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的盛会,青年学子的节日
——评陕西省第八届校园艺术节

2022-10-21 04:21邬慧敏
戏剧之家 2022年29期
关键词:剧社艺术节剧目

邬慧敏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陕西 西安 710122)

2021 年10 月13 日,由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和共青团陕西省委联合举办的陕西省第八届校园艺术节(戏剧节)在西安外事学院雨花厅拉开大幕。自2007 年首届陕西省校园艺术节(戏剧节)成功举办以来,陕西省的学校,特别是陕西各大高校的学生演剧活动依托艺术节不断提高水平、充实内涵,使校园戏剧艺术基本赶上了东部地区校园戏剧的发展水平。“校园戏剧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它是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伴随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国家现代化的水平。没有现代教育就没有校园戏剧。现代教育发达的国家,校园戏剧通常也很活跃”陕西省的校园戏剧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的教会学校中,于五四时期开始发展起来,并在抗日战争前形成第一次发展高潮。21 世纪以来,随着陕西省校园艺术节(戏剧节)的举办,在2013 年前后陕西省的校园戏剧出现第二次发展高潮。在本届校园艺术节上,陕西师范大学等近10 个学校选送了《生命树》等近30 个剧目,相比往届校园戏剧节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紧扣时代脉搏进行创作

纵观陕西省校园戏剧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陕西校园戏剧的历史发展阶段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具有密切联系,校园戏剧创作演出紧扣时代脉搏。本届校园艺术节也紧紧追随时代热点,在这种共同特点基础上,又保持各演剧团体的不同演剧风格。在这些校园剧社所编导的剧目中,我们能看到剧社基于青年视角对百年来中国时代变迁的细致体察。西安外事学院春秋戏剧社演出的话剧《西行·初心》(编剧:陈阳、吴红,导演:陈阳、吴红、王浩远)讲述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该剧展现了张骞的队伍经历磨难完成使命的责任与担当。“张骞精神”的内涵是敢于冒险、不畏艰难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这种精神正蕴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该剧表现了对丝绸之路的思考,也是对“一带一路”成就的肯定。红旗猎猎迎风起,一抹鲜红展万里。西北大学小黑剧社演出的革命历史剧《红旗赋》(编导:于梦瑶,主演:杨慧)融合了“绣红旗”的故事和五星红旗的设计过程,别出心裁地让江姐和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先生跨时空对话。该剧意在通过讲述红旗故事启示新时代青年铭记先辈遗志,延续革命火种。春秋戏剧社演出的《来电显示》《秦岭最美商洛》《我们的家》,陕铁院剧社演出的《英雄儿女》等也都具有紧扣时代脉搏的特点。

二、真人真事改编成为热门

在这一届艺术节上演出的剧目中,有许多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陕铁院剧社演出的《焦裕禄》以县委书记焦裕禄为原型,从他的三个身份即书记、丈夫、父亲入手进行人物形象塑造,取得较好艺术效果。《逆行的你不孤单》也是陕铁院剧社演出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话剧。青年志愿者在灾难面前逆行,在洪水之下坚守。人物事件都贴近观众现实生活,观众更容易进入角色,产生共鸣。《西行·初心》的主人公张骞和《红旗赋》的主人公江姐、曾联松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两剧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三、创新能力较强,艺术手法多样

本届艺术节参演剧目具有编、导、演一体的特点。这样做便于主创人员各显神通、共同创新。导演可以基于剧情真实性对剧本进行删改,演员也可以在剧本基础上自由创造,对角色的把控更加灵活。这样的特点使编剧、导演、演员都不再被动,使观众看到了舞台上灵动的创造力。西外话剧社演出的方言大戏《活法》(导演:程烽,编剧:程烽,李一凡)是这类剧目的典型代表。该剧细腻的情感表达,真实的舞台布景,以华阴老腔、陕西板鼓为主要基调的配乐,无一不体现了其灵动的创作活力。有观众看后评论说:“《活法》中的演员总体素质较高,声、台、形、表均衡,表演风格也比较统一。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准确到位,基本上都采用传统的体验派表演方法,用精准的内心揣摩和具象的肢体塑造完美地展现出关中人粗犷的外表和细腻的内心。主角李天赐的扮演者李一凡的表演浑然天成,他将演员的自我与角色的自我进行高度融合,表演轻松自如,看起来像是自己生活的再现。他对角色的把握精准独到,塑造了一个一面向父权妥协,一面又在自己的命运中挣扎的关中汉形象。剧中安排的群像表演体现出关中农村人茶余饭后嚼舌根的形象,既增添了喜剧色彩,也烘托了紧张的情节气氛。如李天赐从家中被赶出来时,十几位村民互相闲聊的场面就是这种表演。”咸阳师院剧社演出的《国茯》(编剧:董新祥、杨勇、毛龙灿,导演:杨勇、赵敏晶、童潇)也是艺术手法多样的原创话剧。该剧将革命文化、传统文化、茯茶文化相融合,展现泾阳两代茯茶人的高贵品质,切入点很独特,充分利用了本土文化优势。这一届艺术节上,春秋戏剧社的《西行·初心》和陕师大剧团的《生命树》也因方法和内容的独创性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四、借个体经历描绘社会群像

本届艺术节的参展剧目还善用个体来表现群像,具体表现是舞台上的中心人物的行动与社会群像产生必要联系,有个人主观独特的演绎,也有群像赋予他的意义。西外话剧社的《活法》是这一现象最明显的例子,该剧以民国时期关中地区青年李天赐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他不甘平庸却无法与家庭和命运抗衡的故事。从他身上我们能联想到封建主义,能联想到一系列民俗风情和人群画像。李天赐是独立的人物,但他的行为铭刻着时代的记忆,是旧社会底层人民与命运对抗的代表。小黑剧社演出的《你好疯子》(导演:白宇昕、张一诺,编剧:饶晓志)讲述了6 个具有分离人格的人被关进一所精神病院后在令人发笑的闹剧中重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最终得到自我救赎的故事。6 个人性格迥异,生活经历完全不同,他们代表着社会上6 种人以及他们的人生态度。把这些人放在同一环境里叙事,更能体现不同群体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他们所遭遇的困境是观者最容易产生共鸣的地方。这类戏剧也有缺点,如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会因舞台上的主角而忽视其所代表的群像。由于戏剧演出的紧凑性,我们无法按下暂停键,如果我们在观看一部戏时不去思索人物背后的群像,将无法真正理解戏剧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

五、舞台美术表现出各剧社风格

“舞台的环境规定着演员客观真实地再现生活,决定了观众是否接受戏剧所展示的真实性。”在本届艺术节上,各演剧团体都重视舞台美术创作,并通过舞台美术展示各自独特的审美风格。西外话剧社的《活法》在整个舞台上铺满了晒干的麦秸,舞台背景为黑色幕布,道具主要是一套桌椅。黑色的幕布背景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映,在这个基础上的种种变化都显示了美工对荒芜的理解。咸阳师院剧社的《国茯》在不同地点演出时使用了包括幕布、电子屏等方式在内的布景。而《生命树》(演出团体:陕师大剧团,导演:汪辰辉、马恒怡、韦悦,编剧:马聪敏)采用油画幕布,场景的调度也主要依靠灯光,道具多为灵活的物品。就陕西省第八届校园艺术节上出现的种种不同舞台美术的表达方式而言,我们能从中体悟演剧团体对艺术或简洁或精巧的表达,对此,我们需要用开放的眼光去评价。归根结底,我们要用舞台风格的呈现引领观众快速进入人物情境。

六、遗憾与不足

举办戏剧节是一个复杂的大规模集体性活动,要做到不留遗憾是很困难的。像前几届一样,陕西省第八届校园艺术节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参展剧目差距太大,交流效果不明显

这届艺术节上的参展剧社及剧目在艺术水平、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依然存在不小差距。其原因可能是一些院校没有开设戏剧影视类专业,剧社成员缺乏戏剧学专业知识和舞台演出实践,同时,这也与各个校园剧社及其所在学校的客观条件有关。陕铁院剧社的《逆行的你不孤单》的演剧场所是会议室的舞台,因经费不足,缺少与剧情相关的布景,演出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而西外话剧社的《活法》编剧和导演均是表演系教师,主演是戏剧系研究生,他们舞台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这两个剧目的展演效果差距非常明显。各个院校选送剧目时也过于功利,没有从艺术传播的角度选择更有价值的剧目,导致各个校园剧社创作不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剧目。校园艺术节(戏剧节)的意义在于通过交流提高戏剧创作和演出的质量。如果我们将校园艺术节仅仅看作一种功利性的各院校之间的虚假荣誉争夺,而忽视戏剧艺术的交流传播,就难以提高陕西省校园戏剧的整体水平,难以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艺术教育水平的差距。

(二)大型多幕剧较少,小品及情景剧偏多

这届艺术节上原创多幕话剧仅有《西行·初心》《国茯》《活法》和《生命树》等几个,情景剧和小品居多,如春秋戏剧社演出了5 个小品,陕铁院剧社演出的几个剧目也相当于小品和情景剧。榆林职院剧社演出的戏曲《挂画》《探谷》《界牌关》和《打神告庙》也都不是全本戏。从艺术节的这种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陕西省校园艺术节原创力不足,自觉的艺术追求不明显。

(三)戏剧宣传作用大于审美作用

就本届校园艺术节参展剧目水平来看,既重视思想教育又重视戏剧审美的剧目很少。陕铁院剧社的参展剧目《焦裕禄》和《英雄儿女》的初衷是透过这些剧目深刻表现时代精神,但观众没有在舞台上看到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无从体悟其精神内涵,这些剧目也没有起到宣传作用。选择用戏剧塑造先进人物形象是一种简单化、概念化的艺术创作方法,说明剧社的创新能力不足。陕西省校园戏剧发展至今,留下了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如西北政法大学南山剧社的校史剧《汉吏张汤》《庄严的审判》,长安大学生如夏花剧社的《爱,不殊不忘》《玩笑》,比较戏剧工作坊的《契诃夫笔下的爱情》等。陕西校园戏剧应该从创作具有艺术生命力的戏剧的角度出发,演出更多兼具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优秀剧目。

七、余论

“校园戏剧是发生在校园中、传播范围也主要在校园内的舞台戏剧活动的总称,主要指以在校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戏剧社团开展的戏剧演出活动及其作品。”在整个戏剧界中,校园戏剧始终是象牙塔里的艺术,社会化始终是校园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化程度既是校园戏剧的发展动力,也是戏剧艺术规律的基本要求。积极到校外参加各种戏剧交流比赛活动是传播戏剧艺术的最好方法,也是校园戏剧社团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陕西省第八届校园艺术节在走进社会演出方面依然没有什么作为,所有演出活动都是在各个演出团体所在学校分别进行的。这种分散展演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将观众限制在了校园内,视野的局限性导致受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不足。艺术节的传播渠道依然很不畅通,这次艺术节的宣传推广工作也不规范。艺术节没有自己运营的官方媒体,其演出活动信息多为各高校在自己的官方媒体上发布,导致艺术节演出活动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可靠。观众难以及时获得艺术节的演出时间、地点、剧目、演员等信息。评论界也很难对本届艺术节及其剧目进行及时评价和全面反思。同时,陕西省的校园戏剧社团一直存在内部管理和外部投放不规范问题,包括“许多同学对艺术创作的知识产权概念还有些含混不清。”再加上这次艺术节主办方不尊重学生和他们剧社的主体地位,导致艺术节没有发挥好其交流和传播戏剧的职能。戏剧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戏剧被搬上舞台只能算是完成了全部创作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由观众在欣赏和接受过程中完成的。所以,校园戏剧必须立足校园,坚持走进市民社会,才能传播戏剧艺术,获取更多社会资源。

猜你喜欢
剧社艺术节剧目
白音和新中国剧社的往事
遇见艺术节
舞台剧目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冲锋剧社在唐县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