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杭州湾海岸国防工事的修筑及实际作用

2022-10-10 03:01袁成毅潘东青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杭州湾镇海掩体

袁成毅 潘东青

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抗战准备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修筑国防工事。国民政府在逐步确立南京作为全国国防中心的战略过程中,从1933年到1936年首先在杭州湾南北两岸修筑了“乍澉甬海岸阵地”,并移筑了镇海要塞炮台,其目的是阻挡日军将来在杭州湾南北海岸实施登陆。从战争演变的实际格局来看,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正是通过从杭州湾的登陆作战才扭转了其在淞沪会战中的不利局面。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战前国防准备的角度还是从实际作战的角度,杭州湾国防工事的修筑以及利用都应是抗战军事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就学界目前的研究而言,学者的目光多聚焦于国民政府后来修筑的吴福线、锡澄线和乍平嘉线3个大的国防工事线。由于乍平嘉阵地线的范围涉及乍浦,因此有些研究也会将早期修筑的“乍澉甬海岸阵地”和后来修筑的乍平嘉阵地加以混淆。事实上,由于不同国防阵地的预期作用各不相同,无论是战前还是战时,国民政府在对国防阵地的划分中,都是明确将“乍澉甬海岸阵地”和乍平嘉阵地加以严格区分的,且工事的数量也都是分别计算。简单地说,“乍澉甬海岸阵地”就是杭州湾南北沿海阵地,它特指杭州湾北岸的乍浦、澉浦工事以及杭州湾南岸镇海穿山等处步兵工事。至于镇海要塞炮台所筑工事,虽然未计入“乍澉甬海岸阵地”,但当时军方将其与镇海穿山等处工事统称为“宁镇区工事”,其作用仍在于抗敌登陆,因此似当列入杭州湾国防工事范围。本文之旨在于考察国民政府战前在杭州湾南北两岸国防工事的修筑经过及作战预期,此外对这些工事在实战中发挥的作用作简要的评估。鉴于后来修筑的乍平嘉阵地线的范围仍包含有乍浦,本文会略有涉及;至于吴福阵地和锡澄阵地,虽然均地处杭州湾北部,但毕竟不是沿海海岸工事,本文不做讨论。

一、杭州湾北岸国防工事修筑与作战预期

中国大陆海岸线18400公里,自北向南分布有渤海海岸线、黄海海岸线、东海海岸线、南海海岸线,其中东海海岸线约占40%。在东海海岸线上,西北角的杭州湾位于今浙江省北部、上海南部,西起浙江海盐县澉浦镇长山至浙江慈溪、余姚市交界的西三闸,东至上海市南汇县芦潮港至浙江镇海甬江口连线,东西长90公里,湾口宽约100公里,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事实上将国家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心均集中于东南地区,杭州湾的国防地理价值自然凸显。其中,杭州湾北岸自西向东分布的澉浦、乍浦、金山卫、拓林一线地处沿海最前哨,陆地上靠近国民政府经济中心上海,也是国民政府政治中心南京的海上屏障,因此,敌方由此登陆便可直接威胁到京沪安全。地处杭州湾南岸的镇海要塞及附近区域,北与澉浦、乍浦等地遥相呼应,西通宁波,近代以来一直都是防御敌方由海上登陆的重要门户。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军进一步加强了在上海的军事力量,国民政府的海防布局受到空前挑战,深感海防“藩篱崩溃、门户洞开,益觉江海防务之整备势不容缓”。正是在此背景下,1933年2月,国民政府决定在杭州湾北岸沿海地带首先在乍浦、澉浦两地修筑国防工事。2月17日,根据蒋介石电令,浙江省政府拨金库券50万元作为乍浦、澉浦区海防建设经费,并成立乍澉浦区海防工程处,专门负责工程建设。浙江省政府委派省保安处官员鲁忠修兼任乍澉浦区海防工程处主任,由于该项工程系军事用途,因此工程处同时受宁波防守司令部管辖(时任司令王暤南),宁波防守司令部隶属国民政府军政部,但有关国防设计和作战等事宜则需秉承参谋本部之令。这样,乍浦、澉浦海防工事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由浙江省地方政府和国民政府共管的军事工程。

工程开工之前,国民政府军委会派德国顾问担任技术指导。1933年4月,参谋本部派德国军事顾问劳威等人对杭州湾北岸乍浦、澉浦进行了实地考察。劳威认为,比较乍浦、澉浦两地,乍浦一带海水较深,且海底泥沙较少,敌方如果登陆上岸后可沿着岸上道路迅速展开行动,因此他判断敌方从乍浦登陆的可能性最大。是月,乍澉浦工程处遵照浙江省政府所颁《乍浦澉浦海防建设计划大纲》及参谋本部代电,拟订了《乍浦澉浦区永久海防构筑计划》(以下简称“构筑计划”),参谋本部认为该计划与德国军事顾问所提建议相符,同意实施。

“构筑计划”对预想敌军在乍浦、澉浦一带的登陆可能性作了分析,认为乍浦、澉浦是浙西门户,其海岸线与沪杭铁道平行,距离不到百里,已修好的公路西通杭州,东通上海,北通嘉兴,区内海岸一带水深约10米,1万吨级左右的军舰均可接近。考虑到中国沿海海岸缺乏重炮,难以展开远距离作战,因此应当主要作近战抵抗的准备。具体办法是,在乍浦、澉浦沿岸一带高地上纵深配置步兵火器,瞰制敌军登陆。鉴于澉浦区湾口内铺设水雷较为容易,所以工事重点应置于乍浦。工事构筑按假定兵力配备,由步兵3个团、轻炮兵1个团为基干守备旅。其中,步兵2个团、炮兵3个连配置于乍浦区;步兵1个团、炮兵1个连配置于澉浦区,此外,分出步兵一部监视海盐及其沿岸地带。阵地的构筑分永久工事和临时工事两大类,永久工事主阵地线布防于乍浦沿岸高地和澉浦高地,工事的修筑由乍澉浦工程处负责。永久工事包括小炮掩体、重机关枪掩体、连营团掩蔽部、指挥官掩蔽部、预备队掩蔽部、步炮兵弹药室、炮兵观测所、指挥用监视所、探照灯室及电机房、水雷库、弹药库等,永久工事均用钢筋混凝土构筑,强度以能抗堪二十八生以下榴弹炮及200磅以下炸弹为限,工事埋藏于地内,上覆1米以上自然土层,表面再铺设草皮,以期在非战时期起到隐蔽作用。临时工事包括步兵阵地、铁丝网预备阵地、炮兵阵地、交通壕等,这些工事由守备部队将来在实战时临时构筑,但工程处应将各种位置预为侦察,绘制工事图纸,以方便将来实战时临时构筑。

由于国防工事的构筑涉及很多军事建筑和实战原理,1933年8月,参谋本部设立了专门负责国防工事修筑的机构——城塞组,此后,乍浦、澉浦国防工事的修筑由参谋本部城塞组直接牵头,具体工程仍由浙江省保安处派人组成的乍澉浦工程处负责,宁波防守司令部继续负监管职责。

1934年4月,参谋本部城塞组就修筑杭州湾北岸乍浦、澉浦105个掩体工事开始对外招标,同时招标的还有杭州湾南岸宁波镇海穿山附近的50个掩体工事(时称“宁镇区工事”)。招标简章要求“投标人须具中华民国国籍,曾在京、沪、杭等市领有甲种营业执照,对于网骨水泥工程有相当经验及资本殷厚而有妥实铺保为合格”。经参谋本部城塞组和宁波防守司令部等多次协调,乍浦、澉浦区和宁波镇海穿山等地工事于5月1日开标,预定同年8月完工。其中,乍浦和澉浦的工程分别由上海陈宏记营造厂和扬子公司承包建设。5月22日,蒋介石自南昌致电参谋本部称:“所报构筑浙省乍(浦)澉浦、宁波镇海等区海岸掩护阵地情形,系用投标办理,岂不明示敌人探知?以后关于此等工程必须由工兵学校承办,此次有何补救办法妥拟呈复。”23日,参谋本部复电蒋介石,称浙江海防工程投标事项采用了历年军政部承办要塞工程的办法,“各投标事前以浙府名义函知市工务局指定妥实商号数家前往登记,复经军委会、军政部、浙府暨本部会同审查,合格者始制发图样,并在合同上载明并严守秘密字样,同时由本部选派军事工程各干事分赴工区,严行监视,并由浙府派兵驻在防范……在办理过程中,商人既始终未明工程性质与内究,而承办人员亦连带负有切实保守秘密之责,诚极慎重周详,万不敢出现顾虑。至于工校及工兵队办理此项水泥钢骨工程,颇欠实地经验,恐误事机”。蒋介石对参谋本部的答复没有再提出异议,工程维持原招标结果。

上海陈宏记营造厂和扬子公司分别在乍浦、澉浦开工后,无论是乍澉浦海防工程处主任鲁忠修还是宁波防守司令王暤南均身处异地,宁波防守司令部仅派出1个连担任工程警戒,参谋本部城塞组和浙江省政府双方只派了3名人员监督工程。 6月8日,城塞组技术员夏舜向城塞组反映了施工中存在的监督不到位问题:“乍澉浦工区幅员广阔,往返回旋,约150里路程。工事众多,两区同时动工,共百另五个掩体,各掩体彼此距离1000至2000公尺,约两三华里之遥。而监工员只有3人,其中由本组直接保送者只1人,其他2人均直属省政府方面者。案查宁镇区及乍澉浦区工务处,职员编制及人数完全相同,而工事数量,则乍澉浦区较宁镇区多及1倍有余,且宁镇区系按1个单位计算,由1家包商承办,可以分期动工,而乍澉浦区则系2个单位,由2家承办,需同时动工,另以3名监工,分配两地工作,自较宁镇区困难数倍。况包商恶习甚大,铁凝土工事,最易生错患,尤需严密监视,时加纠正指导,方能减少疏失。”

监工不到位也导致了工事的不断拖延。原定8月完工的项目到10月仍在进行。参谋本部城塞组多次致电宁波防守司令王暤南和乍澉浦工程处主任鲁忠修,要求其加快工程建设进度。10月5日,乍澉浦工程处提交的报告概以天气不佳作推托,称夏天是天旱无雨,工作困难,秋天则“连日天阴多雨,掩体排水设置,尚未制成,以致内部充满积水,高可没肩,俟天晴后,需先将水抽出,然后开工,故工程稍延”。工程进度一拖再拖,参谋本部城塞组原定于10月20日开始组织对乍澉浦工事的验收,但直到11月下旬才启动了验收工作。12月17日,城塞组提交了如下验收报告:

今会同军委会、军政部、审计部及本部第一厅各处派员,前往验收乍澉浦区及宁镇区各项掩体工事,遵于11月23日由京出发,24日抵乍浦,次日开始验收。乍浦区第一种小炮甲掩体3座、第二种小炮乙掩体7座、第三种机关枪甲掩体15座、第四种机关枪乙掩体12座、第五种机关枪甲员兵掩蔽部2座、第六种员兵掩蔽部13座、第七种观测所4座、第八种弹药掩蔽部16座,共计72座。又验收澉浦区第二种乙小炮掩体4座、第四种乙机关枪掩体16座、第六种乙员兵掩蔽部7座、第七种观测所1座、第八种弹药掩蔽部5座,共计33座。以上两区工事数量核与合同所载数量及施工说明书均属相符,惟尚有挖填土方铺盖草皮自应验收后方可动工。

包工商完成覆土和加盖草皮项目后,1935年1月22日,参谋本部再次派员前往验收,结果发现乍浦区的工事只在土层上面撒了草籽,并未铺设草皮,参谋本部要求乍澉浦工程处主任鲁忠修会同宁波防守司令部司令王暤南严督承包商重加修理。但此时的工程处已经撤销,各方互相推诿,实际上已无人负责。据担任乍澉浦工事警戒任务的宁波防守司令部第1团第2营营长吕佐的报告,不少工事掩体的培土很松,若遇雨水很容易坍塌;原来工程处虽设有负责进出人员管理的统避工事处,但对一般居民进出并没有严格限制;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工程处已结束使命,但所应移交事项及各掩体的锁钥仍未与任何部门交接。

乍浦、澉浦工事作为重要的国防设施,施工完成后理应及时交付军方,但军方在管理体制和守备兵力的配备上一直举棋不定。1934年9、10月间,工程接近尾声,参谋本部致电在牯岭的蒋介石,认为现担任警戒的1个连兵力无法满足对工事的守护,希望宁波防守司令部派1个营或1个团的兵力,同时提议由宁波防守司令王暤南暂时兼任乍澉浦区防守司令.蒋介石刚开始的回复是宁波与乍浦距离太远,不能由1人兼顾,但后来收回成命,同意由王暤南兼任。关于配置兵力的问题,军委会认为派1个团守备乍澉浦工事难以做到,可暂由宁波防守司令部增派1个营的兵力前往守护。10月29日,王暤南奉命派宁波守备步兵第1团第2营营长吕佐率领步兵2连、机关枪1连前往驻守。这样,加上原担任警戒任务的1个连,守备兵力合计为4个连。1935年1月,蒋介石还是要求派1个团的兵力到乍浦要塞,军政部奉命将驻汴的炮兵第2旅第4团开驻嘉兴,让其就近办理乍浦、澉浦防务。炮兵第4团进驻嘉兴后,1月29日,王暤南提请辞去乍澉浦要塞司令之职,他称“自令兼该区司令以来,因相距过远,时感顾虑难周,现该区建设既有人负责,拟请准予辞去该兼司令职”。但2月2日,军委会致电参谋本部城塞组,令炮兵第4团仍应暂归宁波防守司令王暤南指挥,有关乍澉浦要塞事项由该团长禀呈王暤南司令办理。

实际上在此后一段时间里,乍澉浦工事的管理与维护更陷于无人负责的境地。据驻守乍(浦)澉浦的宁波防守司令部第1团第2营营长吕佐报告,仅1935年4月间就有多个机构掩体和指挥所掩体出现覆土塌倒、闭塞门洞的情形,请求有关方修复。但在修复毁损工事的过程中,各方互相推诿。7月2日,原担任乍澉浦区工程处主任鲁忠修呈参谋本部城塞组,称修复工事“本应遵办,惟查工程处久已结束,办事人员亦早经遣散,而职又以浙江保安第三分处地处边陲……兼顾实感困难,是项增修工程,拟请转饬宁波防守司令就近派员办理”。10月4日,王暤南致电参谋本部,称乍澉浦区各工事锁钥大多锈坏,门内铁闩也应一并改良。参谋本部要求前主任鲁忠修转饬包工商按图样改良装设,鲁忠修则请参谋本部转饬王暤南就近办理。这种相互推托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36年4月,军委会最终批准王暤南辞去所兼乍澉浦区防守司令一职,两地守备任务由国民政府军第57师派兵2个营负责,而乍澉浦未了工程事项移交给了独立炮兵第2旅负责。

杭州湾北岸乍浦、澉浦工程完工后,从1935年底开始,国民政府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工事范围,将工事从乍浦延伸到平湖、嘉善、嘉兴以及江苏境内的王江泾一带,构成乍(浦)平(湖)嘉(善)国防线,以期与北面的吴福线、锡澄线共同组合成守护首都南京的国防工事重地。乍平嘉国防工事主体部分到1936年12月基本完成,工事分6种形式,分别是主阵地、警戒阵地、前进阵地、后方阵地、核心工事及斜交阵地,完成的各工事分布如下:(一)主阵地分布于乍浦高地至西塘附近。计完成重机关枪掩体70座,小炮掩体23座,轻机关枪掩体451座。(二)警戒阵地分布于沪杭公路两旁的独山至海塘以及独山至虎啸桥附近段、沪杭铁路与杭(州)(嘉)善公路附近的张泾汇至茜泾塘段,计完成重机关枪掩体16座,小炮掩体5座,轻机关枪掩体95座。(三) 前进阵地分布于沪杭公路边的全公亭等地,计完成轻机关枪掩体9座。(四)后方阵地分布于嘉兴附近,完成重机关枪掩体23座,小炮掩体4座。(五) 核心工事分布于乍浦、平湖、钟埭、嘉善附近。完成重机关枪掩体19座,小炮掩体2座。(六)斜交阵地分布于徐家埭一带。

总计乍平嘉国防工事已完成重机关枪掩体128座,小炮掩体34座,轻机关枪掩体555座。此后,又陆续完成已开工尚未筑成的重机关枪掩体13座,轻机关枪掩体100座,加强轻机关枪掩体18座。根据1937年2月何应钦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所作军事报告,乍平嘉国防工事数量当时完成830个,工事虽然在地域上仍包括了乍浦,但工事数量并不包括先前修筑的乍浦、澉浦105个工事。到1937年8月3日,乍(浦)平(湖)嘉(善)一带的国防工事共计1076个。

杭州湾北岸乍平嘉国防工事修筑完成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别对乍浦和澉浦工事未来的利用作出了预案。1937年3、4月间,军委会制订《乍浦澉浦海岸区防御方案》(以下简称“防御方案”),认为杭州湾北部只有乍浦至澉浦区内,敌军有上陆的可能。因为该区内仅乍浦、澉浦2处狭窄,海岸区内各有约8公里至10公里的宽度,这两处大船能接近海岸500-1000米,有强大兵力上陆的可能。杭州湾北岸其他海岸较为平坦,吃水3米半以上的船只能接近海岸至5000米为止,敌方兵力不可能登陆。就乍浦和澉浦而言,虽然澉浦也存在敌方登陆的可能,但最大的可能性仍在乍浦。

稍后,参谋本部又制订了《乍浦澉浦方面防守计划》(以下简称“防守计划”),该计划有关敌情的判断,与上述“防御方案”相同,认为“敌为进攻杭州或策应其上海方面之作战,必于杭州湾方面企图上陆,乍浦、澉浦地当湾口,其区内沿岸之水深概为30尺左右,1万吨级之军舰概能接近。惟细查全区海岸之状态,或则沙岸绵延或则崖岸屹立,上陆作战均感困难,故强大兵力之上陆惟限于乍浦或澉浦之附近。再就此二处比较之,乍浦之位置较为突出,故乍浦方面上陆之公算更多于澉浦”。基于这一判断,“防守计划”决定采取的方针是“守备队应努力阻止敌军之上陆而保持其防御重点于乍浦方面为要”。此外,在乍浦区内可能上陆的港湾撒布小水雷,以增加抵抗力;为及早察知敌方上陆企图,在乍浦附近海岸各要点(特别是金山方面)应设立海岸监视哨,由侦察飞行队在杭州湾口进行经常性搜索。“防守计划”还特别指出:“防御重点既在乍浦方面,故守备队之主力即在该处准备,即敌军由金山方面上陆亦得相机迎击之,万一受优势敌军强行上陆之压迫,应努力固守预定之阵地,以待嘉兴方面之增援”。

由上可见,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军方对日军将来在杭州湾北岸可能登陆的地点基本判定为乍浦,由此决定将守备兵力集中部署于该地,若遇日军从北岸金山卫登陆,中方即准备调动在乍浦的守备主力加以抵抗。

二、杭州湾南岸国防工事修筑及作战预期

杭州湾湾口开阔,从防御的角度而言,南岸同样存在敌方登陆上岸的可能,且南岸的镇海要塞一向是海防重地,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就成为英军登陆的重点目标,因此,国民政府在杭州湾北岸启动乍浦、澉浦国防工事修筑的同时,在南岸也启动了镇海要塞炮台的移筑工程和穿山附近的步兵阵地工事。

1932年12月6日,军政部电咨参谋本部,提出移筑镇海炮台案,决定该项计划由军政部、参谋本部、浙江省政府及宁波防守司令部各派专员组成委员会共策进行。为此,军政部派技术员金毓麟、周大钧为委员,参谋本部指定田西原为委员(兼任委员会委员长),浙江省政府派省保安处鲁忠修为委员,宁波防守司令部派朱其爙为委员,共同组建了“镇海炮台设备实施委员会”。 1933年2月,根据蒋介石电令,浙江省政府拨金库券30万元作为杭州湾南岸宁波、镇海一带海防建设经费,同时准备将杭州湾北岸乍浦、澉浦区海防建设事宜统归镇海炮台设备实施委员会管理,这样,镇海炮台设备实施委员会在理论上就统管了杭州湾南北两岸的国防工事,为了使其名副其实,该委员会不久更名为浙江省海防设备实施委员会。

由于浙江省海防设备实施委员会系由军政部、参谋本部、浙江省政府、宁波防守司令部等多头组成,各方的职责并不清晰。1933年2月28日,已抵达宁波的田西原致电参谋本部,称“职会已于本月26日开会成立,惟因委员大君(军政部派)尚未到甬,不能图案设计预算估单”,同时,他还提出,委员会章程很多方面不明确,如“海防设备实施”之名义包括甚广,实施的范围及重点似应明确规定;委员会对于乍浦、澉浦工程处奉有管理之照令,但究竟如何管理,其职责如何限制似应明确规定;委员会对浙江省政府是如何之关系似亦应明确规定;委员会与宁波防守司令部之关系及职责范围似亦应明确规定。此外,他还提出监工人员须有技术工程知识,而宁波防守司令部并无此类人选,因此应由军(政)参(谋)两部调用。3月6日,参谋本部致电田西原,要他与浙江省所派委员鲁忠修共同修正委员会简章,新简章未核定前仍照旧章推进。此后,田西原等对原章程进行了修改,获参谋本部和军政部批准。根据新的章程,浙江省海防设备实施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移筑镇海炮台。

由于国民政府军方各部门对于杭州湾南岸军事价值的评估存在较大分歧,镇海要塞炮台的移筑一时难以推进。1933年7月,宁波防守司令部制订《宁波区海防设备实施计划》,提出宁波区的海防除了继续整修镇海炮台外,还应当构筑宁波一带沿海阵地。其理由是:“敌为企图在浙江沿海上陆进西占领杭州威胁南京时,则除乍浦、澉浦外,其上陆根据地必以选取宁波附近为有利,此处海岸线北自余姚北方经慈(溪)镇(海)两县境界南至象山港止,共长约100余公里,可直接上陆之点,依沿海地形及海面状况之观察,尤以下列地点于敌为有利,反之即为我方最感危险之地点也。甲(最要地区)甬江口两岸及长跳嘴老鼠山一带;乙(次要地区)穿山镇至沿亭湾一带;丙(次要地区)伏龙山至蟹浦一带。”由于该项计划主要是建议在宁波、镇海一带修筑步兵阵地工事,显然超出了浙江省海防设备实施委员会工作范围,无法实施。1933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撤销浙江省海防设备实施委员会的组织机构,明确规定浙江省海防的一切事宜统归参谋本部城塞组统筹办理。

1934年5月,参谋本部城塞组决定将杭州湾北岸的乍澉、浦两区工事和南岸宁镇区工事同时招标开工,宁镇区步兵工事共计50个掩体,其工事主要分布于镇海县城沿岸至算山以及穿山附近,工事由宁波徐祥记营造厂承包建设。宁镇区步兵工事与同期开工的杭州湾北岸乍浦、澉浦工事相比,数量要少得多。宁波徐祥记营造厂承包工程后,经过大半年的建设完成施工。1934年12月,参谋本部城塞组会同军委会、军政部、审计部等部门人员对宁镇工事进行验收,全部工事包括第一种小炮机枪两用掩体5座、第二种小炮机枪两用掩体3座、第三种机枪掩体15座、第四种机枪掩体7座、第五种指挥官掩蔽部1座、第六种员兵掩蔽部12座、第七种观测所7座,工事总计50个。验收过程中发现了工事存在包括覆土不合格等10个应加修缮的项目,经承包商改进后,1935年1月22日,参谋本部再次派员进行了验收。

随着宁镇区步兵工事修筑的结束,镇海要塞炮台炮位的整理提到议事日程。1935年5月,军政部提出《审核宁镇澄甬四要塞区检视报告及整备意见书之意见》,要求镇海要塞炮台的整理仍由参谋本部城塞组统筹办理。经参谋本部城塞组与宁波防守司令部协商,同年9月,制订了《镇海区炮位整理实施设计委员会组织条例》《镇海区炮位实施设计委员会服务规则》《镇海区炮位整理实施设计委员会设计原则草案》等方案,由各方派员组成镇海炮位整理实施设计委员会,开始炮位的移筑。到1936年12月,镇海要塞炮台炮位整理基本结束,整理结果是将原有的安(远)、绥(远)、平(远)3个旧炮台裁撤,重新装备了镇远、宏远、威远3个炮台。

宁镇区步兵工事分布

镇海要塞及第一期完成工事

随着杭州湾南岸步兵阵地工事和镇海要塞炮台移筑的结束,1936年12月,宁波防守司令部司令王暤南向参谋本部提交了《宁波防守区沿海一带战时封锁阻塞破坏修复计划草案》,初步提出了宁波防守区未来的防御作战预案,主要是在防区沿海实施封锁阻塞,“使敌以不能登陆为原则”,除利用在沿海岸边的防御工事外,在甬江口和穿山附近,按照港湾封锁法实施封锁,使敌舰不能潜入或停留于封锁区。具体封锁的办法一是在甬江口沉船,二是在镇海布雷,雷区设于外游山东南端黄莽山附近。若遇无法阻止敌方登陆的情形,为防止工事和炮台资敌,必要时将主动实施永久破坏和临时破坏计划。

1937年3月,参谋本部向军委会密呈《镇海水陆防御之再研究》,认为“镇海地当水陆要冲,居国防、省防之重要地位,具为沿海仅有之要塞,在军事上为敌所必争,亦为我所须坚守者……为图防御上之运用便利起见,除与乍(浦)澉浦保持联系外,应将镇海及其有关之附近地域划为警戒区和接战区,以期易于控制,便相互保持密切之联络,遇敌进迫,则我知所应付,因时制宜,以静制动,务使敌不得逞为最要之目的”。同年4月,参谋本部又制订了《增设海防江防暨陆上要塞之备炮计划案》,提出“镇海及穿山为浙东门户,由此可直趋宁波,进攻杭州,威胁太湖南岸区之战局,故该处要塞之整理及筹设亦属重要。镇海要塞之旧炮虽经整理,但均系慢炮,殊无战斗力,因此,应在镇海——穿山增设新炮”。同年7月,宁波防守区也制订了《宁波防守区第二期步兵永久工事构筑计划及沿海一带战时封锁阻塞破坏修复计划草案》,决定于紧要地区再修筑必要的步兵永久工事,以期进一步加强防卫力量。但随着1937年8月淞沪会战的爆发,这些计划已很难付诸实施了。

三、杭州湾南北沿岸国防工事的实际作用

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在杭州湾南北沿岸修筑的“乍澉甬海岸阵地”共计150个,工事的修筑主要是出于防御日军在杭州湾南北沿岸实施登陆。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由于中国军队在上海对日军展开激烈抵抗,到10月间,日军仍然陷于上海战场,无法实现其预定的“速战速决”战略,在此背景下,日军最终还是选择了在杭州湾北岸实施登陆,以期迂回进击上海,扭转战场形势。

为了实施在杭州湾北岸的登陆作战,日军于10月下旬专门组建了第10军(包括第6师团、国崎支队、第18师团、第114师团),此外还有华中方面军直属第3飞行团一部、海军第4舰队配合,其所动用的兵力总计11.4万人。日军第10军的作战计划是:在海军的协助下,于金山卫城东西地区登陆,并迅速进抵松江附近,然后经淀山湖东侧地区,尽可能向苏州河以北地区推进,与上海派遣军相互策应,歼灭中国军队主力。

11月2日,日军主力登陆部队在海军的护卫下开始向杭州湾前进。5日拂晓前,日军趁浓雾和汹涌的潮水开始在金山卫附近多个点上登陆。接着,一边攻击中国守军,一边向北挺进。其第6师团以配属的国崎支队在金山卫城西侧地区登陆,突击占领金山卫城,师团主力亦随之登陆,并于8日进抵松江西南方黄浦江左岸地区。其第18师团主力在金山卫城以东地区登陆后,经亭林镇,于8日进抵金山卫城东部地区。11月9日,日军攻陷上海松江后,开始由北向南大规模深入浙境,14日占领嘉善,19日,日军分别从沪杭线、苏嘉线和平嘉线侵占嘉兴,次日,日军又占领了海盐。23日,日军沿杭(州)(嘉)善公路进攻桐乡,县城陷落,同日,国民政府国防工事密集布置的乍浦陷落。此后,投入淞沪作战的日军集结到南起嘉兴、北到苏州的“制令线”上,开始了进攻南京的作战准备。

日军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附近登陆的过程中,虽然也遇到了少量中国守军的激烈抵抗,但总的说来,登陆的过程极为顺利。在杭州湾北岸漫长的海岸线上,国民政府虽然在战前修筑了乍浦、澉浦防御工事及乍平嘉国防工事线,但登陆的日军还是设法避开了这些工事,选择了被中国军队所疏忽的金山卫附近作为登陆地点,对其中的原因,学者马振犊、陆军主要强调了中国军队对金山卫军事战略地位的误判:

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是淞沪战场右翼重要的海防基地,……1933年,陆军大学第十期学员在金山卫进行演习和调查,同样忽视了这一地区重要的战略价值,1935年,唐生智任全国警卫执行部主任时,曾率员到过金山卫考察,他们得出同样的结论,认为金山卫没有战略价值。这一系列的错误结论使中国遭受了一场致命灾难。“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后,中国统帅部的注意力一直放在从长江南岸登陆的日军身上,错误地认为,日军先后二次增兵都是从长江沿岸登陆,如果再次登陆也可能还在长江沿岸,如果在杭州湾北部登陆,登陆地点只可能在乍浦一带,因此,导致金山卫一线我军防卫兵力空虚。我右翼集团军仅配有第28军第62、第63两个师,守卫杭州湾北岸从澉浦到柘林长达90千米的海岸线,且都为装备与战斗力较差的地方部队。大场失守后,苏州河南岸战局危急,又急抽调第62师主力驻防浦东,最后仅有第63师防守全公亭到柘林地带。如此重要的海防前沿,由于中国军方的判断错误,导致海防线形同虚设。

钟成在《八年抗战乍浦记忆》一文中,将杭州湾北岸西端的澉浦到长江的浏河口整个沿岸地带分段作了考察,指出日军选择从金山卫附近登陆所具备的有利条件:

从杭州湾的澉浦到长江浏河口,全部海岸和江岸线,大致分为8个地段,其登陆的条件是大有区别的。杭州湾的海宁新仓到澉浦段,不适于登陆。海盐到乍浦段,可容1个师上下兵力上陆,但不便于向纵深发展。全公亭到柘林的金山卫地区,可容3个师左右的兵力登陆,且上陆后便于战役展开,向纵深推进。这里有3条公路、1条铁路,都通往上海和杭州,同时又有经太湖南面通往苏皖边境和南京的交通要道。奉贤的柘林以东以北到南汇老港,暗礁和浅滩较多,岸上又无通往内陆的良好道路,不适于联合兵团上陆作战。川沙的白龙江,可供登陆兵实行战术性登陆。白龙江到吴淞口,海岸水深,但沙滩很多,航道狭窄,不宜于大兵团实行展开。吴淞口,在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深水阔港便于重兵上陆和展开。吴淞口到浏河口,有多处登陆点,便于上岸和展开。因为日军登陆点的选择,主要从2个因素来确定:一是选择在适宜于大兵团登岸并便于向纵深发展的地带上,二是选择在中国军队防线的薄弱环节上。而金山卫、全公亭一带当时是同时具备上述2个条件的,再加上11月5日拂晓(农历十月初三),恰逢大雾、大潮,天时、地利两大条件俱备,使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的阴谋得逞。

以上的这些分析道出了日军之所以能较为顺利地从金山卫附近登陆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中国军方战前对杭州湾北岸金山卫附近战略价值没有足够重视,二是日军登陆之际,中国军队在整个杭州湾北岸沿岸地带防务的极端薄弱。其实在二者之间,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根据战前国民政府的作战预案,在杭州湾北岸虽然重兵守备乍浦,但也有过日军从金山卫方面登陆的预估,其应对的办法是由乍浦出动兵力加以抵抗,但这些预案终因中国军队在后来临时兵力的他调未能付诸实施。

本来在淞沪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为防止日军增援部队在杭州湾沿海登陆,专门设置了杭州湾北岸守备区,以第8集团军4个师1个旅担任防守。随着上海方面战事紧张,守备区的第55、57、62师及独立第45旅先后被调往浦东一带协助正面作战,11月5日日军杭州湾登陆之际,杭州湾北岸沿海的步兵仅有第63师2个连及地方警察队伍,中国守军虽然在驻守之地奋起展开对海滩登陆日军的激烈抵抗,但日军挟其兵力和火力上的绝对优势,掌控了制空权,又占着突然进攻的有利态势,中国守军根本难以组织起任何具有规模的抗击战,在杭州湾北岸漫长的海滩上,日军迅速推进,尽管当地军民也在多个日军登陆地点与日军展开作战,如平湖白沙湾东司城和裴家弄海月庵战斗、奉贤淙缺战斗、漕泾塔港战斗、平湖全公亭炮兵战斗、金丝娘桥战斗、陆家埭和金山卫城战斗等,但这些战斗规模都很小,各自分散作战,每次为时很短,在占有压倒优势的日军打击下,很快都归于失败。而守卫金山卫的炮兵第2团第2营第6连因当日海上大雾,监视哨无法观察到日军动向,在最紧急关头又与驻澉浦的第4连、驻乍浦的第5连均失去联系,他们发现敌情后虽立即开展炮击,但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守军伤亡过半,阵地很快陷落。

正是由于日军在杭州湾北岸实施的登陆作战中避开了乍浦、澉浦国防工事,致使作为抗登陆作战而修筑的杭州湾北岸工事根本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担任右翼作战指挥官的张发奎在回忆中称,“最可惜的是在淞沪会战前后,因兵力部署与作战计划及战术思想不一致,再加上军政两方面的不协调,结果,这些国防工事未能充分运用,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战前参与工事修筑的工兵学校教官黄德馨也认为,“杭州湾海岸乍浦、澉浦和柘林等要点的永久工事没有很好利用,日军登陆未起到阻止作用”。

就杭州湾南岸国防工事而言,中国军方虽然战前在镇海穿山等处也修筑了少量步兵阵地工事,但与北岸工事的密集度和强度相比,根本构不成正面抵抗日军登陆的作战阵地,因此,国民政府在杭州湾南岸的防御重点是镇海要塞炮台。1937年11月日军选择了从杭州湾北岸登陆主要是出于尽快结束上海战事的考量,由于这一时期日军在华北和华东同时作战,且两个战场没有得到联结,日军暂时并未有在沪杭以南地区作战的计划,但鉴于镇海要塞重要的军事价值,日军还是不断炮击镇海要塞及附近地区,以期让国民政府方面产生日军将在杭州湾南岸登陆的错觉。

早在1937年9月20日,日军即开始炮击镇海要塞。10月20日,日军在做出将从杭州湾北岸登陆决策的同时,就提出“若可能再在镇海(杭州东面约一百四十公里)进行佯攻及炮击”。其目的显然是想以此误导中国军队抵抗登陆作战的布局。在日军于11月5日于杭州湾北岸金山卫登陆之际,日舰的确向镇海进行了开炮射击,炸死炸伤14人。即使日军在杭州湾北岸上岸后的十数日内,日舰仍多次炮轰镇海要塞。据日本《东京朝日新闻》报道:“从15日下午4时到16日早晨,我××艘军舰从杭州湾南面的甬江港外炮击了镇海要塞,现已形成了从浙江沿岸各地登陆的态势,所以支那军胆战心惊。由于政府机关的迁移,支那军全线出现了动摇,弥漫着失败的气氛,士气日益低落。”11月16日,日本军舰又一次炮轰镇海要塞,故作登陆姿态,遭到要塞官兵的开炮还击。尽管日军不断炮击镇海要塞,但此举并没有使中国军方产生日军在杭州湾南岸登陆的误判,相反,中国军方还从宁波调集部队迅速参加了杭州湾北岸一带的作战。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将下一个重点军事目标指向杭州,日军对杭州的入侵采取的是由地面部队大规模南下,而不是采取从杭州湾南岸登陆作战的战略。12月24日,日军占领杭州,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日军为了巩固对京沪杭三角带的“治安”,并没有向钱塘江南岸进犯,这样,从钱塘江入海口到镇海一带的杭州湾南岸仍由中国军队控制。在这一时期,日军仍不断对镇海要塞展开炮击。其中,1938年9月22—23日的炮击规模较大,日军派出1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并派出6架轰炸机进攻镇海炮台,致使炮台部分设施遭到破坏。据统计,从1937年9月20日到1940年7月17日,镇海要塞炮台守军与日舰和日机交战40余次。

1940年1月,驻杭日军偷渡钱塘江进入萧山,由此结束了与中国军队隔钱塘江对峙的局面,将侵略势力扩展到杭州湾南岸西边。同年7月,在镇海海口外的日本海军也做出决策,准备在镇海登陆。7月上旬起,日舰开始炮击镇海沿海村落,15日,国民政府驻穿山守军击退日舰装甲艇6艘,击伤2艘。17日凌晨,日舰向镇海要塞猛烈炮击,一支由约500人组成的海军陆战队在炮火掩护下乘装甲汽艇在老鼠山偷袭登陆,登陆后,一路袭击要塞守备驻军,一路抢占金鸡山、戚家山等制高点,还有一部海军陆战队进攻镇海县城。要塞炮台的中国守军及江南岸守军第580团虽竭力抵抗,但终因力量薄弱,当日镇海即告沦陷。此后,中国守军第194师决定集中兵力阻挡日军进一步前进,待增援的第16师赶到后即行反攻。17日上午,第16师先头部队在衙前岭与日军展开激烈遭遇战,迫使日军后撤。此后开始向日军反攻,中日军队以戚家山为中心展开激烈的争夺,从19日到21日中国军队多次击退日军进攻,终于收复戚家山,迫使日军撤退。21日午夜,第16师一部攻克了金鸡山,第194师攻克镇海港口。22日凌晨,又先后攻克了宏远、威远炮台,镇海终得以光复。31日,日军搭载汽艇数艘在舰队的掩护下企图再次登陆镇海,被要塞炮台官兵击退。

镇海要塞数年的坚守,保障了宁波港的运行,国民政府军用、民用物资得以通过宁波转运各处,使日军封锁中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大打折扣。1941年4月,日军做出了全面封锁中国沿海通道的战略计划,其中在浙东作战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封锁宁波港口。4月19日凌晨,镇海口外日军开始向镇海江南及江北多处强行登陆,在江南方面,从黄瓦跟登陆日军与从金鸡山登陆日军会合后继续西犯,国民政府军第194师第581团的1个连在竺山头一带英勇阻击,因寡不敌众,最后全连壮烈牺牲。上午10时,日军汽艇突破镇海口封锁线后溯江而上,先后又在王家洋、梅墟登陆,从江东进犯宁波;江北方面日军在镇海石塘下登陆后袭击镇海县城,中国守军虽奋力抵抗,但镇海县城还是在19日上午沦陷。此后,日军迂回包抄宁波,20日拂晓,处于被日军多面包围的第194师和宁波防守司令部不得不撤出宁波转向奉化,宁波沦陷。至此,镇海要塞的防守使命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出于保障京沪安全的需要,由军方和浙江省地方政府首先在杭州湾南北沿海地带修筑了“乍澉甬海岸阵地”,并移筑了镇海要塞炮台,以期起到抵抗日军在杭州湾登陆的作用,然而就日军登陆与国民政府军抗登陆作战的实际而言,1937年11月日军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附近的登陆,轻易避开了国民政府的海岸阵地工事,致使国民政府战前的国防工事根本未能发挥作用;至于战前国民政府在杭州湾南岸修筑的镇海、穿山等处步兵工事,由于工事数量太少,在实战中虽有部分利用,但对于抵抗日军登陆的作用相当有限。相对而言,移筑后的镇海要塞炮台倒是在实战中发挥了阻敌作用,并一直坚守到了1941年4月,其间也为国民政府对宁波港的利用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

猜你喜欢
杭州湾镇海掩体
蒋子轩 鲁彦威 嵇勤哲
无人机运用于杭州湾
杭州湾水域通航规律
美国:中小学开始装防弹掩体
瑞士将关闭国内一半掩体
杭州湾二岸民俗活动的异同
一个人远行
杭州湾滩涂粗养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
请君入瓮
环境雕塑在共有空间中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