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两道不起眼的诏书,堪称惠及千秋

2022-10-23 11:17
新传奇 2022年35期
关键词:洪武诏书惠及

作为“洪武盛世”的开创者,朱元璋在位期间做了很多事,都是大大有利于民生发展的。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分别颁布了两道不起眼的诏书,被很多史学家赞为惠及千秋、影响深远。

作为“洪武盛世”的开创者,朱元璋在位期间做了很多事,都是大大有利于民生发展的。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分别颁布了两道不起眼的诏书,被很多史学家赞为惠及千秋、影响深远。这是两道什么样的诏书呢?

佃户和地主应是“兄弟”关系

朱元璋颁布的第一道诏书是:“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这一道诏书记载于《皇明诏令》的《正礼仪风俗诏》中。

乍一看,这道诏书就是单纯讲礼仪的。也就是说,佃户如果见到自家的地主,不管年龄多大,都要向地主行小弟见兄长的礼节。哪怕地主是一个小孩,佃户是一个中年男子,也要尊称前者一声哥哥。

这样一看,这道诏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说它的影响惠及千秋呢?其实,了解一下明朝之前佃户与地主的关系就明白了。

在封建社会,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佃农制度,这一制度随着朝代的更迭一直在发生变化。

到了元朝,佃农制度发展到最为极端的巅峰。原本是租赁关系的佃户,到了这时几乎是地位卑微如同奴隶一般,甚至连法律上都有明确规定。《元典章》记载了地主和佃户之间要行主仆之礼。也就是说,正统的法律都默认了佃户的“奴隶”身份。

佃户的“奴隶”身份不但被盖了章,更有甚者,其基本的权益都得不到任何保障。据说,如果地主打死了佃户,是不会吃官司的,最多就是被打一顿板子,赔偿一些银子罢了。佃户原本是没有土地的平民,但随着这一矛盾的加深和激化,整个社会矛盾必将凸显。

封建社会是传统的农业国,小农经济又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如果佃户与地主的关系得不到有效缓解,那么矛盾必定频发。朱元璋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并作出改变——无论年龄多大,佃户和地主都应是“兄弟”关系。

这样一来,佃户的权益是大大得到了保障。虽然地主的地位相比原来有所降低,但利益并没有实质性受损,所以也能接受。

诏书颁布后,朱元璋立刻付诸实践。比如,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如果地主打死佃农,以杀人偿命处理,就算用再多的钱来赔偿,也要偿命。另外,地主想要佃农替代自己服劳役,就要给佃农付“劳务费”,而且价格是“出米一石”。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朱元璋的这一举措是利远大于弊的。

虽然随着诏书措施一并施行,地主们不一定都乐意接受,但却在极大程度上稳固和拉拢了佃农们的心,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好些。他们会从心底认可明朝的统治,也就不会频繁发动农民起义了。这样看来,确实有利于巩固明朝的统治。

工匠们有了行业选择自由权

第二道诏书是朱元璋给工部下发的诏令:“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以及休工者停给,听其营生勿拘。”大意是说,在京城进行服役的工匠们,如果是每天干活的,每天都要补助他们柴火米粮和油盐蔬菜。如果是没有干工匠这类活的,即便不发这些东西,也不要拘捕他们,允许他们干自己想干的营生。

这道诏书听起来特别人性化。其实,这时候来京城服役的工匠们,大多是元朝时匠籍制度的主人公。

元朝的匠籍制度是把全国的工匠们编制成专门的户籍。入籍之后,他们不但这辈子只能当工匠,而且后代都要干这行,不能转行。

其实,工匠这个活计并不是他们自愿的。由于元朝用工的需要,朝廷需要干活的人就直接按户籍抓人。来京城干活本来就累,不仅没有报酬和补助,而且路费、生活费都要自理。凡是被抓去干活都是很惨的境遇,但是他们又逃不掉这样的命运。

朱元璋的这道诏书,极大程度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对于在京城做工的工匠,给予津贴和补助;来京服劳役的时间也渐渐地规范化,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到皇宫内服役的工匠还有可观的工钱。

最重要的是,工匠的身份不再是摆脱不掉的枷锁,那些想从事其他行业的工匠们可以改行,从此有了行业选择的自由权。

朱元璋的这两道诏书,分别针对没有地位的佃农和没有自由的工匠,他们都是被压迫的底层劳动者。这两道诏书的颁布给予了他们一定的地位和自由。

随着这两道诏书的颁布,明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都出现爆发式增长,呈现出“洪武盛世”,可以说是惠及千秋、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洪武诏书惠及
书法
书法作品
魏晋南北朝太后命令文书考论
“惠及到”一词表述不当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文化站工作要惠及农民群众
南齐诏书的类型及其特点
韩雍换信救人
改一字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