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2-10-22 21:33周汇
证券市场周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二十大高质量现代化

周汇

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笃行致远谋发展,蹄疾步稳启新程。

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下称“二十大报告”)。

在总结新时代十年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十年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面向新征程之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脚点在中国式现代化上,而未来五年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根据二十大报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九方面内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天风证券认为,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这两个方面可能将会成为未来具备较大边际变化的重中之重。其中,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在当前到2035年,中国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将更加侧重于质,而相应地对增速的要求可能会适度弱化,继续坚持“不走老路”、“不强刺激”、“不搞大水漫灌”。

共同富裕,早在改革开放设计之初就被邓小平提出过,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重点研究“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实际上已经标志着共同富裕成为了改革开放中的“中心课题”。本次,在二十大报告中将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意味着其重要性出现了明显的提升,后续将会有进一步地推进。

財信证券表示,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政策更加强调稳增长,地产和基建通常逆周期发力来托底经济,以地产产业链、基建产业链、银行为代表的价值板块通常跑赢成长板块,如2009-2010年、2016-2017年。而高质量发展着力点则在于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当前,在高质量发展模式下,以TMT、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赛道将迎来政策的大力支持。在市场风格方面,预计成长板块将会跑赢价值板块,如2012-2015年上半年、2019-2021年。2022年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A股指数回撤较大、叠加外围美联储鹰派加息缩表,价值板块比成长板块更为抗跌,2022年迄今的A股市场风格倾向于低估值高股息的蓝筹。二十大报告着重指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预计国家将持续加大产业升级转型的力度,以新能源、TMT为代表的赛道板块或重新跑赢价值板块。

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

二十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光大证券认为,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中,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放在了首要任务。从十七大报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八大报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十九大报告“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再到二十大报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描述,党代会报告的方向越来越明确和清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越来越系统化、体系化,并将其定义为当下发展的首要任务。

东吴证券表示,大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重要性或将进一步下降,而增长质量将被提高到更重要的层面,具体分为五部分:

一是经济体制方面,强调“两个毫不动摇”,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表述一致,十九大报告中相关表述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是产业发展方面,大会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东吴证券认为相关领域包括电力设备、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其中,相比十九大报告以及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本次大会将交通强国排序提前,东吴证券认为交运相关政策力度或将得到强化,涉及领域集中于基建板块,包括公路、铁路、水运、管道等等。

三是农业农村方面,大会强调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东吴证券认为这与国家安全中的粮食安全相呼应,相关领域包括种业、农化制品等等。

四是区域发展方面,大会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相比十九大报告以及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本次大会着重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五是对外开放方面,大会强调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光大证券认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为两个内涵,一是坚持“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这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坚持“高质量”,实现质的有效提升,这是实现全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当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不可能在经济规模收缩的背景下实现产业升级,也不能因为改革遇到了困难,就走回老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一系列风险挑战考验,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的基礎没有改变,产需两端均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

图1: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但距离发达国家依然有较大距离

资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

图2:中国研发资金占比持续上升,但依然低于发达国家

资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

第一,“总蛋糕”还有扩大空间,经济稳定扩张,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切换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体量稳定扩张,才能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稳定的经济大盘支撑。目前,中国经济总体量依然有扩大的空间。从中长期来看,2021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但距离发达国家依然有较大距离。

从短期来看,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经济长期存在产出缺口。2020年及2021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速约为5.1%,假设2022年全年增速落于3.5%至4%的区间,则对应疫后三年平均增速为4.6%至4.7%。2022年7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现阶段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约在5.5%至6.5%。也即为疫后经济增速长期低于潜在经济增速,疫后长期存在产出缺口。

产出缺口在疫后长期存在,不仅是因为中国受到了疫情反复、极端天气冲击等外部因素,也是因为中国在新旧动能切换的过程中,旧动能收缩而新动能尚未完全补上。但反过来,这也预示着,“十四五”期间中国的逆周期调控,依然有发力的空间。对于新经济部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对于传统经济部门,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多主体供给的住房制度均是政策可以继续发挥效力的议题。

第二,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有空间,也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产业升级、自主可控持续推进,成为了制造业复苏的重要支撑。中国已经在光伏等行业取得了全球领先的优势地位,但是依然存在相关领域发展较为薄弱的情况,存在被欧美国家进一步卡脖子的风险。从研发资金投入来看,近年来中国研发资金占GDP比重虽然在稳定上升(2020年,2.4%),但依然低于发达国家(2020年,美国3.45%,日本3.26%,德国3.14%)。

在全球发达经济体进行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布局的大背景下,机遇和变革稍纵即逝,如果无法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赢得主动权,就只能跟在别人身后,最终还是会受制于人。“十四五”期间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更是赢得历史主动的战略先手。

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重要的中国国情。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是过去中国能够进入全球生产链的敲门砖;而今后,相对优异的人口结构,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将成为构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重要支撑。

从人口的角度来看,“十四五”期间中国青壮年劳动力占比结构,依然优于发达国家。横向对比来看,全球多个国家都在步入老龄化,中国25岁至49岁青、中年劳动力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在2035年之前均高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这使得中国在短期依然享有相对较强的劳动力资源禀赋。

从国内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进入城镇化进程的中后期,从增量来看,未来十年中国还有约1.4亿新增城镇人口的消费、购房需求有待释放。从存量来看,随着中国进入城镇化后期,整体消费率有望缓慢提升,国内消费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光大证券表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却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机。当下,欧美发达国家因为分配制度失灵,经济增长陷入停滞,贫富差异日益扩大、社会矛盾频发,更是加速了地缘政治裂变的风险。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尝试和前进,这一努力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全人类发展和全球治理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从根本上摒弃了西方社会以资本为中心的传统现代化模式,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光大证券表示,高质量发展需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双循环战略”和“建立统一大市场”将会成为贯穿下一阶段的经济主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主线,本质上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核心是“三去一降一补”。在产能严重过剩带来行業持续亏损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在从生产端入手,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主要是通过对生产设备和产品进行改造和升级,以解决产品供过于求造成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主要涉及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2016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推出多项政策纲领,持续推进钢铁、煤炭等领域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去库存主要是对房地产库存较高的城市,通过减少住房用地供应等措施去化商品房库存。《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结合房地产去库存,实施有效用地调节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在住房供求关系紧张地区适度增加用地规模;对房地产库存较高的城市,减少直至停止住房用地供应”。

去杠杆主要指降低宏观杠杆率,特别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及金融、房地产等特定领域的杠杆水平。一方面,2017年以来,证监会、银保监会等部委陆续推出资管新规等监管规定,要求资管产品合理控制杠杆水平,金融加杠杆水平明显降低。另一方面,2020年,央行等部委联合出台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三线四档),年底又推出了对商业银行信贷占比做出明确规定的“房贷集中度管理”,大幅提升了房地产行业的融资难度,致使房地产行业持续多年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受到挑战。

降成本主要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制度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化管理,下放权力。2016年,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较为明显增强”。随后,2017-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每年均会发布当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重点工作清单。

补短板主要是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弥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不足,弥补城乡发展的不足和城乡差距大等问题。

自2015年以来,经过多年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使得经济发展重新“轻装上阵”的同时,也对总需求产生了一定挤压。2020年以来,政策层更加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2022年二十大报告再次确认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展望未来,需求侧管理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政策,会使供给曲线左移,是在做减法,所以必须要配合拉动总需求的政策,这样才能防止经济增速回落。高质量发展需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双循环战略”和“建立统一大市场”将会成为贯穿下一阶段的经济主线。

需求侧管理本质上是为了改善需求结构,包括:降低外需依存度,降低投资驱动比例,升级贸易、投资和消费。

光大证券表示,总结决策机构相关表态来看,决策层对于需求侧管理的诉求主要体现在:一是,扩大内需,但也要求稳定外需,是通过内需的更优异表现降低对外依存度,而不是弱化外需带来“衰退式”的结构改善;二是,扩大内需不基于外需表现相机抉择,也就是扩大内需是个持续动作,不因外需表现亮丽而停滞;三是,结构升级核心含义就是“不走老路”,弱化房地产产业链在经济结构中的决定性作用。

图3:短期来看,中国人口结构依然优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

资料来源:UN,光大证券研究所

图4:中国已经迈过消费率相对低点,消费需求有望持续释放

资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

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是中国形成国内大市场、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策。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消费、投资发展潜力仍然巨大。

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扩大内需意味着要在消费、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首先,要有效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发挥消费的牵引作用;其次,着力扩大制造业投资,通过技术革新、优化供给结构,创造新的需求;最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投资,通过补短板、促创新,发挥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的作用。

首先,有效促进消费增长,最根本的是保障居民收入和就业。二十大报告中,在民生部分重点论述三个方向,即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本质上是通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居民消费的基础。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矛盾中“不平衡和不充分”特征愈加突出,相比于欧美国家,中国收入差距处于较高水平,劳动报酬在中国国民收入占比较低。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持续发酵,再次加剧了居民收入与财产差距,成为限制消费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完善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改革的方向。

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正是对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呼应。

其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重点在于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加强劳动保障。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表述,并且更加强调从制度保障层面健全劳动力市场,包括“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在二次分配环节,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调节作用,通过完善公共教育、稳定住房市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其中,在社会保障方面,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不仅顺应当前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也构建了更多广泛的民生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

其次,为了顺应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消费升级的需求,制造业投资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其对于优化供给结构、培育市场环境发挥关键性作用。

制造业投资方面,传统行业的技改投资和先进制造业投资两手抓。一方面,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的投资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发展自主可控。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顺应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财政金融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资。

最后,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要进一步补足短板,对于提高供给质量、培育消费场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至关重要。

当前,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步入补齐短板、提升功能、优化服务和融合发展并重的发展阶段,未来需要重点发挥对改善民生、促进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2022年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意义,并为如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指出了五大方向。具体包括: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这五大领域既着眼于当前基建的薄弱环节,也满足立足长远、适度超前、注重效益的原则。

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东吴证券表示,相比十九大报告中经济、民主&法治、文化、民生、生态文明、军事、港澳台事务、外交、党建九大方面的框架,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了科教兴国、国家安全两大内容。

科教兴国方面,本次大会将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民生领域的教育结合,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在大会框架中着重分析,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见科技人才培养将成为中长期重点方向,这也在2022年召开的三次深改委会议中可见一斑,其中4月19日的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6月22日的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9月6日的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国际局势尚不明朗的环境下,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的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基石环节。

此外,相比十九大报告,本次大会强调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会议要求“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东吴证券认为,举国体制在标准化的产品和技术上优势明显,在明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举国体制的产业政策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追赶型技术。根据“十四五”规划,新型举国体制的着力点或将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期、全球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持续影响期,在这一新发展阶段中,中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各种矛盾风险挑战相互渗透、发展内在产生和外在面临的安全风险均在上升。

本次大会对国家安全相关内容着墨明显增多,“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是此次会议的新提法。十九大以来,安全在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十八大报告中,“安全”出现35次,“发展”出现296次;十九大报告中,“安全”出现55次,“发展”出现232次,首次出现“安全发展理念”;二十大报告简版中,“安全”出现50次,“发展”出现108次,首次出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由此可见,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光大证券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这个阶段,发展内在产生和外在面临的安全风险均在上升,发展与安全的深度交织变得越来越突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有着复杂、多层次的战略考量。

一方面,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就在发展。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发展内在产生和外在面临的安全风险均在上升,安全是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国内情况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仍面临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科技自立自强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问题频出,金融风险、产业转型、就业压力等各类问题凸显,社会治理各类矛盾风险交织叠加,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定力和能力形成了巨大考验。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党中央基于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实践中探索的重要经验。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多次强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

二十大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涉及领域包括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中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光大证券表示,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安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条底线,2021年11月,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中就提到,要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此后國家有关部门多次下达文件,切实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粮食安全方面,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能源安全方面,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产业链安全方面,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从目前中国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安全的现状来看,中国部分农产品仍然非常依赖进口,原油、天然气等产量难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部分关键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卡脖子难题。为此,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障新发展格局,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东吴证券认为,国家安全将被提升到非常突出的位置,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海外对中国形成的三个冲击:卡脖子、重要能源资源供应、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隐患暴露。这意味着往后补短板领域不仅是经济逻辑,更是底线思维,将投入大量资源攻关,其中半导体属于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农业粮食安全属于重要资源供应,大豆进口依存度84%,初级产品供应存在重大缺口,可能演变成为“灰犀牛”事件。军工是坚持底线思维,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

在国泰君安证券看来,除了粮食、能源等基本必需品的保供和独立安全之外,维持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韧性是此次报告的增量,制造业产业的补链强链将是重点方向。

粮食、能源安全层面,报告强调了“确保粮食、能源资源”,体现粮食、能源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底线。其实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始终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已实现“十八连丰”。全球过去四十多年以来的低通胀、低利率、低增长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输入性通胀风险对于国内粮食、能源安全有所扰动。二十大报告对于这两者保供稳价的强调正是基于这一新变化。预计出于对未来粮食、能源安全的考量,保供稳价将是一种常态,相关领域的财政补贴仍将持续。

产业链供应链层面,报告强调“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进一步着力提升。相较于十九大,当前全球贸易形势、地缘冲突以及疫情干扰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持续修复。在此前的多次会议中,政策层面已经多次强调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韧性至关重要,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可以说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科技自主可控层面,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在科技领域要更加自主创新,体现了对未来经济发展自主性的安全要求。这一点与此次报告重点强调科教兴国、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相互呼应。科技自主可控不仅可以在科技产品和技术领域提高国家发展的安全性,还可以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推动整体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

除此之外,对于地产、平台经济等市场关注的其他政策领域,二十大报告虽然没有提及“房住不炒”等相关字样,或具体的平台方向性的表达,但各项整体政策短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政策大趋势依然延续之前的惯性。总体而言,对于未来的增长和发展,建立在安全和高质量基础之上是长久的主题。

猜你喜欢
二十大高质量现代化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边疆治理现代化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