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单纯
——莫兰迪的艺术

2022-10-10 04:24撰文佳兰编辑关月
艺术品鉴 2022年22期
关键词:莫兰迪博洛尼亚静物

撰文=佳兰 编辑=关月

对页乔治·莫兰迪作品

极简主义

关于莫兰迪,现代人赋予了他太多定义,“莫兰迪色系”“性冷淡风”“高级灰”等标签。尽管如此,和同时代的基里柯、吕克·图伊曼斯、洛佩兹等人相比,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7.20-1964.6.18)的人生经历似乎显得乏善可陈。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静物画大师没有过多辉煌的生活记忆,也没有对他的艺术理念形成文本化的记录,有的只有一个词:极简。

莫兰迪把艺术的内容精减到了极点,一生的创作题材都是几只“破瓶子”,但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来表现这些瓶子和周围生活的景色;

莫兰迪把自己的情感也精减到了极点,一生没有娶妻,似乎也没有爱情,艺术是他的亲人,也是情人;

莫兰迪把自己的人生也精减到了极点,他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博洛尼亚,唯一的一次出国是去苏黎世参观塞尚的画展。

莫兰迪,“意大利现代艺术之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静物画大师,将“生命在于静止”修炼到出神入化。1890 年,他出生在意大利中部博洛尼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这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在中世纪巅峰时期建立了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500 年后的文艺复兴末期,卡拉奇三兄弟又在这个城市创建了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而这个美术学院,便是莫兰迪求学和任教的地方。

乔治·莫兰迪《静物-8》

上图:乔治·莫兰迪《自画像》 1917 年

在上学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这直接影响了他的早期作品。莫兰迪还研究了古代大师,在他1928 年的自传中解释说:“只有了解过去几个世纪中最重要的绘画成就,才能帮助我找到自己的路。”

1913 年,莫兰迪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毕业,随后的第二年就去了一所当地的小学做绘画指导老师,并且在这个职位上一待就是15 年。期间他还参过军,不过因为战役的失败,很快就被解雇了,直到1930 年才被聘为博洛尼亚美术学院的版画教授。也就是说,将近40 岁的莫兰迪才又重返年轻时求学的艺术院校,开始过起两点一线的生活,摆弄着画室中的瓶瓶罐罐,成为我们脑海中那个熟悉的莫兰迪的形象。

莫兰迪一生与家人住在一起。13 岁时他唯一的兄弟夭折,于是他的一生都与三个妹妹作伴。这兄妹四人全部终生不婚,都很少离家,死后都葬在博洛尼亚的切尔托萨(Certosa)修道院的家族墓地。

在20 世纪艺术的喧嚣中,当其他的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的时候,莫兰迪则像一个典型的宅男,静静地待在工作室里,用智慧和感觉创造自己的艺术形象。莫兰迪一生的创作题材都是在画着几只瓶子和博洛尼亚郊外的风景。这位瘦高个子,总给人以沉默寡言疏离感的意大利画家用1300 多幅静物和风景画开创了欧洲绘画极简主义的新时期。

左下:乔治·莫兰迪《小道》1913 年

右下:乔治·莫兰迪《石膏半身像的静物画》布面油画 72.6×60cm1913 年

莫兰迪的绘画生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之后就是让他名垂青史的那堆瓶子和“高级灰”了。

形而上

上图:乔治·莫兰迪 “形而上”主义作品 《静物-44》1918 年

深居简出,过着如同修士一般的生活,莫兰迪却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相反,他对艺术发展史上每一座高峰都保持着好奇心。

20 世纪初,莫兰迪正逐步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与伤痛,塞尚和卢梭笔下纯粹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他,使得他的静物形象越来越简化。莫兰迪成熟期的作品,不论风景还是静物,都能看出塞尚给他的影响。莫兰迪甚至为了塞尚出国看展览,这也是他一生唯一一次的出国。你可以从莫兰迪早期的风景画和部分的静物画中看到塞尚的构图的影响。

莫兰迪还非常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师,比如乔托、马萨乔和弗朗西斯科(Pierodella Francesco),也就是从这些大师们的作品里,莫兰迪提炼出了自己后来绘画的主要色系:灰色、米白、粉橘、灰蓝、橄榄绿……每个颜色就像画在石灰打底的墙上,渗入了灰色和白色调,失去了各自原本的高饱和度。

莫兰迪也参与过一段形而上风格的研究,受到代表人物乔治·德·基里柯和卡洛·卡拉的影响。1917 年初,基里柯与未来派画家卡洛·卡拉(Carlo Carra/1881-1966)结识,他们提出用“形而上绘画”称呼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的画面把真实与非真实犹如缠绵的梦境融合在一起,所以称得上“形而上”。他们二人组成了形而上画派。莫兰迪被基里柯表面宁静却潜藏着故事的绘画方式所吸引,参与到“形而上”画派中,探索着具有个人风格的绘画形式。1919 年末,莫兰迪创作完成了首批受到“形而上绘画”影响的系列静物画,作品中首次出现了著名的衣服模特主题和盒子主题。他当时的作品主要表现简化并缩小了的物体原形(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画面上除了有关物体之外,整个空间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任何装饰图案。尽管画中物体十分抽象,却保留着原物体的本来面貌。

下图:乔治·莫兰迪“形而上”主义作品《静物》1919 年

右图:乔治·莫兰迪《游泳》布面油画76×53.5cm1915 年

左图:乔治·莫兰迪《静物》布面油画 36×42cm1957 年

然而随着基里柯选择去巴黎发展,莫兰迪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两位艺术家也就此告别。在现代主义蓬勃发展的时候,年轻的莫兰迪离开了“形而上”画派,他停下自己的脚步,回到博洛尼亚,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绘画语言。

1920 年代,莫兰迪的画风逐渐有异于基里柯,并开始自成一格。他于1920 年所绘的静物画《静物》(Natura morta),摒弃戏剧性的阴影效果以及粗黑色的勾勒线条,取而代之的是柔和朦胧的光线。任凭相隔千里的巴黎风起云涌,莫兰迪找到了自己的坚持,回到了传统的绘画方式上来。

画画就是安静简单之道。但在我们需要安静简单的时候,安静简单却成了奢侈品。

——乔治·莫兰迪

瓶瓶罐罐

从1920 年代早期至1960 年代早期,莫兰迪的画风明显地非常一致。此时他已创作出其标志性作品系列:采用灰、啡、粉白为主的暗色调,以桌上的瓶子、花瓶和水壶为主角的静物画。

从表面上看,他的每幅画或许非常相像,然而当中充满着微妙的差异变化:物件的位置摆放、组合方式,以及不同光线,都是影响因素。他曾说:“我需要数星期的时间,为一块桌布挑选相配的一组瓶子。然而我仍然不时会在摆放距离上出错,也许我的步伐太快了。”莫兰迪也喜欢将颜料涂在物件上,让灰尘在上面堆积。

对页乔治·莫兰迪的那些瓶瓶罐罐《静物》

上图:乔治·莫兰迪《Cortile di via Fondazza》31×21cm 1956 年莫兰迪美术馆藏

左下:乔治·莫兰迪《静物》1957 年

右下:乔治·莫兰迪《静物》布面油画 32×56.5cm1939 年2015 年伦敦佳士得成交价:393.94 万美元

如果说莫兰迪的作品有什么显而易见的特点,那从“形”与“色”来归纳,应该对应的是“扁平化的极简形式”与“高级灰的颜色”。在选题上,他重点绘制过的三种系列:瓶罐、花卉、室外风景。莫兰迪对静物描绘的那一份执着与重复,在保持基本构图不变的同时,只在光影、色彩和形式安排上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细小雕琢。

静物画(Natura Morta)在意大利语中可被直译为“死掉的自然”。在文艺复兴时代,静物画这一画种作为家庭装饰的必需品,其技术达到顶峰。而艺术运动风云迭起的二十世纪,传统的静物画被激进的艺术家扔到角落里,直到莫兰迪的出现,才让它重新散发出神一样的宗教气质,显示出天荒地老的力量。

莫兰迪绘制的静物,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传达着一种在修道院中隐修的感觉,这也反映出艺术家独有的气质。他的作品反映出了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要素的深入研究,通过强调其中的美和朴素,使它们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虽然是资深宅男,但幸运的莫兰迪并没有被被埋没:1948 年他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获绘画类一等奖,1957 年在第四届圣保罗双年展中获油画大奖。只不过,荣誉带给他的烦恼远比欣慰来得凶猛,50 年代一次形而上绘画展中,莫兰迪获奖,而基里柯却铩羽而归。于是,这位崩溃了的好友开始反攻,批评莫兰迪作品的同时,将画展部分评委会告上了法庭。可以说,莫兰迪越来越保守的走向,一部分原因也是出于本就避世的心性又遭遇了严重刺激。

上图:牧溪的《六柿图》和莫兰迪的静物,能感受到物与物之间微妙的变化与关系

1950 年代早期,莫兰迪的静物画再有明显转变,风格更趋抽象。松散摆放的物件就像是要浮起来一般。莫兰迪淡化各个颜色区块之间的过渡,让物件、桌子以及后方的墙身之间的关系都变得模糊不清。

莫兰迪有他自己独特的具象观与抽象观,他曾说:

没有什么比我们实际上所看到的更抽象、更不真实了。我们知道,我们作为人所有能看见的真实世界,从来就不像我们看到和理解的那样真实地存在着。当然事物是存在着的,但是它没有其自身的内在意义,如我们所加诸在其身上的那般意义。只有我们能知道杯子是杯子,树是树……

他尽力使画面减至单纯,没有多余的“废话”,不用过多的语言解释“物”的意义,也不揭示某种隐含的意义,只是呈现物之物性,物之本身。

除了极简的物象,莫兰迪画的静物不具有任何象征性附加意义。瓶子就是瓶子,纯粹地作为“物”而存在。在他看来,艺术既不需要服务于宗教,也不要成为政治的附庸品,关注物体的当下,用你的眼睛发现它的唯一性,可能这才是这些瓶瓶罐罐的纯粹吧。

大色无彩

那么,莫兰迪笔下的瓶瓶罐罐真的是无源之水,毫无意义吗?

美术史学家最终还是找到了源头:莫兰迪的绘画风格与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在已经去世的莫兰迪的故居里,被发现藏有七本中国画画册,包括周舫的《仕女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

下图:乔治·莫兰迪《静物》纽约佳士得2018 年春拍成交价:433.25 万美元

对页左图:乔治·莫兰迪《静物》布面油画 25.7×40cm1960 年

20 世纪卓越的具象绘画大师巴尔蒂斯就曾经评价莫兰迪说,他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如同中国古人一样,他节省笔墨节省到极点。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有无声胜有声,韵外之致的意味。

虚与实是中国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即“物”,指实体、实物、实事。“虚”即虚构、虚灵、虚幻。正确处理虚实关系,是构成中国画意境的重要表现手法,是营造画面意境所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莫兰迪的静物画虽然是油画,但却像是中国的文人画:注重作品中的情感置入,强调主观感受以及情绪抒发。

从莫兰迪所营造的画面效果和意境看,与中国的文人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从他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世俗的淡漠,画面中的精神和追求也更接近东方的理念。他的静物画里,大多都是将瓶子们紧凑地居中,然后留出大量的背景。一大片灰灰的色调,就这样空着。在这空无的背景里,漫延出一种从容、沉稳和含蓄,就像看中国画的那种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少有人看过莫兰迪的原作。深入了解大众熟知的“莫兰迪色”时,就会让人惊讶地发现,实际上许多颜色并不十分接近,有时甚至完全没有,你在莫兰迪的绘画中是找不到那些颜色的。因为没有任何公开的绘画作品可以作比较和参考;因此,这些颜色很可能来自互联网上的图像,而这些图像本身的颜色并不是很准确。此外,莫兰迪的颜色之所以非常独特,是因为他都自制颜料,他常常将不同的有机(天然)颜料混合在一起,制成自己的独特颜色。要将他的画面色彩转变为数字化的色谱,也并非易事。

他的静物被称为“玄妙的静物”,其实,这不单是对他简练形体的称赞,更是对他画面中色彩的一种赞扬:看不到纯色,每个色块都是灰色,但就是这些看似没有生命力的灰色,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变得和谐,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和诗一般的境界。

莫兰迪色调里都有一个共同点——饱和度低,而降低色彩饱和度,其实就是在降低和削减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让我们观看时达到了一种情绪上的舒缓和平衡,产生一种冷静感。这些颜色看起来会显得高档,其实是就是因为该颜色传递出的情绪很少。

右上:乔治·莫兰迪《静物》布面油画 33×34.5cm1960 年

右下:莫兰迪 《窗外》1958 年

窗内窗外

除了静物画之外,对于风景画的系列探索也是莫兰迪的典型创作。这位离群索居的画家留下的风景画大部分是从画室的窗户望向窗外,偶尔他也去周围散步,背着颜料去野外写生。他一早就出门,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到合适的写生处后就一动不动,等着一天中最好的光线来临。

这位一生都追求并实践了“极简”生活的艺术家,在今天看来是以不可思议的单纯在观察和画画,瓶瓶罐罐包括盘子、花花草草,有点点羞涩,但真切温柔。

莫兰迪一生中画了不计其数的静物画,正如本人所说:“我本质上是一位静物画家。我的作品透着一股静谧与私密。这两种情绪,正是我始终最看重的。”

1964 年,老烟枪莫兰迪罹患肺癌,病逝在博洛尼亚的公寓中。如今,在他曾经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屋里,一切如故:中等大小的房间里有床铺、老旧写字桌、绘画桌、画架,以及我们在他的静物画中所见到的物品原型——瓶子、罐子、杯子、盒子…

莫兰迪的一生虽然创作了不少作品,但是我们如今能看到他原作的机会并不多,他大部分的作品都为私人收藏;最有机会看到莫兰迪原作的地方,一个是米兰的布雷拉美术馆(Pinacoteca di Brera),另一个就是在他的故乡波隆那的莫兰迪美术馆(Museo Morandi)。

幸运的是,中国的艺术爱好者们将有机会一睹莫兰迪原作:2022 年7 月9 日-10 月9 日,上海久事美术馆将举办专题特展“乔治·莫兰迪展”,这也是上海首次大型莫兰迪个展,这场温柔而坚定的展览将在这个夏天带给我们内心的静谧与安然。

左图:莫兰迪的画室:木木美术馆《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展览复原场景(2020 年12月6日-2021年4月5日)

右图:上海久事美术馆《乔治·莫兰迪》展览海报

猜你喜欢
莫兰迪博洛尼亚静物
莫兰迪笔下的高级灰
静物写生
静物
莫兰迪的夏天
安静地欣赏几支花瓶
梦回博洛尼亚
怎样写静物
我是小小艺术家
城市智慧之博洛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