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青瓷立兽水丞小考

2022-10-18 23:42牟宝蕾
收藏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月宫龙泉窑文房

牟宝蕾

龙泉窑青瓷中有一种文房用具,造型为小口,鼓腹,片状八足,器身旁立有一兽,福建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被称为“宋龙泉窑松鼠水注”①(图1),缙云县博物馆收藏一件同样造型的器物(图2),则被名为“元龙泉窑立鼠水盂”②,2017年“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展览时则名为“南宋龙泉窑青瓷兔形水丞”,随后在2019年出版的展览图录中,又称为“元龙泉窑青釉塑贴兔纹水丞”③。本文拟对这种青瓷文具的名称与年代作一讨论。

水注,贮水以供研墨之用,又称砚滴、水滴、滴子。《说文解字注》称:“滴,水注也。”《西京杂记》卷六载:“晋灵公冢甚瑰壮……其余器物皆朽烂不可别,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盛书滴。”④《饮流斋说瓷》云:“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旧矣。”⑤作为文具的砚滴,通常上部有进水口,前部有滴水孔,置水于器中,使用时,水从滴水孔滴于砚面。而进水与出水共用顶部器口者,一般称为水丞。宋人林洪《文房图赞》将其列为十八学士之一,称“水中丞”⑥,清人寂园叟在《匋雅》中则说“水丞,谓之水滴,又谓之蟾注”⑦。三国西晋时期有青瓷蟾形、蟾纹、龟形、兔形、兔纹、圆形水丞等,一般腹部较鼓,口部稍大,使用时,用小勺舀水注于砚面。而口部较小的一类水丞,进水口插有一根管子,使用时先用手指堵住管子上端的小孔,利用负压吸住管内的水,将管子挪至砚的上方再松开手指,管内的水即注入砚内。水丞的形体一般都较矮,便于盛水和取水。龙泉窑的这种文具,正确的名称应为水丞。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文房用具的造型多较为简单,以精致、素雅的美感取胜,如正木美术馆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洗(图3)、印第安纳波利斯美术馆收藏的乌泥窑青瓷水丞(图4),造型都较简单。元代龙泉窑的文房用具造型丰富,其中的砚滴,造型小巧而多样,有舟形(图5)、人形(图6)、牛形(图7)、鱼形(图8)、牧童骑牛形(图9)等,动物造型尤其多。水丞上的立兽装饰也是元代龙泉窑文房用具的一大时代特色。从器物的釉色来看,南宋龙泉窑已有光泽柔和的粉青釉和色泽较深的梅子青釉,以粉青为主,整体秀气而润泽。元代龙泉窑的釉色则以梅子青为主,釉质浑厚圆润,福建博物院与缙云县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青瓷水丞,均属于元代流行的梅子青釉。故这两件水丞显然是元代龙泉窑的制品。

从动物造型来看,水丞边上的立兽明显与松鼠的形象不符。松鼠的头部较小,前肢比后肢短,最显著的特点是尾长、毛多而蓬松,尾巴的长度往往超过身体长度,因此工匠在表现松鼠题材时,一般都会突出其毛茸茸的长尾巴。清代瓷器上松鼠纹饰的题材较为常见,通常与葡萄纹组合,象征着“多子多福”“富贵长寿”,有青花、粉彩等品种。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光绪青花松鼠葡萄纹碗⑧(图10),外壁葡萄枝叶繁茂,果实累累,穿跃其间的松鼠都有硕大的尾部,其长度大多与躯干等同。而老鼠虽然在现代口碑不佳,但在古代也有美好的象征意义,他排在十二生肖第一位,称“子鼠”,头较小,耳圆,四肢细弱,后足较短,细长的尾巴拖于身后,长度一般短于或等于体长,灵动活泼,机警敏捷,又有很强的繁殖力和生命力,被人们视作一种“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动物,也常用于装饰器物。因而,从动物形象来看,龙泉窑水丞上的立兽绝非具有硕大尾巴的松鼠,亦不是拥有细长尾巴的老鼠。

将此立兽称为兔的,一般是将兔与水丞结合起来考虑,认为是“玉兔捣药”场景,水丞正是用于捣药的“臼”。玉兔捣药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之一,《太平御览》引《乐府诗》曰:“采取神药山之端,白兔捣成虾蟆丸。”⑨晋人傅玄的《拟天问》云:“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祥。”⑩显然,玉兔是月亮的代表,玉兔捣药则代表“长寿吉祥”的美好祈愿。玉兔捣药的纹饰自汉代以来便成为常见的装饰题材,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中大量出现,兔子一般为站立状,长耳竖起,譬如:河南郑州出土的画像砖,一只立兔持杵棒正在捣药,陕西绥德王得元画像墓的门楣和西壁左右立柱上均有玉兔捣药画像(图11),山东滕州马王村出土的画像石上亦有玉兔捣药(图12),而山东嘉祥洪山村出土的画像石上则有两组玉兔捣药,一组是一只兔子,另一组则是两只兔子各持一杵捣药(图13)。《太平御览》引东汉张衡的《灵宪》云:“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可见,玉兔所捣为长生不死之药,而画面中一同出现的蟾蜍则是嫦娥的化身,都代表着月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月宫图像以桂树、捣药玉兔和蟾蜍为主,至唐代,月宫图像多将桂树、嫦娥、玉兔、蟾蜍并列,将嫦娥奔月的过程表现了出来,尤以铜镜上的月宫题材最为突出。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和西安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唐代铜镜(图14、图15),其纹饰皆为月宫场景,中央为一棵枝繁叶茂的桂树,树干中部隆起为镜纽,树的两侧分别为起舞的嫦娥与正在捣药的玉兔,而蟾蜍则根据画面的布局或在左侧或在后侧,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另一件唐代菱花形镜(图16),仍以月宫场景为题材,不过中心为龟形纽,桂树、嫦娥、捣药玉兔、蟾蜍及云纹等则分布于纽的四周,这些画面中玉兔捣药的长杵皆是不可缺少的。唐以后,月宫图像依然流行,画面虽有所变化,但玉兔捣药的形象依然如故。如湖南贵阳刘家岭北宋壁画墓中月宫图仅在桂树下有捣药的玉兔,福建松溪一座元墓壁画上的月相图则有桂树、嫦娥以及正在捣药的玉兔(图17),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代圆形墨上(图18),画面简化为桂树与持长杵捣药的玉兔,以此来代表月亮。总之,兔的各种造型中,凡是以后腿站立的,皆作捣药状,长耳、长杵为醒目的标志。可见,捣药的玉兔形象与龙泉窑青瓷水丞的立兽造型截然有别,故将这种立兽称为“兔”是错误的。

那么,此立兽到底是何种动物呢?综合来看,应为熊。从外形来看,熊身体粗壮,头圆,吻部短而尖,耳、眼均小,尾短,四肢强健有力(图19)。熊常被人们用作瓷器上的装饰,较早的实物如东汉越窑黑釉熊形燈(图20),熊的额上铭有“大吉羊”三字,羊通“祥”,表明熊是一种吉祥动物。熊的造型在东汉比较常见,浙江上虞等地出土的东汉陶瓷堵波和五管瓶上的熊,通常为坐姿,前爪持物作啃咬进食状,可爱有趣。如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东汉越窑青瓷五管瓶上的熊(图21),前爪合于胸前,面部刻画简单却很传神。三国西晋时期,越窑青瓷中熊的造型与东汉瓷器上的熊有所不同,常作静坐或托物状。将整件器物做成熊形的比较少见,大多为青瓷器的局部,例如:青瓷灯的灯柱往往为熊形,南京出土的一件越窑青瓷灯就如此(图22),熊坐于灯盘中,头顶灯盏。有一些青瓷器的足和堆塑罐上佛寺的柱子也做成熊形,如江苏宜兴周处墓出土的西晋越窑青瓷熏炉(图23),炉身与承盘下均有三个熊形足承托,熊呈坐姿,低头拱肩,似在使劲承托。此期的青瓷砚的三足也多做成熊形。这说明熊不仅寓意吉祥,而且是力量的象征。

元代龙泉窑青瓷水丞上的立兽,耳小,短尾上翘,站立的姿态充满了顽皮的趣味,与憨态可掬的熊的形象正相吻合,他的前腿作抱水丞状,以防水丞倾侧,反映的是熊的力量的寓意。古代浙江的山区和半山区广泛分布有黑熊,这种动物平时动作缓慢,时常以后腿站立和直立行走,由于杂食性,所以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至今在浙南、浙西等地仍有一定的数量,杭州动物园的黑熊就曾是从富阳、淳安、浦江、开化等地捕获的。远古以来,熊便与浙江山区、半山区的居民共处于一个大环境中,为人们所熟悉,并程度不同地融入当地的文化之中。龙泉窑位于浙南山区,那里森林茂密,地形多样,因而成为熊的理想栖息地。元代龙泉窑工匠用熊这种当地常见的祥瑞动物的形象来装饰文房用具,可谓构思奇妙、别具一格,使之在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同时又洋溢着宜人的艺术感。

猜你喜欢
月宫龙泉窑文房
月宫玉兔
文房四宝
《文房之物》
最雅『鼠标垫』,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搁欣赏
文房雅趣话砚滴
月宫折桂的女子——写给西楼的《穿越白》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月宫”10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