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高效学数学

2022-10-20 00:41江苏省南通市启秀小学陈若男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教师应数学知识探究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小学 陈若男

以往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只注重课程知识的灌输,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导致学生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这是传统教学中较为常见的弊端,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而教师应当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新课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的有效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对此,在开展基础阶段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考虑到数学的学科特点,为学生的思维“量身定做”相关的发展计划,从而使其树立学习自信。教师也应采用多样化手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和体验,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交流讨论的次数,使其在课堂学习中倍感轻松,主动释放学习活力,融入数学学习,促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建构概念,获得体验途径

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并体验教学活动,发现乐趣从而爱上数学的过程。基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应当尝试降低其抽象性、逻辑性,以此迎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更易进入数学学习,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基于体验心理的建立,学生便能主动参与归纳推理的活动,并乐于沉浸其中,从而能通过观察和思考,建构出数学概念,归纳出数学知识点。同时,教师应在教学环节合理建构数学概念,在课堂讲授中贯彻概念思想,使学生有效建立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通过自主探究在体验中归纳出新的途径和方法,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升与毫升》一课时,要想帮助学生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使得学生在探究容量问题时,思想更具主动性,思维更具活跃性,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是否熟悉?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印象深刻?基于此分析,教师不难发现,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究是首选。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介绍像水桶、鱼缸、水杯这种可以盛液体的器皿叫作容器,教师拿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玻璃杯来盛水,玻璃杯盛水的多少便是容量。教师引导学生依次往杯子里倒水,感知玻璃杯中容量的变化,得到大杯子盛水多,所以容量大,而小杯子盛水少,所以容量小的结论;其次,组织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哪个冷水壶容量大。通过开展实验,学生得出第一个壶能倒五杯水,第二个壶能倒四杯水。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在计量容器的容量时,要用到统一的单位,并组织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引导学生知道水、油的容量。用升作单位时,用字母“L”表示;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可以用毫升作单位,用字母“mL”表示。教师给出容器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填出相应的容量,用升或毫升来表示。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建构数学概念,善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教师利用概念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概念的理解和重组中,获取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从体验中获得知识,并让学生体验到计算过程的乐趣。

二、问题探究,提升体验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的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而学生在接触数学知识,尤其是概念知识时,常出现困惑,从而容易产生学习抵触心理。教师只通过简单的知识点讲授,不能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更不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合理的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收获满满的学习成就感。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选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导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由浅入深地引出课程知识,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充分调动学生对自身形象思维的有效利用,使其能逐渐理解课程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简单的周期》一课时,由于该单元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因而学生对简单周期的规律了解需要通过直接的观察对相关规律进行感知和体会。对此,教师应当设计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使得学生的探究思路更加清晰,从而达到良好的探究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挂彩旗的场景,提出:可以从这幅图片(图1)中观察到哪些数学信息?

图1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得出图中有花盆、彩灯和彩旗,而且都是有规律地进行排列的。其次,教师继续提问:谁能说一说花盆是按照怎样的规律进行排列的?学生亲自数一数,自主探究,得出以3盆花为一组,每组是按照蓝、黄、红的顺序进行排列的,从而得到花盆的组合规律。最后,教师提出问题:按花盆的规律继续进行排列,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引导学生利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进行探究解答,学生通过探究得出19÷3=6(组),还余1(盆),则第19盆花为第七组的第一个颜色,即蓝色。教师再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彩灯和彩旗的排列组合的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周期规律。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情况,用问题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创新有趣的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通过情境诱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兴趣。

三、合作探究,增强体验感受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能促进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令其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以此获取更为深刻的认知印象。因此,教师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前提,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契机,使学生能在自主发展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基于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增强体验感受,更好地发挥团队意识。在课堂讲授环节中,教师应加强合作式的互助探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征,合理安排小组成员,保证小组成员能力互补。通过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掌握学科知识,发挥自身优点,改进自身不足,在体验中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例如,在学习《确定位置》一课时,首先,教师能明确的是这一单元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因而在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时,可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对自身生活经验的充分运用,燃起自主学习的热情,实现高效学习。比如,在进行教学导入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观察班级中座位的排列情况,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位置表示。有的学生说,自己在左边靠窗户的最后一排,有的学生说自己是在从前数的第三排,从左数的第二排。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位置可以用列和行进行表示,从左往右数为列,从前往后数为行,且要先说列,后说行。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用学习的列和行准确地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最后,教师以李红坐在第3列第5行为例,引导学生用数对进行表示即(3,5),在学生理解位置表示的基础上,组织小组竞赛,用具体位置引导小组用数对表示,也可以说出具体位置的数对。小组成员不会表示时可以进行组内互助,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强化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准确性。

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思考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小组合作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启发学生思考。教师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启发学生思维,使其真正理解知识内涵。

四、实践操作,感知体验效果

在基础教学阶段,教师采用了多样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但大多流于形式,有的手段并不适用小学阶段的学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得教学环节不能顺利开展。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思想和能力发展尚不健全,因而其本身注意力不集中,且其活泼、好动、好奇心重、热爱探索等个性特点都会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想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便可尝试“化劣为优”,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以此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基于小学生的特性,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策略。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际锻炼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也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应当考虑到求解面积需要学生了解公式的形成,而后才能从本质上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探究引导,促使其深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并以其身边熟悉的物品作为案例进行展示,使得学生在了解过程中产生探究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和书本,比较哪个的面积比较大,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得出黑板的面积要比书本的面积大很多。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数学知识描述和比较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其次,教师先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画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看哪个长方形占的方格多,也就是谁的面积大。再次,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观察方格中的长方形,填写出对应的长和宽以及面积,找出三者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长乘以宽。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亲自测量黑板和数学书的长和宽,注意长度单位的一致性,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算出各自的面积再进行比较,加强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细化实践操作的手段,合理结合课程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体验中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建构数学认知。

五、联系生活,发现体验乐趣

小学生的思维灵活,正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期,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应充分备课,采用生活实例展示教学内容,将生活中的场景应用到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将课程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发现乐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进而有效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教师给出生活化场景:李叔叔自己种了很多青椒,想把它们送给敬老院的老人们,已知一共送了10盒,每盒12个青椒,李叔叔一共送给敬老院多少个青椒?有的学生说可以先算9盒的青椒个数再加上12个,有的学生说先算5盒的青椒个数再进行相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计算:12×1=12,12×10=120,先用一位数和两位数相乘,再将一位数扩大十倍,结果便扩大了十倍。然后教师再引入生活实例:张大叔要去菜市场卖水果,批发14箱苹果,每箱22个苹果,一共批发了多少个苹果?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得出可以先算出10箱苹果和4箱苹果的总苹果个数:10×22=220,4×22=88,再将所得结果进行相加得出欲求结果。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用列竖式的形式计算结果,计算出张大叔一共购进了308个苹果。在学生正确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计算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计算的例子,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合理利用生活素材,将生活实例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在体验中收获乐趣。通过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总而言之,时代的变迁带动了教育领域的观念、形式的变化,教师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合理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知识架构。基于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能积极参与活动,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教师能借此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猜你喜欢
教师应数学知识探究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