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职人员腐败犯罪行为的区域特征

2022-10-19 13:55杨学志王康庆罗坤
人类工效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职人员腐败犯罪

杨学志,王康庆,罗坤

(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司法部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1;2.中国政法大学 刑事司法学院犯罪学研究所,北京 100088;3.赣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研究会,江西 赣州 341000)

1 引言

基层腐败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群众利益带来巨大的隐患、风险和威胁。中国基层公职人员的腐败问题较为严重,影响深远,已引起国内外实务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有关腐败的研究主要侧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剖析腐败的成因。从不同视角形成的不同分析路径,对基层公职人员的腐败犯罪问题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对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既往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主要从逻辑演绎路径进行推理,且实证研究较少,虽其研究中辅助以基层腐败的少些案例,但是这些个案代表性有待商榷;二是缺乏一个整合的视角,研究中所使用的理论过于零散,缺乏整合,不利于整体分析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探究基层公职人员腐败犯罪行为特征对于我们认识腐败、打击腐败、预防腐败、治理腐败,乃至全面推进国家腐败治理体系和腐败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基层公职腐败人员。筛选条件:(1)基层工作经历:定罪前曾在基层工作,包括村、居委会“两委班子”组成人员和乡镇公职人员。(2)腐败罪:贪污罪、受贿罪和挪用公款罪三种罪名之一及以上。

2.2 方法

2.2.1 结构访谈

首先,研究者对南部地区某监狱在押的全部23名原基层公职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具体步骤,访谈员进入监狱之后,按照本研究的筛选标准逐一选取符合条件的犯罪,与犯人进行直接面对面交谈,并要求受访者描述其对于腐败犯罪的感受以及其对腐败犯罪的归因。随后,研究者将访谈材料整理之后借助 NVivo11 进行编辑、归纳,并运用扎根理论对我国基层公职人员腐败犯罪进行总结 。

2.2.2 问卷调查

采用CPOSS量表对全国60所监狱中的在押原基层公职人员进行便利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每所监狱中只要符合本研究筛选标准的犯人,在自愿参与和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均纳入抽样框。本研究采取了不同的调查方式,包括结构化面谈、集中填写问卷、分散填写问卷等。数据收集时间约为12个月,从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整体而言,回收567名犯人调查问卷,按照问卷筛选标准,剔除掉无效、填写不全、个人信息不全、选项大范围连续一致等问卷后,获得有效样本493例。每位调查者填写时间从70 min至150 min不等。

2.2.3 数据处理

采用顺序探索型的混合设计分析调查数据。首先,对1所监狱的23名因腐败定罪的犯人进行访谈,对访谈结果使用Nvivo11进行质化分析。其次,综合质化研究结果、前人既有研究、相关理论等编制一套测量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模块、分量表模块、主模块、附加模块、主观模块。最后,对中国10个省40个城市的60所监狱中的687名罪犯进行了调查,对493例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对基层公职人员腐败犯罪进行犯罪地理画像,分析基层公职人员腐败犯罪发生的热点区域。

3 结果

3.1 质化研究结果

在我国南方一所监狱针对判有腐败罪名的原公职人员展开访谈,访谈的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样本信息

对访谈结果,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过程,结果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及其参考节点

3.2 量化研究结果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被调查者平均年龄约为52岁,最低年龄和最高年龄分别为29岁和76岁。因为诉讼时间较长,加上侦查破案时间,调查样本中的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平均年龄应在40岁-50岁之间。在涉案人数方面,最少1人,最多53人,平均约3人,中位数是2人,涉案1人的有效百分比是45.7%,涉案2人的有效百分比是16.1%,涉案3人的有效百分比是15.3%,累积百分比是77%,由此可见,基层公职人员腐败涉案人员大多数是3人及以下的小团伙。在被捕前职务方面,共涉及到147个不同的职务类别,经统计,最多的是村主任,有效占比17.3%,其次是村书记,有效占比16.9%,再次是社区居委会主任,有效占比3.6%,还有副镇长,有效占比2.9%,镇党委书记,有效占比2.2%,剩下的还有社区居委会主任、村会计、村委委员、镇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等。从纵向看,似乎村(居)干部要比乡镇干部问题更严重一些,从横向上看,似乎农村地区干部比城镇地区干部问题更为严重,而且无论是乡镇还是村(居)干部,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领导的问题更为严重。

基层公职人员腐败犯罪行为区域类型明显。根据前期调研情况,将基层公职人员腐败犯罪的主要发案所处区域位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划分出13类,如图1所示。

图1 基层公职人员腐败犯罪行为区域分类

资料来源:根据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制作,2020年。

图1表明,基层公职人员腐败犯罪在普通农村最高,其次市城乡结合部和市区,民企集中地区及边境地区最少。

在前期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基层公职人员的腐败犯罪发生的区域具有较为集中的趋势,被访谈对象在谈及犯罪原因过程中,描述“当地处于城乡发展结合部”等内容,不少的访谈对象在访谈中描述当地处于“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这包括矿产、油田、林业、牧业等。

4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基层公职人员腐败犯罪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腐败犯罪涉及的主要是经济类型的犯罪问题,根据罗伯特?艾格纽一般紧张理论的观点,特定类型的压力导致特定类型的犯罪。基层公职人员的经济类型的犯罪问题与其所处区域的经济压力具有重要联系,而不同区域的经济压力导致不同的程度的腐败犯罪行为的发生,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区域展开分析。

4.1 城区发展方向上的城乡结合部

由于我国的普通农村和普通城区的面积最大,二者对实践的指导和预警意义并不大,除二者之外,我们可以发现,城区发展方向的城乡结合部较其它类型较多,甚至超过面积更大的普通城区,由此可见城区发展方向上的城乡结合部的基层公职人员腐败犯罪问题最为严重和突出,根据笔者的观察,主要的原因是:1.城区发展方向上的城乡结合部在短期内有大量的资金项目投入,这对原本属于农村地区的公职人员产生巨大的经济诱惑,2.各种基础设施等建设而带来的征地拆迁引发土地价格骤增,利益冲突和权力寻租更易发生,3.城乡多元价值文化的冲突导致整体区域处于失范状态,矛盾问题纠纷频发,从而致使基层公职人员工作强度大、任务紧,在工资薪酬待遇等没能及时跟进的状态下产生心理失衡。因而城区发展方向上的城乡结合部的公职人员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负面情绪,该区域的腐败犯罪也呈现明显的聚集状态。

4.2 山区或半山区

山区或半山区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主要的原因是,随着近年我国扶贫工作和对于环境生态的重视和保护,大量的项目资金投入的山区或半山区,这对于原本当地经济欠发达的基层公职人员而言,无疑不断增加了腐败的诱惑力,对于熟人社会的当地人而言,也无疑感受到权力寻租和利益交换的巨大收益,而在山区或半山区的各方面的配套和管理机制不能及时跟进的背景下,基层公职人员的腐败压力不断增加,因此大量腐败行为随之发生。

4.3 自然资源丰富地区

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基层腐败问题也相当严重,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地区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往往是巨大的,而这样区域的相关开采和使用的权力往往与当地基层公职人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获取相关项目的开发和使用的权力,所获取的利润是当地其它行业难以比拟的。因此,贿赂当地的基层公职人员,权钱交换,利益均沾,各取所需便是一条当地“发家致富”的捷径,而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基层公职人员便是各方拉拢和腐蚀的焦点。人情压力等压力促使公职人员难以拒绝巨大的经济诱惑,因此,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往往集中分布大量的腐败犯罪。

4.4 城中村地区

城中村的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也与当地复杂人员构成和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城中村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凹地,一方面,本地势力盘根错节,利用熟络关系拉拢基层公职人员,尤其是利用宗族势力或者涉黑涉恶势力攫取当地经济红利。另一方面,城中村往往承载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人员结构复杂,利益交织,文化多元,矛盾纠纷频发,基层公职人员不仅工作量大,还往往直面利益纠葛,因而基层公职人员承担大量精神上、心理上的压力和诱惑,这种压力导致基层公职人员具有一定的负面情绪,从而容易发生腐败犯罪行为。

4.5 移民区

移民区涉及的人员和干部不多,但是腐败问题不少,近年,随着国家扶贫项目的推进、城镇化的加快、环保性项目的落地,出现不同规模的移民区域,这些移民区域不断有国家大量资金项目的注入,基层公职人员骤然出现较大经济支配权力,这对他们本身不仅是诱惑,也是别人重点腐蚀的目标,无论是移入的区域还是移出的区域,都会出现基层公职人员自由裁量处置经济目标的经济机会,人情等压力较为深刻的影响着当地的基层公职人员,因而腐败问题也在移民区域滋生蔓延。

5 建议

5.1 重点关注基层腐败犯罪热点区域

一方面,应当将城区发展方向上的城乡结合部纳入基层腐败预警和预防工作重点内容,及时提高当地基层公职人员的各项待遇水平,面对骤增的基层工作,及时增补当地基层公职人员,并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此外,纪检监察部门应当加大对该区域基层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这不仅能够及时震慑腐败分子,更能够及时避免因基层腐败问题引发该区域的社会矛盾和纠纷,从而避免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在继续推进山区或半山区地带的扶贫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应同时加强对当地基层公职人员的教育和监督,重点跟踪国家的有关项目资金,定期反查,定期走访山区群众及时了解和获取国家有关项目的落地情况,对照检查。此外,要进一步规范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有关管理权限,加强监督和监管,要求对相关开采和开发的有关流程和内容公开透明,接受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监督。

5.2 加强热点区域基层公职人员的教育管理

首先,应不断深化扫黑除恶,打击和震慑基层黑恶势力和宗族势力,强化基层政府权威,其次,对基层公职人员队伍加强教育整顿,强化领导责任,要不断提升城中村的升级改造水平,尽快将城中村彻底城区化,使其从硬件设施到社区文化完全融入城市。最后,上级部门应当加强对移民区域的管理和监督,可以短期性调配其他区域基层干部参与移民工作,一方面可以减轻当地基层公职人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基层腐败的难度和成本,同时纪检监察部门应当及时跟进移民区的工作,倾听和了解移民群众反映的具体情况,增加基层公职人员腐败的风险。

5.3 建立腐败风险大数据预警机制

反腐败的成功在于预防措施,而预防措施的关键在于及时把握趋势,及时发现腐败集中现象。根据腐败地理发展规律,可以检测出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腐败风险,并对其进行预警。从腐败发展规律出发,对腐败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了探索,通过大数据建立包括信息收集系统、评价系统、风险识别系统、预警反馈系统在内的腐败预警机制 。

5.4 发展审计和信息技术

审计和信息技术在某些行业腐败治理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行业领域反腐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审计技术可以最小化或抑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全球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也有助于抑制腐败 。可以借鉴开发反腐信息披露系统。及时披露真实,准确和完整的信息可以提高透明度,并且公众可以访问更多的政府信息。所有这些都是减少腐败的重要先决条件 。开发一些反腐的信息披露系统,如商业诚信管理系统和政府采购诚信管理系统等 。

6 小结

根据基层公职人员犯罪行为学区域特征,拟议重点关注基层腐败犯罪热点区域;加强热点区域基层公职人员的教育管理;建立腐败风险大数据预警机制;发展审计和信息技术等。

猜你喜欢
公职人员腐败犯罪
公园里的犯罪
公职人员进修政策应该向基层倾斜吗?
Televisions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张怀芝减薪有高招
尊崇法治,从国家公职人员做起
环境犯罪的崛起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