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2-10-13 06:15张云涛
科技资讯 2022年20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体系院校

张云涛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3)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会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是高等教育优质发展的推动因素之一[1]。在双减政策和高考制度变革等影响下,高职院校教育从业者需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职业教育的使命,积极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最终提高其实践能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等人才必不可少,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其终身受益。基于此,该研究详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体系。

1 职业行为规范与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内涵与职业性质决定职业行为,从业者在特定规则指导下,利用所学技术或是方法完成特定目标的职业活动即为职业行为,其具有社会性特点。不同职业人员所遵守的职业规范不同,所有的职业行为规范都是在管理发展或是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衍生的[2]。职业行为规范包括职业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工作技术、原理、环境和技术标准等,同时涵盖工作关系。将以上要求进行汇总和整理后形成明确的规章制度、规则标准、方法和程序,即职业行为与理论规范。职业行为规范的组成部分有职业行为道德规范、行为习惯规范、法律规范与技术规范,四者间相互制约和渗透。

职业行为习惯是在长时间的职业活动中所总结出的惯例与做法,可适用于同类职业从业者,在技术内涵的优化与认可度提高等作用下,职业行为习惯可以发展为职业行为技术规范;若其得到立法认可,则发展为法律规范;行为习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积极倡导使用则发展为道德规范[3]。高职院校学生多遵循一般行为规范,即在生活、学习中被认可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可以养成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提高其职业专项能力。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期间需要观察并整理学生的专业、社会实践和日常管理行为习惯。剖析以上行为习惯养成的特定规律,针对性构建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体系,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整合职业行为规范以及学生长期坚持的一般行为规范,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

2 学生不良职业行为习惯的成因

2.1 管理方式不当

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管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其习惯养成。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高度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操作的课堂讲解或实践练习,在教学目标中并未纳入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此外,高职院校对教师执教能力的评估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绩效考核内容包括内务卫生、课堂纪律和学生安全等层面,未发挥教师的思想引领作用,更无主题鲜明和独具特色的道德实践与主题教育活动。

2.2 高职院校与教师忽视对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

高职院校对职业行为习惯的忽略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意识缺乏,难以提升其主动学习能力。部分学生缺少道德鞭策,可能存在不健康的职业行为习惯,或难以有效处理人际关系,长此以往容易诱发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高职院校所秉承的教育理念存有严重偏差,认为学生已近成年,行为习惯养成是早期教育的范畴,无需再进行职业行为习惯教育。

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教师不仅是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还是学生灵魂塑造的工程师,师德师风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与品质。因此,教师需要做到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通过言传身教等形式树立榜样作用,实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教育深层目标。但是现阶段部分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任务是知识传授,学生管理工作应由班主任与学生干部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迟到、旷课与玩手机等不良现象选择无视态度,这不利于学生的道德修养,也无法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2.3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个性与情感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且会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思想品德。目前,部分家庭过度重视智育,将更多精力投入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上,以应对应试教育。并未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与行为习惯进行全方位养成教育,使学生无法自主养成职业行为习惯。

2.4 学生自身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会被评价为“学习成绩一般”“综合素质一般”,这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系构建毫无益处。学生在消极评价的影响下会出现自卑心理,难以主动养成职业行为习惯。

3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的优势

3.1 培养导向清晰

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体系基于社会需求展开,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德”为基础,分析职业素养与职业行为习惯的组成要素,进而构建深层次的职业素养层次系统。同时,围绕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特点,清晰列出专业培养标准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可以指导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关注专业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发挥专业个性优势,培养导向更为清晰。

3.2 阶段推进有序

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推进层次分别为知—情—意—行,将大学生的在校时间合理划分为不同阶段,以分阶段形式开展职业认知教育,使显性素养课程有效结合于隐性素养课程,使学生在建立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4]。同时要求学生在寒暑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行业感知度,实现素养培养的全员参与性和全程贯穿性,可以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图1 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框架设计

4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4.1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框架设计

显性职业素养方面,首先,需要合理开设专业课程,建立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赛”“证”相融合的模式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可以在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自主建立知识体系;其次,可以通过虚拟情境等途径展示职业场景,使学生在真实化的场景中养成正向且科学的职业行为习惯。隐性职业素养方面,首先,需要开设择业观念、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人文素养教育或是美学教育等课程,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5];其次,可开展专题讲座、双创竞赛和社团活动,以实践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与作风习惯。

4.2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的培养基础,可决定职业活动的实践效果,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尤为关键。以旅游行业为主,结合行业发展现状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体系可以推动行业长足发展。在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深度分析职业素养的隐性与显性素养培养方法,利用知—情—意—行推进体系构建,同时整合行为习惯养成、思维方式与观念意识建立的构建思路,可以发挥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优势,认识到自身的隐性短板,进而科学化选择就业方向,规划职业发展。

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做到“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在设置专业课程的同时,需要设置隐性素养课程,同时在实践平台上开设毕业实习、第二课堂与专业见习等实践性课程,使课程体系更为全面。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其中期末考试属于常规评价方法,同时需要纳入小组学习项目考核、课堂表现考核、个人学习项目考核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6]。

采取“赛”“证”相融合的培养机制,鼓励学生考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比如:旅游专业学生可以考取营养师、茶艺师等资格证书,在学分审核期间,证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分。此外,可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如高职院校烹饪技能大赛、高职院校侍酒服务团队比赛等。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可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先进的职业技能,进而起到以赛促学的比赛目的。职业场景的真实模拟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在职业教育中可以采取场景模拟与虚拟仿真等场景营造方法,以实训实验场所营造会展空间、酒店、景区开发和规划公司等旅游行业相关的职业场景,要求学生在特定场景内规范着装、言行举止和服务行为,使学生真实感受到职业性质和工作内容。此外,高职院校应开展职业认知教育,使学生认识职业特点,可开展学术活动月、社团活动和双创竞赛等认知教育活动。具体体系构建方法,其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方法

4.3 创新开发职业行为习惯训练的校内外平台

高职院校内的实训车间与课堂授课是比较常用的职业行为习惯训练平台。在管理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督促其养成职业行为规范,如在实训车间内可以讲解紧急自救方法、用电安全注意事项和电器维修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此外,在职业行为中需要养成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如接点电话礼节与待人接物礼节等。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多动脑多动手,培养其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后可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活动,如主题班会和爱国演讲等,使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校外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操作流程,认知该专业的性质和工作范畴,培养其爱岗敬业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践活动和校企合作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其沟通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职业思维与职业行为等实践任务[7]。

5 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训练的有效启示

实践证明,职业行为习惯养成可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利用职业行为规范原理纳入发达国家的课程开发思路与设计方法,采取模块化项目管理方法,可以高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同时,需要结合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与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比较非试点和试点专业学生的职业思维、职业行为,利用职业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电气自动化以及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行为习惯明显提升,用人单位的好评率较高。未来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可从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体系中总结经验,吸取失败教训,总结适用于多个行业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方案,提高训练的全面性和普遍性[8]。同时,需要根据专业特殊性合理调整执业行为习惯培养体系,在具体工作中推动职业行为习惯培养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发展。职业行为习惯培养体系可以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风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树立正确的校园风气,积极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使其适应职业需求[9]。

在职业行为习惯培养体系中存在如下问题:学生个体差异性导致职业行为习惯培养效果参差不齐、职业行为规范不够完善等,这需要在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期间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认知能力差异,采取分层次养成教育方法。同时,需要保证教育实践性与指导性,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确定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进而提高其职业素质。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体系院校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皋兰县石洞小学为例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