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党员干部之友》的过往故事

2022-10-10 11:46王凤林
党员干部之友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党刊晏子之友

□ 王凤林

我是教师,以教育教学为乐,以读书写稿怡情。舌耕唇种,要对得起党和人民,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写诗为文,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党,对得起读者和学生。因为,学生是我最虔诚的听众、最忠实的读者。

一日,我在学校阅览室,被一本大气鲜亮的杂志吸引了目光。仔细一看,杂志的名字叫《党员干部之友》。噢,是一本党刊,刊名用繁体行书写的,很有传统文化的意蕴。取刊在手,翻阅目录。映入眼帘的是大红字体的办刊宗旨:宣传大政方针,研讨组织工作,传播现代知识,服务党员干部。两边各衬有一幅本期介绍的先进党员干部的照片。栏目设置醒目科学:“要点快递”“党建经纬”“领导与人才”“领导科学”“科经视窗”“社会广角”“人物春秋”“法制园地”“文史长廊”……我被这本党刊深深地吸引了,连续阅读了两三本近期的《党员干部之友》,既得到了思想洗礼、又受到了文化熏陶。

2002 年7 月,我指导学生以“遗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顺便与学生一起写了一篇同题文章《一个共产党员的遗嘱》,我以1949 年10 月牺牲在重庆的革命烈士蓝蒂裕刑前写给八岁儿子耕荒的遗嘱为素材,论述了共产党人的遗嘱里“没有财产,没有金钱,有的是希望和理想,充满了对共产主义真理的信仰”的崇高思想。

我自以为文章写得不错,抽空发给了前几天在阅览室里翻阅过的《党员干部之友》。

由于我写稿勤奋,几乎每周都有稿件见诸报端,可那篇小稿却迟迟未有音讯。我投稿有个习惯,即使是熟悉的编辑,也不打招呼,希望他们唯质用稿。两个多月未见用稿消息,我把这篇稿子打入我的百分之二十的“废稿率”中。

十月末的一天,我忽然收到一个大信袋,落款是山东省委院内《党员干部之友》编辑部。我心里一阵小惊喜,果然,小稿在“文史长廊”栏目里发表了。一个辗转到山东的外地人,竟然也在当地省委组织部门办的杂志上发表文章,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有点找到“娘家”的感觉。我当然把这本杂志带到班级上向弟子们炫耀一番,引来了学生欢呼的掌声。今天,距离这本杂志出刊快二十年,我依然把它带在身边……党刊是我和齐鲁最大的情缘。

后来,我陆续为《党员干部之友》的“文史长廊”栏目写稿,逐渐与编辑部唐亮老师有了文字和电话交往,偶尔,他也向我约稿,尽管教学工作繁忙,但我还是努力完成他交给我的“任务”。因为是省委组织部的党刊,我就把这写稿的任务当成党的任务来完成。这样,我和唐亮老师成了忘年之交,有时我去济南开会,偶尔也到编辑部小坐。我还清楚地记得,2004 年初,唐亮老师跟我约了撰写周恩来总理的文章。于是,我用时一个月,写出了散文《上善若水周恩来》,唐老师把这篇文章用在2004 年第三期《党员干部之友》上。我到天津工作后,把此文制成了高考语文模拟试题,2019 年天津市重点高中联考时还选用这篇文章。

受“文史长廊”名家经典散文的启发,我尝试写文史方面的散文。为了写好这类散文,我从2004 年起,利用寒暑假期的闲暇,到山东各地,寻访古今名人故里,我还给这一寻访活动命名为“名人故里行”,一直坚持到今天。寻访名人故里,当然也包括村落、故居、墓冢、练兵场、水井、祠堂等,也拜访名人的后人,查阅他们的家谱等资料……每到一处,都让我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某些历史文献资料的理解,增强了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感触,写出的文章便有了灵动,有了灵魂。

就这样,在一次次寻访中,孔子、晏子、东方朔、李清照、时传祥、孔繁森……昂昂地向我走来。他们是我心目中的一座又一座文化高山、思想高山、人格高山。

踏着秋风,我走进陵县神头镇的青纱帐里,缓缓地登上了一座土“山”——汉代东方朔的墓冢。没有高大的墓碑,没有炫耀的牌坊,没有庄严的殿堂,没有肃穆的松柏,一座孤独的土山,一只孤独的大鸟。他少失父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不学儒术,成了一个孤独的灵魂。生前虽为智者鼻祖,死后却无捧幡之人。他的墓冢湮没在故乡的连天衰草里,他的思想,稀释在儒家文化的泱泱血液中。

在陵县,我还看到了唐代平原郡太守、中国书法颜体宗师颜真卿书写的《东方朔画赞碑》,在欣赏书法的同时,我也看到了颜真卿的另一座人格高峰:安史之乱初始,他挥动巨笔,点燃华北平原上一炉旺盛的炉火,烧制出能阻止安史叛军南下的坚硬的绊马石。叛军攻到平原,踏上了颜真卿的绊马石,摔得人仰马翻,被颜真卿打得仓皇败北。作诗的酸秀才,写字的颜真卿,似一块坚硬的绊马石,绊住了安禄山、史思明南下的马蹄声。大唐的皇帝才得以苟延残喘,活命两奔。大唐的历史才在将断未断之时,得以延续。伫立“画赞碑”前,心生凛然之气。颜真卿从历史的碑文中起来,又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中。

明代“四大书家”之首的邢侗,是临邑人,素有“南董北邢”之称。其居处在临邑县城西郊万柳村。邢侗的书法,师法右军,弘扬二王,重开兰亭之曲水,重振山阴之雄风。来临邑,似到山阴,访邢侗,如访右军。万柳村前抚今追昔,偶成一首,以谢邢侗:“朱明书艺数邢侗,师法二王追古风。飘逸挺拔始入化,一株苍柳壮兰亭!”

齐河的县城叫晏城,是齐相晏婴的封地。晏城虽小,却因晏子而留名;晏子已没,却在黄河岸边点亮一盏千古不灭的萤灯。晏城,一块河边的封地,留下了晏子的美丽、晏子的思想。一部《晏子春秋》,记载了他的智慧,他的威名。晏子美名,让世代永享。

走进齐河赵官镇大胡村,那是新中国劳模时传祥的故里。时传祥,是一株不老的菩提,在齐河,在山东,在北京,在中国大地,芬芳着城市和乡村,温暖着滚动的历史,美丽着人们的心灵。他让人们抛却尘世的浮躁与轰鸣,找到自身的安然与宁静。

到武城,我被赵苞感动。汉代的一员封疆大吏,驻守辽西,威震边疆。当妻儿老母被鲜卑人掳为人质在阵前对阵时,他不顾私恩,义无反顾,击溃鲜卑,但妻儿老母皆被鲜卑所害。他为自己忠孝不能两全忧愤郁闷,泣血而亡。忠比岳飞,义胜王陵,实为忠孝古今第一人也。在夏津县和武城县,我看到了隋末义军首领窦建德的几处点将台。方圆数百米,蒿莱丛生,砖瓦遍地,可见当时屯兵点将之壮观。自封夏王的窦建德,只会带兵打仗,不会政治盘点,最后输给了同道上的李世民。点将不如点江山,点将只能威风一世,点江山可封荫子孙数百年。

渐次东行,来到淄川的蒲家庄,在蒲松龄的聊斋里,品一壶清茶,听一听聊斋故事,顿觉妖魔鬼怪的可爱,达官显贵的可憎,文人雅士的可敬。入潍县,过访板桥,其旧馆仍竹影萧萧,声望居“扬州八怪”之首,命运却曲折坎坷环绕。诗书画三绝。但最绝的是他的人品和同情百姓的真情。他因怜悯百姓而出仕,又因为民请命而罢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他为官的真实写照。

到即墨,未饮老酒,却见田横:五百壮士犹在,举杯哀唱《薤露歌》。济南的大明湖里,李清照是一首幽怨的歌,唱破清秋,唱破历史,唱破湖水波连波。辛弃疾横刀立马,“击狂胡,草军书”,挥笔壮山河!王羲之在琅琊布阵,蒙恬在蒙山挥戈……

自然的山,历史的山,文化的山,思想的山,一座连着一座,但最高的是孔子,是儒家这座高山。根在曲阜,顶在云霄,影子罩住了珠峰、泰山,影响着世界五洲……在它的面前,我诚惶诚恐。登临儒家这座高山,渺小的我,功力弱小,力不从心。但我已做好了准备:穷毕生精力,奋力攀登!

高山巍巍,群岭起伏。在齐鲁的每一个市县,都可能站出一个历史名人,都可能耸起一座思想的高峰。我把我的脚印印在每一个市县,印在每一个名人故里,印在每一篇“名人故里行”的感受文章里,印在一期期的《党员干部之友》上。

2006 年9 月,我离开德州到天津工作,但与《党员干部之友》的情缘并没有尽。在天津的新单位,我每月都准时收到上月新出版的《党员干部之友》,尽管变化了几个新单位,但我走到哪儿,这本厚重的杂志就温馨地跟到哪儿,一如我与山东的情缘,绵绵不断,温暖我心。这期间与编辑唐亮老师多有电话联系,2009年去济南观看全运会,唐老师还到宾馆看望我和同事,这让我的同事深为感动。虽然离开齐鲁,但只要唐老师有约稿,我工作再忙,也会按照他的要求,完成任务。离开齐鲁十多年,继续在《党员干部之友》上发表了《孟子:继往开来的一杆民主纛旗》《梁启超:饮冰室里新少年》《尼山雪霁》《东方朔:飞跃两千年的孤独大鸟》《古镇德平史韵长》《水智民勤,今古晏城》《平原县:古城新韵,光耀“龙门”》《时传祥故里沉思》等诸多文史散文。我与齐鲁的情缘,因为这本党刊,绵绵不绝,越来越浓。

《党员干部之友》三十岁了,与我相伴二十多年,我不免心生感动:齐鲁多美景,党刊壮豪情。人生只一瞬,青春焰火红。马列真火旺,无我见真功。《党员干部之友》,见证我人生中最美的风景!

最后,祝《党员干部之友》这位三十岁的年轻小伙,把握新时代,珍惜新机缘,用真情践信仰,用青春燃火焰,用实干铸辉煌,用热血写明天!更祝我们的情缘直到永远!

猜你喜欢
党刊晏子之友
藏家之友
晏子的车夫
融媒体时代党刊如何做好选题策划
“大学习”必须学党报党刊
小燕子
《诗词之友》赠阅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