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南京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发展趋势与改革建议

2022-10-10 12:38汤永莉林维清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机化农机人才

汤永莉,林维清

(南京市农业装备推广中心,江苏南京 210000)

0 引言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也是现今“三农”工作的重心,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关键要靠人才来推动,以“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农业现代化、绿色农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产业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培养的人才也越发需要丰富多元化,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迫在眉睫。“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现代化农业发展离不开先进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农业劳动力。但现阶段,农机的综合使用效率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农业高质量发展还有较高提升空间[1]。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农机化教育培训是培养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普及农机化科技知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2]。在未来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如何顺应现代农业对农机化发展的新需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必将随着发展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农机化教育培训现状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针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1 南京市农机化教育培训现状

1.1 概况

从近三年培训对象中随机抽取100名学员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南京市近三年的培训人员进行随机抽样,每年100名培训学员进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发现农机从业人员中参加培训的男性占比80%以上,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50岁以上的占比40%以上,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占比20%以上,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参加培训的人员越来越年轻,这说明新生代力量在逐年加强,女性从事农机化工作的意愿变高,总体文化水平也在提高,学历80%达到了高中或中专水平,学员培训积极性也在提高。经过调查他们对田间现场指导、课堂集中授课、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传统的培训模式已非常适应,渴望创新培训模式,需求内容新颖实用的精准培训,更喜欢生产一线的农机人员、科研专家、乡村能人、土专家讲课。在培训内容上除了常规机具的操作使用、维修保养知识外,对现代化、智能化农机具相关知识也有需求。另外,对农机新政策、新技术、新装备等方面知识也有渴望(表1)。

表1 2018—2020年培训人员情况

1.2 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我市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学员进一步了解了国家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农机操作专业技能以及维修保养知识、安全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机维修和农机操作手队伍,将引导一批农机手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农机制造及流通企业转移就业。通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结合我市农业装备转型升级需要,联合相关单位举办茶叶生产管理机械化技术、花卉机械化装备技术、植保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农业无人机操作技术和设施蔬菜机械化技术等培训,促进我市农机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推动我市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人才支撑。

1.2.1 技能型人才数量不断增加

近三年来,全市共开展高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培训班近20期,技能鉴定近百人,培训近千人次。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方面,先后组织举办了农机修理工职业技能竞赛、农机驾驶操作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舞台,营造重视培养和选拔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极大地调动全市农机从业人员学习技术,争做技术能手的积极性。随着无人机等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农业智能化的不断提高,无人机考证,植保服务队伍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飞手”数量也不断增加,我市培训两期无人植保机,培训近100余人次,通过培训取得农业植保机初级操作培训证书,为从事植保无人机作业打下基础,全市技能型人才数量不断增加。

1.2.2 专业技术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进步

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学习交流,开展素质能力提升班,涉及茶叶、水产、畜牧、稻米、油菜、花卉等生产技术,人才素质明显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上升,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比逐年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升。初步建立起一支专业搭配合理、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1.2.3 管理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根据每年实际需要,开展基层农机人员培训,以提高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岗位知识与技能为目的,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还开展了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培训,重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通过此类培训,增强了基层农机推广管理人员、农机合作社骨干等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市场意识、法治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了政策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农机技术、推广专家及广大基层农机管理人员为民服务的重要作用,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全市农机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1.3 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

1.3.1 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结合各区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在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中,将农机安全操作规程和水稻机收减损技术列入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的必学内容,主动强化校社、校企联合,注重实际操作培训。在培训形式上,采用理论、参观学习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聘请有关专家教授讲解农机维修基本知识,以田间地头为课堂,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农机具为教具,现场讲解拖拉机的操作技能及解答疑难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2 开发实用性培训教材

我们通过调研,针对农民培训实际,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编写了《常用农业机械安全操作和维护保养》、《设施蔬菜生产装备机械化技术》两本高素质农民培训实用教材;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撰写高素质农民培训课件、论文和教学短视频,参加省、市进行课件评比,多部短视频和教学课件获得省、市优秀课件。

2 农机化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我市积极开展各类农机培训工作,有效推动了农机化人才体系建设,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尤其是年轻劳动力流向大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再加上新技术不断向大型化、智能化发展,农机化新形势下农机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人才培训供需失衡、培训基础条件薄弱、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培训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

2.1 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发展

经过调查发现,一方面,农村农机从业人员中接受过农机技术和操作培训的人员,占比较少,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更少,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乡村农机从业人员比例较小,不利于相应机具和经营主体发挥最佳效益。另一方面,从农机拥有量和农机服务组织情况看,人才培养速度滞后于农机化水平发展,与农机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宜。

2.2 培训基础条件薄弱

国家对于基层农机教育培训机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资金有限,各区教学设施无法及时更新换代,未配备信息化的教具等,仍然使用一些老的教学设备,无法有效迎合当前的培训需求。

目前,从事农机培训大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以兼职居多,有些没有基层一线工作经验,无法满足学员对机具操作和维修保养方面知识的学习需要,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兼顾的师资力量还很缺乏。由于各地区对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同,一些基层缺乏对农机技术推广的宣传,加之部分农民学习意识薄弱,造成培训生源组织较为困难。

2.3 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由于农村老龄化、兼业化问题、培训机构师资能力限制、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培训机构与学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造成培训内容不符合农民需求,农民积极性不高,加之学习时间有限,缺乏系统性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技能水平难以得到全面提升,影响农业机械效能发挥,不利于农业向智能化、无人化发展,影响农业全面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3 农机化教育培训的改革建议

3.1 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改革教学方向

更新理念,提高培训质量。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是一种理念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寄希望于让农机从业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将培训的思想理念和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从而达到服务农业生产的目的。更新培训理念,深化对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认识是实施这项工作的前提。要紧跟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突破传统思维限制,增强市场观念与竞争意识,提高农业生产收益[3]。适时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方向,重点围绕智慧农机、特色农业、绿色环保和适应当地地形特征的适用农业装备知识,推动各地农机向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服务新产业、新业态。

3.2 强化政策体制改革,完善农机教育体系建设

新型农机、智慧农业的迅猛发展给农机化教育培训带来了新的挑战,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政府对农机化教育培训投入和扶持政策力度直接影响到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发展[4],目前存在资金紧、设施缺、装备差、师资弱、开展工作难等问题。应采取更多激励扶持政策和补贴,吸引更多人投身“三农”、助力“三农”,尤其培养一批敢担当、勇作为的年轻人到农村干事创业。完善农机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农机教育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打造一支完善的农机教育管理队伍,使农机教育管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强化教育管理工作,明确教育管理目标,健全与完善岗位责任制。从社会中引入更多资金来开展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并对教育教学设备进行不断更新[5]。

3.3 实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实效

调整办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农忙季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在农闲季节深入乡村场院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6]。根据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和建设需要设置课程内容,既要满足农业生产对专业人才、操作人员的急需,又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未来发展需要来设置。增强培训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培训的覆盖面,从普通农民到种植大户及农业企业,从基层农机技术人员甚至到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才,吸引他们投身农业建设。除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还应包括企业管理、政策法规、市场营销等。针对村干部、技术人员、种粮大户及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安排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训要做到科学合理、精准有效。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培训质量。农科作为一门“实践出真知”的学科,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应紧跟时代变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为农民的新工具,农用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懂农业,还要懂网络、懂高科技。所以,人才培养也要增加高科技手段,模拟演示、虚拟操作、手机群互动、互联网直播、APP平台答疑等。结合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和农业结构的需要,编印培训教材或有关实用技术教程。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实际操作和现场教学比重,教师要擅长应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和互动教学等方式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完善激励机制

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是提高农机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为适应农机种类多样性和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的要求,教师要紧跟形势,不断加强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发挥各级农机人才基地、农业园区、涉农高校等阵地作用,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参观交流、科技知识辅导,不断更新技术知识,可通过送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高校学习进修、企业顶岗培训等途径,提高综合素质。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师资库,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建设,形成教育培训合力。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用多种形式激励农机人才的积极性,通过评选业务骨干、突出人才、优秀教师,加大对农机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增强其荣誉感,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

3.5 加强精品培训,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树立精品培训项目意识,精品在宣传上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提高社会认知度。为进一步建设高效、规范、优质的教育培训项目体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但可以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土专家”“乡秀才”、优秀经营者来课堂经验分享,还可以请媒体进行人物访谈,让更多人了解农业和农业领域发展潜力,形成榜样效应,也能帮助农民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建立培训群促进学员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服务能力和培训影响力;在公众号和官网公布培训计划和内容,吸引有需要的农民积极参与,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培训效果;结合创新创意大赛、职业技能竞赛、行业比武大练兵等赛事举办培训和交流活动,以赛促训,以赛代训。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农机现场会、送教下乡,发放宣传资料等途径进行宣传,大型活动可邀请媒体参与进行跟踪报道等,使大家充分了解农机化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4 结语

在加快农机化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机培训要与农技培训有效融合,逐步完善农机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到内容贴近农民,形式方便农民,手段适合农民,激发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抓住机遇,紧扣乡村振兴对乡村人才与技术成果的更高需求,不断改革创新,实施精准化、系统化、科学化培训,培养出更多的领军型、复合型、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主战场担起责任、挑起大梁,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农机化农机人才
智慧农机护航小辣椒种出新花样
王小虎:“土”专家与“新”农机的不解之缘
人才云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互联网技术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的实践和思考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创新开展山区特色农机化的路径研究
农机购置补贴的绩效分析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