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药匮理论在《圣济总录》中的转型与利用*

2022-10-03 03:01于路游王瑞雄窦立雯杨金萍
医学与哲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炼丹医家辅料

于路游 季 强 王瑞雄 窦立雯 杨金萍

匮,即药匮,又称匮药。药匮在早期道家炼丹时常用作容器及辅料,并有内外匮之分。药匮曾多次在道家炼丹术中出现,后世医家受道家炼丹思想的影响,借鉴其炮制方法,逐渐以多种形式的药匮应用在中药炮制中,内匮运用偏于炮制药物辅料之性,外匮则兼有辅料及容器的双重特性。药匮的使用不单是道家炼丹时所用的金石矿物类药物,而是逐步扩展到草木类和其他类药物中。今探讨药匮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并研究《圣济总录》中药匮的分类、作用及炮制应用。

1 药匮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道家炼丹术中常使用金石矿物类药物作匮,因金石类药物具有坚固不朽的特性,古代方士借以“假求外物以自坚固”的取象比类思想,常用朱砂等金石矿物类为匮助以成丹。随着道教的正式创立,对“仙丹”的追求也使得炼丹活动较为活跃,葛洪、陶弘景等更是把炼丹活动转向于医药领域,由此创新了中药丹剂的新剂型。唐代帝王笃信神丹仙药,服饵烧炼之风盛行,炼丹术发展到顶峰,炼丹规模不断扩大,在唐炼丹方书《丹方鉴源》中记载:“石脂固济外匮;石乳可作外匮;紫石英赤白者可食,为匮用;胡粉可制硫磺,作匮。”[1]唐代,金石类药物仍为炼丹术中的主流,并且药匮用途内外之分更加清晰。金石矿物类药虽可入药,但多具有燥烈剧毒之性,服丹暴毙的现象引起世人对炼丹的反思。直至宋初,外丹术逐渐衰弱,并转向为内丹学的研究[2]。医家则借鉴道家药匮思想,将其运用到中药炮制中,炼丹匮药不单以金石矿物类为主,逐渐转移到非金石类药物中,并广泛地应用到药剂辅料中。同时药匮的主要服务对象也从炼丹服食转向为治疗疾病,服务类型从丹剂转向为汤剂、散剂、膏剂之中。

2 《圣济总录》中药匮的应用

宋代是一个尚医和尚道的历史时期,不仅大力倡导医学的发展,由政府颁行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同时推尚道教,道教与医学共同繁荣,发生了深度互动[3]。尤其是徽宗年间崇道热潮兴起,而《圣济总录》是宋徽宗时期由政府收集整理成的一部综合类医书,其医学内容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明显的道教印迹。唐《太上圣祖金丹秘诀》曾记载:“用小磁合子、白合子一个,将金硫末入合,固济。又用外匮一个,以伏火盐泥末,载小合子在内。外匮合子内白合,上面末只可厚一指。又将外匮合子固济。”[4]263据陈国符[5]45《中国外丹黄白法考》,依外匮盒子例,内匮盒子和小磁盒子可称之为内匮,金硫末亦为盒中匮药,为内匮用。而《圣济总录》医方中亦记载“丹砂三两。将金屑置一定州细瓷合子内”[6]480,“天南星牛胆匮者”[6]3475,“金五两。细锉为末,为药匮”[6]479等内容,据上述推断,定州细瓷合子在此作为器具应用为外匮,牛胆匮者以牛胆为外匮,既作炮制天南星的辅料又作为器具发挥着双重作用,金末应为内匮,在医方中发挥着辅料性的作用。可见在《圣济总录》中,医家借鉴吸收道家药匮思想,外匮运用主要体现在辅料及器具的双重特性上,内匮运用到方中更偏于辅料性。现以探究《圣济总录》中药匮的主要思想,从外匮和内匮两个方面分析其应用。

2.1 外匮双重特性的具体体现

外匮兼有器具性及辅料性双重特性。从容器的角度言,外匮可以是一种单纯盛药炼药及用于固济的容器,也可以是辅衬在容器四面的药物,又指制药时有包裹作用的药衣。从辅料的角度言,作为辅衬或药衣的药物,又成为主药的辅料,发挥了一定的辅助佐使或相制作用。《圣济总录》中的外匮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器具使用

第一,矿物类药匮。道家炼丹时常以金石矿物类药为原材料作匮,作为一种盛丹容具。《张三丰太极修炼秘诀》中记载:“又用磁神室盖覆封固合缝,又用护火外匮磁鼎或罐,量其大小,内装作细末。”[7]93此外匮指炼药盛丹容器,包括磁鼎或罐类,而在《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中依用途不同,外匮亦有多种类型,如青龙匮、白虎匮、黄芽匮等,是作为炼丹反应室出现,多以金石矿物类药为原材料。《圣济总录》则借鉴其外匮思想,将之运用到中药炮制中,如“先入矾于瓷合子内,次入硫黄、硇砂、铅丹覆之”[6]1719,“上五味,以瓷罐子一枚盛药,盐泥固济……入苦参末五两,同捣罗为末”[6]2265。此处瓷合或瓷罐作为外匮,具有药物反应室或器具的作用,《圣济总录》中诸如此类外匮多见,包括银石器、瓷盒、甘锅、铜器、罐子、铁器、碗等,外匮虽在中药炮制中发挥容器作用,与道家炼丹运用炮制思想相同,但其主要为炮制中药药物服务。

第二,草木药类药匮。外匮在道家运用时常作为炼丹过程中的器具使用,以金石矿物类为主,后世医家仿效道家炼丹应用,并在用药方法上有所创新。《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中记载:“凡用匮合之类,皆须以新未曾用者,是匮合,是器而非药。”[4]265此处炼丹所用匮盒是指单一盛药容器,而《圣济总录》虽借鉴道家外匮思想,但运用到中药炮制中出现以植物药为容器这一特殊的药匮,如“栝楼实一枚……入杏仁填实,用盐泥固济”[6]2265“用大莱菔一枚剜心空,入茱萸在内,以盖覆之”[6]1075“木瓜大者,一枚。切去盖子,入硇砂半两在内,却盖合蒸熟,去皮”[6]327。以栝楼、大莱菔、木瓜为外匮盛药容具,入药末在内,作为药物发生变化的反应室,与道家金石类药物不同,外匮器具应用也多涉及草木类。

第三,动物药类药匮。外匮器具的使用在《圣济总录》中也多体现在动物类药中,如“天南星腊月牛胆匮者”“鲫鱼洗去腹中物,留鳞,内当归末令满”[6]2621,“将附子末内鱼肚中满,以泥固济”[6]2851,“上七味,将五味为细散……入牛胆中填满”[6]2424等,以某种具体动物类药为外匮,填入药末在内,共同发挥药物炮制作用。以“天南星牛胆匮者”为例,医家以牛胆作为炮制天南星的药物器具,牛胆的使用既发挥了炮制辅料的作用,又作为牛胆和天南星的药物容具反应室。可见药匮既作为外匮器具使用,又逐渐扩展到药物辅料的应用。“天南星牛胆匮者”既源于道家药匮思想,同时又是药匮理论运用到医学上的一个创新性的改进。

2.1.2 炮制应用

2.2 内匮辅料性的具体体现

内匮药,是外匮及道家内匮炼丹思想向中药炮制辅料性的转变,不注重其容器性及丹石变化,更强调其普通药物炮制中的辅料性作用。《圣济总录》中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2.2.1 液体类匮药

道家炼丹中常视液体匮药如石灰汁、生姜自然汁、红枸杞子自然汁等为辅料。如《诸家神品丹法》卷五中记载:“硫磺、滩石、白南礬石各四两,生姜自然汁半碗……化前三味药成汁,如稀相似,以鑑器于火上煎干为末,括取末作匮。”[9]此丹炼制中,生姜汁以液体辅料形式与矿物类药末相合为内匮。《圣济总录》既秉道家药匮思想,又化丹法为医用。而内匮液体类用药在炼丹至修药演化中,亦有多种变化。其中一方面包括用药思路的转变,由炼丹术中单一辅助功能,转变为带有明显医学特征辨证配伍,以化痰开窍类液体辅料薄荷汁、莱菔汁、菖蒲汁、牛胆汁等入祛风化痰药方内,药辅合一,增强疗效。如“治风盛痰壅……上五味,捣研如粉,薄荷汁煮面糊”[6]510。另一方面药匮使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突破炼丹术使用局限,不仅纳入酒、醋、童便、葱汁等液体药匮,而且扩大了药物使用形式,不再局限在固体的丹方、丸方,在汤液外用疗法如淋洗法、浸法、溻渍法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将液体药匮从内服疗法延伸到外用疗法[10]。

2.2.2 固体类匮药

道家炼丹常以金石矿物类药物为末作匮,如《修炼大丹要旨》载:“朱砂每两,分作十块,用绢袋盛之,入药内煮三日,方贴身入匮。”[11]《张三丰太极修炼秘诀》载:“仍将混元丹砂末,白芨水调稠,贴于磁神室中作匮。”[7]94丹砂在道家炼丹时常被作为炮制时的贴身之匮运用,受道家金石矿物类药物炼丹的思想,医家依旧延续此药匮思想,以一种特殊的药匮形式,用金石类药物作匮为衣,应用到丹丸方中,如《圣济总录》中“炼蜜丸如杏核大,丹砂为衣”等[6]310,医家运用朱砂等金石类药物在丹丸方中,发挥包裹药物外衣的作用,与道家运用朱砂为匮有相似之处。随着医家用药范围的扩展,固体类药匮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金石矿物类上,更多体现在以某种具体药物为匮,包括了草木类等其他类药物,发挥普通药物炮制中的辅料性作用,如《圣济总录》方中“与木瓜同捣成剂”[6]327,“用陈曲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6]1288等。以“山药煮糊为丸”[6]3500为例,山药煮糊为丸作药匮,既以辅料作用帮助主药增加疗效,又发挥了药匮已有的功效。

2.3 药匮的具体作用

2.3.1 温养作用

在炼丹术中,常以某种药物作匮,经过一段时间微微加热,使匮与反应物质经温养作用发生化学变化。《庚道集》载:“砒匮养丹阳法,乃灰霜被火养去,全砒体真死,碎为米粒,作匮用。”[8]432砒等药匮经温养作用,与反应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祛除其灰霜,作药匮应用。但宋人认识到炼丹服食致死的危害性,这种炼丹方法在宋代没有得到延续,反把炮制思想运用在方药中,如《圣济总录》中“将金屑置一定州细瓷合子内,作一坑子,置丹砂于金屑中心,上下覆衬,以合盖之,用六一泥固济,以慢火养七日,将出丹砂”[6]480。以定州细瓷盒子作外匮,金屑为内匮药,以火加之,发挥匮药金屑的温养作用,将金屑与丹砂发生化学反应,用以炮制药物丹砂,匮药的温养作用在药物炮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2.3.2 保存作用

药匮可作为辅料出现,有时也以容器兼辅料特性的匮盒出现。当然这种匮盒也以匮药为基础,陈国符[5]65曾在《中国外丹黄白法考》考证“匮、内匮、内盒、外匮”之词,进一步证明在古代炼丹术中,匮合即为匮盒,作为一种容器兼辅料特性常出现,在《庚道集》云:“朱砂一两为则。以铅煎过母作末三两,于小合内铺盖硃。封固,为内合。外用大合,以小合置于大合内。”[8]465此处匮盒起到保存作用,使其更好发挥功效。匮盒在后世医家用药少有出现,常以其他器具代替,如银石器、瓷罐之类,虽没有明确指出其为匮盒,但在炮制中发挥保护封存功效,常为发挥化学反应改变药性的一个器具。

2.3.3 相合作用

药物辅料在药物的相合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液体匮药与固体匮药之间,如《圣济总录》中“丹砂一两半,以荞麦灰下汁”[6]214,“硫黄一两……以无灰酒煮三复时”[6]214等,荞麦灰汁、无灰酒等液体类匮药与固体类匮药丹砂、硫磺、雄黄等相合,是为了祛除其毒性,缓解其燥烈之性。还有特殊药匮类,《圣济总录》中“天南星牛胆内匮者”[6]3475,以牛胆作炮制天南星的辅料。南星具火金之气,味苦辛,火金相搏,故性烈而有毒,牛胆苦寒而润,能制南星之燥而减除其毒性,故《神农本草经疏》曰:“南星得牛胆则燥气减,得火炮则毒性缓。”[12]以牛胆作匮炮制天南星,南星得牛胆苦寒之性而受其制约,减其烈火毒之性,更好地发挥平惊镇肝之功。药匮的相合作用一方面表现为促进药物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抑制药物偏性或毒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2.3.4 相助作用

道家炼丹中常借助金银矿石类的药气以生药力,雷公[13]云:“金银铜铁气,凡使在药中,用时即浑安置于药中,借气生药力而已,勿误入药中用,消人脂也。”古代使用金银铜铁气作为一种内匮在药中,意在于借助其金石类的药气,以助诸药发挥协同作用。但认识到未经炮制的金石矿物类具有毒性,后经世人研究其毒性并加以祛除,以内匮形式用在药中发挥其生药力的作用。在《圣济总录》丸方中,常出现以金箔、自然铜、凝水石等为衣[6]469,如“炼蜜丸以金箔为衣”“于凝水石末中留少许为衣”[6]501等,以金石矿物类等药物为衣,衣有包裹之意,兼有盒之意,为衣亦有外匮之意。如“天南星牛胆匮者”,以牛胆作炮制天南星的外衣,胆汁内制天南星,既含包裹之意又有内匮辅料之性,同时借助牛胆的苦寒之性改变天南星的性能,炮制为胆南星,以清化热痰、息风定惊为主要功效,“胆南星……降痰因火动如神,治小儿急惊必用……较之南星味苦性凉,故善解风痰热滞”[14],而在现代病理实验中,王薇等[15]研究证实,生南星具有一定的燥性,可使小鼠的饮水量、耗氧量、肝脏组织总蛋白含量增加,而胆南星药性转凉,可使上述指标含量降低。说明生南星经胆汁炮制后,改变其药性为胆南星,使其更好地发挥镇惊、抗惊厥的作用。综上可知,医方中常借助药匮的相助作用,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主要功效,与方中诸药共起协同增效作用。

3 药匮思想的继承与演变

药匮被医家运用到中药炮制中,将丹方医学化,并逐渐摆脱道家金石矿物类药炼丹的炮制思想,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感应丸中的“好蜡匮和”及“匮药末”的应用[16],宋代药匮的广泛运用,特别是《圣济总录》中药匮应用打开了中药炮制的新局面,金元医家承续药匮炮制思想,如元《澹寮方》中的五兽三匮丹,“以五兽丹料末为一匮,附子内辰砂为一匮,木瓜内附子又一匮,即为五兽三匮丹也”[17]。此炮制方法也证实了药匮思想在后世医家方药中的延续,同时在药方中也多次出现“朱砂挂衣”“朱砂为衣”等药匮的应用。医家汲取借鉴道家药匮思想,并且不断创新炮制方法,外匮延续至中药炮制的器具及辅料,内匮逐渐延续至辅料添加,在不断增加药物炮制方法的基础上,对药匮辅料的理论研究也不断扩衍,清代张仲岩[18]《修事指南》载:“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郁木,牛胆汁制取燥烈而清润……糯饭米制润燥而滋土。”可以看出后世医家充分认识到匮药在炮制中的重要作用,并摆脱金石矿物类炼丹思想,非以金石矿物类为主,研究药匮的药性理论。而在现代炮制中也不断借鉴古代医家的药匮炮制方法,如传统中成药结肠丸就是利用传统中药辅料包衣,通过选择包衣材料和设计包衣处方,可以使药物达到恒释、缓释、速释的目的[19]。这种传统的中药辅料包衣技术是借鉴药匮的炮制思想,也是对药匮应用的进一步继承与创新。

4 结语

药匮常见于早期道家炼丹术中,有内外匮之分,主要为服食之用。后世医家将道家药匮思想趋之援用于医学,至宋代作为炮制中药的辅料或容器,主要为医疗服务。通过探讨《圣济总录》中内匮与外匮的具体体现,发现药匮内涵及应用的不断转变,以及药匮药性理论的不断创新,客观上推进了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与完善。同时,药匮理论也对现代中药炮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饮片的包装材料、包衣技术以及包装设备在中药制剂新技术中广泛应用;在中药炮制品的贮藏保管技术中,采用层级共藏法、垫底覆盖包围法等方法,如将泽泻、山药和牡丹皮一层压一层地装容器内,减少并避免中药材变质,防虫保色,拓展了现代中药材的储藏及养护的新思路。另外,在现代中药炮制技术中,炮制器具不断发生变化,而其手法,更趋向批量简捷的煎煮炮制方式。但自古作为药匮的瓦罐或陶罐都是熬制中药的常规器具,化学性质稳定,且采用较为复杂的煅闷方式,控制一定的火候,能更好地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发挥疗效。而铁、铜等容器的金属化学性质较为活泼,易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同时,相对于用传统器具及煎煮手法,可能达不到相应的煎煮效果,不能更好地发挥疗效。故在现代药物炮制中,研究借鉴古代炮制器具,深入挖掘古代药物炮制的原理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欢
炼丹医家辅料
炼丹湖之旅
炼丹湖之旅
炼丹的意外惊喜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药片为什么大多是白色的
火药的诞生
药片为什么大多是白色的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药片为什么大多是白色的
中国将拉开药用辅料行业的整合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