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观察

2022-10-15 08:45赵星星罗海辉周伟雄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血塞通颅脑注射液

赵星星 罗海辉 周伟雄

(广州市黄埔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700)

颅脑损伤是急诊常见损伤类型,颅脑损伤的发生会导致颅骨、脑组织、神经以及血管发生机械性改变,从而导致颅内压升高、血流动力学改变,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具有较高的残疾率和死亡率[1]。目前临床主要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尽早采取急诊手术来控制脑损伤的进一步加重,但是在后续治疗中还需要使用药物来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例如脑疝、脑水肿等,这些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造成较大的影响[2]。颅脑损伤发生机制比较复杂,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各种继发性损伤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常规西药治疗在继发损伤防治中的总体效果不够理想,因此需要寻找其他的治疗方法[3]。中医中没有颅脑损伤这一病名,主要是将此类疾病归纳至“脑髓损伤”等范畴。血塞通注射液是一种中成药,具有较好的活血止血、疏通经络的功效[4]。文章选取2017年1月-2020年8月200例医院收治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血塞通注射液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20年8月200例医院收治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男107例,女93例;年龄23-74岁,平均为(41.6±6.3)岁。加权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1)入选标准:受伤至入院时间<24小时,有明确的外伤史且伴随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X线、CT以及MRI存在相应的影像学特征,患者符合《神经外科学》中关于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器质性疾病、血栓通注射液过敏以及入院时已经出现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②妊娠期女性。

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积极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根据颅内压力情况以及CT表现使用脱水药物,并给予神经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以及预防癫痫药物。观察组采取常规西药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西药治疗方法同对照组,血塞通用药方法为:将250mg血塞通注射液加入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天1次,连续用药2周。

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采取不同方案治疗后的治疗结局,同时统计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的变化;另外,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MCA的Vm、NIHSS评分、BI评分、大脑皮层、基底节区、丘脑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

5 结果

5.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显效46例,有效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6.00%。对照组显效36例,有效30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72.00%。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n=100)

5.2 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发生脑疝4例,脑水肿16例,继发性癫痫2例,总发生率为22.00%。对照组发生脑疝8例,脑水肿23例,继发性癫痫4例,总发生率为35.00%。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n=100)

5.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对比:观察组治疗前CRP为(65.3±12.5)mg/L,TNF-α为(75.5±8.2)μg/L,治疗后CRP为(22.2±5.1)mg/L,TNF-α为(27.1±4.3)μg/L。对照组治疗前CRP为(68.1±11.7)mg/L,TNF-α为(75.2±8.4)μg/L,治疗后CRP为(36.5±8.2)mg/L,TNF-α为(36.4±5.8)μg/L。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炎症因子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对比

5.4 2组患者治疗前后MCA的Vm对比:观察组治疗前患侧Vm为(51.48±6.28),健侧Vm为(58.87±5.84),治疗后患侧Vm为(70.14±7.11),健侧Vm为(70.11±7.12)。对照组治疗前患侧Vm为(51.57±5.89),健侧Vm为(58.69±5.93),治疗后患侧Vm为(64.31±6.74),健侧Vm为(65.49±7.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Vm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Vm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Vm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MCA的Vm对比

5.5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7.06±0.77)分,治疗后NIHSS评分为(3.71±0.47)分,治疗前BI评分为(62.02±5.28)分,治疗后BI评分为(85.78±7.22)分。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7.02±0.74)分,治疗后NIHSS评分为(4.25±0.45)分,治疗前BI评分为(62.34±5.77)分,治疗后BI评分为(78.62±6.84)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BI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评分对比分,n=100)

5.6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皮层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比:观察组治疗前CBF为(48.32±7.98)ml/100g·min,CBV为(5.01±0.79)ml/100g,MTT为(8.42±0.86)s,TTP为(25.42±1.46)s,治疗后CBF为(78.22±7.54)ml/100g·min,CBV为(8.82±0.87)ml/100g,MTT为(7.06±0.71)s,TTP为(20.14±1.57)s。对照组治疗前CBF为(48.34±7.24)ml/100g·min,CBV为(5.03±0.75)ml/100g,MTT为(8.44±0.84)s,TTP为(25.39±1.52)s,治疗后CBF为(70.04±6.21)ml/100g·min,CBV为(6.72±0.69)ml/100g,MTT为(7.14±0.97)s,TTP为(22.42±1.88)s。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CBF、CBV、MTT、TTP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CBF、CBV、MTT、TTP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CBF、CBV、MTT、TT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见表6。

表6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皮层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比

5.7 2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节区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比:观察组治疗前CBF为(57.33±9.24)ml/100g·min,CBV为(5.69±1.02)ml/100g,MTT为(7.87±1.53)s,TTP为(24.82±2.11)s,治疗后CBF为(66.23±8.79)ml/100g·min,CBV为(6.82±1.04)ml/100g,MTT为(7.24±1.21)s,TTP为(21.42±1.77)s。对照组治疗前CBF为(57.35±9.04)ml/100g·min,CBV为(5.71±1.03)ml/100g,MTT为(7.89±1.34)s,TTP为(24.84±1.99)s,治疗后CBF为(63.08±7.95)ml/100g·min,CBV为(6.22±1.31)ml/100g,MTT为(7.61±1.42)s,TTP为(22.89)s。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CBF、CBV、MTT、TTP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CBF、CBV、MTT、TTP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CBF、CBV、MTT、TT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见表7。

表7 2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节区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比

5.8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丘脑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比:观察组治疗前CBF为(58.11±6.31)ml/100g·min,CBV为(6.05±0.68)ml/100g,MTT为(8.59±1.33)s,TTP为(23.12±1.77)s,治疗后CBF为(65.83±7.49)ml/100g·min,CBV为(6.69±0.77)ml/100g,MTT为(7.87±1.15)s,TTP为(20.59±1.44)s。对照组治疗前CBF为(58.23±6.29)ml/100g·min,CBV为(6.07±0.72)ml/100g,MTT为(8.61±1.31)s,TTP为(23.13±1.69)s,治疗后CBF为(63.01±7.44)ml/100g·min,CBV为(6.33±0.68)ml/100g,MTT为(8.05±1.48)s,TTP为(21.24±1.52)s。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CBF、CBV、MTT、TTP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CBF、CBV、MTT、TTP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CBF、CBV、MTT、TT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见表8。

表8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丘脑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比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较高的残疾率和死亡率,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虽然近些年来医疗技术的提升使得该病患者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但是多数存活的患者存在较高的残疾率,导致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加重[5-7]。为了进一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需要在急诊手术之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降低家庭与社会的负担,这也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脑血循环障碍的出现容易发生脑缺血缺氧性损伤,从而引起神经功能损伤,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8-10]。临床研究发现,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也会引起一定的神经损害,且由于神经再生是有限的,因此即使是轻型颅脑损伤也可能引起一定的后遗症[11-13]。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采取降低颅内压以及预防脑水肿、脑疝以及继发癫痫等后遗症的发生[14-15]。但是常规西药治疗的总体效果不够理想,患者仍存在较高的残疾率,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医中没有颅脑损伤这一病名,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归纳至“脑脉闭塞”、“脑髓损伤”范畴,可以分为外伤和内伤,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通常外伤会引起内伤,外伤越严重则内伤也越严重,但是有的时候两者之间的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患者外伤看起来比较严重但内伤不明显,而有些患者外伤不明显而内伤症状较为明显[16-17]。颅脑的开放性损伤以及闭合性损伤均可造成颅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血肿、颅内压升高,患者表现为短暂昏迷、意识障碍或者是头晕头痛,这主要是由于脑脉受阻引起的各种症状。因此多采取活血通络、行气止血的治疗方法。血塞通注射液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是三七提取活性成分。三七是我国中医中的常用药物,药性温且味道甘、微苦,主要入肝、胃、大肠经,具有较好的止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常用于便血、咳血、吐血、崩漏、痈肿疼痛等方面的治疗中。血塞通注射液中的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临床医学发现该成分具有较好的消炎镇痛效果,同时具有抗缺氧、抗衰老、抗纤维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该药物对于受损神经也有较好的修复效果,能够有效提高VEGF表达水平和活性,加速侧支循环的生成,改善脑部缺血缺氧状况,同时能够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神经毒性反应,从而加速受损后脑组织的自我修复[18-2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血塞通注射液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受损状况;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血塞通注射液能够降低脑疝、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组治疗前炎症因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了血塞通注射液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观察组治疗后Vm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Vm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患者的Vm水平改善较好。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BI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患者的NIHSS评分、BI评分恢复较好。大脑皮层、基底节区、丘脑血流动力学方面,观察组治疗后CBF、CBV、MTT、TTP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CBF、CBV、MTT、TT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患者的大脑皮层、基底节区、丘脑血流动力学恢复较好。

综上所述,血塞通注射液主治瘀血阻络证,其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能够起到通脉活络的功效,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减轻患者神经缺损程度,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改善患者相关的各个指标,可在该病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血塞通颅脑注射液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脑梗塞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与丹红注射液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精氨酸谷氨酸注射液与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性探究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常见的颅脑损伤有哪些
浅析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银杏达莫和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塞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