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专利分类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研究*

2022-10-19 12:48吴福象
情报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杀手锏卡脖子核心技术

徐 霞 吴福象, 王 兵

(1.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南京 210093;2.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南京 210093)

0 引 言

后全球疫情时代,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威胁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制约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发展瓶颈。虽然中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是在众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然存在严重的研发空白、技术缺失、过度依赖等问题。2018年国家工信部对上百种关键基础材料进行调研发现,其中50%以上依赖进口,1/3的材料国内根本无法生产,90%以上的高档装备仪器,高档数控机床,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为此,我国坚定了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决心,并指出“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自然地,如何有效识别关键核心技术成为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首要问题。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90%以上的技术信息都记录在其专利文献中,因此专利和专利文献已经成为技术识别和分析的重要对象和数据来源之一。然而,专利作为技术的重要产出形式,具有体量大、种类多、质量参差不齐等特点。以中国为例,截至2019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高达140万件,连续9年保持世界第一,其中发明专利却不到总量的1/3,有效专利许可率为5.5%,产业化率为32.9%,国内专利中存在大量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专利泡沫”[1]。因此,基于专利数据库撇去“专利泡沫”,准确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并进一步筛选“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对识别领域重点,合理配置创新资源,破解国外技术锁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回顾

1.1 “国家关键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概念研究

“国家关键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分类体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国家关键技术”的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战略重心由军事对抗向发展关键技术转变的背景下提出的。1992年我国“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在其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将国家关键技术定义为:“对振兴我国产业,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证国家强盛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2]。周永春等将国家关键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概括为:战略性和先导性[2-3]。其中,战略性体现在国家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和应用对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能力跃迁的重要性方面;先导性体现在国家关键技术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方面。

“关键核心技术”的概念则是在2018年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实行全面制裁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为提升“国家关键技术”在全球竞争中的控制权而提出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关键核心技术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仲伟俊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发展必须拥有且被全球极少数企业垄断,具有稳定性、可靠性、不可替代性的成熟高价值技术[4];余维新等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是在技术上有先进性,能制约众多其他技术突破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对产业和国家产生重大社会效应的技术类别[5];韩凤芹等认为关键核心技术一般指控制着同行业技术制高点的技术体系,具有不可替代、不易掌握、难以超越的关键核心作用[6];王海军指出关键核心技术具有产业链前端基础性研究、价值链高端前沿性研究、生态链战略引领性研究的属性[7];余江等认为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高投入和长周期、知识复杂性和嵌入性、核心系统与核心部件市场寡头垄断、核心技术突破的商用生态依赖性等特征[8]。不同学者虽对关键核心技术概念表述不一致,但基本包含意义重大、应用范围广、效益性显著、科学先进、研发风险大、知识复杂、周期长、高垄断性、高价值等特征。

从包含关系上看,“关键核心技术”是“国家关键技术”的组成部分,不仅具备“国家关键技术”基本要点,而且是在“国家关键技术”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技术门类。基于此,本文着重从“关键”与“核心”的角度界定“关键核心技术”。本文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是指,在对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影响的关键技术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技术门类。其特点包含:①战略性和先导性。关键核心技术属于国家关键技术领域,它不是纯技术的概念,是从国家目标视角提出的,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独立与安全、国际竞争的先进前沿技术。②高价值性。关键核心技术对基础研究要求高,所需知识的复杂度和难度均远超一般技术,一旦攻破,还能产生创新连锁反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具有极高的价值。③垄断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复杂性,决定了其难以被模仿,因此,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产品、企业或国家具有天然的垄断性。

1.2 “卡脖子”与“杀手锏”技术概念研究

现有研究大多认同“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本身都是关键核心技术[9-10]。具体而言,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的“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问题可以从竞争地位、技术水平、国际关系、国家安全等视角去理解。肖广岭从竞争地位角度将“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分别概括为“人有我无,人强我弱”的技术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11]。陈劲等基于技术水平的视角指出,“卡脖子”技术是指长期与其他国家有较大技术差距,且差距在短期内很难被缩小的关键核心技术[9]。白暴力等基于国际关系视角指出,当国际关系恶化、国际技术贸易受阻时,本国无法自主供给导致产业链与创新链断裂的关键核心技术就成为“卡脖子”技术,相反,一旦本国停止向其他国家提供技术,可能会导致其他国产业链与创新链断裂的技术就成为“杀手锏”技术[12]。汤志伟从国家经济安全性角度,将“卡脖子”技术定义为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关键保障作用的技术[10];陈光从国家产业链安全性视角指出,“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一般指嵌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技术,具备高度的复杂性和产业垄断性,关系到整个产业链是否能够安全稳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自主可控[13]。

从综合视角来看,无论是“卡脖子”技术还是“杀手锏”技术,首先都是国家关键核心技术,具有战略布局重要、技术复杂度高、难以替代、对维系产业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核心位置等多重特征。但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杀手锏”技术是具有明显技术领先优势的技术,而“卡脖子”技术则是具有明显技术差距的技术。其中,具有明显技术领先优势暗含了自主可控、产业链安全和垄断优势等特征,具有明显技术差距自然也意味着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安全性和稳定性存在风险、处于被垄断地位。

1.3 核心技术识别研究

关于核心技术识别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专家分析法为主的定性研究、以统计分析或网络分析为主的定量研究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三个方面。其中,基于专利信息的核心技术识别研究更多侧重于定量分析,部分学者通过同族专利数、专利权利要求数、法律状态等一项或多项专利外部特征指标识别核心技术[14-15];部分学者基于引证引文[16]、专利分类号[17-20]等构建专利关系网络,通过网络分析法识别其中的核心技术。许学国等认为专利被引分析存在引证滞后问题,专家分析法存在客观性不足问题,关键词分析存在内容分析偏差问题,而运用专利分类号进行专利挖掘是现阶段较为理想的分析方法[17]。张杰采用K-核分析法,挖掘专利共现网络的深层次结构关系,根据专利共现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代码,识别关键技术领域中的核心技术[20]。Park等运用国际专利分类号共现网络确定技术的核心性与中介性[22]。李瑞茜基于IPC共现构建了技术知识流网络,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中心度、结构洞和中间人分析方法,识别了核心技术、新兴技术和中介技术[3]。

1.4 “卡脖子”与“杀手锏”技术识别研究

针对性地识别“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的研究并不多见,仅有的研究也多侧重于分析“卡脖子”技术。比如,陈劲等从方法论层面提出“卡脖子”技术识别框架[9]。汤志伟等采用专家调查法定性识别“卡脖子”技术[10]。唐恒和董坤等从专利数量和质量维度定量识别了潜在“卡脖子”技术[21-22]。为弥补定性或定量研究的不足,张治河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专家拟定的关键核心技术清单中定量甄选出存在“卡脖子”问题的技术[23]。

上述研究成果对本文具有借鉴意义,但仍然存在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从研究议题上看,“关键核心技术”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被众多学者关注,但目前多数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侧重于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从理论层面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路径进行初步探索[4-9]。鲜有的定量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的文献也仅简单对专利进行筛选,如将有效授权的发明专利规模作为关键技术创新的代理变量进行实证分析[24]。为此,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从研究深度来看,虽然现有定性研究和国家发展规划已经指明了我国关键技术领域,但对关键技术领域中具体的核心技术环节和“卡脖子”技术节点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明晰。此外,目前采用IPC共现网络的方法进行核心技术识别的研究多基于小类层面(IPC4位码),少有文献进一步细化到大组层面(IPC 7位码)。而且,对“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前者,缺乏对“杀手锏”技术的识别,也鲜有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国际技术竞争力的角度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筛选。

从研究方法来看,首先,单纯采用专利被引和共现网络识别核心技术的方法均各有不足,缺乏采用专利被引频次与共现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国家关键领域内的核心技术门类。其次,基于某一细分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的文献在专利检索上往往采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这种检索方法的明显不足和难点在于,由于同种技术往往存在的多种语言表述方式,研究者难以穷尽其关键词,难免导致检索遗漏的和偏差。最后,从技术差距角度识别“卡脖子”技术的相关定量研究,在数量和质量指标的选择和测度上尚处于探索和持续改进阶段。现有研究多选取专利总数、专利数量均值或基于均值计算的专利比较优势等指标测度专利数量上的国际竞争力[21-22]。然而,目前度量专利质量的指标主要有“权利要求数”“向前引用”“专利更新信息”“专利族规模”“异议和诉讼信息”“专利有效性”等,但这些单一指标往往只能反映专利质量的一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25]。

因此,本文深入剖析了关键核心技术的概念内涵,并在中国着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将国家关键技术领域中的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并巧妙地结合2021年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与国际专利分类参照关系表》构建国际专利分类号(IPC)检索式,采用专利被引频次与共现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国家关键领域内的核心技术大组。然后,紧扣“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的本质特征,在数量指标上,摒弃简单直接计算专利总量的方式,侧重于从市场占有率角度测度专利数量的国际水平;在质量指标上,采用IncoPat专利分析模块中的“合享价值度”作为专利质量的综合指标,该指标依托专利价值模型融合了技术稳定性、技术先进性、保护范围等20多个子技术指标,是专利质量评估中的重要综合指标,同时放弃从均值角度测度专利质量,聚焦于各领域内的高质量领头专利的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在已经选出的我国关键核心技术范围内,从国际技术竞争力角度梳理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潜在“卡脖子”技术和潜在“杀手锏”技术清单。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的基本框架

本文构建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研究主要包括关键核心技术识别与“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筛选两个阶段。首先,基于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erwent Innovation Index,DII),从国家关键技术领域中识别关键核心技术;然后,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数量和质量指标,进而筛选潜在“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框架图

2.2 国家关键技术领域选择

国家关键技术的“关键”重在战略性和先导性,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需集中国家优势力量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与我国国家关键技术核心的特征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另外,郭卫东从技术重要性、技术带动性、技术需求三个主要方面选出28项国家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领域[3]。因此本文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郭卫东通过技术预见筛选的国家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整合,选择如下29个国家关键技术领域,见表1。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郭卫东(2013)《技术预见理论和方法及关键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和《2021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与国际专利分类参照关系表》整理。

2.3 关键核心技术识别

本部分采用专利被引频次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识别各领域内关键核心技术的框架。

a.数据收集。参照2021年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与国际专利分类参照关系表》构建国家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专利分类号(IPC)(IPC分类号由部、大类、小类、大组、小组5个部分组成,如G06F-017/15,其中G为部、G06为大类、G06F为小类、G06F-017为大组、G06F-017/15为小组)检索式;考虑到关键核心技术的长周期性特点,将检索时间定为近十年(2010年1月1日—2021年7月15日);同时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关键核心技术均需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本文将检索范围定为该数据库中所有国家,以探寻全球专利关联关系。

b.数据处理。考虑到各领域内的专利数据总量过于庞大,其中关键核心技术所占比重极其微小,本文按照专利被引频次进行初步筛选,提取各领域内前10 000条高被引专利题录信息,并将这些专利题录信息中的IPC信息提取出来。根据IPC之间共现关系可以构建专利分类号共现网路。共现频次越高表明该技术应用领域越广,为此仅保留共现频次排名前100的专利数据,以此形成100×100的共现矩阵,并在Ucinet分析软件中绘制IPC共现网络。

c.技术识别。参考张鹏等[26]、吴颖文等[27]的方法对此共现网络进行K-核分析。K-核分析可以用来分析网络中某些关系特别紧密的节点构成的次级团体,即K-核子网络[28]。因此,IPC分类号共现网络中,K值越大的子网络中的IPC分类号的共现频次越高,越有可能成为关键核心技术所在的子网络。

提取的K值最大的K核子网络,通过中心性分析进一步识别关键核心技术。本文采用Freeman提出的用于衡量网络中心性的点度中心度指标[29]。专利共现加权网络的点度中心度既考虑了技术领域的共现伙伴数量,又考虑了与共现伙伴的联系紧密程度,共现伙伴最多且共现关系最强的一类分类号所对应的技术类别对其他技术的发展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影响力,是最基础、最关键的技术,应当属于该技术领域内的核心技术门类。因此,通过中心性分析得到各IPC 7位码的点度中心度及排名情况后,将各关键领域点度中心度排名前10的IPC分类号对应的技术类别视之为该关键领域的十大核心技术,由此作为本文选出国家关键核心技术。

2.4 “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筛选

进一步,本部分将从国际技术竞争力角度对识别出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筛选。具体步骤如下:

第1步,数据收集。每项专利的第一个分类号被称为主分类号,是该专利最接近的技术领域。因此本部分按识别出的关键核心技术大组(IPC 7位码)为主分类号在IncoPat专利数据库进行逐一检索,检索时间为2022年1月23日,获取截至检索时间的各国全部专利作为数据源。

第2步,指标选取。

本文选用市场占有率之差测度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数量的国际水平:

WI,中国=RI,中国-RI,TOP2

(1)

MI,中国=RI,中国-RI,TOP1

(2)

参考董坤等[22]和栾春娟等[31]的研究,选用专利有效性和合享价值度作为专利价值的度量指标。“合享价值度”将专利按其质量分为1~10分,分数越高则专利价值越高。因此,本文将各IPC分类号下合享价值度8~10分的有效专利认定为该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高质量专利,基于此,提出测度专利质量国际水平的指标:

(3)

(4)

其中,NI,中国、NI,TOP1、NI,TOP2分别表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内主IPC分类号为I的技术中,中国和专利数位于全球第一、第二的国家拥有的高质量专利总数。当NI,中国>NI,TOP2时,该IPC分类号对应的关键核心技术的质量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LI,中国>0),LI,中国越大,领先程度越大;当NI,TOP1>NI,中国时,该IPC分类号对应的关键核心技术的质量水平在全球处于落后地位(CI,中国<0),CI,中国越小,质量水平的国际差距越大。

第3步,技术分类。如果某一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在专利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国际差距,说明主体在该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落后于其他竞争主体,则将该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为潜在“卡脖子”技术;相反,如果主体的某一关键核心技术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技术优势,说明该主体在该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则将该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为潜在“杀手锏”技术。

3 实证研究

3.1 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识别

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世界主要国家均把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作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重点和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因此,以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领域为案例,识别其中关键核心技术,探讨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对防范和破解“卡脖子”风险,有针对性地锻造“杀手锏”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上文提出的方法,在德温特数据库中共检索出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领域2 664 231件专利,根据专利被引频次筛选前10 000条高被引专利题录信息,提取IPC(7位码)构建共现矩阵,再次提取共线频次100以上的IPC(7位码),绘制共现网络,并对其进行K核分析,提取其中K值最大的子网络,如图2所示。

图2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领域K核子网络图

利用Ucinet分析软件生成的IPC共现网络K-核子网络图中每一个节点对应一个IPC 7位码,代表一种技术类别,节点大小代表度中心性,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IPC之间发生共现,连线的粗细代表技术之间共现的强度。

进一步在上述K核子网络中进行中心性分析,取中心度排名前10位的IPC 7位码的技术领域作为本文识别出的关键核心技术大组,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数据处理(G06F)、无线通讯网络(H04W)两小类,具体而言包括,数据处理中的用于专用型数字计算设备和方法(G06F-017)、通用型数字计算设备(G06F-015)、数据传输中的输入输出装置(G06F-003)、程序控制装置(G06F-009)以及安全装置(G06F-021);无线通讯网络相关的技术和设备(H04W-004、H04W-088);除此之外,也涉及数据交换网络(H04L-012)、电话通讯的分局设备(H04M-001)和数据传输技术中的无线电传输系统(H04B-007)。

表2 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识别

为进一步验证识别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对上述识别出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特征分析。选取Incopat数据库中的技术先进性和合享价值度指标分别测度战略性和先导性、高价值性特征。统计以各IPC 7位码为主分类号的专利中先进性和合享价值度8分以上的专利占比来评估该IPC 7位码对应的技术领域总体的先进性和价值水平。同时,借鉴产业经济学中行业集中度(CR4)的思想,采用全球专利规模最大的前4位国家的专利总量占整个全球市场的份额测度技术领域的垄断性水平。参考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判断各技术领域的垄断程度,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发现,本文识别出IPC 7位码对应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60%左右的专利先进性水平和价值度高达8分以上,一定程度上印证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和先导性、高价值度的特征。同时,各领域的垄断性指数(CR4)均大于75%,属于极高寡占型市场类型[30],印证了关键核心技术垄断性的特点。综上所述,本文识别出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总体上满足战略性和先导性、垄断性、高价值的特点,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表3 关键核心技术的特征分析

3.2 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潜在“杀手锏”和“卡脖子”技术筛选

基于已识别出的IPC 7位码,根据上文“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筛选方法,可得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中潜在“杀手锏”和“卡脖子”技术的IPC 7位码,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潜在 “卡脖子”和“杀手锏”关键核心技术

由表4可以发现,总体而言,中国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研发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仅在专门适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设备(H04W-088)和数据交换网络(H04L-012)两个技术大组上占据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优势,而且领先程度较小。相比而言,美国在多个技术大组占据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优势,且大多数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具体而言,中国在通用数据处理设备(G06F-015)、无线电传输系统(H04B-007)、程序控制装置(G06F-009)三个技术大组存在严重的潜在“卡脖子”风险,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高质量专利的占比均远远落后于美国;此外,在专用型数字计算设备和方法(G06F-017)领域,虽然市场占有率上的差距并不明显,但高质量专利的占比太少,专利质量有待提高;另外,在数据输入和输出装置(G06F-003)、计算机其部件、程序或数据的安全装置(G06F-021)、电话通讯的分局设备(H04M-001)三个技术大组,中国与占据国际领先地位的美国相比,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但也面临着一定的潜在“卡脖子”风险。

4 结 论

本文通过辨析“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杀手锏”技术的概念和特征,构建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识别方法和“卡脖子”与“杀手锏”技术的筛选原则,并选取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领域为例,采用2010—2021年全球主要国家专利数据,构建IPC共现网络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了其前十大关键核心技术,并进一步从中筛选出潜在“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研究结论如下:

a.“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是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战略影响的关键技术领域中,对其他技术或产业具有突出贡献或较强制约的,处于核心地位的技术门类。具有战略性和先导性、高价值型和垄断性的特点。

b.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领域中的前十大关键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数据处理(G06F)领域,主要包括专用型和通用型数字计算设备和方法、数据传输中的输入输出装置、程序控制装置以及安全装置(G06F-021、G06F-017、G06F-015、G06F-003、G06F-009、G06F-021)。其次,涉及无线通讯网络相关的技术和设备(H04W-004、H04W-088),数据交换网络(H04L-012)、电话通讯的分局设备(H04M-001)和数据传输技术中的无线电传输系统(H04B-007)。

c.在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领域中,H04W-088和H04L-012是中国具有数量和质量双重优势的技术大组,可以作为本国潜在的“杀手锏”技术,但从其领先程度上看,成为真正的“杀手锏”技术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然而,前十大关键核心技术大组中有7项存在潜在“卡脖子”风险。具体而言,中国在通用数据处理设备(G06F-015)、无线电传输系统(H04B-007)、程序控制装置(G06F-009)三个技术大组存在严重的潜在“卡脖子”风险,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高质量专利的占比均远远落后于美国;此外,在专用型数字计算设备和方法(G06F-017)领域,虽然市场占有率上的差距并不明显,但高质量专利的占比太少,专利质量有待提高;另外,在数据输入和输出装置(G06F-003)、计算机其部件、程序或数据的安全装置(G06F-021)、电话通讯的分局设备(H04M-001)三个技术大组,中国与占据国际领先地位的美国相比,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但也面临着一定的潜在“卡脖子”风险。

本文识别和筛选的结果均与实际状况较吻合,表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当然,本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筛选出的潜在“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与真正的“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区别,真正的“卡脖子”技术是那部分受到国外技术封锁的潜在“卡脖子”技术,真正的“杀手锏”技术是本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国际话语权的技术。只有将国际关系和潜在“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确定“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本文仅从技术识别层面筛选了国家潜在“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关于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和路径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这也是本文未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杀手锏卡脖子核心技术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种植业转型升级——聚焦《“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逆境增长40%!国际动保巨头礼蓝2022年为撬动中国水产市场都有哪些杀手锏?
本期导读
种子科技:打赢种业翻身仗 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全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暨农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会在黄冈召开
卡脖子与保鲜问题
征收高出口税:中美经济战出奇制胜的“杀手锏”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行动神经元
核心技术,造船强国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