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创作策略探析

2022-10-03 12:05董成明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特点新媒体问题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都逐渐开启快节奏模式,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便捷的渠道获取信息,阅读习惯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微纪录片悄然兴起。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微纪录片的不足之处开始逐渐凸显,比如内容分散、题材雷同、手法过于单一等,制约微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微纪录片必须积极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进一步满足受众需求。文章首先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特点,进而梳理微纪录片创作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如何创作微纪录片,从主题呈现、捕捉素材、视觉呈现、叙事风格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微纪录片创作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微纪录片;特点;问题;创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4-0233-03

新媒体背景下,受众浏览信息的时间更加分散,人们倾向于通过移动终端获取想要的信息。当前传播媒体及传播途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此,微纪录片迅速发展,逐渐呈现新的特点,如时长更短、制作更加简便、传播更迅速、覆盖范围更广等。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各种问题,制约了微纪录片的发展。现阶段,如何才能创作出更优质且更符合受众需求的微纪录片已成为创作者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特点

(一)作品时长短

关于微纪录片的时长,国内外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规定,国外通常认为微纪录片的时长应当在4~10分钟之间,但是国内却认为微纪录片的时间介于5~25分钟之间,近些年甚至出现了时长仅有数十秒或者几分钟的超微纪录片。受众只需要利用少量的时间,就可以完整地收看整个作品,与当下受众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更契合。

(二)制作简易化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拍摄设备不断优化,拍摄水平不断提升,微纪录片的制作也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即使是業余人士,也可以轻松地制作微纪录片。此外,为了方便创作者创作更多的作品,很多媒体平台推出了各种视频软件,用户只需要在平台上注册账号,就能够运用各类软件处理视频信息,进一步降低了微纪录片的制作难度。在制作微纪录片时,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拍摄的角度和记录方式,能够随时随地表达观感和想法[1]。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微小的切入口、几个简单的镜头,再加上相匹配的声音画面,就能创作出作品,可见微纪录片制作的技术门槛之低,制作正朝着简易化的方向发展,这也为微纪录片的大量生产提供了条件。

(三)传播渠道广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许多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应运而生,如微博、手机APP等。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最突出的特征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能够让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裂变式传播。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创作者表达自身意愿以及与受众互动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背景下,受众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收看微纪录片,还能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收藏甚至把自己喜欢的纪录片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有效促进了微纪录片的二次传播。可见,在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不仅可以通过不同媒体平台快速传播,还能通过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用户参与评论、分享,进而显著增强微纪录片的传播效力。

二、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创作的不足之处

(一)内容过于分散

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创作主体不仅包括专业的媒体人士,还有许多业余创作者。大量创作者的加入使得微纪录片的数量激增。但很多微纪录片的创作具有即兴性,创作者只是出于一时兴起,随手进行拍摄和创作,事前并未开展科学合理的策划,也没有考虑后续的安排,导致微纪录片的内容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2]。有的微纪录片可能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既无开头,也无结尾,难以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部分由专业媒体人士制作的微纪录片虽然叙事性强、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但通常只有一集或者数集,导致作品影响力不足,难以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二)手法过于单一

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最大的优势在于制作技术简易化,制作者只需要采用简单的设备和技术,就可以制作微纪录片。正因如此,很多微纪录片的表现手法都显得十分粗糙,制作者只是简单地处理原始素材,便发布到相关平台,在人物刻画和场景处理方面不够细腻,难以带给受众良好的观看体验。如二更视频中的部分微纪录片,主要采用“人物自叙+配音+画面+同期声”的方法讲述被拍摄人物经历,很少运用个性化的方式,作品最终呈现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引起观众共鸣,也无法引导观众深入思考。

(三)题材过于雷同

从国内微纪录片发展现状来看,微纪录片的题材具体可分为人物类、历史类、文化类、教育类、公益类等等,每种类型的纪录片在选材方面比较接近,缺乏新意。尤其是人物类的微纪录片,多数都会选择现实生活当中的普通人物,通过人物生活当中的一个或者数个高光片段,展现人物经历,揭示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这种切入角度并无不妥,但是用得太多也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再如文化类微纪录片,多数以传统文化为主,很少结合时代文化元素,在视觉和听觉上容易给观众一种疏离感,难以获得受众认同。

三、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创作策略

(一)借力现代技术丰富视听呈现效果

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素材处理方式、画面制作技巧都更加多元化,而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受众打造沉浸式体验,而无人机航拍技术可以捕捉更多精彩画面,强化内容的视觉呈现效果。因此,在微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应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新技术,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带给观众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比如微纪录片作品《如果国宝会说话》,创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新技术,如3D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等,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讲述与国宝相关的故事,将受众成功地带入特殊的历史时空之中,让受众充分体会不同时代独特的文化氛围。作品以国宝为载体,激发受众的审美情趣,再加上现代科技的辅助,颠覆了受众对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固有印象。

(二)深入现实生活捕捉新鲜素材

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模式、传播业态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除专业人士之外,许多业余短视频创作者也参与其中,仅需要一台数码相机或者智能手机,就能够完成整个制作流程。由于制作成本低,微纪录片数量激增,选题也更加丰富。而当下受众更倾向于观看与自身相关的信息,因此与受众现实生活接轨的微纪录片往往更能获得受众的青睐。因此,在创作微纪录片时,还应该从受众需求出发,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时刻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情,捕捉受众关注的焦点,收集最新鲜的素材,才能创作出既具有时代感,又能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例如,微纪录片《理想的乡村》,作品通过10个与乡村有关的动人故事,呈现了10位坚持不懈追逐心中梦想的“新农人”形象。在他们当中,有免费为村民捎带物品的客车司机,热衷于纪录片拍摄的普通藏族村民,因为直播剪羊毛而意外成为网红的年轻人,有50多岁才开始学习画画的渔民,也有长时间为村民做义诊的乡村大夫……他们既是乡村中最平凡的人,也是为理想努力拼搏的行动派。创作者以短短5分钟的时间,抓拍每一位人物生命当中最闪光的片段,表现他们最朴实动人的一面,通过一些普通的镜头呈现了人物在生活中流露的真情,成功获得了无数观众的支持并产生共鸣。任何伟大的事物都源于平凡,而平凡也是伟大的底色。

(三)细化表现方式,突出人物形象

在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当中,塑造人物形象都是关键。微纪录片虽然形式精简、主题单一,但同样需要塑造人物形象。微纪录片与其他类型的视频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也比较独特。由于篇幅比较短小,微纪录片通常只能将人物的某一个侧面作为切入点,来反映和塑造人物形象[3]。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塑造的人物形象通常比较单薄,缺乏说服力。因此,创作者需要细化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比如可以通过捕捉人物语言、表情等不同方面的细节来增强人物的感染力。以微纪录片《大美边疆·人物故事》为例,每一集时长虽然仅有2分钟左右,但是创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人物形象,包括正面、背面、特写等,通过人物眼神、表情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所拍摄人物为了守护祖国边疆,甘于牺牲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作品内容虽然十分精简,但每一部作品的主人公形象都极为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播出之后获得了观众一致好评。此外,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各种媒体技术层出不穷,为微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优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在具体的创作实践当中,创作者可以结合微纪录片的主题,挑选恰当的手法,比如镜头特写、虚拟成像、计算机图像处理等,从大量的素材中挖掘最能体现人物特殊性的信息点,有效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助力人物形象塑造,进而强化微纪录片的感染力。

(四)强化作品主题,展示自身特色

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创作主题多元,致使微纪录片的数量激增。但很多纪录片无论是题材、表现手法还是呈现风格都过于雷同,自身特色明显不足。一些媒体在一类题材走红之后便争相效仿,比如在《风味人间》《老广的味道》等微纪录片火爆全网之后,许多媒体纷纷推出以美食为主题的微纪录片,尽管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大量的同类型作品容易让观众心生厌倦,不利于微纪录片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创作微纪录片时,创作者一定要注意避免选题雷同,在内容表达上注重彰显个性,有效突出作品主题,才能从海量的微纪录片当中脱颖而出。以微纪录片《青年!听我说》为例,作品将展现当代青年刚健自信的精神面貌作为主题,通过聚焦11位当代中国青年的真实故事,树立起新时期的典范和榜样。这11位青年中,有的是攻克工业难题的产业工人,有的是乘风破浪的轮船“大副”,有的是为广大创业者提供帮助的年轻俊彦。他们的人生故事各不相同,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谱写出新的篇章,展现了当代青年心怀梦想、勇于担当的气魄。作品主题鲜明,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既契合了当下的社会需求,又为无数在人生道路上挣扎徘徊的年轻人指明了前进方向。笔者认为,新媒体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但微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挑选真正适合自己的主题。可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讲述自己身边的事件,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及感想,如“曾经的家园”“最美的青春”等;也可以发动网友征集素材,如通过QQ、微博等平台发布信息,邀请网友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见闻,在此基础上拍摄短视频,每一期以一个情感故事作为主要内容,让微纪录片成为观众回忆昔日温情的载体,从而真正走进观众的心,收获认可与支持。

(五)优化叙事风格,增强亲和力

新媒体背景下,受众更倾向于收看生动形象、接地气的内容,传统纪录片严肃、呆板的风格已经难以适应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制作微纪录片时,创作者还需要合理优化叙事风格,使作品显得更加平易近人[4]。比如在拍摄时可以从人们平时熟悉的事物着手,或者由熟悉主要角色的其他人物参与叙事,讲述主要角色的一些趣事,使节目显得更加轻松活泼。以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为例,在每一期节目当中,导演都会引入食客、伙计等多个不同的叙事主体,由他们参与讲述关于美食的故事,从而显著增强作品的亲和力。比如在《山西大同刀削面》这一期节目中,作品一开头,导演并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将店主夫妻间的故事作为由头:“说吧,从何谈起……”紧跟着采用特效字幕进行补白:“你是如何看上嫂子的呢?”这种开场的方式不仅显得十分亲切,而且有一种浓浓的调侃味儿,从而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受众的眼球,让受众带着浓厚的兴趣继续观看。由此可见,在制作微纪录片时,恰当地改变叙事风格,通过运用多种方式助推情节,可以让微纪录片更加活泼生动,从而成功吸引大量粉丝关注。

(六)整合视频内容,增强系统性

微纪录片的素材大都是创作者平时拍摄所得,内容显得比较分散。因此,在制作时需要精心编辑和处理素材,才能使作品更有条理,更加系统和完整。以微纪录片《中国有故事》为例,虽然时间跨度长,而且每一条视频所涉及的内容、人物都有所不同,但每一个故事都高度完整,每一集的时长仅为3分钟,却完整地展现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再加一个“从未听说的故事”,以大量宝贵的历史影像作为创作素材,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大事件,展现一代代中国人为国家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宝贵精神。作品所选择的素材虽然来自不同渠道、不同领域,但是通过巧妙安排,将其串联成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一个主题,所有短视频都具有该系列的共同特征,与其他微纪录片有着显著的差异,成功收获大量受众的赞誉。

四、结语

不断升级的媒体技术为微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多元,技术门槛低,导致微纪录片的数量激增,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微纪录片的良性发展。为适应新的媒体传播格局,微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之道。从视听呈现、捕捉新鲜素材、人物形象塑造、主题呈现、叙事风格等角度进行优化,从而创作出更多新颖生动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张娅.微纪录片的第一人称视角探析[J].声屏世界,2021(23):70-71.

[2] 刘小慧.短视频时代微纪录片的创作研究[J].视听,2021(8):121-122.

[3] 石莉.微纪录片的融合式格局建构:产业、内容与前景[J].传媒,2021(13):56-58.

[4] 張骁将.融媒体时代国产微纪录片的情感建构[J].当代电视,2020(11):75-77.

作者简介 董成明,本科,馆员,摄像,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纪录片。

猜你喜欢
特点新媒体问题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