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九:让深空探索没有迷途

2022-10-03 09:31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 2022年29期
关键词:惯性导航长征三号名言

◎本刊综合

——四川省江油中学 王强

“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巡空……深空探索, 如何确保航天器不迷失方向?靠的是惯性导航系统, 而中国惯性导航这一尖端领域的奠基者就是陆元九, 他是我国第一批航空系大学生, 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仪器学博士, 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图1 陆元九(图/新华社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求知若渴 矢志报国

20世纪40年代中期, 陆元九成为第一批赴美公费留学生。当时, 在美国的中国人备受歧视, 陆元九在去美国的轮船上就曾遭受无端的羞辱。但这并没有让他退缩, 反而更坚定了他心中“学好科学救中国”的信念。

既然出了国, 陆元九就想学习一些祖国没有的“新东西”。那时候, 惯性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航空和导弹领域, 而在导航领域仍处于萌芽阶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仪器学专业就是学习惯性导航的, 这个专业难度大、概念新, 美国学生都望而却步。陆元九知难而进, 选择攻book=42,ebook=44读该专业。最后, 学习这个专业的只有两名学生, 除了陆元九, 另一名也是中国人。

求学三年间, 除了宿舍和学校, 陆元九几乎不去其他地方。靠着扎实的研究功底和刻苦钻研的劲, 1949年, 年仅29岁的他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但更让他兴奋的是, 大洋彼岸诞生了一个新中国。

开拓创新 攻坚克难

求学之路异常艰辛, 回国之路也是困难重重。那时, 新中国还没有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陆元九在美国的研究又属于军事机密。为了回国, 他先是退出科研小组, 后又离开了实验室, 直至1956年, 才踏上祖国的土地。

随着“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响彻全国, 陆元九投身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筹建工作中, 在条件艰苦、经费有限、原始资料全无的情况下“白手起家”, 开始了我国惯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很快, 他和同事组装出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

此后, 陆元九在陀螺、惯性导航技术等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他身兼数职,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同时还坚持撰写专著。1964年, 他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 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在他的主持下, 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诞生了。他提出的“回收卫星”概念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图2 1999年, 陆元九在北京惯导测试中心调研时的留影(图/新华社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book=43,ebook=45

追求卓越 行为世范

99分, 这个成绩如何?对大多数人而言, 应该是非常优秀了。但对陆元九等航天人来说, 却是不及格!“上天产品, 99分不及格, 相当于0分。100分才及格, 及格了还要评好坏。”陆元九如是说。

1996年, 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失败, 原因不明。作为火箭所用的惯性器件的负责人, 76岁的陆元九赶赴西昌。为了找出事故原因, 陆元九几乎废寝忘食, 经过他抽丝剥茧般地分析, 最终在千丝万缕的线索中查出了问题的关键。第二年, 长征三号乙火箭顺利升空。

由此, 他写下一句名言:“对实验数据要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 从而获得所研制设备的实际性能和存在的问题;亦要认真对待实验中出现的一切可疑现象, 这可能蕴含着尚未被认识的内容。”这句名言至今在我国航天界广为流传。

名师点拨

陆元九在战争时代求学, 在荆棘中拓荒, 用汗水和青春帮助祖国实现了火箭升空、卫星环绕、飞船登月、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他智献航天, 用青春谱写航天之歌;他至情至性, 用足迹引领科研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 陆元九76岁还在为火箭发射失败找原因, 期颐之年仍对航天事业激情澎湃。作为青年一代, 我们要如他一般严于律己、克服万难、精益求精。

写作时, 可将人物案例作为论据使用, 要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精神品格进行概述, 使用修辞手法或名言警句让文章更加生动、出彩。在语言表达方面, 建议多使用成语或四字短句, 使文章内容更集中、紧凑。

猜你喜欢
惯性导航长征三号名言
船载无人机惯性导航系统中的数据实时融合算法
基于惯性导航量程扩展的滚动再次受控方法
基于FPV图传及惯性导航系统对机器人的控制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惯性导航算法的载体高动态特性研究
名言
长征三号乙托举“三姑娘”精确入轨
名言趣画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