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

2022-10-09 06:38
关键词:思政法治法律

管 奇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22)

1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100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断追求法治,探索法治,建设法治,厉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法》实施25年来,首次迎来修改。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 (以下简称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草案》提出了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的立法理念,突出了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特色,优化了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环境,对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可以看出,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重要性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后是否具有法治素养,能否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检验法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标准。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职院校新时代法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2.1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面向全体高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载体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按照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于2016年6月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以下称《法治大纲》),明确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从教育内容上,实现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有限时间内解决大学生“信”的问题,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此外,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各学校围绕《意见》的相关要求,开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教育和民法典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法律知识活动。

王凤志[2]分别抽取本科和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法治观认同的社会调查,从结果分析中看出,虽然大学生法治观是积极地,但对法治和法律具体内容了解少,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其他渠道获取法律知识机会较少,农村地区大学生法治意识相对较弱,大学生整体上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方面尤为欠缺。

2.2 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特殊性分析

大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首先,大学生群体普遍年满18周岁,在法律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法律行为,且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法律责任。其次,大学生脱离父母照顾开始独立的校园生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社会经验,面对身边的法律风险,及时察觉和妥善应对的能力不足。这也是很多违法犯罪行为将矛头对准了大学生群体的原因。再次,现在大学生手机电脑不离手的现象极为普遍,每天都要面对网络上各种拜金主义、高消费等错误理念的冲击,而大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容易被误导,引发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生源的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在法治教育上应注重因材施教,以便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其二,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其办学特色,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完成大学阶段教育后选择直接就业,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应为毕业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助力。其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学制为三年,在校期间还要完成顶岗实习等任务,相比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阶段专业课的学习时间较短,这就要求在相对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2.3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主体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主力军为高校的思政教师,以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基本载体,2021年新修订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紧密围绕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总体要求,道德与法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思政教师需要将抽象的法治精神和法律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法律场景教授给大学生,深入浅出地展现法治精神的内涵。

目前,各高校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3]要求,基本完成思政课教师学生不低于1∶350的比例要求,但是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比相对较低。在通识课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师为同学们深入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宪法、民法典背后所蕴含的法治精神,将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深深植入大学生内心,整体培育过程的核心在于大学生能够有效地吸收、接受和坚信。

2.4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大学生群体特殊性及教育主体情况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对抽象的法治内容进行知识性介绍和理论性解读时,忽视了大学生所需要的知识的具象化,也没有足够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吸收转化能力,使大学生法治教育在学法与用法之间出现脱节现象,实效性上大打折扣。二是学生缺乏对具体法律知识的掌握,课堂和书本之外获取专项法律知识的渠道较少。三是法治教育方式单一,目前多是传统的灌输式法治教育,大学生自主学习法治的意愿不强,兴趣不足。四是大学生遇到法律问题缺乏专业的指导,容易盲目跟风,陷入法律误区。五是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较低,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部分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3 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问题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核心问题是解决好法治教育中“学以致用”的问题。所谓“学”即学法,指法治信仰法治思维的养成和法律知识的掌握;所谓“用”即用法,指能够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进行价值判断,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大学生自我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要为大学生在 “学”与“用”之间构建桥梁纽带,准确把握 “学”与“用”的辩证关系,在保证大学生“学”好的前提下,由“学”向“用”进行转化,最后能够发挥“用”的实践作用,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学以致用”的实效性。

3.1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学”与“用”的辩证关系

把握好“学”与“用”在法治教育中的辩证关系,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意义重大。应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的法治教育理念。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写道:“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即人的境界高低是由学习决定的,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正是通过学习得到的,可见“学”的重要作用。通过“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修养,提升精神气质。“学”是 “用”的基础, “用”是 “学”的实践,“学”的目的是更好的“用”,而“用”的实践作用于客观世界,以实现人们对目标的预期要求。在“用”的过程中体现并不断完善“学”, “用”的实效性是检验“学”的重要标准。

理论通过 “学”获取,实践通过 “用”实现。列宁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说: “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可见 “用”是 “学”的真正价值和根本目的。

3.2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如何“学”?

围绕如何学好法,应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

主观方面,积极调动大学生学法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场景化学习,将法治场景化学习从思政课堂延伸至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鼓励大学生自主参与法治学习。例如,由学校团委开展校园法治情景剧评比活动,组织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法治情景剧,以剧情形式展现法律事件场景,剧情设计可以由思政教师参与指导,由思政教师与团委老师共同组成评委团,对参赛作品进行评比打分,获奖作品通过学校团委微信公众号进行展示。活动组织方把大学生业余时间参与法治活动、法治学习的情况进行记录,作为学生法治教育考核的参考依据。

客观方面,拓宽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学习渠道,完善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在学校图书馆设置法治图书角,将其作为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刑法、诉讼法、法制史、法治文化等方面的图书,满足大学生学法用法的需求,增强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大学生在法治图书角开展自主学习,查阅法律书籍,就遇到的问题互相讨论,每周设置固定时间,由思政课教师到法治图书角负责为有问题的同学答疑解惑。

3.3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如何将“学”与“用”有机结合?

由“学”向“用”的转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引领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治需求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收获能够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高校法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二是在学校期间能够应对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遇到问题能够找到运用法律方式解决的路径。三是为就业打好坚实的法律基础,掌握劳动合同签订的相关法律规定,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对重要的合同条款由清晰的法律认识,能够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陷入求职诈骗陷阱。

学以致用就是围绕着大学生的法治需求将所学法治知识转化为法律实践活动。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深度融入法治实践,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4]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用”的实践,一是由学校组织开展“律师进校园”等普法教育活动,以案释法,紧扣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法律事件以及大学生群体中发生概率高、法律风险大的事件,进行案例解读,带领大学生体验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二是开展社会热点事件法律研讨,由思政课教师组织大学生就社会热点法律事件进行法律辨析。研讨之前,将社会热点问题发布,大学生根据各自的立场分成不同的小组,互相讨论分享交流观点。然后由思政课教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点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知识深入剖析社会热点事件。法律辨析的过程就是塑造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育法治信仰的过程。

三是由学校法务人员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法律指导,在具体案件中帮助大学生战胜所面临的法律困境,坚定大学生的法治信仰。通过法务人员的指导和帮助,让大学生群体在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中进一步养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4 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法治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应注重调动大学生学法积极性,拓宽学法渠道,紧密结合大学生实际需求,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确保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思政法治法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文明养成需要法律护航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人肉搜索”侵害隐私权的法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