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铸箭 荒野报国

2022-10-08 02:13王海晶
军工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火箭航天初心

文/王海晶

半个多世纪前,地处皖南山区的安徽广德山沟里一直是一片无人问津的“处女地”,峰峦叠嶂,杂草葳蕤,禽兽遍野,洪荒不断。但谁又能想象,20 世纪60 年代,就在那片神秘荒僻的山坳里,竟飞出了一枚枚探空火箭,直飞苍穹,遨游云天。

如今,在那个郁郁葱葱的山沟里,依然矗立着一座52 米高的直导轨桁架笼式发射架。它既像一柄直刺蓝天、傲视大地的利剑,又像一个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的历史老人,在述说着一个被封存了半个世纪的十分久远的故事。

这里是我国探空火箭的发祥地

历史不曾忘记,1960 年2 月19 日,我国第一枚试验探空火箭T-7M 在上海南汇县老港镇东进村海边滩涂成功发射。同年5 月28 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尖端技术展览室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该火箭。当他得知这一火箭是由一群从来没有干过航天的“初生牛犊”搞出来的,非常高兴,同时激励年轻人,一定要搞出飞得更高更远的火箭,勇攀新的科学高峰。

↑参观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纪念碑前庄严宣誓

鉴于上海南汇老港简易发射场规模太小,发射架也只有20 米高,发射大一点的探空火箭以及实施火箭回收等试验施展不开。1960 年2 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华东地区寻找一块相对广阔而又偏僻的山地,建设一个规模稍大的发射试验场。同年3 月,由中科院581 组和上海机电设计院的有关同志,经多次对华东地区实地勘察,最终选定了这一神秘的山坳建立一座发射试验场。用时间的概念来命名一项工程在航天领域比较普遍,因此,603 就成了该试验站的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早期的“飞天路”,在这里构筑;我国雏形航天器的发射,在这里竞相升空。一个个“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从1960 年至1966 年,603 试验站共进行了30 多次各种类型和多种用途的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的发射试验。其中,603 试验站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气象探空火箭,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我国第一枚高空生物试验火箭,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电离层探测试验任务,开创了我国生物试验火箭成功回收的先河,也为我国以后开展载人航天工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它既像一柄直刺蓝天、傲视大地的利剑,又像一个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的历史老人,在述说着一个被封存了半个世纪的十分久远的故事。

王希季与探空火箭的深厚情结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王希季院士,对他早年曾经参与研制过的探空火箭有着深厚的情结。

↑20 世纪60 年代,试验人员所用的千分尺和测量仪等测量仪器

他曾回忆说,探空火箭研制,是在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缺少必要的精密制造和检测设备,缺乏航天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起步的,也是在西方国家严密封锁、没有他人帮助和提供资料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搞T-7M 试验模型火箭时,发动机推进剂加注是依靠自行车打气筒加压进行的,而发射时控制时间的机构是利用市场上买来的小闹钟改装的,火箭的点火装置是用手电筒灯泡内的钨丝裹上硝化棉制成的,发射控制室则设在泥土堆成的地堡内,指挥员依靠手势和喊声来指挥火箭的发射。这些,对今天从事航天高科技的科研人员来说,简直就像天方夜谭。

那时的研制条件虽然很艰苦,设计和加工手段也非常落后,但试验人员仍然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根据当时的实际可能,所做的各种试验都非常严谨。如计算弹道,虽然用的是手摇计算机,要算上几天几夜,但大家非常认真,一丝不苟,以“不出一点差错”为追求目标;对于容器贮箱的设计也一直通过试验来最后验证;发动机试车是在上海江湾机场一个抗战时期留下的废旧碉堡里进行的,一次次的试,究竟试了多少次,最后也记不清了……各个环节都通过充分的试验,来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T——7M 火箭虽然是个很小的火箭,但它却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当时对系统工程的一次有益尝试。研制队伍在没有现成资料的情况下,硬是通过自己摸索,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直到逐步掌握了整个探空火箭的研制、发射过程,其中包括关键的发动机液流控制等技术,并锻炼出了一支早期的航天工程研制队伍。

历史慢慢沉淀下来的时候,人们越来越感觉它的厚重,越来越感觉它的非凡。

↑钱学森(左)在探空火箭基地发动机实验现场

这里孕育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

1960 年12 月底,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先驱者钱学森曾亲临603 指导发射试验。在发射现场,他仔细地观看竖立在发射架上的探空火箭,询问有关技术问题,并在现场指导发射。其间,钱老坐在试验站简陋的板凳上,喝着大碗粗茶,谈笑风生地与年轻人拉着家常。他勉励年轻人要树雄心、立壮志,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出来。航天长者的谆谆教诲,一直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

历史将永远铭记曾经创造奇迹的一群年轻人。说他们年轻,因为当时搞探空火箭的那一批人,平均年龄只有24 岁。他们有的刚从大学或中专毕业,有的甚至还没有毕业。但是,为了祖国的需要,为了神圣的事业,他们毅然跨出校门,踏进航天,用热血和青春报效祖国。毛泽东主席当年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于是,他们怀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雄心壮志,开始了这项神秘、光荣而又十分艰辛的事业。

历史慢慢沉淀下来的时候,人们越来越感觉它的厚重,越来越感觉它的非凡。老一代航天人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孕育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先河,谱写了一曲“深山铸箭、荒野报国”的航天赞歌。

汇聚着无数先辈初心的精神家园

随着航天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吹响,沉寂了多年的603 试验站又被唤醒。2009 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重启603 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基地保护性开发与利用。相继对发射塔等建筑物进行修缮,修建纪念碑和纪念广场。通过各种途径征集各类历史文物资料,制作了《使命603》纪录片,拍摄《守望》短视频,编辑出版《星火思源》603 故事文集,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家风范”历史与科学家精神展馆,开展“航天铸魂”“航天精神进校园”等系列主题活动。

《使命603》记录了3 个月荒山变试验场,科学家肩挑背扛装火箭、小狗姗姗游太空等珍贵史实,观影人次已逾10 万,涵盖航天人、大中小学师生、公务员、军人、企业家等,他们观后无不为之感动流泪;年近八旬的书法家协会主席每次莅临603 基地必看《使命603》,每次看后热血沸腾,挥毫泼墨。《守望》反映了父子两代驻守基地的真实故事,荣获百年党史学习优秀作品一等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家风范”历史与科学家精神主题馆,利用老厂房,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物件,回顾了新中国探空火箭以及603 基地发展历程,展现了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风貌,展示了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初心和创民族科技丰碑的使命。

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603 基地辉煌的历史无疑是汇聚着无数先辈初心的精神家园。正是鉴于此,603 基地不久前被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认定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凭借独特的航天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以及较强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开放功能,基地先后获评“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安徽省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军工行业)单位”等。历经60 余年的风风雨雨,603基地52 米高的笼式火箭发射架,已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一种象征。

一个甲子已经过去,当初的夙愿早已变成了现实,如今,中国建成自己的空间站,我们的脚步正向更深的太空迈进……回首那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历史,不变的是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初心。603 基地,这片承载着飞天壮志的土地,正在以崭新的面貌书写着航天事业新篇章,这里是航天人梦起的地方,也必将成为航天人梦圆的地方。

↑52 米高的笼式火箭发射架

猜你喜欢
火箭航天初心
我的航天梦
不灭的初心(节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逐梦航天日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