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后发生颅内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10-20 04:08高卫丰于广亮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20期
关键词:脑脊液脑组织主动脉

高卫丰,于广亮

(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苏州 215600)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肿瘤疾病之一,该病是由于血管壁的薄弱,在血流的冲击下,向外形成凸起,其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其发生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可夹闭颅内动脉瘤两侧,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再切除肿瘤,最后将两侧断端修剪整齐后缝合,虽然该术式可有效切除肿瘤,但颅脑手术易引起脑外周组织和血脑屏障的损伤,且颅脑手术前后大多数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全身系统功能低下,免疫力下降,易发生颅内细菌感染[1-2]。另外,因脑室是人体防御功能较为薄弱的区域,脑脊液中缺乏补体和免疫球蛋白M,颅脑术后细菌易生长繁殖,导致发生颅内细菌感染[3-4]。临床中采用体外引流联合抗菌药物来治疗颅内细菌感染,但大部分的常规抗菌药物无法通过血脑屏障,且病原菌耐药现象愈发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部分患者术后颅内细菌感染结果较为严重,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术后颅内细菌感染,对降低颅内细菌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5]。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后发生颅内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颅内细菌感染提供有效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的1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颅内肿瘤》[6]中有关颅内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分为颅内细菌感染组38例,颅内未感染组92例。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整;颅内细菌感染患者术后均表现为发热;脑脊液细菌培养发现致病菌;术前无其他部位感染;术前未进行放化疗;均进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等。排除标准:术后发生严重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真菌感染;心、肺功能衰竭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合并其他出血性脑病;合并夹层动脉瘤等。本研究已通过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①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后发生颅内细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后脑脊液漏、术后留置引流管、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等资料数据进行统计。②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后发生颅内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1.2.2检测方法抽取患者术后次日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IL-8水平。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S-W法检验计量资料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后发生颅内细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内细菌感染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术后脑脊液漏占比显著高于颅内未感染组,手术时间≥ 4 h占比及术中出血量、IL-8水平均显著高于颅内未感染组,留置引流管时间显著长于颅内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后发生颅内细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2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术后颅内细菌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将术后颅内细菌感染情况作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 4 h、术后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时间长、IL-8水平较高均是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术后颅内细菌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64.715、6.373、4.773、3.543,均P<0.05),见表2。

表2 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术后颅内细菌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引起脑动脉囊性膨出,但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属于开放性手术,在短时间内破坏了患者血脑屏障,使脑组织直接与外界相通,导致防御能力下降,极易发生病原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术后发热、精神异常、明显头痛,严重者甚至出现癫痫、意识障碍,而长期感染又会影响患者神经功能,还会影响患者术后效果与恢复,导致患者迁延不愈,甚至致残、致死。因此,为预防颅内细菌感染,控制感染进程,应充分了解术后颅内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高危人群,并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防治对策,并在术前预防术后颅内细菌感染,从而降低患者颅内细菌感染风险[7-8]。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时间≥ 4 h、术后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时间长、IL-8水平较高均是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术后颅内细菌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可以反映手术的复杂性,手术时间越长,脑组织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越长,若术中动脉瘤破裂,既会增加夹闭动脉瘤的难度,又会使术中出血量增加[9-10];另外手术过程中临时去除的软组织和颅骨,暴露室内可导致颅内防疫能力下降,且术中脑组织持续低灌注,降低脑组织抵抗力,易发生颅内细菌感染[11-12]。故术前制定科学合理的手术计划,完善术前准备,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视野暴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降低颅内细菌感染的关键所在,且可在术中增加抗生素的使用,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脑脊液漏是颅脑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手术过程中,脑脊液漏均会造成患者的脑脊液以及脑组织中异常成分增高,增加患者局部的炎症反应及内皮损伤;脑脊液漏使脑组织与外界相通,当感染存在于脑脊液漏内,缺乏血脑屏障保护时,病原菌逆行,增加了感染风险,且伴随高热会使颅内压升高,导致颅脑内外压差变大,加重脑脊液漏,形成恶性循环[13-14]。因此当患者存在上述危险因素时应该警惕发生颅内感染的可能,及时追查报告判断是否并发颅内感染,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另外临床用无菌棉球消毒时,不要蘸得太满,以免消毒剂流回颅内;定期监测患者体温,若持续高烧,可进行物理降温处理与遵医嘱用药。

神经外科手术术后多需在腰侧脑室、大池、手术切口区域、硬膜下及硬膜外留置引流管,以引流出脑脊液残余血液,缓解颅内压,但是其属于侵入性操作,且需长期留置并反复冲洗,给病原菌侵入提供了条件,更容易诱发感染[15-16]。因此,引流管需进行妥善的固定和安置,保持固定装置松紧适宜;在进行其他操作时,应确认引流管情况,避免脱出、密切监测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保持引流口清洁,及时提醒医师,尽早拔除引流管。

在进行手术操作后,患者的脑组织处于应激状态,而长时间的应激状态,大脑组织局部会出现炎症反应水平升高,IL-8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介导炎症有关的免疫应答,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较低,易引发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导致IL-8在静脉血中水平上升,当炎症或感染症状减轻时,则迅速下降[17]。故而在临床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对术中的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消毒处理,并用双氧水冲洗手术伤口,减少感染的发生,任何时候都应突出术中无菌的理念;加强术后监护,实时观察患者意识、体温、血压等一般情况,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颅内感染的关键,最大程度降低颅内感染风险。

综上,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术后颅内细菌感染与手术时间≥ 4 h、术后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时间长、IL-8水平较高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干预,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细菌感染的风险。而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对脑动脉瘤术后细菌感染的分布情况、真菌、病毒感染进行分析,后期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脑脊液脑组织主动脉
电针对慢性社交挫败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p11、5-HTR4表达的影响
“鼻水”流不停小心是脑子漏水
脑子也是水做的
主动脉也会长溃疡
不得不防的“健康杀手” ——主动脉夹层
尿激酶对脑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
还原主动脉夹层疾病
关于主动脉夹层的那些事
不同宫内缺氧时程对胎鼠脑组织STAT3表达的影响
高原习服黄牛脑组织不同部位SLC25A6 mRNA绝对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