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杂役到抗日英烈

2022-10-09 09:37阎美红
读者 2022年20期
关键词:冀中梅贻琦叶先生

☉阎美红

清华大礼堂西侧水木清华“北山之阴”有一座清华英烈纪念碑。碑石高约2米,正面镶有“祖国儿女清华英烈”8个铜铸大字,背面镌刻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献身的清华英烈永垂不朽”字样及清华英烈的名字,我的祖父阎裕昌便是其中之一。

梅贻琦家中的一名杂役

阎裕昌,号锡五,1896年10月13日生于北平郊区,幼年读过几年私塾。他23岁时进入清华学校,在校长梅贻琦家做杂役。当年梅贻琦家中有一辆小轿车,那时的车需要充电后才能使用,很耽误时间。有一次,梅贻琦在给自己的汽车充电,阎裕昌站在一旁观看,把充电线路的接法记在心里,事后还画了一个草图。后来,梅贻琦无暇充电时,不等他吩咐,阎裕昌便把电池充满了,梅贻琦对此很高兴,认为他爱学肯干,有培养前途。

不久,梅贻琦见到叶企孙,说:“我家有个杂役,人很聪明、好学,你若需要可借你用两个月,放在我家屈才了。”就这样,阎裕昌便到物理系,在叶企孙的领导下上班了。梅贻琦再见到叶企孙,问:“阎裕昌怎样?自他走后,我家很乱,他若能回来才好。”叶企孙说:“您再找人吧,阎裕昌太难得啦,我长期留用,不能归还。”

阎裕昌在叶企孙的帮助下进步很快。1928年,阎裕昌到物理系实验室工作,愈加努力钻研,对解决各实验室不同需要的直流供电线路问题做出了贡献,得到叶企孙的赏识,1931年被提升为实验员。

每上一堂课,阎裕昌都要在课前把仪器准备齐全,上课时配合教授所讲内容进行实验展示。他课上细心操作,课下认真准备,不断改进已有的仪器,筹划制作新的仪器。他听说北平城里某个银器作坊有位姓丁的老工人,做的银质小火车头很精致,用酒精作燃料还能运行,立即登门拜访,专门学习制作仪器设备供教学使用。他在京西蓝靛厂火器营访到一位能制造土火箭的人,也积极向系里推荐,得到系里同意后将其请进实验室,协助进行有关火箭的研究。大家都称赞:阎裕昌是一位难得的优秀实验员!

一二·九运动后,北平学生的抗日救亡情绪十分高涨,1936年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当时先后担任清华大队长的是李昌和凌松如,物理系学生葛庭燧等人担任中队长,组织了外围群众团体“实用科学研究会”,很多清华学生都申请参加。

为了扩大影响,同学们决定举办一次民众招待会,向群众宣传科普知识和国防科学。这项倡议遭到学校一些人的反对,后来通过叶企孙的反复游说和担保,物理系才同意借出仪器,在清华同方部请熊大缜做关于太阳、空气和水的讲演,阎裕昌配合演示。当天晚上还放映了一部科普电影,他们在礼堂前面的草坪上临时搭了一个大架子挂上幕布,熊大缜和阎裕昌一起在大礼堂二楼的窗口向外放映,上千名清华人和校外老百姓席地而坐观看科普电影,受到一致好评。

护送“国宝镭”

1937年七七事变后,8月24日清华奉命南迁。为保护北平校产,“清华平校保管委员会”成立,阎裕昌是委员会的一员。他同美籍教授温德等人一起担起保护校产的重责。

阎裕昌长子阎魁元回忆,1937年某一天深夜,父亲把他和弟弟阎魁恒叫到院子里,让他们看一件宝贝。他说着拿出一个保温杯大小的铅罐,打开盖子后让两个儿子快速看了一眼,马上盖好放在一旁,回屋后问他们看见了什么?儿子答,没看太清楚,但有比萤火虫发出的光大一些的蓝光一闪一闪。他告诉儿子:“这是镭,别处没有,不要乱说,要保密,而且这东西有害,不能多看,会伤身体。”

那天晚上,在孩子们都睡下之后,阎裕昌便把铅罐放在后院墙角处的废砖堆里,用碎砖头盖上。

阎裕昌将镭藏在家中,思来想去,觉得珍贵的镭必须尽快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去,便思考着如何将镭送到天津叶企孙处。

1937年10月的一天,天津英租界13号路戈登道19号,天津清华大学同学会小洋楼院内,走上十几级台阶,进到一楼右手第一间临街的会议室。会议室内,病愈后有些清瘦的叶企孙先生就住在这里。

清晨5点,一个衣衫褴褛,头顶破草帽,一手拄木棍,一手提着个瓦罐的乞丐出现在小楼前的台阶上。叶企孙的学生何水木正要打发他离开时,“乞丐”说:“我从北平来,有要事要见叶先生。”“你是何人?叫什么名字?”“我叫阎裕昌。”叶先生一听说来人是阎裕昌,急忙迎了出来。“乞丐”快步走上台阶扔掉木棍,摘下破草帽,大声说:“叶院长,我是阎裕昌啊!”叶先生上前,激动地说:“阎裕昌,真的是你呀!让你受苦了,快快进楼里歇息。”

阎裕昌双手紧抱着瓦罐正要上楼,何水木说了声:“那个破瓦罐,您就别往楼里拿了,我替您把它扔掉吧!”

阎裕昌一听,当即道:“你懂什么!这个破瓦罐可是我拼着性命带来的!”

在一楼会客室里,阎裕昌双手捧着瓦罐递给叶企孙,同时自豪地说:“叶院长,您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我们清华实验室里的稀有金属镭就存放在这个瓦罐里。”

叶院长、熊大缜、何水木都感到震惊与兴奋,叶先生激动地说:“阎裕昌,你为清华,也为国家做了一件大好事!你用性命运来的镭先原封不动藏到地下室去,我们再找机会派人带去昆明,交给梅校长。此事关系重大,就只有我们4个人知道,一定要严加保密!”

阎裕昌简单地向叶先生报告了一路假扮乞丐从北平到达天津的过程。当晚,叶先生做东,为他接风洗尘。而后,镭由叶企孙托美国教授华敦德携至南昌,华敦德因受到辐射而患风瘫,阎裕昌显然也受到了伤害。清华迁至昆明,召阎裕昌去那里工作,当他准备好行装正待动身之际,遇到了从冀中回来求援的汪德熙,他来寻求解决烈性炸药起爆难问题的方案。叶先生用信任的目光看着阎裕昌,然后便请阎裕昌随汪德熙到冀中走一趟。阎裕昌很激动,因为他很早就想到冀中根据地去。

偷运“肥皂”

1938年初春,阎裕昌经叶企孙教授的指引,走上革命道路。这期间,他改名门本中,意为:中国乃我中华民族之大地。北平沦陷后,叶企孙教授滞留天津,在清华天津临时办事处负责善后工作,协助清华师生及物资向西南转移。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携手合作,资助清华学生和教职员,这批人有的秘密去了抗日根据地,有的在天津为冀中抗日游击队制造炸药、购买武器。阎裕昌便是他们中间最活跃的一位。他先是在天津帮助叶企孙办理清华师生南撤的事,之后参加了支援抗日游击队的秘密工作,到冀中后和清华物理系毕业生熊大缜一同工作。

熊大缜当时是冀中军区供给部长兼技术研究社社长,阎裕昌是技师,是技术研究社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们和从北平、天津等城市去的大学生一起,克服物资短缺的困难,因陋就简,研究生产炸药,制造手榴弹、地雷等武器。

阎裕昌为了帮助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的人员来根据地参加抗日工作,经常穿越敌人封锁线,来往于北平、天津、保定之间。他常常把写有被访人姓名和地址的字条藏在家中不易被发现的地方,还再三叮嘱妻子对任何人都不要说出去。后来字条上的人在阎裕昌的联系帮助之下,去了抗日根据地。

吕正操撰写的《冀中回忆录》一书中记述了熊大缜、阎裕昌出生入死、无私奉献的事迹。那时冀中军区对他们的要求是:一是教会根据地做雷管;二是做烈性炸药;三是做地雷。他们首先在城市试制出炸药,装入木箱或纸箱子里,写上“肥皂”运到冀中。他们利用冀中遍地都有的硝酸盐制造火药,用铂丝制造电雷管,并进行了几次自制炸药的爆炸试验,效果很好。20斤炸药就把火车头炸坏了,40多斤炸药就能把火车头炸得粉碎。冀中军区组织了爆破队,在铁路工人的配合下,用自制的炸药对平汉铁路进行了爆破。

地雷战的奇迹

群众喜爱电影《地雷战》的主要原因是这部片子特别令观众扬眉吐气,而创造这个奇迹的英雄是阎裕昌、汪德熙、熊大缜以及指导他们的叶企孙。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宣战,我国华北战场进入最惨烈的阶段。1942年5月1日,日寇在冀中合围扫荡。李培刚回忆说:“5月7日,阎裕昌带领部队把东西埋起来,制药厂东西多,一直到后半夜4点多,几乎搞了一夜才做完。”这时敌人已经包围了村子。5月8日,阎裕昌为掩护制药厂设备,不幸被日寇所俘,遭到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均被他严词拒绝。凶残的敌人最后用铁丝穿透他的锁骨游街让老百姓指认,老乡们都认识这位教他们做炸药、做地雷的门技师,但没有一个人出卖他。他一路高呼:“日本鬼子一定失败,日本鬼子是中国人民的死敌!”日寇把阎裕昌抓走了,谁也不知道他受了多少残酷折磨。阎裕昌被俘后,部队马上给保定、北平、天津敌工部去信请求营救,但为时已晚!

当时阎裕昌的家人还以为他去了昆明,和他失去联系长达8年。1946年夏,晋察冀军区根据他的业绩和贡献,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营团级抗日牺牲将士追授“革命烈士”称号。

阎裕昌的浩然风骨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高度赞誉。吕正操在《冀中回忆录》一书中写道:“门本中(阎裕昌)是爆破队研究室的主要负责人,到根据地后有人叫他门技师,有人叫他工程师。门本中同志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人物。他为冀中区和晋察冀边区的军工生产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的功绩将与地雷战的威名一起流芳于世,他的事迹是千百万爱国知识分子投身抗日洪流的一个缩影。

猜你喜欢
冀中梅贻琦叶先生
重金“买专利”暗藏陷阱
贺河北桃花节
冀中地区发展雪花梨种植促进乡村游
叶秀山的哲学追求
首都机场爆炸者冀中星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梅贻琦的一次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
孤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