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电视的“仪式性”观看及审美趋向

2022-10-23 20:07宋常云
电影评介 2022年6期
关键词:仪式性仪式媒介

宋常云

电视自诞生以来,即成为家庭乃至个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媒介,看电视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出现之初,或是尚未完全普及之时,看电视是一种具有“仪式性”的活动。尤其是在收看重大的新闻,观看重大的体育比赛或重要活动时,这种仪式感更加明显。事实上,即便在今天,观看重大活动、比赛、晚会等行为仍然具有“仪式性”。社会发展至今,电视已成为家家户户都可以较为容易拥有的器物,电视的伴随性、个人性等特点逐渐突出,而仪式性则大大弱化。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依托互联网产生的新媒介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电视就早已经不再是人们的首要选项,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尤其是进入短视频时代后,看电视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仪式性”的活动。

一、电视普及带来观看“仪式性”消解

“仪式”一般指人们在特定场合的各种行为姿势相对定型化的结果,以形成和维持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认为,社会中的大部分现象,都是由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并通过各种互动仪式而形成和维持的。比如会话、庆典等等。一家人在一起观看电视春节联欢晚会,或是一群球迷在酒吧收看足球比赛的电视直播都属于一种“仪式性”的观看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由这种形式产生出共同的关注焦点,共同的情绪,并形成群体的情感共鸣。柯林斯特别强调情感能量是社会互动和社会现象的根本动力。电视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以前所未有的视听表现方式以及传播影响力,实现了同一时间维度下的大众共情的感染力。“翻看人类文明史,虽经万年时间,却在其99%的世界里,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仪式,可以将一个形象、一个声音、一些意义组合起来,跨过疆域,超越文化,让数以亿计的人们同时感受,共享欢喜或者悲伤。”中国电视始于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的创建。1958年,北京电视台首次对外播出电视节目。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直到20世纪90年代,“看电视”都一直是国人精神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一种具有独特精神感受的心理体验,带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联欢晚会播出,每年的“央视春晚”就成为电视“仪式性”收看的典型范例。电视借助视听元素,放大了中国人“过年”的仪式感,也奠定了收看电视节目成为一种仪式在整个社会精神文化活动中的地位。没有哪种媒介如电视一般,创造了一个影响到整个华人世界的类似于贴春联、吃团圆饭等行为一般的文化仪式。勾起我们类似记忆的还有1981—1985年的中国女排五连冠,当时电视还远远没有普及到家家户户,人们聚集在别人家的电视机旁,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欢呼雀跃,时而摇头叹息,如醉如痴地沉浸在电视直播(转播)中,中国人通过观看电视里的一种球类比赛形成了一种空前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在当时,只要有中国女排参与比赛的电视转播,人们都以一种参加盛大仪式的心情去虔诚地观看。这个过程中,“看电视”已经成为感召民众、凝聚精神的重要仪式。当然,电视的娱乐功能也可以产生收看的仪式感。从电视剧《霍元甲》《渴望》播出期间的万人空巷的现象即可见一斑。此时无论男女老幼、身份高低,到了播出时段,大家都会准时地围坐在电视机前,心情随着剧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跌宕起伏。这些电视剧也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甚至一度引领了某种社会潮流。好莱坞作家麦基认为,对电视观众来说,娱乐在实质上是这样一种仪式: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中,来体验节目的意义以及随着对内容的见解而来的强烈的甚至是痛苦的情感刺激,并且,这种感情会随着意义的加深而得到极度的满足。电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仪式感文化为基本的消费特征,推动大众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这种具有仪式性的收看行为,加上电视节目具有内容和播出时间段的相对固定性的特点,如《新闻联播》,使看电视成为绝大多数家庭每天一项固定的,具有仪式性的生活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电视的不断普及,电视作为一种媒介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仪式性”收看变得越来越日常化、生活化,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凸显,电视节目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都在不断解构“看电视”这种“仪式”自身的严肃性和程式性。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一书中说:“电视培植的许多偏好,与同一性和可重复性是格格不入的。”而当电视媒介在迎合消费主义时代的感官需求中走向了“娱乐至死”,当受众对生命意义的体验让位给单纯的感官享受,电视的“仪式性”收看也就随之消解了。

二、短视频时代的电视观看“仪式性”回归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媒介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收视方式,依托互联网技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真正地把麦克卢汉著名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变成“人人可感”的现实。而各类短视频的海量产出正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现代生活,让视听媒介毫无悬念地进入了短视频时代。移动互联网使人们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摆脱了线性传播的束缚,可以随时随地收看节目,完全地消解了电视观看时“客厅场景”带来的仪式感和严肃性。新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平板电脑、手机已经完全取代了电视原先的统治地位。原有的媒介秩序也被打破,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普及与广泛使用让其自主性、个性化得到极大程度的释放,短视频时代人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之间的相互关系早已没有了当初人们与电视之间建立起的“仪式性”关系。“用户摆脱供给端的束缚,随时随地地自由索取,快捷夹杂着随意,便利丢失了尊重,多选造成了困惑,对权威的需求让位于谁是权威的思辨。公众议题四处飘荡,在嘈杂的广场和私语的密室之间切换自如。”曾几何时,电视以前所未有的统治力,在一众媒介中牢牢地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电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仪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从远古时期人类的祭祀活动开始,无论是部落、城镇、还是国家,都会通过各种仪式性的活动来感召或教化民众,而参加仪式一直是人们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在电视出现之前,人们参加仪式必须是现场性的,到了电视时代,人们无需身处现场即可感同身受。媒介技术的发展也使电视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把仪式感放大到了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水平。

短视频时代,碎片化的收看和收看的碎片化让观看的仪式感不复存在,而追求“娱乐至死”又让仪式的严肃性荡然无存。当下,人们选择发微信、刷朋友圈、玩直播、看短视频等行为,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紧密。在媒介智能化的进程中,普通大众由过去被动的接受方到如今主动的发布者,使媒介的边界正在逐渐地消失。短视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野蛮生长”。仅仅借助一部手机对日常生活进行记录并传播,就可以到达过去很多电视频道都未曾有过的收看量。大众审美与媒介形态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人们的审美经验正在向日常生活不断地延伸。虽然短视频中的确也不乏立意较高、制作精良的作品,但就大多数的短视频产品而言,对日常生活的简单截取或夸张刻意的虚浮表演共同构成了传播的主要内容。短视频利用心理吸引和内容沉浸机制,使人们在快节奏的收看过程中获得快感,但这种停留在浅层的观看体验很难使人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短视频的逐利机制“更是屡屡将思想诉求降格为肉身操演,从而最大程度地刺激受众的感官,让他们沉溺于形色各异、与意识形态无涉的戏仿与恶搞之中,由此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流行的文化症候”。科技的发展,媒介的进步可以改变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可以改变人的收看习惯,但改变不了“仪式”这种人类由来已久的心理传承。人们需要心灵的依托,需要集体的认同,更需要人性的温暖,这些都离不开仪式文化。电视最为可贵的一点就是在当下去中心化的媒介时代,仍然散发着人性的温度,保持着人类情感共鸣的高度。而这一点,也正是在媒介内容碎片化的时代下电视存在的根本原因。

三、电视“仪式性”观看下的审美趋向

电视与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介相比较,电视的线性传播、单向传播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维度上似乎都处于劣势。当然,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电视也可以借助新技术来弥补自身的短板,但正如报社推出了电子报纸并成为受众的主要阅读对象却并未改变纸质报纸的媒介特性一样,电视的媒介性质也并未由于媒介融合的现象而改变。新的媒介时代,电视存在的价值在于内容的重要性、权威性和稀缺性等方面。而受众对于电视的“仪式性”收看,不应被理解为电视的“弱势”地位,反而应该坚守这种在碎片化收看背景下的收视仪式感。

(一)不断提升的审美层级

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而相较于电影,电视的综合性更强。与其他艺术不同,电视诞生于工业化时代,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可以说,在电视发明之初,没有人认为这会是一种新的艺术的出现。纵观人类艺术史,艺术形态的演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不同艺术门类尽管有着迥异的表现手法,但都有各自的信息编码系统。对多数艺术而言,无论是创作活动还是审美活动,都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作为普通大众,往往被排除在这些艺术活动之外。但电视作为艺术,它的视听表现形式却可以接纳绝大多数的普通受众,使电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广泛的与普罗大众紧密接触的艺术样态。电视经历了适应大众审美能力的过程。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电视带给受众的是一种“浅层化”的审美体验;然而在今天,当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时,电视需要以更加专业化的姿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层级。这其中,文化的赋能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在经历了一波以“真人秀”为代表的“娱乐风潮”后,人们逐渐对这种毫无深度,又类似麻醉剂的娱乐节目失去了兴趣。电视从“娱乐至死”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价值以及受众精神层面的审美享受。我们从近年来出现的一大批很受欢迎的文化类原创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出,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在审美表达层面的变化。如以央视为代表,推出了以《朗读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等一批观众喜闻乐见、富有文化内涵和较高审美品位的电视节目。很多地方电视台,如东方卫视《诗书中华》、黑龙江卫视《见字如面》等节目也都拥有较好的收视率。除了节目内容本身的文化价值,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对于画面、音乐、音响、解说等方面也有着更高的期望。自媒体的蓬勃兴起使得制作粗糙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失去了市场,甚至于追求时效性的新闻节目在电视上的呈现也必须要经过精心制作。人们观看电视早已从曾经的“快餐式”浏览转变为“大餐式”的视听享受。以深受欢迎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为例,电视内容的生产必须要建立在更高层面的审美追求上才能把人们的视线从短视频上吸引过来。在新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介蓬勃兴起的媒介环境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电视这个曾经的媒介巨人,需要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从提升文化底蕴、丰富审美意蕴的角度入手,持续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深度需求,构建传播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媒介高地。

(二)更具仪式感的审美体验

移动互联时代,电视作为艺术,在媒介从未有过的激烈竞争环境之下,坚持精致的内容产品和极致的用户体验使受众获得更具仪式感的审美体验是电视的核心竞争力。这方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目前真正吸引人们坐在电视机前的内容都需要大量不同工种的专业人员参与,经过周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制作出的精良的大型精品节目或现场直播。比如大型体育赛事直播、演唱会、综艺节目、大型主题晚会、庆典直播等等。又比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就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世界各地的无数观众在电视机前欣赏了融合数字科技,极富美学意蕴的一场视觉盛宴。虽然也有不少的受众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观看了冬奥会开幕式,但调查显示,只要条件允许,人们还是更乐于和家人、朋友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观看。根据Conviva发布的数据,第24届冬奥会的开幕式,智能电视、联网电视和游戏机等大屏设备观看时间占开幕式观看时间的一半左右。从流媒体平台上看,Roku、Chromecast和亚马逊Fire TV等联网电视设备并列第一,其中使用智能电视的用户占14%,使用移动设备观看的用户占12%。正如“仪式”所要求的正式、宏大、完整、精细等特点,以及时间的规定性和人们的在场感,电视在带给人们共时、共情、认同和归属等方面的体验是其他媒介目前所无法替代的。在一些重大庆典、活动的播出过程中,我们甚至延续了互联网前时代的电视集体收看行为,来强化这种“仪式感”。而且这种具有“仪式感”的电视观看场所也不仅仅以家庭场景为主,而是更多地出现在会议室、酒吧、包括户外建筑外墙上的大屏幕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每逢足球世界杯比赛,这种场景就比比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智媒时代,电视传播的内容越来越服务于一种“仪式性”的审美需要。

(三)技术赋能下的审美革新

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出现,使人们在晚饭后不再长时间地待在客厅,电视在客厅中也逐渐失去了以往的作用,有些家庭的客厅甚至不再放置电视。但5G时代的到来与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人们重回客厅变成一种可能。未来的智能电视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可以强化受众“在场”的沉浸式的真实体验。如VR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以智能交互技术支持的电视构建的家庭影院,可以实现人机的全感官交互。VR以其沉浸性、适配性、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势,将成为未来电视媒体内容生产的主要方向之一。这种“沉浸式”的审美通过技术手段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人与媒介和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产生了一种多感官深度参与的审美体验方式。而这种审美感受,仅依靠手机等小屏移动终端是很难实现的。此外,互联时代,移动终端与电视大小屏之间将实现互通、互联,作为放置在客厅中心位置的电视将不仅是大众信息的传播媒介,也成为包括家庭成员在内的特定人群的人际传播媒介。在虚拟现实的场景之中,“共时”与“共情”的审美体验达到极致,受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被极大程度地提升。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家庭这个人类社会的单元中,当人们需要在更大范围地通过共同收视达到“共情”的审美愉悦时,“仪式性”审美也被极大地强化并达到了全新的境界。在现代技术支持下的高分辨率的大尺寸LED屏幕显示的影像已经越来越细腻和清晰,完全满足了人们在公共场合的收视要求,在数万人的体育场举办演唱会,其中大多数的现场观众是依靠多面巨大的LED屏来看清楚自己喜爱的明星,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前往现场观看的意愿,因为这是一种“仪式感”。北京冬奥会就在电视转播中首次采用了8K超高清的显示技术向全球转播8K电视画面,为全世界观众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清画质,带来了极致的视觉享受。可以预见,未来的电视依托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和不断创新的艺术表现,必将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审美感受。

结语

可以说,媒介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而技术在媒介的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介仍在继续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方式。电视经历了麦克卢汉形容的“羞怯的巨人”时代,到影响最大的强势媒体,再到智能媒体时代的衰落,作为媒介,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当电视作为一种媒介离开人们的生活中心后,“仪式性”的观看将成为电视存在的重要理由,同时基于感官艺术,电视也必将重新找到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从而适应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媒介环境。

猜你喜欢
仪式性仪式媒介
论“朗达羌姆”的起源及其仪式性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湘西苗族舞蹈的仪式性特征解析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共享、共情、共识
典范逻辑:对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的追踪调研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