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视域下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图景*
——基于媒体报道的量化分析

2022-10-20 03:25张维冲史胜安
情报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碳达峰变革绿色

张维冲 谭 琪 孟 浩 史胜安 祝 娜

(1.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 保定 071003;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38; 3.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 重庆 400715)

0 引 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1]。关于我国如何实现双碳目标,近一年来学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丁仲礼认为,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端发力”,尽快分行业设计“碳中和”路线图及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2]。在实现碳中和的整个过程中,“技术为王”将得到充分体现。贺克斌同样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谁能率先实现技术突破、摆脱资源依赖,谁就能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中把握先机,同时建议,通过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等五项措施实现减碳目标。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全社会快速而深远的转型[3]。中国目前存在缺乏针对CCUS 的法律和监管措施、相对较高的投资要求以及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低等问题,部署CCUS存在巨大发展空间[4]。Liu等[5]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得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与碳排放呈负相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应鼓励技术创新和贸易,减轻外国直接投资造成的污染。能源和化工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两大主要贡献者,Li等[6]提出基于能源-化学关系的实现碳中和目标路线图。中国需要尽快从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消费转向生物能源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费[7],煤炭消费替代将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第一步[8]。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实现双碳目标的观点与构想,内容涉及社会、经济、能源、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系统性变革。

在以上诸多远景规划与路径设想下,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究竟是如何开启?本文基于媒体这一信息源,进行数据收集和内容分析,尝试对双碳的发展趋势与脉络进行探索性揭示,梳理政府驱动社会系统性变革的规律及经验,重点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如今距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被正式提出将近一年,进展如何?政府驱动的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如何开启的?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采集与描述

互联网语境下,聚合新闻指某网站平台的一个浏览页面上提供多个网站的不同新闻,并且保持和提供信息源的众多网站的新闻同步更新[9]。选取带有新闻聚合功能的网站,来快速获取“双碳”相关的主流媒体报道信息。新闻聚合网站一种是以搜索引擎为主要功能的网站,如百度、谷歌;另一种是包括人民网、新浪、腾讯、网易在内的门户网站。分别以“碳中和”和“碳达峰”为检索词,在上述网站进行检索,采集结果如表1所示。检索时间为2021年10月2日。

表1 聚合型网站“双碳”检索结果

网易虽然提供新闻聚合服务,但不提供检索功能。百度资讯聚合来源主要为大众媒体,检索结果偏少。新浪网聚合新闻主要为大众媒体和地方官媒,缺乏主流媒体声音,且“碳达峰”检索结果偏少。腾讯网主要聚合来自主流媒体和大众媒体的新闻,检索结果的数量很高,但是新闻碎片化特点明显,检索结果大部分为多家媒体对同一事件的重复报道,不利于数据收集与处理。人民网是依托《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网站内提供新闻聚合和关键字搜索功能(http://search.people.cn/)。“双碳”的检索结果显示,该网站提供的聚合新闻主要来源于权威媒体和地方机关报刊,新闻真实性强、质量高,且网站界面提供聚合新闻完整的标题、时间、摘要和来源等信息。

综合考虑检索结果的完整性、可靠性、可及性,本文采用网络爬虫技术,对人民网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新闻检索结果进行数据爬取,爬取数据项包括:新闻标题、发布时间、新闻摘要、新闻来源,根据来源链接继续爬取全文,数据采集时间2021年10月。通过数据预处理,共获得与“双碳”相关的新闻报道4 790条。新闻来源涵盖人民网、新华网、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学习时报、中国电力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能源报等在内的46家主站新闻;33个省级行政区的地方新闻。新闻时间范围:2018年4月—2021年9月。时间和地域分布如图1a和图1b所示(地域分布只采集地方新闻)。

图1新闻数据描述

自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相关报道开始呈爆发式增长,新闻热度高涨,多为国内新闻。双碳相关新闻报道数量在2018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较为平稳,报道内容一是国际碳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进展,数量居多;二是国内碳排放与碳减排、碳交易试点等情况。省级媒体的报道总共有3 186篇。湖北、云南、四川、陕西、上海、山西、江苏、青海、江西、甘肃的报道数量最高,排名前10,中西部地区居多,其后是浙江、山东、贵州、北京、吉林、福建、天津、重庆、安徽等省份,报道内容涉及双碳相关的政策、进展、观点、案例等,积极引导社会为减污降碳做贡献。

1.2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主要分为3部分,如图2所示。一是数据收集。运用网络爬虫技术,对“人民网”网站内关于“双碳”内容的聚合新闻进行爬取和预处理,剔除空白符、去重、补充缺失值等,获得待处理的新闻语料。二是主题分析。在主题识别算法基础上进行主题抽取、统计分析,揭示主题热度。三是内容分析。核心是分析类目的构建。本文将在待分析语料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开放式内容编码,然后进行统计分析以通过报道数量明确重要程度,进而进行类目构建,为主题的识别与抽取提供参考,特别是一些新生主题。

图2 研究方法流程图

电脑硬件环境:Windows10旗舰版64位操作系统、i5-3320M CPU、512G SSD。软件环境包括:①PyCharm2020.2.1、Python(Python 3.5+Scrapy+pyhanlp+textrank4zh+other Dependencies);②Microsoft Excel 2016(加载宏)、Notepad++、Nvivo。

1.3 主题识别方法

识别“双碳”新闻中的规范化主题存在两方面难点:一是“双碳”内容涵盖科技、教育、环境等不同领域,如何识别不同领域的新增主题词是一项难点;二是“双碳”目标刚提出不久,衍生的新生事物和新生主题很多,没有可以参照的术语词表。

针对第一项难点,通过多源数据获取主题词,经人工筛选,构建“双碳”主题词表作为领域术语识别基础,力求词表的完整、准确。从多源异构数据中有效获取主题是多源信息融合中解决“主题”计量实体问题的一项技术难点。数据来源一是公共管理领域核心期刊论文,来源二是学位论文,来源三是公开发表的报刊,以上来源的数据都被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便于统一检索。按照不同来源,分别检索CNKI,主题为“碳达峰OR碳中和”,保存检索结果的题录数据。抽取3个来源题录数据中的关键词项,进行合并、去重,得到关键词共计4 072条。通过观察,其中含有一些明显不符合主题词特征的词,运用规则匹配进行去除,包括带有“《》”“的”“()”的词等。经过人工筛选,最终得到“双碳”主题词表,共计2 538条。

针对第二项难点,本文在“关键词提取”算法、“新词发现”算法和词性规则的基础上,设计了面向新兴领域的新闻主题识别算法。针对专业领域的新词,即某一领域的专有名称,具有专业性、规范性特点,新词发现算法旨在发现具有这些特点的新词,参考使用的新词发现模块[10]可以在无语料的情况下提取长段文本中的词语。在词性规则方面,主题词词性多为名词词性,对于“新闻主题”的识别,通过以下词性对关键词进行筛选:nb(生物名)、nf(食品)、nh(医药疾病等健康相关名词)、nm(物品名)、nz(其他专有名词)、g(学术词汇),构建新闻主题词性识别规则。

综上,新闻语料的主题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①基于多源数据构建主题词表,保存为本地词典S0;②加载S0,执行新词发现模块,输出新词词典S1,人工审核;③合并S0和S1为S,标注词性(多为nz);④加载S,对于每条新闻语料,分词、词性标注,调用关键词提取模块、主题词词性匹配模块,如果抽取得到的主题词通过词性匹配规则保留,否则舍弃,最后输出每条新闻语料的主题词列表。

2 “双碳”报道的主题分析

主题识别词云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词的字号大小代表词频。本文设计的主题识别方法相较于传统的主题抽取方法,得到主题词中词组或短语更多,保留的结构和意义更加完整,有助于在内容分析过程中对关键信息的标注。

图3 由主题识别方法生成的词云结果

图中可以看出,碳达峰、碳中和为样本数据讨论的核心主题,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碳排放、绿色、碳市场、二氧化碳、新能源等诸多主题也是媒体近一年来重点关注的话题。

经过主题识别方法处理后共获得“双碳”相关主题722条,其中与“碳”直接相关的主题词共有59条。进一步根据词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参照《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内容,对含“碳”主题词进行了分类编码,形成6个一级类目(包括零碳、低碳、高碳、碳汇、碳排放、碳交易),17个二级类目。表2为主题编码表及其词频统计结果,词频为涉及该主题的新闻报道的数量,以该主题词是否出现在全文(含标题、摘要、正文)中为准,作为“双碳”主题词表,除碳达峰、碳中和外,几乎都与如何实现减碳低碳相关,为相关信息检索任务中检索词与检索式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一级类目中,媒体报道最多的首先是E碳排放,合计词频2 995。碳排放可以细分为正排放(涉及排放权、排放量、碳通量、碳强度等主题)、负排放(即减碳相关的主题)和净排放(涉及净排放和中性词碳足迹)。其中,对于排放权、排放量及碳减排量的讨论最为热烈。第二是F碳交易。碳交易可细分为交易(包括碳汇或碳排放权的交易)、计价(涉及碳定价、碳积分、碳关税、碳税等)、配额(包括碳排放配额、碳资产等)、核算(即碳排放核算)、场合(包括碳市场和碳金融)5个方面。其中,碳市场和碳金融已成为助力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11],碳价在碳市场交易中肩负着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流动等重要作用[12]。第三是A低碳。低碳可细分为动态(包括低碳化、低碳转型、低碳发展等)、宏观(包括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中观(包括低碳生活、低碳行动、绿色低碳循环)、微观(低碳技术、碳标签、低碳产品认证等)4个方面。第四是D碳汇。碳汇可细分为静态主题(包括林业碳汇、蓝碳等)和动态主题(包括碳捕集、固碳、碳补偿等)两方面。第五是C零碳(涉及零碳经济和零碳能源两个宏观层面主题)和B高碳(涉及高碳能源和碳泄露两方面)。

表2 “碳”直接相关主题编码表

虽然B和C的词频相对较少,但并非不重要,而是由于进展相对缓慢等原因导致报道不多。如,“高碳能源”词频低,主要内容以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为主,转型难度大,出现的典型事件不多,产生的媒体报道数量不多。

3 “双碳”报道的内容分析

采用内容分析法就政府如何推动系统性变革对“双碳”报道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变革视域下“双碳”媒体报道内容可以概述为两方面:一是推动变革的措施,二是多维变革的产生。

其中,推动变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②组织机构变化;③举办重要会议;发布研究成果;④组织开展试点工作;⑤其他在报道中没有重点提及的措施。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上述措施不断累加,催生了多方面变革的产生:①思想观念;②制度体系;③金融市场;④技术平台;⑤产业变革;⑥社会变革;⑦其他方面。整体上看,中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图景如图4所示。

图4 变革视域下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图景

3.1 推动变革的措施

3.1.1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

我国政府正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共中央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顶层设计文件,编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科技部、能源部等多部委制定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谋划科技、财政、金融、价格、碳汇、能源转型、减污降碳协同等保障方案,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加快形成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进而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省级政府也积极响应,抓紧制定各省份碳达峰具体方案。

地方政府积极探索碳汇交易制度,为实现减碳采取各式各样的创新性实践。如图5所示。2021年出现的碳汇交易制度创新做法包括:“碳耗指数+碳效码”“绿能码”“碳票”“碳标签”。“码”主要用于精确分类, “票”的作用在于对碳进行价值交换。“碳标签”主要用于对低碳产品的认证,即把商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引导消费者选择更低碳的商品。

此外,我国于今年开启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为世界范围内减排降碳贡献了中国方案。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和重要政策工具,得到国内国际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图5 2021年“双碳”标志性事件(一)

3.1.2组织机构变化

中国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区、市)陆续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政府鼓励并引导有条件的单位组建双碳相关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学院、发展联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一方面,一系列面向双碳目标的组织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如图5所示。特别是下半年,各类地方产学研组织密集成立。另一方面,现有组织也在转型与变革。如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推进绿色低碳科技研发应用。华北电力大学重磅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提出将加速构建与“双碳”战略相匹配的 “五个体系”,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1.3重要会议与成果发布

在变革初期,学术会议以及权威专家学者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重要学术会议的举办为政、产、学、研各界提供了沟通合作、共享协作的大平台。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媒体报道的重要学术会议超20场,如图6所示。会议形式包括研讨会、论坛、峰会、成果发布会等。会议地点遍及北京、内蒙古、陕西等多个省份。通过搭建重要学术会议、高规格产业研讨会等交流平台,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双碳背景下高质量发展路径。参加会议的人员来自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企业、媒体机构等各个方面。通过举办重要学术会议,充分挖掘国内顶尖学者的专家智库资源,传播领域专家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发挥领军人物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

图6 2021年“双碳”标志性事件(二)

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及时向社会发布和推介“双碳”重要研究成果,消除了由信息鸿沟造成的发展不及时、不充分问题。如,人社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碳排放管理员等18个新职业信息,企业急需掌握相关碳排放技术、熟悉政策标准,能胜任碳排放规划、核算、核查和评估工作的技术人员,号召社会人力资源积极向碳排放管理方向转型。央行发布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包括《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JR/T 0227—2021)及《环境权益融资工具》(JR/T 0228—2021)两项行业标准。国际能源署《全球能源行业2050净零排放路线图》报告在京发布,推介国际能源行业净排放路线图。

3.1.4组织开展试点工作

我国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鼓励地方、行业、企业因地制宜探索低碳发展路径,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开展绿色低碳相关试点示范,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在组织领导、配套政策、市场机制、统计体系、评价考核、协同示范和合作交流等方面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

地方政府方面,一系列双碳相关试点于今年启动,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省及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如深圳鼓励基础较好的城区开展碳达峰试点、碳中和试点和碳汇试点;广东石化行业试点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陕西试点国家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南京溧水获批江苏省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试点区等。一些示范性基地已经相继形成。如,2021年1月,国内首个“碳中和”园区落地北京,北京绿色交易所向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颁发了碳中和证书。同月,全国首个碳中和垃圾分类小屋投用。5月,全国首个“碳中和”工业园区落地福建等。

3.2 多维变革的产生

3.2.1思想观念变革

在推动公众思想观念变革方面,媒体的作用主要在于:一是承担重要的科普任务。出版和推介“双碳”科普读物,刊登“哪些食材碳排放高?”“说说碳中和的那些事儿” “一图读懂‘碳市场’那些事儿”等科普文章。二是及时报道双碳进展,包括高层动态、行业进展等,向公众及时释放信号。例如,“治理者说”“产经观察”“观象台”等专栏。三是刊登权威专家学者的重要思想成果、政府主要领导的观点,引导社会良性发展。例如,“思想纵横”“大家手笔”等专栏。四是向社会发出号召,如“减少碳排放需要全民行动”“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而积极行动” “行动起来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等文章。从“‘绿色答卷’系列报道”“产经观察”“美丽中国”“新时代新步伐”等专栏对社会层面的报道内容看,人们对待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绿色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3.2.2制度体系变革

我国整体上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制度体系变革。中央层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的出台,为全国范围内开启双碳工作奠定总基调。多个部委通过媒体表态,将尽快制定计划和方案,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双碳工作的要求。如科技部将力促碳达峰碳中和创新行动方案出台。生态环境部将加强自贸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减污降碳总要求。国家能源局将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省级层面,目前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海南、重庆、云南、甘肃、新疆等省(区、市)都提出了明确的碳排放达峰目标。据报道,北京市正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碳达峰评估并研究制订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交通、电力等领域将成为未来减污降碳的重要突破口。河北省将组织开展11项绿色低碳转型新行动,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时代能源体系,率先将河北省建设成为全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辽宁发布自然资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清单。甘肃省开启绿色低碳社会示范行动。宁夏各市、县(区)目前正在开展碳排放分布及行业特征摸底调研,强化重点碳排放区域、行业、企业管控。在中央的顶层设计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制度体系变革正在路上。

3.2.3金融市场变革

在政策引导下,各金融机构掀起了绿色金融新浪潮,推出各种金融创新产品激励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报道中的金融领域部分标志性事件如图7所示。

图7 2021年“双碳”标志性事件(三)

绿色金融措施有:a.绿色债券,即将募集资金用于指定绿色项目的债券工具。例如:建行四川省分行承销发行的国内首批碳中和绿色债券,为碳减排、气候治理提供了金融服务方案。南京银行主承销国开行首单专题绿色金融债,是我国首单获得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贴标认证的“碳中和”债券。浦发银行主承销市场首单境内外双认证碳中和债,是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在运用绿色金融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探索。b.绿色信贷,即在信贷业务活动中考虑了环境责任因子,有倾向性的将信贷投向绿色领域。如浦发银行青岛分行落地国内首单生态修复领域碳中和挂钩贷款,将融资利率与生态修复及固碳能力提升相挂钩。农行浙江省分行向浙江省某公司发放了全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首笔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抵押贷款。浦发银行落地全国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项目对双碳目标的贡献程度挂钩,融资成本随着发电量、碳减排量的上升而下降。c.绿色保险,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风险而提供的一种保险制度。如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在福建省龙岩新罗试点落地。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着眼于森林所带来的碳汇功能。d.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如碳市场交易、碳资产托管、碳中和主题结构性存款等。

3.2.4技术平台变革

双碳目标的实现依赖技术变革,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风电、水电、光伏、核电、氢能、储能等新能源技术领域以及智慧能源等新兴技术领域;二是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碳减排技术领域;三是增强森林、海洋碳汇水平的技术领域;四是支持碳经济、碳金融与碳管理的相关技术与平台。

媒体报道最多的是第四方面技术,主要涉及碳排放监测与核算技术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如图7所示,用于提高发现、揭示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保障能力,这在开展碳排放治理的初期显得十分紧迫。如:厦门通过建立专业模型绘制了国内首个电碳生态地图,实现1 811家企业的全景动态监测。杭州市上线全国首张“双碳地图”应用,实现了杭州市县镇碳排放“全景看、一网控”。青海建成国内首个用电数据碳透视图,实现对青海全省重点行业、产业以及居民用户碳排放日频度监测分析,精准“导航”全省碳减排。兰考上线的全国首个县域“双碳”进程监控分析系统,为全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示范县提供了能源决策依据。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打造的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用于海洋碳汇方法学开发、海洋碳汇交易等领域。

在其他技术领域,中国先后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技术推广清单、绿色产业目录,全面部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强化智库咨询支撑,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鼓励企业牵头绿色技术研发项目,支持绿色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建立综合性国家级绿色技术交易市场,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新工艺和技术。

3.2.5产业变革

氢能等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悄然发生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如:“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论坛上,社会各界已经初步取得了共识,氢能是我国能源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将纳入我国能源体系,成为我国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首届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再生塑料产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在2021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环保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期。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数字碳中和”成为关注焦点,数字产业可以为其他产业实现赋能增绿。

传统产业感受到危机,在加快转型。钢铁、房地产等行业按下减碳“快进键”。如,“2021中国房地产业碳达峰发展高峰论坛”,提出加快制定房地产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的建议。首届中国绿色城市建设论坛暨绿色建材数字科创高质量发展峰会上,提出加快绿色建材5G数字产业园建设,推动传统建材产业绿色转型,才能更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企业方面,中铝集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大唐等在内的大型国企均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或纲要),在确保自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的同时,助推全社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3.2.6社会变革

社会层面变革主要体现为群众更加爱护环境,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中国长期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知识,积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突出包括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如,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云南、天津等地区相继开场介绍双碳知识,激发公众对双碳行动的关注。广西、新疆、四川、辽宁、上海等地分别启动了节能宣传周活动。黑龙江、广西、贵州等地区举行了低碳日主题宣传活动。全国还组织开展了碳达峰碳中和科普联合行动、青少年科技教育联合行动、科技资源科普化联合行动等系列科普活动。从效果看,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使得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社会变革有待进一步铺开。

4 研究总结

本文基于聚合型网站“人民网”获取了全网权威媒体关于“双碳”的新闻报道数据,探究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整体发展图景。方法层面,综合运用主题抽取方法与内容分析法,为探索针对新领域发展的态势感知方法提供了参考。内容层面,详细分析了媒体重点关注的主题,政府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社会变革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所产生的多方面变革效果,整体展现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图景,为总结政府驱动社会系统性变革的规律及经验提供了借鉴。

自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回顾过往发展,可以用社会反响大、变革进展快来形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并且正在由共识在不同领域加速转化为具体行动措施。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个庞大的任务,未来还需政府、公共组织、私人部门、个人等全社会齐心协力,通过艰苦卓绝努力,力争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碳达峰变革绿色
碳中和·碳达峰
绿色低碳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