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材与评价
——关于《教材学》一书的评介

2022-10-20 07:18刘文华编译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学科教材功能

刘文华(编译)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当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比较完备的教材学专著,而全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又亟须一部教材理论问题的著作。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M.H.斯卡特金教授出版的著作《苏联教学论中的教科书问题》,正好为我们编写、研究教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为了使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教研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了解斯卡特金这部著作的主要精华,现摘要评介如下:

1.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教材。教育过程的结果在许多方面取决于教材的质量。学校改革也提出了完善现行各科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及编写新的教材、教参的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复杂任务,只有依靠科学的力量对教材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2.要着手教材理论这一课题的研究,必须立足于该领域所积累起来的知识。之所以需要明了现已达到的知识水平,首先是因为它有利于科学地确定研究课题和方针,避免在已进行过充分研究或文献中早已阐述过的问题上浪费精力,便于集中力量研究那些全然未决或者研究得不够而又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3.教材必须作为一个完整体系,作为教学过程这一更为复杂体系的组成部分来加以研究。系统论的方法能够确定教材科学理论的根源和特征,能够确定教材理论在教学科学理论总体结构中的地位。教材理论原理的研究是教学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4.教学论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从整体上对教学进行科学论证,其中也包括对教材理论进行科学论证。因此,研究教材问题时所必须遵循的方针为:(1)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是教学论的主导力量;(2)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统一;(3)教学的研究对象和建构对象的统一。

5.有关教材的完整教育理论,有些是从学校里作为基础课来学习的学科(如数、理、化、史等)规律中引申出来,有些是从心理学、逻辑学、生理学、控制论和图书学的规律中引申出来。这些学科的资料可以应用于构建教材理论,但在教学论的结构范围内要对他们给予不同的理解,加以认识。当把对完整教学过程某个部分的反映作为编写大纲和教材的基础时,在使用过程中,教材同教育工作实际不相适应的情况就会暴露出来,因为采取这种以偏概全的方式时没有估计到的教育因素会起作用。国内外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作者多次受挫的理论原因就在于此,他们在对课程进行论证时,所依据的不是教学过程在某门具体学科上的完整反映,而是片面反映。

6.教材理论研究应吸收活动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活动理论观点来看,掌握知识的过程永远是在某些行为或某项活动中运用知识的过程。脱离行为和活动是不可能获得知识的。因此,编写教材不仅要对知识加以设计,还要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进行设计。教材可被看作教师活动(教)和学生活动(学)互相联系的脚本,看作组织设计教学活动的基础,看作教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样板。

7.教学过程不仅包括科学认知,还包括艺术认知和实践认知。这意味着,科学基础知识教材、艺术科目教材和实践科目教材的依据和编写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要防止将一种学科教材的功能(如科学基础知识教研的功能)机械地搬到其他类型学科教材(如艺术型和实践型学科教材)的编写当中去。

8.研究和评价教材的方法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为传统方法,包括写书评、比较评述、历史对比分析对教材使用者意见的收集和分析等。第二组为理论分析方法和形式分析方法,包括确定教材的科学水平和职业水平、检查教材和大纲是否相符、列表评价法或分级法(形式分析方法)、系统结构法、局部观察法和功能窄化法、统计法等。

9.现实社会不断地对教育教学过程提出新的要求。教材是一种教学手段。随着教学任务的复杂化、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科学的发展,教材的功能也愈来愈多样化和复杂化,到目前为止可以列举出四十种教材功能。对教材提出任何一种要求都必须用探索其愈来愈新的功能的方式来满足,几十种功能、几百个要求,都很重要,也都需要,但如何将这一切都体现到具体的课本中去呢?如果一丝不苟地将这一切都实现,教材篇幅将会漫无边际地扩大起来,使得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教学出版物泛滥成灾。教材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为了避免将教材功能无限扩大,应该以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性、方式和程度为基础,严格地限定教材的功能。根据这种标准,教材应具有下列功能:信息功能、转换功能、系统功能、巩固和自我检查功能、自学功能、整合功能、分解功能和发展教育功能。

10.教材的信息和转换功能。教材是预定将社会基本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的信息源泉,它阐述关于自然界、社会、技术和人的知识,实现已知活动的方法经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对待世界、活动及其结果的情感、价值观经验等。人类世世代代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总量是巨大的,也是异常纷繁的,为了将其传授给下一代,需要根据教学论进行加工、简化,以便使它们成为通俗易懂的、易于学生掌握的知识。教材的转化功能就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转化功能还能完成教学论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将学生的“纯”认知活动转变成认知改造活动。这时,在学生身上除了复现活动以外,还发生了生成活动——探索创造性的设计活动。教材中所包含的信息无论科学理论水平有多高,如果这信息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那么它就没有任何教育价值。另外,如果编写教材的作者不适当地简化和压低信息份量,那么就会使科学失真和庸俗化。内容粗浅、份量过轻的教材不会激发学生努力思考,因此也就不会促进其智力的发展,这也就是信息功能和转化功能为什么应当在教材中同时出现的道理所在。学校的改革正是以此为目标:它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制定大纲和编写教材的任务,确定教材的目录和份量,剔除大纲和教材中过于繁重的部分,删去多余的、复杂的和次要的材料,按照每个学科和班级定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技巧的最佳量。各个领域里的学者、专家参与编写学校大纲和教材,促进了教育科学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具备教学法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往往夸大了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作用。因此学校大纲应当在有客观公正的教育家和其他专家参加的条件下组织编写,此外还要有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卫生学家参加。大纲和教材内容过多过难的现象,在各个教学科目中都存在。教育科学中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是:研究确定学校课程学习范围和深度的客观方法,使得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社会发展需要与年龄容受度相适应。

11.教材的巩固功能和自我检查功能。如果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不能牢牢巩固在记忆里,他们就没有可供创造性应用的材料,发展创造积极性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巩固性原则早已汇入了教学论的原则体系,确保这一原则的实现成了教学用书的重要功能之一。实现这一功能靠每节教材课文后面的问题和作业,在每个专题结束后,有复现专题基本内容的复习题;在每本教材结束后,有复述一年来所学教材基本内容的文字和相应的复习。许多学科除去教科书以外,还配有习题和练习册,其功能也是巩固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

为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检查评价体系。现行的评价体系是从“学校的一切工作以选拔、淘汰原则为准绳”的时代保持下来的,要普及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依然按这些原则来设计评价体系就不合适了。现行评价体系有以下缺陷:

(1)教师随意提问学生,对学生进行偶然性的检查。这种检查方式即使再用书面测验加以补充,也不能客观地确定每个学生对每个概念、定律的实际掌握水平。等待提问会使许多学生恐慌不安,有时会造成课堂的紧张气氛。

(2)所检查和评价的主要是对学过知识的回忆和复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判断、论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几乎呈现不出来。

(3)获得高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成了目的。这种目的模糊了学生的视线,使得学习上得到培养、发展上的进步变成了次要的东西。

(4)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学习成绩唯分数论使教师和学生深受其害,并长时间无法根除这种弊端,其根源就在于检查评价体系本身有缺陷。

(5)在一切年级中检查学业成绩的主要形式是教师的外部检查;现行体系的目的、方向不在于学生技能技巧和自我检查与自我评价习惯的形成,而是每个劳动者基于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而进行社会改革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笔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如取消分数,学校按学科给毕业生发证书,允许在一定年限内掌握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等等。有的心理学家将各种建议进行了综合,对检查评价体系提出了以下要求:

①检查应当是系统性的、无所不包的;

②每个学生的一切重要行为,都应毫无例外地受到检查;

③教师的检查应当逐渐被学生相互检查和自我检查所代替,为此在学习每个行为时应当指出其检查方法;

④对检查结果的评价应当将个人方法和标准方法结合起来进行;

⑤对评价结果的计算应当是公开的;

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应当占重要地位。

上述对教育学和心理学检查评价体系所提出的要求,亦应在教材的功能中加以实现。根据这些要求,在今后的教材理论研究中,应集中研究下列问题:

a.同现行教材相比较,更精确地限定每个学科要求学生长期记忆的教材内容。

b.根据随意记忆和非随意记忆规律,精心研制一种教学方法体系,保证学生长期牢记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避免死记硬背。

c.确保教材实现巩固和自我检查功能的各种方法,通过实验检查其有效性。

12.教材的发展教育功能。发展教育功能贯穿于教材的所有功能中,它是在教材使用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功能。下面介绍一下教材发展教育功能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教材设计应沿着什么方向进一步发展,教材如何促进学生言语和思维的发展。教材行文应担负起两个任务:

(1)保证学生对所叙述的材料的理解;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但是,许多课文深奥难懂,堆砌的术语未给予很好的阐述,句子结构太复杂。据对5~7年级三学年植物学、动物学和自然地理三门课教材的统计,动植物名词术语二十年来增加了一倍,总数超过1 000个;在四年级课本中,社会活动家、科学文化名人的名字两千多个,在五年级课本中有5 800 个。教材中的这种术语和人名趋饱和状态,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速度,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都是极其不利的。学生在课堂上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听讲上,有碍于学生的言语发展和辩证思维的发展,这是教材作者只顾堆砌术语而忽视课文和教法逻辑性所带来的后果。适度选择术语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对于教材中全民语言和文学语言、普通定义和逻辑定义的比例,应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就可顺利完成通过具体学科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言语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

(2)教材如何促进学生感觉的发展。在不同的实际活动中,经常需要准确地目测空间、时间、条件、环境的定向,需要精确地辨色、辨影、辨光、辨形、辨音、辨别言语色彩等等。感觉技能发展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能够看、能够听,而且在于让学生能够看见和听见。这种发展对于认知、道德、审美个性品质的形成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感觉的发展在学校里很少受到重视,教材在完成这一任务方面的可能性几乎从未实现过。现在面临的任务是,需要对各个学龄阶段感觉发展的内容和数据进行研究,探索不同类型的教材实现这一功能的不同方法,并通过实验检验其效果。

(3)教材如何促进学生运动方面的发展。运动方面的发展是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顺利完成多样活动的条件,如游戏、体操、竞技、旅行、劳动、造型活动等。学校有系统完善运动功能的责任,如增加肌肉的力量,扩大运动范围,加大运动的速度、准确性、节奏性、协调性,提高运动分析器的水平,改善气质,增进刻苦耐劳性等。学校对于这些任务完成得并不好,原因是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学生的智力活动上,单纯地追求高分。在以后的教材研究中,应确定中小学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的发展内容与水平,制定各种教材实现这种功能的各种方案,并通过实验检验其效果。劳动教材尤其要做到这一点,因为劳动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未来劳动者的智力能力,而且要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

(4)教材如何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教材最主要的教育功能之一,是坚定不移地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学校课程内容充实本身就包含着对形成学生的世界观和信念起特殊作用的因素。这首先是指普遍的科学基本范畴体系的形成,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生活”“进化”“发展”“社会”“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就应当在各个学龄段的学校教学期间,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逐步将具体的内容充实。但是,这一重要工作在具体实施时常常缺乏周密论证的体系,教材所应承担的功能在个别学科和各个年级之间的分工也没有深思熟虑。制定跨学科的德育大纲的时机已经成熟。

如果学生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的知识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社会劳动活动,那么,他们的世界观就会带有袖手旁观的特征。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形成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生活的世界观为目标,激发他们投入社会的有益活动。这一思想在教材理论领域研究得不够,因此,教材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探索通过教材内容和教法设计实现上述教材功能的有效途径。

以上有关教材世界观功能的论述,也属于德育功能的范畴。教材对德育作用的资料,尚未构成完整体系。教材理论问题研究的不彻底性,对于教材德育功能的实际贯彻也有不良影响。教材不能确保学生道德观念、概念和信念的彻底形成,故急需一个跨学科德育大纲,对中小学学生的道德培育水平加以精心设计,以发挥教材培养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和普遍的道德个性的功能。

13.教材在实现差别和个别教学任务中的可能性。有些地区按照统一的模式办学,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可是,儿童是各种各样的,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不同,天赋和发展速度各异,而到了高年级,每个人的谋生计划也各不一样。在低年级教学中,这些差异还不太明显,用分组补充作业及其他课外活动等形式,还可以得到合理解决。到了高年级,这些差异越来越大,面对一个班里各种水平的学生,要在教学中满足他们各自的需求就变得愈来愈困难。生活本身提出了进行差别教学的要求,这就导致必须开设选修课和建立较高水平的学科加强班。学校为了实现差别教学和个别教学,提出了教材所应发挥的作用的问题。

为了实现差别教学,有人提出必须编写学科内容较深的特殊课本及一系列的科普读物。有人认为,大众学校用的普通教材也应体现差别教学思想。有的学者提出,对于自然科学学科的一切教材来说,都必须采取三种水平的叙述方式。第一种水平:要包括最重要的定义和每个专题中最主要的、少了它就无法理解其余部分的内容;第二种水平: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范围的教材(包括第一种水平的内容);第三种水平:在一定教学阶段,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必须掌握的补充材料,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基本规律或者可以适当扩大学生的视野。这三种水平的叙述方式,应保证教材读起来通顺,无论是通读,还是省去第三部分,都应朗朗上口。该学者认为,之所以需要第三种水平,是因为它可以保证一些学生把某个科目学得更好,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相互联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同时又不加重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第三种水平会激发一部分学生对某学科产生真正的兴趣,使之成为向学习高水平教材过渡的“小桥梁”。

在教材中实现个别教学这种功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教材是统一的教学手段,它决定全体学生义务教育的普通教养水平。但是,程序教材是个例外,在程序教材中编入了实现个别处理的程序,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选择教材,也可以对其提供帮助。对于普通教材(非程序课本)来说,即使是全世界最完善的课本,也不能估计具体个性的个别特点,实施个别教学这一任务,可以借助于复式教学加以完成。正是通过复式教学,学校才能解决个别教学问题,将教养内容提高到符合学生个性的水平上来。有的心理学家群体同实验教师合作,编写了一套由课本、练习册和测验作业组成的教学用书,企图探索程序教材实现个别教学的路子,这种研究应当继续下去。

14.教材的类型。到目前为止,图书出版实践中,出现了由各种教学图书组合成教学综合体来完成各种教学功能的现象。教学综合体是一种由具体学科的教学手段所构成的体系(教材起主导作用),建立该体系的目的在于圆满完成学科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养任务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一体系具有开放性质,它的构成包括教科书、文选课本、习题和练习册、外语课外读物、劳动实习、铅印直观教具、活页教学资料、填空练习本、听力课、自学指南、参考性刊物、经过改写的外国文学作品、选修课程、课外阅读书籍、反映当代现实问题的科普出版物等。根据不同学科的具体特点,以上书刊目录可逐步变换。教材是提供教养的主要内容及实现这种教养的主体结构,也是教学综合体的核心,至于具体化、差别化,甚至教养内容及其掌握方式的个别化,是其他教学手段提供的。就综合教学这一特征而言,它们同教材一起组成某种程度的整体。正是通过综合教学,才能解决个别教学的问题,把教养内容提高到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水平上来。

为了建立包括一切学科的教学手段的完整体系,需要进行多项综合研究,以确定课本中教学信息的范围和性质和与其同步的综合教学成分的比例关系;限定每个综合教学成分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潜力:从数量和教学性质方面确定课本中作业的种类同其他教学手段的恰当比例等。将并非自身所固有的负担转交给综合结构中的其他教学手段,教科书就显露出了自己的特殊面貌。它将作为综合教学的核心,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和主导手段,而不是作为唯一的和包罗万象的教学手段来加以编写和使用。只有这时,研究现代教材及其结构的变量体系的准确方针才会出现,而教材和其他教学手段的编写与制作,最终才会置于具有自己的理论和经验的科学设计活动的合理构想之中。

15.教材的结构。教科书的结构能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教材的属性、成分构成及教学出版物各个因素之间的功能联系。因此,科学地详细拟定教材结构,可以为其他补充性的教学用书形成独特的结构提供一个普遍的依据。教材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课文(基本的、补充性的和说明性的)和附加文字(组织学习的资料、图例说明材料和注释性资料)。课文可以分为三组。一组课文主要承担教学信息功能,其教学目的在于形成学生的科学基本理论观念、概念和判断体系(主要成分是学科性的科学知识,即有关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和历史学的课文);一组课文具有指导和实践工具性质,主要承担教学转换功能,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体系(主要组成部分是活动方式,即有关外语、制图、体验、劳动和综合技术的课文);一组课文具有理论论证性质,主要实现教学的教育发展功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体系(主要成分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的有关造型艺术、音乐的课文)。有一些学科,其课文的主要成分如数学、语文、文学。无论是理论认知性课文、实践手段性课文和补充说明性课文,还是现代教材常规组成部分、课文以外的东西、理解课文的组织手段、图解材料和提示文字,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16.教材的编写与修订。教材的选材、编写和修订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在编写教材时,我们面临个别事实的汪洋大海,而这些事实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以后没多久就会统统忘记。一旦陷入这个汪洋大海,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兴趣爱好就会被淹没。结果是,真正的科学基础知识也被淹没了。因此,在教材编写工作中过分强调个别孤立学科的倾向,不符合生活对学校提出的客观要求。学校应当使学生对世界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应当传授人生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应当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运用新获得的知识,使其奠定继续深造的基础,并培养起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在制定大纲和编写教材时,从一开始,就要从建立完整图画这一任务出发。要与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教学法专家和科学家)密切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学科的教学协调一致,确保信息的继承性,根除不必要的重复。

任何一个科目的叙述都必须防止复杂化,防止有碍于领悟主要内容和遵循科目逻辑的“信息干扰”。一本好教材应能保证学生独立地理解教材(如当学生因病缺课时),不仅要求整个学科的叙述具有逻辑性,还要求以鲜明的方式展示结论的逻辑性,因为要使学生理解所给出的问题,必须使其把握住要点,能够向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顺势进行推理。这样,在学生面前展示大自然的美和思维的美的同时,步入了理解学科实质的道路,使其形成自身“探索真理”的能力和需要。也就是说,为培养创造个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必须牢牢记住,教材是为学生编写的,他们感知世界与其说是借助理性判断,不如说是借助情感情绪。这意味着,如果学生对教材不感兴趣,即使逻辑性再强也无济于事。教材内部应当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而在叙述方式上,也应在通俗易懂方面力求尽善尽美,应当把课本编写得好像是在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学生谈话,应多采取形象、易懂的比喻和类推手法,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联想。

猜你喜欢
学科教材功能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