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2022-09-30 10:02郭小会
学周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思维

郭小会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中心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育学原理和学生的发展规律,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一定的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在情境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对于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做简要阐述,希望能给广大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情境的创设要遵循适度的原则

就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也是“铺面而来”,甚至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对于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也是如此。一些教师认识到了情境教学法给小学数学带来的助力,但是存在应用情境教学过度的问题,也就是部分数学教师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各种情境中,缺乏创设情境的目的性,甚至出现一些情境与教学内容不兼容的问题,这会造成学生活动的低效。同时,在一节课中应用过多的情境也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有效联系,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过多的情境设计也会导致小学生的注意力被多样化的情境所吸引,这会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受到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发挥情境教学的应有作用。

(二)情境的创设要遵循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内驱力的有效方式,这样才能够有效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曾经强调:“一切认知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情境教学法就是依据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的理论,通过给学生创设能够引发其情感共鸣的情境来调动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积极性。对小学生来说,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尚未形成,他们好奇心强,其有效注意力更容易被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一定要遵循趣味性原则,从而有效调动学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地动起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生活性原则

从数学的发展史来看,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密切关联,这也体现了数学工具性的特点及其价值所在。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还要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也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理解、思考和探索。从新的小学统编版教材内容的设计来看,也突出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的“说一说”“练一练”等内容安排几乎都和学生日常的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习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创设时也要遵循生活化的原则,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同时,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能够使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重视。

(四)情境的创设要遵循开放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另一方面,也是需要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潜力,从而有效激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活力,扩充学生思维的张力,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逐步帮助学生跳出思维的局限性,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这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境也要坚持开放性原则,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要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进一步强调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数学的发展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发现、积累、应用、总结的基础上得来的,所以数学也就成为人们生活的工具,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重视联系生活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法则之后,在“整理与复习”环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培养学生能够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六一一日游”的生活情境:“六一”儿童节将至,学校组织3 年级1班的50 名学生到植物园一日游,活动安排:上午集体游览,中午在园中餐厅就餐,下午返回。然后提出问题:(1)去植物园需要先租车,其中14 座客车每天450 元,19 座客车每天550元,27 座客车每天800 元,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制定租车方案,并尝试找出最优方案。(2)中午在植物园餐厅就餐,其中中餐每位20 元,西餐每位30 元,班里有18 名学生吃西餐,那么餐费需要多少钱?最后要求学生算一算,“六一一日游”这项活动最多花多少元,最少花多少元。这样的问题探究情境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理财意识和节约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较高,减少了枯燥感,也认识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开展情境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特别是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设计教学情境,从而切实发挥情境有效引导学生的作用。

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好奇多问,求知欲较强,同时也活泼好动,喜爱游戏。但是他们的行动和行为缺乏目的性,专注性较差。对此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或者游戏情境,适当地应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来给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的学习素材,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四边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了解了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七巧板设计七巧板拼图的环节,给学生图形让学生按照图形的样子拼出“燃烧的蜡烛”“漂亮的小房子”“可爱的小鸭子”“海上的小帆船”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深化学生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而到了小学中年级段,学生进入个体自信形成的关键期,其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学习意志力波动较大,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难度也在增加。这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就要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着手,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学的信心。例如,在学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所学内容相对不难且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联系密切的特点,通过要求学生自制年历的学习任务情境来深化学生对平年、闰年、各个月份的天数或星期数等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装饰,最后进行成果展示,从而有效调动学生,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已经较为深厚,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也在增强,这时就可以给学生多创设探究性情境,同时注意探究情境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在此过程中大胆进行尝试,敢于展示自我,敢于质疑。教师应巧妙利用情境来给学生创设“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用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三)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主动参与且富有个性的过程。除了接受式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或者是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验证等多种形式来收获知识和技能,提升认识、提高思维能力。现代教学论也主张一定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全方位地“动起来”。所以,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一定要适当地给学生设置一些动手操作的情境,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因为被动听而产生的枯燥感,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部分内容时,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在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活动的过程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了解可用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能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调查活动,并且能够体会调查数据在说明问题中的意义。对此,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设调查情境:今年的“六一”儿童节,班里要组织联欢活动。为了丰富联欢的活动,班委会商量决定要购买两种水果,然后教师让学生列出最爱吃的水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预习教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制作“最爱吃的水果调查表”和“最爱吃的水果统计表”,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填表。在学生进行操作的基础上,教师也要给学生提供调查当天的几种主要水果的市场报价,然后让每一个小组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既合理又省钱的水果购买方案。在这样的操作情境中,学生既要统计数据,还要分析数据,也要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他们在小组中互相积极配合、群策群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找最优方案。这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充分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都有帮助,也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四)创设开放性情境,提高思维灵活性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对此英国科学家牛顿曾经说:“如果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或者设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情境,或者是容易使学生产生开放性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设置情境时首先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消除内心的顾虑,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师要努力转变角色,在教学中敢于“放手”,在给学生创设情境时要有“等”的意识,给学生说的空间,真正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最后,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敢于运用“多向思维”或者逆向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教师所设计的数学学习情境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切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也有能够通过灵活多样的情境给学生丰富、直观的学习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这对于发挥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非常有帮助。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培养为目标,用情境给学生营造不一样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