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式访谈在小学生哀伤辅导中的应用

2022-10-13 11:30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学校成都610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辅导爸爸妈妈情绪

◎ 韩 婧(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学校,成都 610000)

动机式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以下简称MI)由美国的心理学教授威廉姆·米勒(William R.Miller)提出,并由他和英国的临床心理学教授史蒂芬·罗尔尼克(Stephen Rollnick)共同发展和完善。MI是一种以来访者为中心、目标导向的谈话风格,通过探索和解决矛盾心态来增强改变的内部动机,它包含导进(engaging)、聚焦(focusing)、唤出(evoking)、计划(planing)四个基本过程。其核心技术——开放性问题(open-ended questions)、肯定(affirmations)、反映性倾听(reflective listening)、摘要(summaries)、信息交换(information exchange)在这四个阶段中反复运用,有助于更好地激发来访者改变的动机,最终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哀伤最大的特点为持续不断地对逝者的渴望和思念,并伴随着强烈的痛苦,会有悲伤、内疚、愤怒、自责等情绪,情绪的反应会影响日常生活的一些功能,并伴随着一些身体反应,例如食欲不振、睡眠质量较差、经常失眠等。一般而言,绝大多数人的哀伤反应会随着丧亲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好转,但是哀伤过程也需要哀伤辅导的协助。

一、个案概况

(一)基本信息与来访原因

小A,男,11 岁,六年级。有一天午餐时间,在无预约的情况下,一边大哭一边使劲敲开辅导室的门。小A 提到,在课上,一个女孩子提到外公生病了很难过,他看到对方难过的样子,突然想起了自己去世两个月的爷爷,于是情绪失控,哭到停不下来,遂寻求心理辅导。

小A 主要由父母抚养,但从小由爷爷主要照顾。性格外向开朗,家庭氛围宽松,家族无精神病史。在学校里担任大队委员,深得老师的喜欢和同学的支持。寒假爷爷去世后,情绪较之前明显低落。

(二)问题评估

心理教师先对小A 进行自杀自伤风险评估,排除危机的可能性,接着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估。结果表明,小A日常的焦虑情绪不明显,抑郁分值相对较高,出现的情景集中为看到或想起和已故爷爷相关的画面。心理教师把小A 的问题评估为一般情绪困扰中的哀伤议题,其核心问题为因为对爷爷的思念而产生的悲伤、痛苦、自责等情绪。

二、辅导目标

小A 爷爷去世已经两个月,他的哀伤一直没机会表达,悲痛的情绪也一直持续。根据小A的描述,他的父母在爷爷去世后会有意在他面前不提爷爷,也尽可能表现得像没事的人一样,这导致小A 的哀伤不被看到,情绪无处表达而格外压抑。因此,结合MI 四个阶段不同的工作重点,哀伤辅导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建立一个安全不评判的氛围,让小A 感觉被倾听、温暖和关怀;

2.识别诱发哀伤想法和感受的相关情境,对悲伤、内疚等情绪进行觉察并接纳,增加其复原力;

3.帮助小A 建立和已故爷爷心理上的持续性联结,加强小A 与身边人的关系。

三、辅导过程

(一)导进:创建安全不评判的氛围

导进阶段致力于营造安全的环境,打下关系的基础,让小A 充分参与到辅导中。面对情绪失控的小A,心理教师先将他带到辅导区,让他进行情绪宣泄,并轻轻地拍他的背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小A 感受到安全和接纳。待小A 情绪平稳后,心理教师遵循MI 合作的精神,利用反映性倾听技术,即进行陈述,而非予以提问,和小A 展开对话,让他更多地描述,心理教师通过反映让他觉察自己的想法。对话示例如下。

A:老师,我难受。

心理教师:我看你哭得这么伤心,也感觉你挺难受的,我猜你一定是遇到了非常困难的事情才来找我。(通过对小A 的情感反映,让他主动说出自己的问题)

A:(开始哭泣)我上课的时候,听见B 说她外公生病了,她很难过,我就突然想起了爷爷,她外公还在,我爷爷却永远不在了,他走了。

心理教师:你爷爷的去世让你很难过,我猜你爷爷和你的关系一定很好。(利用深层反映进一步收集信息,了解他和爷爷的关系,评估哀伤程度)

A:嗯,平时我爸爸妈妈工作忙,我从小由爷爷带着长大。爷爷接送我上学,给我买玩具并和我玩游戏,我们一起做好多好多事情。爷爷去年被诊断为癌症后住院治疗,去年暑假,因为已经恶化就回家躺着……今年寒假爷爷就死了。

心理教师:你非常在意爷爷,如果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也会很伤心的。我想了解更多爷爷去世后你有什么变化,你看可以吗。(通过准确共情将小A 的感受正常化,评估情绪状况,了解自杀自伤风险)

A:可以的。

接着心理教师对其危机风险及抑郁焦虑状况进行评估,排除了危机的问题,并进一步确认其情绪困扰属于哀伤议题。在初始辅导中,教授一些简单的放松技术并邀请小A 对其哀伤相关的情绪进行监控,以便下次辅导中进一步讨论。

(二)聚焦:通过意象回忆爷爷去世的情景

聚焦就是确定辅导的方向,包含三个要素:制定并保持一个具体的议题;发现哪些事物对小A 重要;帮助小A 认识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次辅导开始时,小A 情绪稳定,并且告知心理教师,通常在以下情境中会想到爷爷:看到爷爷的照片,放学的时候想起以前爷爷接送的画面,看到以前和爷爷一起制作的玩具。在这些情境中小A 的情绪不会持续太久,但是想到爷爷去世的画面就会特别难受,且持续时间会超过一个小时。心理教师先就这些反应进行正常化处理,告知小A 这是爷爷去世后正常的情绪反应,这让他感觉安心很多。接着心理教师和小A 讨论后,确定聚焦于爷爷去世的情境中的情绪进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将反映性倾听、开放式提问、肯定等技术结合,对话示例如下:

心理教师:现在我们一起试着去看看爷爷去世那天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陪着你,你是安全的,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都可以和我说。(创立安全空间,给予支持)

A:某个周末的一天,我从外边回到家,和半躺在床上的爷爷说话,说着说着,爷爷的头就垂下去了。爸爸妈妈给120 打电话,医生赶来后,直接说爷爷已经去世了。大人们都忙着给爷爷料理后事,没有人顾得上我。

心理教师:你当时看到爷爷去世,一定很难接受吧,你能说说当初有什么感受吗?(反映性倾听与开放式问题配合,聚焦小A 当下的情绪)

A: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死在自己面前(哭),还是陪我从小长大的爷爷。爷爷以前会背着我去钓鱼,和我一起做竹蜻蜓,爸爸妈妈批评我的时候爷爷也会护着我,这样的爷爷突然走了……

心理教师:爷爷那么爱你,你也好爱爷爷,好舍不得爷爷啊。(充分共情并进行反映性倾听,帮助他表达对爷爷的情感)

A:(哭了一会儿后平静下来)我现在感觉好多了。

心理教师:你能够直接面对爷爷离开的痛苦和悲伤,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用肯定技术对其韧性进行鼓励,让他看到自己的内在资源)

A:我觉得我要坚强,因为爸爸妈妈在家当着我的面不再提爷爷。我当着他们面也不提,我也怕他们伤心,特别是我爸爸,他的爸爸不在了,肯定比我更伤心……

心理教师:你很关心你的爸爸妈妈,也很懂事,同时,表达难过也是你的权利,爸爸妈妈也肯定想看到你真正的开心,而不是假装开心吧。(利用反映性倾听技术中的双面反应,指出小A 的矛盾心态,并强调“同时”后边的内容,即告诉小A,他是可以哀伤的,心理教师再次将其哀伤反应正常化)

本阶段辅导过后,小A 对自己的哀伤情绪更为接纳,他试着在父母面前提爷爷,发现父母并没有表现得特别伤心,而是一起回忆爷爷在世的画面,全家人内心有了更深联结。

(三)唤出:正视矛盾心态,引出改变动机

唤出阶段旨在利用唤出式问题、详细展开等技术,引出更多的改变语句。

这个阶段,小A 的矛盾心态变得格外明显:一方面,他想要过上更加轻松无忧无虑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过得好是对爷爷的背叛和忘记。小A 这种心态符合丧亲双程应对模型(见图1),该理论认为,丧亲者的应对有丧失导向、恢复导向两个方面,在两者之间来回切换、摆荡才是健康、有效的应对模式。如果一个丧亲者只停留在一个导向中,另一方是空白的话,一些很小的诱因就会使生活脱离轨道。因此辅导的工作是,通过询问让他在两种状态中来回转换。在谈话过程中,如果小A 谈论的大多是生活中恢复导向的方面,心理教师会适当地问一些对于爷爷是否有特别想念的问题;反之,如果小A 谈论的多是想念爷爷的方面,心理教师会适当地引导他去谈论一些日常生活的事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谈话结束时,心理教师应尽量将话题定格在恢复导向这一方面。结合MI 在本阶段的侧重点,对话示例如下:

图1 丧亲双程应对模型

A:老师,我有时觉得自己好像完全好了,和同学在一起很开心,都不会想起爷爷;有时候又觉得很想他,想一个人躲起来哭,我这样正常吗?

心理教师:老师在回答你前,想先问问你,你期待不远的将来,你想变成什么样子呢?(唤出式问题引导小A 展望未来,引出改变的动机)

A:我希望自己不再那么难受,像爷爷在的时候那样开心。

心理教师:以前那样的开心具体是什么样子的,能多说一些吗?(通过详细展开,让他更充分、更清楚地讲述想要的状态,进一步强化改变动机)

A:就是在学校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们打打闹闹,下课的时候和他们玩狼人杀,上课的时候也可以认真听。还有就是回家后,我希望和爸爸妈妈想说什么说什么,说到爷爷会难过但是也不会难过太久。

心理教师:你对未来有这么清晰的规划,也有决心做出改变。再回到你开头说的担忧,亲人去世后我们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候觉得很丧很想他们,有时候觉得好像新的生活开始了,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反应,是亲人去世后正常的表现,恰恰说明你很在乎爷爷,也很努力地在继续生活。(对小A的话进行肯定和摘要,并通过信息交换进行正常化的心理教育)

经过本阶段,小A 对自己恢复到平静的非哀伤状态有了更多信心。

(四)计划:与逝者建立持续性联结,加强和周围人的关系

计划阶段中来访者会释放出更多“准备好了”的信号,开始采取具体步骤朝着改变的方向做出努力,下定决心不再犹豫。小A 在这个阶段接受了丧失,说话时也变得更加释然,对话示例如下:

心理教师:我们一起来讨论下,如果想爷爷了,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利用开放式问题讨论具体和爷爷保持联结的方式)

A:我可以准备一个本子,专门给爷爷写我想说的话,我想他肯定可以听到的;我还想带着爷爷的照片在身上,这样在学校想爷爷的时候可以看看照片。(小A 学会与提示物和谐相处)

心理教师:你已经找到了适合你的方法,既能让自己好受些,又能记着爷爷。我们还可以想想,当我们想爷爷的时候,还有哪些人可以支持我们?(肯定小A 的努力和改变,用开放式问题激发他调动更多的资源)

A:我可以跟我爸爸妈妈说,现在他们情绪也好了,也不会刻意回避我了,上周末我们还一起去祭拜了爷爷。我还有两个好朋友,他们知道我为什么哭,也一直在安慰我,我也可以和他们说。我还可以来找您,我觉得您也能够理解我。

心理教师:有了这些人的支持,相信你会更加有力量。你觉得我们的辅导目标到现在完成得怎么样了。(及时评估辅导进程)

A:我觉得我好多了,已经没有最初时那种伤心的感觉了。爷爷肯定也会为我开心的。

接着,小A 提到对未来生活的更多憧憬,如学习上,渴望参加STEM 市级决赛,和同学建立学习小组;生活上,计划周末和父母一起打球、看电影等。心理教师也进一步对他的状态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四、辅导效果评估

辅导结束前,小A 对现阶段的状态进行自评:因为思念爷爷产生的哀伤反应对现在自己的影响程度由最初的8 分变为2 分,偶尔还是会思念爷爷,但是会利用辅导中学到的方法应对当时的情绪。小A对自己现在的状态也表示满意,并且称他将辅导中学到的内容也告诉了爸爸妈妈,他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家里的氛围也变得更加轻松。

五、辅导反思

在小A 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常见的丧亲家庭的状态:去世的亲人成了整个家庭中讳莫如深的话题,提不得说不得。有些家长担心说了后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没有必要说。然而,不提不说不等于不存在。因为避而不谈,孩子内心的丧亲之痛一直在那里,那些被压抑的、尚未来得及表达的痛苦有些会在某个节点爆发,有些则变成一种弥散的不安。

在辅导中,心理教师根据MI 的四个阶段开展辅导,并利用开放式问题、反映性倾听、肯定等核心技术,关注小A 的情绪及想要改变但是担心自己忘记或者背叛爷爷的矛盾心态,给小A 一个开放的空间来表达,正常化他的哀伤,让他知道自己可以伤心难过,也可以觉得无力不安。此外,心理教师和小A 商量出一些仪式化的行为缅怀爷爷,建立与爷爷的持续性联结。借由这些方式,将小A 对爷爷弥散的思念凝聚在某一些特定的物品或者方式上,进而也帮助他进入正常的生活。

猜你喜欢
辅导爸爸妈妈情绪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我的爸爸妈妈
出海捕鱼啦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