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资源建构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
——以巢湖市湖光小学“三原色”课程为例

2022-10-20 13:26安徽省巢湖市城南小学张文娟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三原色巢湖课程体系

安徽省巢湖市城南小学/张文娟

学校是育人的基地,课程是实施育人目标的载体,而优质的课程体系一定以体现学校教育价值观为准则,为学生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由于每所学校的环境、生源、办学特色等不同,可创设的课程体系也必然不一样。那么如何结合实际,建构具有学校本土特色适合自身的课程体系呢?下面以巢湖市湖光小学为例,阐述如何依据学校实际来建构课程体系。

巢湖市湖光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区域的新建学校。湖光小学通过建设学校“三原色”课程体系,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成功地创建了新优质学校。在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中,湖光小学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均实现了全面发展。

一、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综合考量,明确育人目标

孩子们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人格的培养。对此,湖光小学将孩子们的外在与内心相结合,从内外兼修的角度,结合学校所处区域特色,通过故事凝练、上下互动、分享体验等策略不断摸索,并在各级专家领导的指导下,最终确立了以“品正湖光 健康童年”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基于办学理念,梳理课程结构,学校确定了“培养品正、阳光、健康的‘湖光蓝’少年”的育人目标。

(二)结合实际,丰富课程内涵

学校立足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巢湖之滨,提出了“根植区域 建设‘巢’文化校园”的创建项目,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巢湖文化、建设书香校园”为创建抓手,以“涂绘心中最美的湖光蓝”为创建理念。学校以办学理念、创建理念、育人目标为基准,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的专业能力,梳理原有的课程结构,建构了“三原色”课程体系。

学校将课程体系定位为“三原色”课程,是因为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颜料的颜色,以“三原色”课程为基础“浸染”丰富的课程类型,让学校的课程成为适合师生自我成长、充满创造活力的土壤。

(三)全面布局,建构课程体系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建构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

1.主色红——标本课程,奠定基础

国家课程是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学校以国家课程实施为基础,保证国家、地方课程的优质实施。教师研究课程是教好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以教学五环节为抓手,努力使教师把教学常规做好;以学习、分享、反思、评价为指导,努力使教师把教学常规做实做细。通过培训、阅读分享、精品课展示等形式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拓宽教师的理论视野,加大教师的实践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夯实学生的发展根基。

2.基色蓝——校本课程,沉淀底蕴

(1)诵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的基础。学校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丰富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校校本教材编写小组紧扣新优质学校创建这一抓手,通过多渠道搜集经典的古诗词、巢湖的诗句等内容,编写而成校本教材《诵经典 赏巢湖》。编写组的教师根据年级段,结合学生的特点,把校本教材分成低、中、高段,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诵读内容和诵读方法。

学校以校本教材为基点,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开设两节经典诵读课程。在大课间中开展“集体诵读”活动,每月用一本“课间诵读课本”,课本中包括巢湖古诗和经典美文。经典诵读进入课堂,浸润学生的心灵;巢湖文化根植学生心田,滋润学生的情感。

(2)言行规范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有效手段。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城郊的村庄,孩子们的言行习惯较差。校本课程编写小组的老师结合学校学生的现状,编写低年级段的《行为礼仪读本》和高年级段的《养成教育读本》。通过每周一的班会课,对孩子们进行养成教育,让学生产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真实情感,形成有礼貌、讲文明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行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3)凸显风土人情的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情操的优良阵地。学校将三层连廊打造成“巢湖文化长廊”,将巢湖的历史、人文、风情、名胜、古迹等内容一一展示在学生的身边,置学生于“巢”文化的“湖光山色”之中。学校又把地面、走廊、墙面变成了“会说话”的“老师”,张贴经典诗句、巢湖古诗等内容,学生随时能赏析名诗佳句,感悟经典文化的底蕴。学校在东边一楼开辟了“老师推荐家乡”的专题宣传栏,向孩子们推荐家乡的风景、名人、特产、历史、传说等内容。于无声中传扬“巢”文化,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

3.暖色黄——人本课程,育德育能

利用家乡资源,通过活动载体,探寻巢湖文化,培养学生情感,锻炼学生能力。

校园一切活动皆课程。开展丰富的活动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激趣、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因活动体验而提升品德和能力。

(1)社会课程

①赏巢湖。分年级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游玩中品味家乡的魅力。在低年级段,学校开展“走进社区 认识家园”“认识周边的环境”等活动;在中年级段,学校开展“走进巢湖 保护环境”“磨炼意志 领略巢湖美”等活动;在高年级段,学校开展“走进敬老院”“走进大学校园”等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家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三年级开始,学校开展“家乡一日游”——走进紫微洞、巢湖湿地、巢湖姥山等景区,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体会家乡的变化。

②忆巢湖。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教育基地是最生动的教育场所。学校充分挖掘利用巢湖周边的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去温家套“重温温家套惨案”“祭扫南山烈士陵园”、参观三将军故居。让学生走近英雄,聆听英烈们的故事,传承英烈们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理想信念。

(2)育能课程

①知巢湖。巢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华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银山智人、“成汤放桀于南巢”佐证了巢湖5000 年的历史。通过“红领巾广播站”“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带领学生学习巢湖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文等。在每年的读书节中,开展“巢湖知识大比拼”“说一说我的家乡” 等活动,让学生说出对家乡的了解情况,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评选“我是家乡代言人”,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②唱巢湖。巢湖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反映劳动生产的民歌,有反映劳动生活和情趣的民歌,有反映人民群众风俗习惯的民歌。这一首首民歌不仅反映了巢湖非常悠久的历史,还唱出了巢湖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在艺术节中,学校开展了学唱、传唱巢湖民歌,争做巢湖民歌小歌手活动。孩子们认真地学唱巢湖民歌,童稚的歌声唱出了巢湖民歌的旋律美,唱出了对家乡巢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③说巢湖。学校结合时间节点、二十四节气等开展讲故事活动,从巢湖的传说故事、历史故事、红色故事到今天的发展故事、暖心故事……一个个故事诉说着巢湖的昨天和今天。三四月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说说巢湖的美丽传说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家乡美;以国庆节为契机,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说”活动。学生说着有关巢湖名人的故事、巢湖巨大变化的故事、发生在学校身边的暖心故事等,在活动中让学生明白要好好学习,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七彩课程

①德育仪式课程。通过包容性强、极富意味、有象征意义的程序和形式,使有意义的事情能够拥有一种深刻的记忆。德育仪式课程能唤起学生内心的神圣感,进而形成长久的动力。

②劳动教育课程。劳动课程的开设不能是“纸上谈兵”,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快乐和收获成长。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家长都是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据此,学校利用校园空地开辟“种植园”,由孩子和家长志愿者共同管理。学校将劳动场域教育与项目化学习相结合,实现知识与技能相长。比如“番茄园地”劳动学习课,孩子们自己动手在学校劳动实践场地种下番茄,每日培育、观察并记录,再围绕实践活动开展“番茄乐园”项目化学习——拼盘、做菜、制作护手霜等。以生活中的劳动问题为情景,将知识运用于情景之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学校将劳动课与《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打破学科间壁垒,提升学科综合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爱劳动的意识。

学校将劳动教育与节日主题活动相融合,如通过“五一” 劳动小达人评选、“重阳节” 尊老爱老之我会做、“端午节”之包粽子能手、“春节”之班级清扫日等等,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将劳动教育的意义进一步深化,在家校共育中激发各主体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发挥综合育人的作用。

二、课程体系的评价

学校通过评价来检验课程规划的实施情况,实现规划对实施的指导功能。在评价中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主张评价的多元化,从各方面反映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校本课程评价

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评价,都要给学生及时与个性化的反馈。基于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延伸开展了古诗考级和经典诵读活动。不仅将校本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更是对校本课程教学的一种评价。

学校仿照音乐考级的形式,将古诗考级定为十二个级别,每个级别有相对应的古诗,并编制了《古诗考级读本》。每学期期末,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古诗考级,考级诗目有不同朝代的诗,有赞美巢湖的诗,也有经典美文。学生通过相应级别的内容考试,合格后就获得一份“古诗等级”证书,即可进入下一级别的考试。

每年的“经典诵读”月是学校传统的活动。老师带领孩子们认真排练,积极准备。比赛时,孩子们用自己的朗诵展示了经典美文的韵律美,用自己的动作展示了经典美文的意境美。孩子们在经典诵读中,变得更加文明、可爱,有礼有节。

(二)人本课程评价

当学校的课程关注地域文化,就能突显地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本土的情怀,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为了检验人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学校通过教师问卷、家长问卷、学生问卷的形式,调查课程的目标价值——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尊重;调查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学习,学生是否感兴趣;调查课程的形式——对现有活动的评价,还可以开展哪些形式的活动。据此不断地优化课程模式,实现育人的目标。

(三)红领巾争章评价

红领巾争章活动既是一个评价激励过程,也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结合队员们开展的“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要求,学校的“主题教育”“行走课程”等教育阵地应运而生,有效地推动了争章活动的校本化实施。在主题式、序列化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等环节,不断为自己确定新的目标,发现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循序渐进的争章活动不仅增强了少先队员的光荣感,而且有梯度、有体系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思想铸魂、育德育人的目标。

湖光小学构建的“三原色”课程体系基于学校实际,深入挖掘内涵,整体规划,分类构建,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对接,引导学生成为会求知、会共处、会生活、会感恩、会创造的文化人、文明人、时代人。这样的课程体系饱含生命气息,富含生活味道,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三原色巢湖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巢湖流域2020年洪水分析
瑞安市马屿镇清祥小学“融适三原色”课程方案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原色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三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