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婉可人 紫韵传情
——论紫砂壶《心经西施》的陶刻文化和佛教渊源

2022-10-19 03:26许卫国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9期
关键词:心经紫砂陶陶刻

许卫国

紫砂对于我们广大的茶友来说,非常的具有神秘感和诱惑力。紫砂泥料与众不同的材质和独一无二的产地,让我们只有在宜兴才能够领略到正宗的紫砂魅力,在江南山水的孕育和滋养之下,紫砂原矿之中富含有石英、云母和铁质等等微量元素,尤其是在经过1180℃左右的高温烧制以后,形成了双重的透气孔,可以在泡茶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发挥出茶叶的原始滋味。在经过了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工艺的实践之后,宜兴的紫砂艺人们把千锤百炼的紫砂化为绕指柔,同时以陶刻、彩绘等等形式装饰,使其更加的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艺术气息。

这件紫砂陶刻艺术作品《心经西施壶》采用了蟹壳青的泥料,使其散发出一种非同一般的质感,特别是当我们上手把玩的时候,可以更为明确地感受到泥料的特质、西施壶的温婉和陶刻艺术的神奇之所在。此壶壶身设计为西施形态,圆融饱满,气韵不凡,在简洁的线条的支撑之下,壶嘴和壶把的设计更是楚楚动人,小巧的壶嘴出水爽利,宛如发髻一般的壶把端握舒适,二者在一张一驰之间,营造出和谐自然的空间形态,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上面的圆珠壶钮更是增添了许多的乐趣。特别是对于我们广大的壶友来说,西施壶是非常常见的器型之一,也是深受壶友们的喜爱,如何让传统的西施壶更加地富有创新意义,是广大的紫砂艺术者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紫砂陶刻恰恰可以解决这方面的瓶颈,西施壶的表面尽管是圆形设计,但是很适合进行一些陶刻的装饰,特别是通刻的布置。刻刀所过之处,在紫砂独有的肌理和深浅不一的刻刀痕迹之下,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和不拘一格的创作理念。这件紫砂陶刻艺术作品《心经西施壶》就是通过心经的镌刻,来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以紫砂为载体的艺术创作,紫砂和佛教本来就有着先天的密切联系,心经陶刻的内容在紫砂壶上面也屡见不鲜,但是形式、字体各不相同,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大相径庭,带给我们的感受也各不相同。这样的紫砂器,实用又具有艺术气质,在茶水的冲淋之下,散发出更加吸引我们注意的迷人魅力,是真正可以陪伴我们左右的艺术精品和把玩雅器。

西施款作为紫砂器型之中非常重要的类型,除了简约大气、实用美观等等特点之外,其中还有着非常令人感慨的传奇故事。在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之中,范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带着西施泛舟于西湖之上,远离朝堂之争,他们来到了宜兴,立刻就被这里秀丽的风景和淳朴善良的人们所吸引,于是亲自实践改良陶土的烧制工艺,范蠡终于成为了“朱陶公”,他们二人的雕塑也被耸立于丁蜀大地之上,为了纪念西施的清丽秀姿和美好品德,人们以她的名字命名这款壶形。心经,由于其比较的短小,只有260字,却是佛教义理的集大成者,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在佛教受众之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喜爱,所以在许多的书法、装饰等等题材之中都可以看到,也能够阐释紫砂和江南佛国宜兴的不解之缘,用心经和饮茶的结合,化解我们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疑惑。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心经西施》,一方面采用了紫砂泥料比较珍贵的蟹壳青,呈现出的色泽和西施壶形非常的匹配,更加能够凸显出西施嫣然一笑的风采;另一方面,心经的陶刻让我们在饮茶的时候,不经意之间就会产生思考和顿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

结语

当紫砂和佛教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们国家以来,形成了包罗万象的文化理念,江南宜兴在历史上盛行佛教,僧人也常有善于制作紫砂者,于是紫砂和佛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谱写出了完美的和谐乐章。

猜你喜欢
心经紫砂陶陶刻
紫砂陶刻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
吴镇草书《心经》艺术风格探微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紫砂陶的艺术之我见
浅析宜兴紫砂陶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
浅谈紫砂陶刻
论紫砂陶产品的造型设计与创新
解析八大山人的书法《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