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养评价可视化: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新路径

2022-10-11 03:43徐莹莹陈永畅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可视化生长素养

文∣徐莹莹 陈永畅

综合素养评价有助于培育核心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操作性实效性的系统化工具缺乏,综合素养数据评价往往碎片化、文本化,没有落实“健全综合评价”政策要求,没有达成“以评价促发展”的根本目的。面对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召唤,海城小学顺应教育信息化变革的趋势,从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出发,基于成长教育理念,将数据可视化,以增强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为突破口,让评价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工具,探索出一套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可视化系统。

一、综合素养评价可视化系统设计的依据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四个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教育评价事关教育高质量发展方向,更是深化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的关键,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教育评价的变革,特别是教育结果可视化的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顺应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必然趋势

教育领域关于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不仅强调了要加快信息化运用,更要强化大数据应用。教育信息化对学生评价具有较大影响,评价取向从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评价主体从教师评定到多元协商,评价内容从学业表现到全面综合,评价方法从成绩量化到质性描述,评价结果从呈现结论到分析与解决问题,[1]为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改革这个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契机。实践证明,大数据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确实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例如在对学生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能描绘出学生的生长轨迹,促使原本基于“经验”的教育模式向“科学”模式转变。大数据时代,学生综合素养评价能从“模糊”过渡到“精准”。

原来教师对于学生的数据收集是单向的,通过传统的方法记录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进行学业质量监测,记录实践活动过程等。这些数据的记录是“死”的,不能相互产生链接,更不具备全面综合分析的功能。智能终端能采集到更全面、更深入、更多样、更有价值的行为数据,并将数据转化为“可见”的评价。这是现阶段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成长规律的需求,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需求

教育必须适合学生,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能不迷失方向和目标,教育评价同样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并要将大数据思维和技术运用结合起来。大数据具有客观性、动态性、差异性、跟踪性、预警性和直观性等,综合素养评价则需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多样性、全员性和及时性等原则。因此,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可以给学生提供具有可见、诊断特性的综合素养评价,从而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

技术应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持和政策保障,可以实现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评价个性化。[2]大数据的差异性是学生综合素养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学生个体发展的相关数据,包括学生个体倾向(兴趣、需求和天分等)、学习基础(认知储备、心智特点和学习态度等)和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品德素养和理想信念等)等。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其发展数据同样也存在差异,也正是这差异性数据的可见,才能构建个性化教育场景,便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视化数据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不同阶段的比对分析,也可直观地展示学生的成长历程,充分体现其个性化特征,提供个性化分析报告。因此,通过综合素养评价可视化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分必要。教师应激活静态的学生生长数据,生动、科学地分析与总结学生成长规律,恰当地、合理地做出事实与价值判断。

二、基于生长教育,坚守四个“替代”,让评价可视化

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将云计算、大数据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过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这是信息化手段与教育评价融合的契合点。将枯燥的原始评价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有利于探寻适合学生成长的综合素养评价可视化系统。

(一)基于五个“生长”,设计评价系统框架

海城小学利用可视化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融合的最佳切入点,借助“学习科学理论+云端技术”,创建了可见的评价系统。

1.设计理念

“生长教育”理念和学习科学理论是可视化评价系统研发的基本依据,强调评价遵循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儿童自身宝贵的可塑性、儿童生长状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设计评价系统,首先要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广泛参与和数据联通,推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其次要实现硬件设备多端互联、软件系统整合学生各种成长场景数据,进行可视化生长过程和结果呈现处理。最后要实现评价不单纯为评价,而是要挖掘其评价工具的内涵,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为此,学校基于智慧校园整体架构来规划学校信息化设施,形成“两中心三层级”信息化应用环境和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海城小学智慧校园架构示意图

2.系统特色

基于某底层平台,搭建起一个综合素养评价系统,打通了教学与管理的各个应用场景。系统包括管理端、教师端和学生端(家长端),其中管理端负责管理学校基础数据和权限分配,教师端负责评价数据呈现与采集、专项场景数据分析,学生端(家长端)负责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的个人数据呈现和采集。

评价模型与学校办学理念深度融合,突出校本特色的数据化、可视化,促进师生、学校的发展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化。将学生成长历程数据化、游戏化、可视化和档案化,创设为“生长树”成长汇集“能量”的任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评价的内在功能,形成了教育技术与教育生态、教育行为的深度融合。

3.框架设计

海城小学关注学生学习实践、生活审美、解疑思创、家国情怀的四大领域素养,通过“生命生长、品行生长、学力生长、实践生长和创新生长”五个评价维度来搭建学生的可视化评价系统,并且将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业成绩、阅读情况、班级量化、活动参与等评价场景的数据采集,进行学生的生长状态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海城小学“五个生长”学生评价维度示意图

可视化评价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能量采集系统、积分兑换系统和称号晋级系统,三者相辅相成。学生能量积累既是“生长树”长大的养分,也是积分兑换和称号晋级的凭据;在多样化、常规化和科学化的数据采集场景达成个性化的视觉和成长需求。学生个人成长月度报告和期末素养报告,以雷达图、柱形图、折线图、表格、文字等形式呈现其成长历程和数据分析结果,以达成数据可视化的效果最大化。由此形成具有学校“生长”特色的综合素养评价可视化系统,凸显场景化、过程化、个性化、动态化特征,如图3所示。

图3 海城小学学生生长评价系统数据采集场景示意图

(二)坚守四个“替代”,链接设计,实现“可视化”

枯燥的文本化评价数据往往对小学生没有过多参考意义,并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毕竟小学生缺乏有效分析和链接数据的能力。如何将数据可视化,变成学生喜闻乐见、兴趣浓厚的可见的“数据”,就成了可视化系统呈现的切入点。基于此,学校以海洋生长园为背景,班级以海岛生长园为背景,学生个人以五种不同的生长树为背景,抓住“可视化”这一特征,通过树的生长状态来描述学生的成长历程,不仅让学生能看得懂、玩得欢,还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工具性、互动性和诊断性,让评价不再为评价而评价,真正地成为激发学生自我生长的内在动力来源。

1.用“能量”替代数据,让生长状态可视化

自入学起,每个学生就种下了一棵“树”,这棵“树”代表着学生生长的过程和结果,只要把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由家长、教师或学校分类上传到学生生长评价系统,学生就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能量值”,能量值越多,小树苗就长得越快,逐渐长成一棵可见的“大树”。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看到能量的来源明细,看到树的生长状态,看到自己不断进步的点滴,如图4所示。把“数据”转化为“能量”,这样“可视化”的调整给予数据“生命”,让原来沉睡的数据变成了可以与学生互动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又帮助生长树不断地成长,构成了 “可见”生长场景,学生既可看见自己生长的过程,又能看见自己生长的结果,让评价为自己所用。

图4 学生数据采集外显示意图

2.用“游戏”替代记录,让采集任务可视化

评价记录是为了采集数据,让数据和文字呈现。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我们把数据采集变成了让“树”长大的“能量”,创建了让树长大和采摘能量的“游戏”,当学生良好表现变成能量,能量采摘让树慢慢生长,给予了学生满足感和喜悦感。如此把任务变成了游戏,不仅实现了评价的可视化、任务化,发挥其激励功能,也让素养评价更加有趣、有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评价信息化让评价变得多样、有趣。

3.用晋级替代解读,让游戏过程可视化

传统的评价需要解读和说明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情况。为了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管理主体,激发其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能量积累的系统中增加了称号晋级和积分兑换两个分系统,学生根据能量值获取进阶式的荣誉称号,还可以用积分兑换各种有意思的奖券。可视化的过程不仅不再需要教师去解读评价结果,更实现了评价过程的游戏化、可视化和进阶化,更重要的是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修正的指引,成为积累起生长状态的高效工具。

4.用图表替代文字,让评价结果可视化

如果能够对学生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清晰易懂、多种形式的图表加以直观呈现[3],不仅能对学生进行自我全息画像,更能简洁明了看得透彻。因此,我们采用了各种图表分析的表现形式呈现数据分析结果,让学生看见自己在不同阶段和与班级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学生数据结果分析报告

5.链接设计

传统的评价大多数是单向或者孤立的,如课堂评价、行为规范评价等都是孤立的,或者说是一个互不交融的评价系统。这对于综合素养评价来说无疑是不合理的。为此,我们力求将评价的相关性融合,例如既要记录学生的阅读数据,又要让这些阅读的数据与学业评价产生链接,以发挥其诊断作用和促进作用,这才是学生评价存在的真实理由。所以,评价框架设计是交融性和链接型的,比如学生日常行为评价,因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颁发的奖项,就可以给予学力生长维度赋能;因道德情操表现而获得荣誉,则可以为其品行生长维度赋能等。实现交叉赋能目标并且使得数据分析更加科学、有依据,让评价引导儿童发展,如图6所示。

图6 学生数据采集分布图

三、可视化评价系统应用成效

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是促进素养提升的重要工具,更是学校生长教育理念落地实践的载体。可视化评价系统全面实施近四年,学生像玩游戏般参与评价,真正实现从“要我评”到“我要评”的转变。以前家长需要通过教师才能了解学生在校表现,现在则能通过可视化系统直接看到。教师不仅减轻了评价工作量,还实现了随时随地评价。学校在数据、档案管理、评价功能以及学生画像等发生了重要转向。

(一)数据:从记录转向应用

数据应用是综合素养评价的终极目标,可视化数据结果更能凸显出评价的作用。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对学生的生长历程进行记录、核查和评价,辅以可视化手段,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长。系统基于学校人文与阅读、科技与实践、生活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四大课程板块,评价学生素养发展情况。

可视化教育评价让评价和激励可见,学生在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中发现不足、不断进步,学生元认知水平和反思能力得到提升。教师通过可视化评价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以学定教。由此,评价结果成为教师调整学生教育的依据,也让学生经由评价导向自主发展。如阅读银行板块,不仅可从学生平时阅读数据录入中采集,也采集学生在校图书馆借阅数据,再将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和分析。由此,学生能够从评价系统中看到自己阅读过的书籍,也能看到这些书籍的分类,而且能看到自己的阅读情况与班级的基本情况的比较结果。如此,方便了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调整阅读需求,从而不断优化阅读层次、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品质。此外,为了使得阅读与学业成绩产生相关性分析,系统还特别开设阅读圈功能,学生可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思考发表,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给予点赞、评论,增强学生间、师生间深度阅读互动,促进阅读数据的实用性和可信度提升,真正凸显数据的应用价值。

(二)档案:从离散转向关联

数据的存储与档案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于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是一份珍贵的“财富”。以前学生经常会遇到找不到可以长期保存的纸质材料,也经常会因为这些纸质材料难以保管而苦恼。如今,我们为学生校内外收获与表现建立了电子档案袋,学生随时能找到自己的材料。档案不仅储存了有价值的资料,更有数据分析的总结性报告。

学校将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资源库,学生在生命生长、品行生长、学力生长、实践生长和创新生长五个“方便夹”中能找到自己上传的图片或作品等。校外资源通过教师审核后同样能给予能量,实现家校共育。实践证明,电子档案袋既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真实性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式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还是文档收集、储存和管理的新型方式。如将学生的校内外资料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方式建立起个人的档案库,并将其关联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储存、调取档案。当学生从学校毕业时,学校将他的档案汇集成大礼包赠送给学生。

(三)评价:从甄别转向诊断

“评价”是学校教育变革过程中较难深入探究或科学解决的关键问题,建立与学生素养发展要求相匹配的评价系统,是促进学校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实现教育评价的可视化,最重要的就是真正实现让学生能管理自我,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规划;淡化评价选拔、甄别的功能,不断强化诊断、改进和反思的功能,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打造“五育”融合的教育生态。

通过月度分析报表、学期分析报表,采用雷达图、圆饼图、柱状图等可视化的外显方式呈现整体数据分析的结果报告和学生生长状态,既方便了学生与班级均值进行比对,又有利于与自己在不同时间进行比对,看到自己的变化和生长,突出个性化。学生能从中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从而诊断和反思个人生长情况,指导和规划个人的生长路径。为了保护学生隐私,每个学生只能看到自己的生长数据,看到自己生长状态,不断地去修正自己的生长行为和制定最佳生长路径。评价不再仅为评价,而是为更好地培养人而服务。我们聚焦“诊断”功能,不断探索“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形成具有生长特色的评价系统。

(四)画像:从单向转向交互

数字画像技术的应用是信息技术与综合素养评价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围绕“画什么、怎么画、画后怎么用”进行系统的设计;通过全息数据的采集,如运动情况、睡眠情况、阅读数据、课堂表现、学业评价、课程体验和身心健康等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数据评价,再根据不同的角色需求呈现学生个人画像以及群体画像。

画像的重点在于“画后怎么用”,不能使其作用仅聚焦于单向的数据呈现,而是应该实现画像的交互效果,也就是要让画像促进学生自我反省,不断地促进学生从“要我评”到“我要评”的转变。因此,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增强了画像的交互性设计,例如,我们设置了学生的能量兑换机器,学生能通过刷自己的一卡通将教师派发的生长能量卡存储到个人的评价系统中进行数字画像;以此增强画像的交互性,让学生不仅体验收获的喜悦,还能提高对“能量”的关注,从而激活画像的灵魂。也正因为这样的交互性设计,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评价中,真正地去为自己积累个人的生长点。我们还设计了积分兑换系统,例如能量积分能兑换免作业卡、星光合影卡、共用早餐卡等,还设置了礼品兑换机,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积分兑换相应礼品等,这些都是实现了交互性,增强了评价的真实性和体验性。

总体而言,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可视化系统以学习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云端技术为手段,将“可视化”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切入点,创建了“可见”的教育教学场景,让每个学生的生长过程用“树苗”动态、形象地可视化呈现,融入游戏的晋级、趣味、虚拟现实等元素,以综合素养评价系统为主,以称号系统、积分兑换系统为辅,通过家校合力记录学生的成长点滴,把家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与结果都转化为“可见”的种树能量,把教育对学生从外部施加的作用力转化为他自身素养发展的内驱力,把单一、少维度的评价转化为多元、立体的评价,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学习中,平衡发展其核心素养。在使用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也有兄弟学校开始基于我校的设计理念进行校本化实践,学生的评价数据分析也形成了雏形。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和评估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适合性,继续优化数据采集方式,利用硬件设备等进行数据对接,减轻教师、家长的录入压力;形成完善、科学的学生个人电子档案,方便资料存储、调取等,真正发挥数据的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我们也希望积累可供实证研究的相关资源,开拓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融合的新领域和新发现。

猜你喜欢
可视化生长素养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碗莲生长记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