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坑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以威海华夏城为例

2022-10-13 11:46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勾锐陈泽廷
工业设计 2022年9期
关键词:废弃地矿坑景观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矿坑废弃地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限制性用地,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阻碍了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而矿坑废弃地的空间资源和景观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设计改造基础

。在生态修复的框架下,引入文化景观设计理念,必将赋予场地新的文化价值,进而改善场地的生态环境。文章以景观生态修复及文化旅游等多角度阐述矿坑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的价值、原则及策略,以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1 相关概念

1.1 矿坑废弃地

矿坑废弃地是指“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或是城市建设中已经达到使用价值限制而失去原来功能导致弃置不用的用地,包括用地的本身及用地上的设施”

。由于矿坑废弃地的形成过程给土地和环境带来了剧烈的干扰,根据平面形式(规则与不规则形、狭长形)、切面形式(横切与纵切)、封闭形式(封闭与半封闭、开口形、平顶形等)、群组形式(集中与分散形、串联形等)和剖面形式(推山形、深坑形、平地形等)这五类形式划分为形态各异的空间形态

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熟悉教材内容,把握好课堂上的内容安排,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把控教学进度,随着学生的接受程度做出相应改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这是提高教学课堂效率的必然途径。例如,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中的问题,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课堂体验。如此,让学生在一边娱乐,一边学习的状态下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还能够保证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知识,一举两得,进而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会因此降低,教学压力也会减少。

1.2 文化景观

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在《景观的形态》一书中指出:“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构成某一地域特征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它随着人类活动的作用而不断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景观是一个具有多种独特文化的复合体,它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人类文化特质而形成的景观。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结合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建设文化景观,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特色。

1.3 生态修复理论

生态修复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人类破坏的山体、河流、植被,通过一系列手段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场所得到全面系统地修复、弥补和完善

。20 世纪80 年代处于应用生态学的快速发展时期,并发展出了生态恢复的分支学派,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退化成因与系统修复重建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在修复的过程中对已破损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

2 国内外矿坑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的现状

2.1 国内矿坑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的现状

生态保护原则可以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在尊重生态保护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植被、水体等原有材料进行生态景观的塑造,重塑山体的绿色形象。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使得生物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也随之提高,进而恢复并维持其生态平衡,使得当地生态系统得以循环发展,并发挥其最高价值。

在国内矿坑修复与改造的成功案例中,位于河北邯郸的紫山风景区便可以作为典型代表。该项目原本是一座废弃的采煤矿坑,多年来当地居民饱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而后当地政府将原有的煤渣土堆山体设计成云梯形式,矿沟引水扩建为水库,周围养殖场改为植物园。现在的紫山风景区变身为“森林氧吧”,利用景观的营造方式将原本被严重破坏的山体进行生态修复,既改善了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2 国外矿坑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多次开山采石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小、深浅各异的矿坑,使山体表层的生态完整性受到严重损毁,并引发了一系列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水体流失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还间接破坏了食物链,以致于当地动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面临退化,不仅大多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因开山采石产生的噪音和粉尘的污染而苦不堪言。

在国外众多相关的优秀案例中,不得不提到加拿大的布扎特花园。该花园占地12 公顷,原本是维多利亚市的石灰矿场,经过当地政府坚持不懈的景观生态修复后,成为现今享誉盛名的百年公园,其中的“心镜花园”每年更是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争先来此拍照留念,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矿坑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的价值

3.1 历史文化价值

目前众多矿坑区域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对其改造设计适合建设以展示当地古典文化为主的大型生态文化景区,通过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的展示,来宣传该区域特有的历史文化。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该区域过往所发生的历史事件,通过周边的建筑风格及所包含的历史年代来体现历史。

3.2 美学价值

发掘蕴藏在矿坑景区中的美学价值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大部分矿坑废弃地原始的地形特征,各个区域因地形而建,造型布局多样。区域的色彩搭配,可以以古代的红瓦绿树为主基调,绿水蓝天为特色,其中蕴含了浓郁的东方古典建筑的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的矿坑通过多样的造型布局,以及呈现出的不同色彩搭配,能够进一步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特征。

3.3 文化价值

矿坑改造不仅有许多物质文化财富,如保留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等,还有各种精神文化,如风俗习惯、民间艺术、节庆活动、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因地制宜,根据矿坑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将场地进行打造修复,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将文化真实地展示出来,让游客体验当地古典文化之美,感受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文化。

在矿坑废弃地的修复引导方面主张以低介入、高科普为设计重点,以生态修复为主导。在充分调研矿坑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周边市民的本地意识和外地游客的价值追求。在展示空间中设计交互区域,通过增加互动性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同时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在矿坑废弃地生态修复改造过程中,要依循生态保护理念,以保育、可持续的角度进行设计,建造低能耗空间场所,利用装置手法进行多样化遮阳。

3.4 社会价值

矿坑废弃地的改造不仅仅要带动周边的经济,还要通过对矿坑的改造修复,将往日的“废墟”变身为“绿树青山”,使其自身达到一定价值的同时,给周边的人和环境也带来相应的好处,发挥历史文化景区的优势,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价值和使用价值。

3.5 环境价值

近年来,课堂改革是南通教育重点推进的内容。学校推出“三单教学”模式。“三单”即活动单、自助单和互动单。活动单侧重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自助单侧重作业布置,学生自主作业;互动单用于师生沟通和家校沟通。情感项目研究开始后,课堂发生巨大变化。

3.6 经济价值

通过对矿坑的修复与改造,使当地可以依托修复后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地形地势,发展当地旅游业,打造不同形态的文化旅游产品,来保持区域的不断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价值和资源价值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通过改造吸引更多的游客,达到发挥经济价值的作用,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 矿坑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4.1 因地制宜原则

尊重文化原则,即合理利用当地独有的人文景观进行改造。矿石资源是城市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一座座矿坑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工业文化的体现,是一个时代记忆的真实写照。所以,矿坑废弃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需要被保留,并不是一味的改造与覆盖。

进入2018年,化肥企业不景气的消息接踵而至。土地休耕面积加大、果蔬行情继续低迷、各省化工企业严查搬迁关停、开征环保税、有机肥替代化肥加码、复合肥销量下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4.2 生态保护原则

国内关于矿坑修复与改造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指导相对薄弱,但随着近年来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部分地区也开始重视并着手研究关于矿坑治理的项目。19 世纪末,关于矿坑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地方政策条文相继出台,如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出台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政策中,就曾提出关于“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的要求

随着保护地面积的逐年扩大和多年连作的影响,土传病害日益严重,而目前对土传病害的防治,还没有特效药。采用嫁接育苗技术,是把栽培的蔬菜嫁接到抗病性强的砧木上,是减轻土壤传染病害的最有效措施。如用黑籽南瓜等嫁接黄瓜,可防治枯萎病、菌核病等土传病害,用野生茄等嫁接茄子可防治茄子黄萎病。同时也利用砧木根系发达、抗病、抗寒、耐热、耐湿、吸肥力强等特点,能使嫁接的蔬菜生长健壮,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增强,从而收到早熟、增产的效果。

4.3 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的根本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时刻秉持以人为本原则,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同时,给使用者带来身心上的放松与享受。改造可以从矿坑给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入手,改善矿坑因开山采石产生的噪音和粉尘的污染情况。

4.4 尊重文化原则

遵循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因地制宜原则,采取综合绿化修复和旅游文化开发相结合的设计策略。而在地形地貌上,长年的开山采矿会严重破坏当地的地表形态与土壤结构,造成地面塌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原有高差,不再进一步损坏山体表层的生态完整性,保持原有的地下水流线,进而合理地进行修复改造,避免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隐性风险的发生;在植物原则上,也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增强植被的覆盖率,还能极大地节约改造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矿坑废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开发,恢复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城市环境、生态资源,使得周边的生态环境特色得以复兴,从而带来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5 矿坑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的策略

5.1 生态修补方面

在矿坑废弃地的生态修补方面,主张以低成本、高效能为治理重点,以城市修补为主导。目的在于城市的形象升级,完善功能布局与绿化。在宏观层面,完善矿坑废弃地改造中出现的制度差异,抓住“城市双修”的政策。针对生活区与矿坑废弃地之间的缓冲区域,确定恰当的主体功能,增加配套服务功能。在保留原始造型布局的基础上,将有发展前景的矿坑废弃地向旅游型区域转型升级,使矿坑生态改造融入居民生活,给居民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好。同时整合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建立区域文化,形成内部凝聚力,健全矿区的城市功能,拓展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5.2 修复引导方面

运行上,制订激励措施,营造编纂氛围,努力调动牵头处室和参与部门(单位)的积极性,众手成志,齐心协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每个阶段及时召开运行会议,共同商讨志稿问题,创先争优,督促落后,保证了编纂工作有序推进、平稳运行。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前志与续志、实际与理论的关系,在篇目设置符合发展实际、记述内容随事业发展拓展范围、图文并茂直观反映现实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5.3 综合提升方面

在矿坑废弃地综合提升方面主张以低强度、高联动为设计重点,以双修并进为主导。目的在于使城市功能建设与矿坑废弃地环境资源联动,保证生态优先,发挥综合效益。重视矿坑区域的自身特色,将矿坑区域特色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挖掘潜在的经济价值,创造特有的矿坑景观,推动转型发展。矿坑废弃地的改造应尽量保证游客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丰富的景观设计手法向游客展示生态发展和自然保护的过程。

5.4 建设能耗方面

在建设能耗方面主张以低碳耗、高绿化为主,以低碳建设为主导。提倡创新,发展可持续建设,尽量减少财力物力的投入,避免过度干预,采用可循环再利用材料,结合各类文化艺术装置,增加矿坑废弃地的绿化率。保持原有的地形布局和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建造材料就近取材,在减少能耗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展示当地的特色文化。对于废旧建筑,经过拆卸选择出可再利用的部分,进行二次利用,或者通过艺术创作,搭建具备某种功能的装置。功能建筑应尽可能选择竖向集约的模式,留出合理的土地面积进行生态绿化。

6 威海华夏城矿坑文化景观设计改造

6.1 场地分析

威海市的龙山位于里口山脉南端,采石矿坑一共有44 座,累计占地面积达3767 亩,占整个城中山的72%。完整的山峦因常年的开山采矿变得支离破碎,破坏了当地的地表形态与土壤结构,造成地面塌陷,空间形式基本以封闭或半封闭的深坑式为主,并伴有独立的水景型和无水型矿坑(如图1)。

罗伯特·麦金托什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优势是吸引游客的根本保证[2]37-38。

国外进入工业时期相对较早,自20 世纪20 年代就开始对矿坑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大量研究,所以不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有着一套完整且可供学习借鉴的体系。

6.2 设计目标及改造方法

华夏城矿坑生态改造主要以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让惨遭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和谐,并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植被、土壤、水体等进行综合治理与修复,重塑山体绿色形象。在改善当地形象的同时也要做到传承当地文化内涵,延续当地优秀的劳动精神,寻找合适的产业转型,使其重新发挥社会效益,并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将华夏城矿坑以生态改造融合文化旅游的设计手法进行项目修复与再生,打造当地集旅游度假、文化观展等一体的矿坑风景设计项目。

从图2可以看出,中和后液、其它尾液中的铂金属量分别占萃钯余液中铂总量的66.6%和0.1%,而剩余33.3%的铂则进入中和渣中,造成铂的损失。

华夏城矿坑是经过长期人为活动导致的一种非自然的土地景观,因此景观要素中除了自然要素,还应包含人为要素。自然要素包括植被、水体、地形地貌等,人为要素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体系。

在自然要素中,植被的选择应该尊重生态适宜性,在原有的自然环境下选择合适的乡土植物,如雪松、刺槐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不能盲目引进。可尽量选择固土护坡的岩生植物,在突出环境特色的同时还能改善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在水体和地形地貌上,针对受损山体采用土方回填的方式埋坑,并通过隧道修建,改善当地交通,还可以在隧道上覆盖绿化、种植植被等。对于水体,可以通过黄泥包浆的方式储蓄水源,让华夏城风景区恢复原有绿水青山的生态原貌。

出来才发现天已经很晚了,半边天繁星闪烁,半边天乌云密布,风凉丝丝的,像是暴雨要来了。我们从白云宾馆左边的一个小巷里拐进去,好几次我想挤到前面去,想问问那个我一直没有看见的刘伟,我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但我跟在泰森的身后,他庞大的身体把前面挡得严严实实,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人为要素主要体现在改造与修复华夏城矿坑的景观后,建立具有层次的景观环境和配套的基础体系,也就是对景观进行更为“贴心”的设计,丰富植被层次、营造特色水景。优先发展华夏城核心生态休闲区块,使其成为华夏城景区吸引投资商与游客的重要景观区域。此外,还要多维度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并且打造独特的生态文明展馆及基本的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一处集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景区,发掘和培育以百姓文化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文化,从而带动整个华夏城的人气。

7 结论

以景观生态学角度来看,如果矿坑景观经过合理的改造与修复后,可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形式。采石矿坑本身具备高低错落的地形结构和独特的自然风貌,视觉冲击力相对普通景观来说更为强烈。但也会存在矿坑土壤贫瘠、绿化较少、水系不匀等问题,所以如何将这些问题与当地原有的地域环境相融合,是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矿坑废弃地文化景观,在设计时应将地域文化与生态环境积极融合,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体现,构建多元化的生态景观体系,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矿坑景观格局,为今后国内矿坑景观的生态改造提供一定借鉴。

[1]曹宇驰.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矿坑废弃地景观改造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2]彭静.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模式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8.

[3]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07.

[4]徐小雨.基于可持续的文化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5]戎雪,祝遵崚.基于生态修复的矿坑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汤山矿坑公园为例[J].大众文艺,2020(04):39-40.

[6]李汀蕾.城市采石废弃地再利用建设方式与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废弃地矿坑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金属矿山废弃地分析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访小龙潭煤矿
矿坑
矿山废弃地分析及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预应力锚固技术在矿坑边坡支护中的实践研究
混凝沉淀法处理含铅矿坑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