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满足乡村居民游憩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游憩系统构建

2022-10-08 02:53徐德秀鲁朝辉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散步设施居民

徐德秀,鲁朝辉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但是却过于强调景观性、生态性和历史性等,不能切实地服务于乡村居民的活动需求,出现了农村城市化、场地空置化、设施破旧化等现象,新农村变成了新壳农村,亟待通过研究乡村居民的日常游憩行为特征有效地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有关乡村游憩行为研究的范畴有包括乡村游憩空间布局规划、游憩空间类型、游憩空间塑造、游憩场所氛围营造、游憩活动安排等方面[1].相关研究表明居民的游憩行为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乡村绿道的建设等密不可分.

有关学者收集了18个省(市)村镇规划标准和村庄(整治)规划导则指出:必须设置的设施排在前4位的是村委会、卫生医疗室/所、幼儿园/托儿所、文化站/活动中心,在可设的设施类型中排在前4位的是小学、餐饮小吃、集贸市场、百货店和理发[2].以上设施或场地也是村民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是乡村游憩系统上的主要聚集点.

乡村绿道是在绿道概念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城镇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绿色土地网络的可持续性规划设计管理[3].乡村绿道既可供乡村居民日常使用,又有利于城乡居民便捷进入乡村的景点景区,所以应该综合考虑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需求,以乡村为依托、以服务于乡村居民为核心,将乡村居民的活动与乡村环境等融为一体建设乡村游憩型绿道.

笔者在2019年7月至9月期间对广东省五个规模差异较大的乡村展开了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的方法,主要调查居民的游憩活动类型、活动需求以及乡村游憩设施和场地的建设情况等,发现五个乡村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等)各有千秋,但是游憩活动类型和需求差异不大,游憩系统都亟待完善提高.

1 乡村居民的游憩特征

1.1 乡村居民游憩活动基本情况

五个乡村都位于广东省,自然环境为丘陵或河道.从表1可以看出,村庄占地规模、人口规模和人均年消费支出都有较大差异,在常驻人口和日常活动类型两方面却存在共性.

表1 五个乡村居民活动基本情况

1)乡村常驻居民类型.以老人和儿童为主,其次是部分中年女性,中年男性和少年,而青年几乎都外出工作,不居住在乡村.

2)乡村居民日常活动.成年人以聊天、散步、跳广场舞为主,兼有打牌、运动等活动,儿童则是在成年人陪伴下玩耍,以低强度活动为主.

3)乡村居民活动需求.身体健康和与人交流是最主要的活动需求,其次要考虑儿童玩耍时需要成年人陪伴.

综上所述,乡村游憩系统的建设应重点考虑老年人、婴幼儿、中年女性的需求,以布置中低强度活动类型的场地和设施为主;白天的活动需求以满足聊天、玩耍的分散点状场地为主,晚上的活动需求则需考虑满足散步的线形路径以及体育运动等中高强度的场地.

1.2 聚集行为及其场地特征

乡村社会属于熟人文化圈,祖祖辈辈生活在村里,村民彼此间十分熟悉,见面就会打招呼、聊天,村口、巷口、家门口、室内外公共服务设施和广场、绿地等点状空间都是居民经常活动的场地,对场地的遮荫、通风等要求较高,创造更多相遇的机会就会大大促进聚集行为的发生.目前承载居民聚集行为的场地具有以下特征:

1)路口较多,包括家门口、巷口、村口、桥头等路边空间,距离家较近,方便出行.

2)公共服务设施周边,包括居委会、小学、幼儿园、超市、小卖部、菜市场等,在办理事情的过程中顺便与人交流聊天.

3)大广场和中心绿地.空间较大,能够同时开展多种活动,尤其是跳广场舞的好场地.

4)寺庙和祠堂.不仅重要节日,就是日常也常有人烧香进贡,是居民的精神寄托和安慰,成为居民日常行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目前这些场地或设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分布十分随意,缺乏统一规划;二是场地的特征不明显、设施单一、环境简单等,只能支撑居民最基本的聊天活动,无法促进活动丰富发展.

1.3 线形散步行为及其场地特征

从五个村的调研可以看出,散步已经成为乡村居民的一种日常行为了,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还是居民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散步活动通常是在晚饭后进行,街坊邻居互相招呼着结伴开展,一般有2-4人,以女性群体为主,偶有男性加入,有时带着儿童一起.散步路径包括村间道路、村外道路和村间道路等,来回步行距离基本在2公里以内,环形路径用时较长1.0-2.0小时,直线折返路径用时较短0.5-1.0小时.村民散步道路的基本特征比较一致(见表2),存在较大问题无法满足居民的散步需求.

表2 村民散步道路的主要特征

2 乡村游憩系统的营造策略

2.1 充分利用乡村环境构建特有的居民游憩系统

围绕乡村本身及其周围区域所形成的乡村环境类型丰富,可分为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因场地性质不同所能够支撑的活动类型也有所区别,在乡村居民的游憩系统中承担不同的功能(见表3).

表3 乡村环境类型及其可支撑的活动类型

2.1.1 利用乡村自然环境构建游憩系统肌理

乡村环境区别于城市环境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自然生态属性更强,山、林、河、塘自然景色丰富,是承载居民游憩行为的重要载体.利用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将康养和游憩活动综合考虑,更能体现乡村人文关怀.三星村的居民就会散步到距离村子1公里的自然河道边,河道边修建了亭子、栽种了层次丰富的植物,居民可以在这里停留聊天和赏景.高田村的居民每晚会步行2公里去神光山入口的大广场跳广场舞.新平村河道密集,居民日常就选择在河道边散步.岭南的大榕树下通常都是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乡村自然环境为游憩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态支持,奠定了乡村的绿色基调,就像果陇村曲曲折折的水道和桥梁、新平村纵横笔直交错的河道、船坞和桥梁就提供了一种水乡游憩肌理,高田村远处的神光山、三星村的起伏丘陵、点石村的水塘与农田都提供了一种山、水、塘、田的岭南乡村游憩肌理.

2.1.2 利用乡村历史环境强化游憩系统内涵

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乡村保留了一些历史痕迹,风俗习惯都具有较强的仪式感和神圣感,这些历史环境已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了.很多乡村都兴建了寺庙和祠堂,例如果陇村的娘宫和祠堂、点石村的祠堂以及三星村的祠堂和寺庙都会在重大节日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其周围逐渐形成了小广场,居民每晚聚集一起跳广场舞,已成为居民日常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果陇村和高田村都有很多华侨,修建了华侨学校,华侨文化已成为乡村的特有文化.也有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或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例如高田村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客家围屋28座,但是却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几乎没有联系.张琳等在对同里古镇的景观地域特征感知的调研中认为“由于传统历史文化活动的逐渐消失,居民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度和认同感都逐渐降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失落感”[4].尊重历史与民俗,激发村民强烈的归属性,将之作为居民游憩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美丽新农村的建设都起到重要作用.

2.1.3 利用乡村人文环境促进游憩行为发生

全民小康社会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促使乡村发展大跨步提升,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享受到了与城市社区类似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以及简易的运动设施等.果陇村和点石村的戏台都为居民提供了游憩场地,各个乡村的小学周边、村委会周边都建设了大广场,设置了一些简易体育供居民锻炼身体.各个乡村的小卖部、理发店、菜市场、超市等服务设施都是居民喜欢聚集的场地.乡村对外联系的道路目前也是居民日常散步的主要路径.居民的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和偶然性活动,很多公共服务设施支撑的是居民的必要性活动,休闲游憩性活动很多是偶然随机发生的,以必要性活动带动偶然性活动的发生,例如去菜市场买菜的行为本身可能只需要1个小时左右,可是居民们见面就互相聊天,整个过程会持续半天之久.将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与居民的游憩路径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游憩活动的发生.点石村居民的散步路径上就分布了广场、戏台、菜市场、小卖部、居委会等场地和设施,果陇村的主要公共服务设施所在的街道几乎都已成为居民喜欢的散步路径.

2.2 以构建散步路径为出发点完善居民游憩系统

乡村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通常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基本呈点式分散布置不成系统,而居民日常出行到达以上区域通常都是步行,所以有机整合步行系统,以散步路径的布置为核心将乡村环境进行整合可以为居民提供较为合理完善的游憩系统.

查阅以往研究成果发现对散步的研究很少,而对慢跑的研究却很多,不少学者对慢跑物质支撑环境进行了大量研究.贾涵指出慢跑者对跑步环境中的自然要素最敏感,对服务设施要求较低;社会环境需求体现在跑步环境的可达性需求上,慢跑者中意的慢跑路径邻近社区、近自然、平坦稍带曲折、安全;男女对慢跑环境的偏好差异体现在女性对慢跑环境安全性的重视[5].鉴于散步与慢跑性质接近,散步路径的选择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2.1 以可达性为前提,路线布置应以环形为主、线形路径为辅

可参考城市步行系统的5分钟步行圈,从居民家出来穿越街巷等步行 5分钟来到乡村主要散步路径上,再沿着环形线路步行一圈回到家中,总用时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路径总长度以2公里以内为主.而根据现有乡村规模,基本就是绕村一周的距离.

散步路线可以乡村对外联系主要道路为依托,将风景良好的山水塘田纳入散步路线系统,专门设置散步道路,路宽1.5-2.5米满足2-4人同时行走.环形线路可以避免走回头路,增加体验感;线路形式宜处理成“日”字形;小环形为长度1公里、步行半小时左右的散步路线;大环形为长度2公里、步行1小时左右的散步路线,居民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选择.

2.2.2 以安全性和舒适性为目标,综合考虑设施与环境布置

目前的乡村散步路主要都是依托村庄对外联系的交通性道路,由于人车混行,所以居民只能在车行道边侧散步,危险性较高,应该实行人车分流,设置人行道.为满足傍晚散步需求必须充分考虑路灯照明,既便于行走又提高安全性.路面要保持平坦无高差,路线稍曲折,布置边侧绿化环境时考虑美观和康养需求,尤其是对老年人和女性身体有益的植物.将自然环境融入步行系统中,美观与康养需求都得到满足.路边布置厕所和休息设施可以有效延长居民的游憩时长,休息场所可以成为散步路线上的重要节点,为人们的聚集、停留、聊天、玩耍等行为提供支持,丰富居民的游憩活动.

2.2.3 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游憩活动,丰富居民的游憩类型

体育运动兼具娱乐性、健身性和仪式性等特点,可以放松心情.体育运动对项目类型、活动场地、器械设备、参与人群等方面可以依据实际生活情况灵活安排,是丰富乡村居民日常游憩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体育锻炼是能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文化活动[6].现阶段我国乡村居民体育消费主要用于实物型体育消费(如购买运动服装和设备),为公众服务的体育设施建设的数量不足、种类单一、设施陈旧等方面让农民的体育参与受到阻碍.增设体育运动场地,丰富体育运动设施,可为居民的游憩行为提供必要性载体,从而激发偶然性行为的发生.

乡村游憩系统的建设方法需要区别于城市,核心就在于使用群体的差异以及可利用的环境资源的差异.根据乡村的具体情况,以居住区域内部主要使用区域,如中心绿地或广场、寺庙、村委会、入口等为一个个游憩点,通过设置主要散步路径串联成线;在乡村居住区域外部则考虑在自然环境当中设置散步路径;在乡村与乡村之间就利用村间道路设置散步路径.如此就将乡村环境以散步路径为线整合为一个整体了,既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又提供了完善的游憩系统.

猜你喜欢
散步设施居民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石器时代的居民
散步的收获
散步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最美妙的散步
高台居民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