,体现了“隔而不断”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原则[15]。唯一的明显视线断层在小水面东侧,这是因为该处有园墙,但园墙前有假山、植物和水面风来菡萏香的组合作遮挡,视觉要素丰富,所以视线上并无戛然而止之感。同时,可视层深度值中建筑庭院内部的假山使得其南部深度值局部变高,说明假山的视觉阻挡效果十分明显,使得空间深度值变深,空间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全园可达性最低的地方在水面风来菡萏香,但对比可视层却发现此处视觉可达性较高,视线可以从三曲桥、半潭秋水一山房、野趣亭三处穿透过来,这说明该景点容易被看到但很难到达,像这样在园林中将某个可见性较高的景点设置为难以到达的地方增加了园林视觉关系的复杂性和园林游览的趣味性,因为去往水面风来菡萏香必须穿过夹道和月波亭或者穿越庭院空间和野趣亭,再穿过假山到达,路途中将依次经过植物、假山的障景和格窗、廊桥的透景,使得游园体验妙趣横生。

7 结论与讨论

利用视域分析法对罨画池空间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发现其同时具有的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特色与公共性空间布局特点。在借鉴传统造园手法中,可见对障景、透景、抑景等构景手法的应用与抑扬顿挫的空间开合特征。对于其公共性特征而言,罨画池作为祠庙、衙署园林等多背景特色的公共园林,并未属于过私人园主,以“东亭”为起源命名可见公共性是其造园伊始便有的特征,发展至今增加了许多服务于公众的功能:园林集散空间多、空间容量大;湖面开敞,大尺度的观景空间结合环路可以承载大量游客;各处景点可见喝茶下棋,观景聊天等地域性空间利用特色;道路系统层级少可达性高,提高游览效率。

古典园林的公共性特征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在当下建设语境下为公共空间建设找到中国特色和方法,使新园林空间既能满足公共性功能需求,又贴近中国文化语境。罨画池作为四川古典园林的代表,研究其公共性特征与园林造景手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四川古典园林公共性和空间特征的创新继承,虽然它并不能完全代表四川古典园林的公共性空间特征,但其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也可用作解构其他园林属性的方法。

猜你喜欢
造园假山公共性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