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音义》中直音法注音探究

2022-10-14 12:10黄艳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音义注音读音

黄艳玲

(吉林大学 古籍所, 吉林 长春 130012)

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孟子》不断升格最终成为十三经之一。朱熹为之作注,列于四书,更使其备受关注。《孟子》虽已有陆善经的《孟子注》、丁公著的《孟子手音》、张镒的《孟子音义》等注释专书,但“俱未精当”,于是孙奭乃“奉敕校订……推究本文参考旧注、采诸儒之善,削异说之烦……集成《音义》二卷”。

孙奭(962—1033),字宗古,祖籍博州博平人,今山东聊城人。孙氏官运亨通,曾任国子监直讲、龙图阁待制、兵部侍郎,并参与修撰《真宗实录》,以太子少傅致仕,谥宣,后世称孙文宣公。除《孟子音义》外,还著有《唐律音义》。

直音法是用一个字来注明某字读音的注音方法。这种注音方式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声训,《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樊训为藩,《周颂·闵予小子》序训为绪,《邶风·谷风》宴训为安。《说文》:“天,颠也。”[2]东汉末年的服虔、应劭开始使用直音法。其基本形式是“某音某”。《汉书·高帝纪》:“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与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服虔注:“走,音奏。”至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李贤注《后汉书》时就已经大量使用直音法了,据有关学者统计,颜氏直音达2 417例,去其重复,亦得1 376例[3]。李注直音638例,占其注音总数的三分之一强[4]。

孙奭《孟子音义》中以直音法注音,并不只是纯粹的注音,多数具有以音明义,暗示异文、通假、标明古今字等作用。今就孙氏直音的性质,作笼统的归纳,搜考的范围只限于“某音某”,包括所引用丁公著、张镒的注音。

1.常见字注音。这是直音注音中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用简单常见的显示被注字的读音,并不通过读音兼表通假等。

(1)《告子上》:“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赵岐注:“熊掌,熊蹯也,以喻义。”[5]783《音义》:“蹯,音烦。”

蹯,指禽兽的足掌。《尔雅·释兽》:“狸、狐、貒、貈醜,其足,蹯。”郭璞注:“皆有掌蹯。”[6]《广雅·释兽》:“蹯,足也。”[7]与厌烦之烦没有关系。

(2)《告子下》:“无曲防,无遏糴,无有封而不告。”《音义》:“糴,音狄。”

《说文》:“糴,市谷也。”《玉篇·入部》:“糴,入米也。”[8]296即买入谷粮。又通“涤”,《字汇补》:“糴,与涤同。”[9]与表示古代少数民族名的“狄”字没有联系。

(3)《公孙丑上》:“河海之于行潦。”《音义》:“行潦,音老。”

虽是常见字注音,孙奭选择的注音字也不是完全随意,不少是选择简单的被注音字的成字声符。这样的注音方式,方便记忆,简单明了。

(1)《万章上》:“象曰:‘郁陶思君耳’忸怩。”《音义》:“怩,音尼。”

(2)《滕文公下》:“螬食实者过半矣。”《音义》:“螬,音曹。”

(3)《万章上》:“弗顾也。”赵岐注:“不一顾而觎也。”《音义》:“觎,音俞。”

(4)《公孙丑上》:“禹闻善言则拜。”赵岐注:“《尚书》曰:‘禹拜谠言。’”《音义》:“谠,音党。”

2.一字有多个读音,通过注音提示被注字在本文中的音义,或直接以相通之字注音,这样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

(1)《尽心上》:“皋陶为士。”《音义》:“陶,音姚。”

陶字有两个读音,《广韵》:“徒刀切。”为地名陶丘及陶器之陶。又作人名,《书·大禹谟》:“皋陶矢厥谟。”《释文》云:“陶,音遥。”读作“姚”。

(2)《孟子·告子上》:“性如杞柳。”《音义》:“柜,丁音举。”

杞柳即柜柳,也就是榉树。“柜”当读作“举”时,是指木名。《说文·木部》:“柜,木也。”段玉裁注:“柜,今俗作榉。”[12]246现在表示柜子之义的“柜”是由“櫃”简化而来,与柜柳之“柜”是同形字。

(3)《公孙丑上》:“汙,不至阿其所好。”《音义》:“汙,丁音蛙。”

《说文》:“汙,薉也。”指污浊、肮脏的东西。读作“蛙”时,有夸大之义。焦循《孟子正义》:“汙本作‘洿’。《孟子》盖用为‘夸’字之假借。夸者,大也,谓言虽大而不至于阿曲。”[5]217

(4)《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音义》:“拂,音弼。”

赵岐注:“入谓国内也,无法度大臣之家、辅弼之士。”《说文》:“拂,过击也。”与“拍”“拭”意义略同。读作“弼”时,义为辅助。《墨子·耕柱》:“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墨子新证》:“拂、弼古字通,意谓须自助而不助人也。”[13]

(5)《梁惠王下》:“文王事昆(混)夷。”《音义》:“混夷,丁音昆。”

混夷是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名。《诗经·大雅·绵》:“混夷駾矣,维其喙矣。”《释文》:“混,音昆。”

3.指示二字相通。古汉语中字词的声义关系十分密切,声中寓义、义随音转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在用一个字给另一个字注音时也多多少少地表现了被注字的字义。本书中,注音字与被注存在这样声义联系的例子很多,可分为三小类。

(1)注音字音义相同,在古代典籍中通用。二者实为一字。

①《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音义》:“愬,音诉。”

《说文·言部》:“诉,告也。愬,诉或从朔、心。”《说文》以愬为诉的重文,在言部。《论语》:“肤受之愬。”注:“愬己之冤也。”《汉书·五行志》引作诉。

②《滕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褐,枲衣也。一曰:粗布衣也。”《音义》:“粗布,音麤。”

《说文》将麤、粗分别为二字。以“粗”为粗疏义,以“行超远”释“麤”。段玉裁在“麤”下注云:“鹿善惊躍,故从三麀。引申之为卤莽之称。……今人既用粗,粗行而麤废矣。”[12]472“麤”字“行超远”之义并无书证,多用粗疏、粗糙之义。《玉篇·麤部》:“麤,不精也。”《广雅·释诂一》:“麤,大也。”古籍中多用“粗”。

(2)通假字的一种。注音字与被注音字本义不同,但二字某一个义项是相通的,典籍中常常通用。这一小类数量较多。

①《尽心上》:“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音义》:“佚,音逸。”

《玉篇·人部》:“佚,豫也。”《尔雅·释诂上》:“豫,乐也。”佚通逸。安逸,与劳相对。《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尽心下》:“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安佚即安逸。

②《公孙丑上》引《诗·豳风·鸱鸮》云:“徹彼桑土。”《音义》:“桑土,丁音杜。”

毛传:“桑土,桑根也。”《释文》:“土,音杜。”《方言》卷三:“荄,杜根也。东齐曰杜。”郭璞注引《诗》作“徹彼桑杜”[14]。杜本是树名,杜梨,是我国梨树的一种。杜从土得声,二字古音相近,故相通假。

③《滕文公下》:“出疆必载质。”《音义》:“载质,张音贽,云义与贽同。”

《说文》:“质,以物相赘也。”以财物或人作抵押。《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质通贽,指拜见尊者所送的礼物。赵岐注:“质,臣所执以见君者也。”

④《离娄上》:“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音义》:“廋,音搜。”

《方言》:“廋,隠也。”在表示求、索之义时通“搜”。《玉篇·广部》:“廋,求也,索也,隈也,亦作搜。”《汉书·赵广汉传》:“直突入其门,廋索私屠酤。”颜师古注:“廋读与搜同,谓入室求之也。”

⑤《公孙丑上》:“是犹恶湿而居下也。”赵岐注:“譬犹恶湿而居埤下近水泉之地也。”《音义》:“居埤,音卑。”

《说文》:“埤,增也。”又通卑,低下。《易·系辞上》:“天尊低卑,乾坤定矣。”《释文》:“卑,本又作埤,同。”

(3)一般而言字音相同或相近即可通假,但有一些不仅声音相同,意义上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①《离娄上》引《诗·大雅·文王》云:“殷士肤敏,祼将于京。”《音义》:“祼,音灌。”

《广韵·换韵》:“祼,祭名。”[15]《说文·示部》:“祼,灌祭也。”祼就是把鬯酒灌在地上迎接鬼神。因灌洒是祼祭中重要的一环,故又称灌祭。《论语·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何晏注引孔安国曰:“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

②《尽心下》:“虎贲三千人。”《音义》:“虎贲,丁音奔。先儒言如猛虎之奔。”

奔,走也。奔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摆动手臂的人下面有三只脚,以此来体现人的狂奔之势。《广韵》:“贲,勇也。”虎贲是古代对勇士的称呼。《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孔颖达疏:“若虎之贲走逐兽,言其猛也。”二字皆有勇义。

③《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閒)暇。”《音义》:“闲(閒)暇,音闲。”

閒,本义是在空间上有间隙。经过词义的时空引申之后,又用来指时间上有空闲,读音也发生了变化。

④《尽心下》:“四肢之于安佚也。”赵岐注:“四肢解倦。”《音义》:“解倦,音懈。”

解,本义是分离牛的肢体。《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由分离引申为松散、放松之义。这一义项后来写作“懈”。

这样的注释方法不尽能让读者迅速知晓被注字的读音,还能通过注音字多角度了解被注字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4.注音字是被注音字的后起本字。有些字本用假借字表示,但是后来又为它造了本字,一般称后造的本字为后起本字。

(1)《离娄下》章指言:“人与禽兽,俱含天气,就利避害,其间不希。”《音义》:“辟害,音避。”

(2)《梁惠王上》:“欲辟土地。”《音义》:“辟土,音闢。”

(3)《尽心上》:“若决江河。”赵岐注:“辟若江河之流。”《音义》:“辟若,丁音譬。”

(4)《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赵岐注:“有邪辟不正之辞。”《音义》:“邪辟,音僻。”

《尔雅·释诂》:“辟,法也。”《汉书·匈奴传》:“于是作《吕刑》之辟。”颜师古注:“辟,法也。”本义为法度、刑法,借作“躲辟”“开辟”“辟如”“邪辟”等意义。后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加上义符写作“躲避”“开闢”“譬如”“邪僻”等,不同的借义分化开来,“避”“闢”“譬”“僻”就成为了相应意义的后起本字。

5. 注音字是被注音字的初文。由于文字形体的演变,一些本来的形符已经很难明确地表示意义,因此,为了明确和突显所注文字表示的意义便加注义符。以初文注音,暗示文字形体的演变。

(1)《离娄上》:“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音义》:“援,音爰。”

爰,甲骨文作像两手相引之形。《说文》:“爰,引也。”形体的演变使得手形表义功能降低,于是加增加了义符“扌”明确意义。王筠稱“援”为“分别文”,但此字“加偏旁而义仍不异”,似乎应该称为“累增字”[16],增的是义符手形。

(2)《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赵岐注:“言文王听民往取禽兽,刈其刍薪。”《音义》:“刈,音乂。”

《说文》:“乂,芟艸也。……又或从刀。”今通作“刈”。《诗·周南·葛覃》:“维叶莫莫,是刈是濩。”《释文》:“《韩诗》云:‘刈,取也。’”累加义符“刀”表铲削之义。

6. 被注音是假借字,注音字是本字。这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

(1)《万章下》:“放驩兜于崇山。”《音义》:“驩,音歡。”

《说文》:“驩,马名。”段玉裁注:“驩,古假为歡字。”《尽心上》:“霸者之民驩虞如也。”《音义》“驩虞”下注曰:“丁云义当‘欢娱’。古字通用耳。”

(2)《离娄上》引《诗·大雅·文王》云:“祼将于京。”赵岐注:“执祼畅之礼,将事于京师。”《音义》:“畅,丁云谓鬯,酒也。”

鬯,古代祭祀所用的香酒。《孟子正义》:“古鬯通作畅。”《玉篇》:“畅,达也,通也。”畅与鬯本无明确的联系,盖音同相借耳。

7.以古字注今字。

(1)《公孙丑上》:“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音义》:“袒,音但。”

《说文》:“但,裼也。”指脱掉上半身衣服。段玉裁注:“今之经典凡但裼字,皆改为袒裼矣。”徐锴《說文解字系传》:“古此为袒字。”[17]可能是后世为凸显衣服这一特征而更换了义符,也可能是受“裼”字影响类化改作从衣。

8.以今字注古字。古多用某字,而今以他字代之。孙氏以今通用字注音,有助于理解文意。

(1)《滕文公上》:“氾滥于天下。”《音义》:“氾滥,音泛。”

《说文》:“氾,滥也。”指水多漫溢。后来“氾”字的大部分义项都由“泛”字承担。唐玄应《一切经音义》:“氾,古文泛。”

(2)《滕文公上》:“禽兽偪人。”《音义》:“偪,音逼。”

《玉篇·人部》:“偪,迫也,与逼同。”《汉书·贾谊传》:“亲者或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偪天子。”颜师古注:“偪,古逼字。”

(3)《离娄下》:“故者以利为本。”赵岐注:“若以杞柳为桮棬,非杞柳之性也。”《音义》:“桮,音杯。”

9.注音字与被注音字是同源关系。二字古音相近,意义相通,古籍中多通用。

(1)《公孙丑上》:“功烈,如彼其卑也。”赵岐注:“谓不帅齐桓公行王道而行霸道,故言卑也。”《音义》:“不帅,音率。”

《孟子正义》曰:“‘率’與‘帅’通。”率,本义是捕鸟用的长柄网,但古籍中多用作“率领”义。帅,古有率领、将帅义。《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二字古音皆山母物部,均有率先、率领义。“帅”与“率”为同源词。

(2)《梁惠王上》引《诗·大雅·灵台》曰:“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赵岐注:“众民自来趣之,若子来为父使也。”《音义》:“来趣,丁音趋。”

《说文》:“趣,疾也。”指人小步快走。《汉书·贾谊传》:“行以鸾和,步中采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颜师古注:“趣,读曰趋。”趋也表示疾行的意思,和趣是同源关系。

(3)《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音义》:“浡,音勃。”

《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杜预注:“勃,盛貌。”《文选·汉马融〈长笛赋〉》:“气喷勃以布覆兮。”《爾雅·释诂下》:“浡,作也。”《集韵》:“浡,浡然兴作貌。”二字皆有兴盛之义,古音同在並母物部,属同源关系。

但是直音法本身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在汉语里,有很多并没有同音字。例如普通话中的“徐”就找不到同音字。有一些找到了同音字,也是不好辨认,丧失了注音的作用,大家还是不认识。如《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第八》:“及在朝廷,斤斤谨质,形于体貌。”李贤注:“斤音靳。”[19]又《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李贤注:“结音髻。”[18]2830很明显“靳”“髻”更难辨认。还有的注音字本身就是多音字,注音效果就更差了。清代陈澧谈及直音时曾说:“古人音书但曰‘读若某’‘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生僻难识,则其法又穷。”[20]正是对这种现象的精准描述。这一点在本书中也又体现,如:

(1)《梁惠王下》引《诗》曰:“哀此茕獨。”《音义》:“茕,音瓊。”

(2)《公孙丑上》:“巫匠亦然。”赵岐注:“巫欲祝活人。”《音义》:“祝,丁亦音呪。”

(3)《万章下》:“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音义》:“摽使,音杓。”

(4)《告子上》:“舍其梧槚。”《音义》:“槚,音贾。”

(5)《告子下》:“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赵岐注:“若不变更,虽得天下之政而治之,不能自安一朝之闲居其位也。”《音义》:“变更,音庚。”

例(1)《玉篇·卂部》:“茕,单也,无兄弟也,无所依也。”李密《陈情表》:“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注音字“瓊”,笔画复杂,又不常见,很难起到注音效果。例(2)《广韵》:“呪,呪诅。”以“呪”标“祝”音,音义相通,但“呪”字难识。例(3)杓,有两个读音。一个读甫遥切,指勺子的柄。又通“勺”,指舀东西的器具,读者也不知道该使用杓的哪个读音。例(4)中的注音字也是多音字,《广韵》作公户切,又作古讶切。例(5)“更”字虽是多音字,但“变更”一词的语境已经决定了“更”字只能读平声,不必再为其注音。

尽管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孟子音义》仍有具大影响,朱熹《孟子集注》中的注音绝大部分源于《孟子音义》,有学者统计,《孟子集注》总共为《孟子》中365个不同的词进行了注音(去重后),其中267个词的注音和《孟子音义》完全相同,重合率达到73.2%。尤其是《孟子集注》用直音方法为145个不同的词进行了注音,其中132个词和《孟子音义》注音完全相同,重合率达到91.7%[21]。至清焦循《孟子正义》亦多载孙说。如《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音义》:“妁,音酌。”按《说文·女部》:“妁,酌也。斟二姓者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斟者,酌也。酌者,盛酒行觞也。斟酌二姓者,如挹彼注茲欲其调适也。”男女之相和如酒之相调适,以酌注妁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妁的意思。朱熹《孟子集注》[22]和焦循《孟子正义》[5]426皆从其说,可见《孟子音义》中直音法的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

在直音法出现之前曾长时间使用读若法。即用一个发音近似的字来注明某字读音。如《说文》:“牑,床板也。读若边。”《吕氏春秋》:“是月也,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高诱注:“渔,读如《论语》之语。”相对而言,直音法显然有着明显的优势,它采用同音字注音,读音更加准确。“某音某”的形式也十分方便,不但如此,所用来注音的字还能提示字的意义。但正如上面提到的,直音法也有自己很大的缺点,同音字少,以及用偏僻的字注音,都会影响注音效果。于是人们又借注声调来注音。《孟子音义》中便有这样的例子,《滕文公下》“横议”注曰:“去声。”此去声应指平时读作阳平之“横”的去声。同形以声别,音不同,意思大家也就清楚了。同时,我们又使用反切法,利用汉字作字母来拼读字音。这样一来,任何字都可以被轻松注音。以“敖”字为例,《史记·天官书》:“箕为敖客,曰口舌。”《正义》:“敖音慠。”张守节利用直音法为“敖”字注音,能让读者明白此敖用的是傲慢的义项,当然这是在敖字容易注音的情况下。孙奭在《孟子音义》中也对敖字有注音。《公孙丑上》:“般乐怠敖。”《音义》:“敖,五劳切,又五到切。”五劳切是游玩、游逛的意思。“五到切”义为傲慢、骄傲,后写作“傲”。在“傲慢、骄傲处,敖傲为古今字。孙奭使用反切注出了敖字的两个读音,不再需要找敖的同音字,很方便。但由于语音的不断演变,正确拼读反切变得十分困难,所以后来也出现了一种直音和反切并用的双轨注音法[23],如明代字书梅膺祚《字汇》就是在每字下先列反切再标直音,勺部:“匀,于汾切,音云。”若反切不能确读,还可以依靠注音字来判断读音,注音体例更加成熟,人们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实用了。这其中亦可见直音法对反切起到了相当大的的引领与补充作用,其意义和价值可见一斑。

总之,孙奭《孟子音义》中直音法在通过简单字注音,保存直音法最原始的作用外,还以有效地利用声义的密切关系,通过直音来辨明通假字、古今字等,侧面帮助读者了解被注音字的实际意义,对理解《孟子》一书及后世诸家对《孟子》的注解都有不小的价值。

猜你喜欢
音义注音读音
“那”与“哪”的读音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龙龛手镜》“拆”字考
论东巴文对称型字组的结构特征及音义功能
字词篇
从《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说开去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我是小字典
“普洱”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