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信息偏食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2-10-24 07:18张文彦陈香桂
河北科技图苑 2022年5期
关键词:偏食气泡用户

张文彦 陈香桂

(1.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2.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2)

0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已有根本性变化,部分用户主要获取方式由主动过渡到个性化推荐方式。个性化推荐给用户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触发了信息偏食。信息偏食形成的机理如下:在个性化推荐过程中,作为新“把关人”的算法技术会根据用户“足迹”为其推荐符合其偏好的内容,长此以往使用户信息接收渠道单一,内容大都类似或重复,导致出现信息偏食。

以国内学者俞国明为代表的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信息偏食源于交流现象。事实上信息偏食古已有之,伴随技术发展,此现象更引人注目且逐渐渗透至各领域。如Knobloch-Westerwick et al指出在政治选举中,人们更倾向于选举与自己态度、观点一致的候选人;Isaac et al发现生物学中,志愿者也在其认为适合的时间、地点搜集生物记录,如此会基于志愿者想法造成生物信息记录缺失;Harald认为健康领域存在严重信息偏食,某些情境下可谓性命攸关。可见,信息偏食已出现并影响到多行业,如果行业长期处于信息偏食状态,或将产生较严重后果。

鉴于目前信息偏食相关研究较少,故在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学术网站CNKI、WOS中同时选择有密切关联的回音(声)室、过滤气泡、信息茧房、选择性接触等主题的研究纳入本述评。国内文献主要以回音(声)室、信息茧房、过滤气泡、选择性接触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以关键词为检索字段检索,发现近五年与这些检索词相关的成果分别是83、546、46和28篇。英文文献以Echo chamber、Information cocoons、Filter bubbles、Selective Exposure为检索词,由于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无关键词检索字段,故此文以主题为检索字段检索,所得篇数分别为207、9、142、135。由上述数据可知,虽然国内外研究热点不同,但无一不与信息偏食现象紧密关联。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试图从信息偏食概念、影响、原因及规避举措四方面进行梳理和述评,以使现有研究更加系统化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1 信息偏食界定

目前学界尚未明确定义信息偏食,本文通过厘清选择性接触和证实性偏差两个概念,在相关性视角下得出信息偏食较科学、明晰的定义。

1.1 选择性接触定义

20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选择性接触假说,它指受众并非不加区别地对待所有传播内容,而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可知,选择性接触更可能加强原有态度而非调整改变,也即在选择性接触作用下用户更倾向选择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以此印证自身观点看法,但面临与自己观点矛盾、冲突、对立内容时可能采取回避态度。

1.2 证实性偏差定义

Nickerson RS提出证实性偏差指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和解释,而回避与自己看法冲突的信息和解释的倾向;Mao Y等研究认为用户的信息来源一般是他们感兴趣或者与他们信念一致,这种行为倾向即证实性偏差,即用户在接收外部信息时,会自觉不自觉中筛选信息,更易接收和记忆与自己观点、想法或预期一致的信息或解释, 而拒绝与之相反的信息或解释。

1.3 信息偏食定义

以关联定义为基础得出信息偏食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定义:⑴从用户主体角度,信息偏食即用户以自身兴趣、爱好为立足点,长期选择性地汲取与自己立场、爱好、兴趣一致的内容相似的信息,此即主动性信息偏食;⑵从算法推荐角度,信息偏食指各平台利用算法技术,挖掘用户兴趣爱好、习惯及社交图谱,再根据上述线索为用户推荐同质信息,长此以往用户只能被动接触平台为其推荐冗余、雷同信息,此为被动性信息偏食。

2 信息偏食的消极影响

当代不少信息用户困于“信息壁垒”,即用户更倾向于选择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抵触异于自身观点的内容。他们长期经由固定渠道接触同质信息,导致其信息检索主动性降低、信息视野和思维受限乃至窄化、产生用户认知偏差等。

2.1 降低用户检索信息的主动性

彭兰在《网络传播概论》中指出:网络用户兼备主动和被动性。信息偏食是用户据自身口味偏向性地接触某类信息,这一切看似以用户为中心,实则是用户在无意识中自主形成接触信息的习惯,长此以往会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主动性。Nikolov等指出流行性偏差是用户选择性接触顶级网站内容,即用户只习惯在顶级网站浏览所偏好内容,而忽略其他有价值网站。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使用户形成依赖,而选择也意味着放弃,用户选择顶级网站同时也放弃了其他信息获取途径。如数字原住民倾向于在抖音、哔哩哔哩、微博等网站浏览信息,可能忽略诸如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信息。廖建国认为当个体一味追寻新信息最终必沦为信息的奴隶。同理,当个体始终囿于信息偏食则信息将反客为主,使用户失去信息选择权的同时也降低用户信息检索的主动性。显然,技术及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为用户检索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信息偏食等现象的消极作用,直接影响到个体眼界的拓展、素质结构的优化、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潜力的充分发掘。在信息获取情境下,用户习惯由固定信息源获取信息,或仅接收系统推荐信息,从而不再积极、主动检索所需信息,这样就无法获取信息偶遇等主动探寻时带来的情绪价值,失去对个体激励作用和信息技能的保持提升机会,给用户带来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

2.2 影响信息质量,不利于创新创造

桑斯坦认为协同过滤和关联搜索等技术有助于提高用户信息获取效率,但会导致信息窄化,使用户倾向于志同道合的言论,且特定讨论圈交流将强化用户固有想法,即用户以自身的爱好、兴趣、观点及其浏览记录为导向,筑起个性化信息世界;邱晶等认为无形中带有指向、极具吸引力的信息会使受众信息搜索区域变窄,从而固化其信息偏好;杨莉明指出个性化推荐加剧了阅读碎片化、浅薄化,不利于形成系统性思维;邓小昭指出长期信息偏食可能会使研究者错失创新观点、思路闭塞。可见,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信息偏食,都易被束缚在同类信息“牢房”中,阻止多样化信息进入个人信息世界,使用户获取的信息缺乏完整性、连续性、准确性,影响信息质量。信息偏食也使用户信息领域窄化、牺牲信息深度广度,不利于我们观念思维的变革和更新、知识技能的拓展等,此消极影响也与搜寻主动性降低的倾向一脉相承。以学界为例,在国家新工科、新文科等大力倡导学科交叉融合的政策背景下,若科研人员只倾向于接触某单一学科的信息,只喜欢在小圈子内交流,则他们观点会愈加欠缺多样性,不利于学科创新、突破,甚至会使整个学科发展滞后,进一步削弱其在学术丛林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总之,信息偏食的长期存在使用户思维受限、闭塞、产生认知偏差,显然很不利于创新和发展。从认识论角度讲,对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等带来威胁和损害,会直接影响自然人主体的自我和超我发展,严重时本我会取代自我、超我,造成认知失衡。这一消极影响更是信息偏食现象直接且较严重的后果,这种实质性的影响也直接制约和干扰了个体发展。

3 信息偏食产生的原因

信息偏食的出现主要源于用户个人选择还是外部因素干扰?为初步解决这个溯因问题,笔者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大量已有研究,发现信息偏食生成原因可分主客观两方面。其形成的差异详细见表1,形成要素的具体模型详见图1。

3.1 客观因素

3.1.1 过滤气泡导致信息偏食

过滤气泡指各搜索引擎根据用户选择倾向为其过滤异质信息,并为其打造个人专属信息世界。当今社会过滤气泡如影随形,如微信阅读、超星读书、移动图书馆等手机程序会根据用户最近看过书籍类型或者大众热门读物为用户推荐,如酷狗音乐的“猜你喜欢”,淘宝、京东用户“体验推荐”和百度、腾讯“推荐”等都是过滤气泡环境。诚然,海量信息中过滤气泡可推动信息分发效率问题的解决,但也会引发信息偏食等类似问题,即过滤气泡会根据用户浏览记录“投其所好”,将多元化信息资源隔绝在泡泡以外。Pariser认为过滤气泡是通过个性化算法为人们提供与其原有知识观念一致的信息;Burbach et al指出过滤气泡环境中,用户仅能看到与自身喜好、信仰匹配的观点或政治立场;受过滤气泡影响,加勒特认为个人确实会选择阅读符合自己观点的新闻;艾扬格、哈恩、彼得森等研究也表明个人更喜欢阅读新闻故事、新闻网站和符合自己政治取向的内容。由上文可知:过滤气泡是利用算法推荐技术为用户推送其偏好的信息,并在用户个性化信息和多元化观点间筑建“隔离墙”。如果用户长期身处过滤气泡环境,会使其根据信息热度或偏好评价信息价值,让其在潜意识中仅愿接触同质信息并助推信息偏食的产生。

3.1.2 “回音室”效应导致信息偏食

“回音室”形成机制可分为用户因素与技术因素,此处基于研究侧重点不同将聚焦技术动因。许向东认为“回音室”效应指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用户倾向于选择令人愉悦的内容而排斥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意见,由此形成较封闭空间,其中原有信息和观点得以再次印证和强化。刘华栋将“回音室”效应与虚假新闻关联,认为社交媒体上聚合了相同观点等趋同信息,使人们原有态度被不断地印证和强化,同时隔离了多主题信息与异己表达;胡泳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将“互联网的回音室效应”界定为“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从刘华栋、胡泳等对“回音室”的定义及其理解可知:“回音室”效应是由于技术的过滤弱化信息流动性,进而使个体接触的信息区域空间更单一、更窄小,所以个体为强化自身意见、观点等,会更愿意或受群体影响接触同质信息并导致信息偏食。总之,目前该主题研究大多指出:技术发展加剧生成信息偏食。然而,是信息偏食促进技术发展还是技术加剧生成了信息偏食,还需将来更深入的研究。

表1 形成信息偏食的差异比较

3.2 主观因素

用户接触信息内容的同质化、窄化表明确实存在信息偏食。除去客观因素生成信息偏食,也关联了用户主观因素,如性别、社交及其压力、地理位置、受教育程度等。

3.2.1 用户性别及年龄因素

Kammerer Y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个体间自我信念差异会导致信息搜寻过程中不同动机,进而引发信息接触模式差异。性别不同则兴趣爱好、自身需求可能存在差异,而强烈的兴趣、需求是驱动个人主动接触信息的一个动因,所以性别差异是形成信息偏食的因素之一。此外,用户年龄差异也使其信息需求与获取内容间产生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层人群会根据自身身份、地位来接触对自身有益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年龄也是生成信息偏食的诱因。

3.2.2 用户地理位置及受教育程度因素

“数字鸿沟”指社会中信息和通信技术分布不均。相对而言,网络信息技术覆盖率低的地区,信息源少,则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少,即他们只可能从电视或社区的口口相传获取信息,而所获信息因群体极化及自身原因失去多样性且较局限。Lentz, & Oden发现知识欠缺是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受教育水平体现出个体知识储备。受教育程度关系到用户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低下会导致用户无法判断由哪种信息源检索所需信息,从而使信息检索不全面,或无法判断所检索信息的优劣。总之,用户缺乏知识技能会导致其获取信息内容方式单一,妨碍其思想成长和专业发展,最终使学者间著述量与质上出现马太效应而非补偿效应。

3.2.3 用户社交圈及社交压力因素

彭雪华指出根据“社交圈划定”,大学生将自身社交圈固定于某范围,有意识地表达基于自己(或所属团体)的观念爱好。所谓“社交圈划定”,简单讲即部落,意指以某种特征为依据,将拥有同种特征的归入同一部落。同一社交圈或派别的内部成员会对所属圈子产生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导致他们倾向性地接触信息。而同一社交圈成员的信仰、信念、观点、爱好、偏好可能相似,易造成信息同质,即仅源于“圈内”的信息偏食。Nathan Matias认为用户很难逃离现实环境中观点的偏见和局限,这主要是从众心理、“舒适区间”效应等多种规律作用结果。这些心理规律导致用户接触信息单一,易失去信息多样性。

4 信息偏食消极影响的规避

在海量信息中与自身观点、信念相似或相悖的信息同时存在,因此无论从个人、技术还是社会层面上,都应积极采取措施主动、高效地避免和削弱产生信息偏食的消极影响。

图1 信息偏食的成因要素模型

4.1 个人层面

薛尧云指出用户应提升洞察能力,自觉“戳泡”,即用户不仅要提升自身思辨能力和对信息的理解掌握,更须主动“戳泡”(自觉主动接受偏好范围外信息);赵云泽、薛婷予认为增加“信息偶遇”行为能实现受众信息获取内容、观点、质量和类型等的平衡化,即一种实现人类接触信息平衡态模式的可能路径。“信息偶遇”行为可增加用户能接触到的异质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平衡态,以便帮助用户逃离信息偏食壁垒并降低发生信息偏食的可能性。还应鼓励多信息源(书籍、网站、电视、社交应用、机构和人)获取信息。阎国华认为保持价值取向的适度内敛。只有个体积极塑造个性化价值取向才会塑造相应信息环境;如果个体不在信息选择中表露鲜明的价值取向,外界很难有效塑造其信息环境。可知,如果个人价值取向鲜明,外界或自身都会努力构建与自己价值一致的信息世界,而抵制价值观不一致信息。因而,不表露自身价值取向,一定程度可杜绝个性化推荐以避免信息偏食消极影响。

4.2 技术层面

过滤气泡对产生信息偏食功不可没,因而要消除信息偏食负面影响应着手解决过滤气泡问题。国外已有多种反过滤气泡工具,如浏览工具Balancer,浏览器插件Scoopinionl、Bobble、Rbutr,可视化工具如Considerlt、OpinionSpace,移动应用Po-litical Blend等;Sally、Adee建议以“脸书”为代表的社交平台设置“翻转”按钮,当遇到与用户观点类似的信息时,此按钮可能会提醒你互联网所阅读的一切并非全部真实;也有学者认为应在新闻聚合平台引入“泡泡之外”新功能,也可开发“逃离泡泡的扩展程序。无论“反过滤气泡”工具、“翻转”按钮还是“泡泡之外”和“逃离泡泡”,它们的功能是当用户主动或被动陷入过滤气泡引起的信息偏食环境时,会适时为用户提供环境外信息,以使用户接触到多元化信息并打破信息偏食壁垒。

4.3 社会层面

首先,政府应加大监督力度。一是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督。不少社交媒体都会根据用户浏览记录抓取用户数据,并提供相关信息。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若无用户本人许可,平台不能随意记录用户浏览过的数据信息,以确保用户可接触到多样化信息内容。二是对新闻编辑者的监督。新闻编辑者应以客观、真实、多元视角记录信息,而非仅迎合用户喜好。当代人为缓解压力,倾向于阅览娱乐信息,如果新闻编辑者仅注重迎合用户,则娱乐信息会充斥各处,同时挤压科学严肃、高价值的信息。因而,政府须加大对记者编辑内容的审核、监管力度,以保证其准确、全面地记录信息,维护社会健康、平衡的信息生态。其次,学校应加强信息通晓教育。如王彩霞、董茜认为应培训任课教师对热点信息重视度、利用度、敏感度及批判性;Sally指出要改变信息通晓的教育范式,不应将其设置为单独的一门或多门课程,而要贯穿于整个学科教学。信息通晓指个体能否将批判性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信息活动过程。而批判性思维可帮助学生识别信息质量,信息技术能力可打破固定信息源局限,两者结合可防止学生深陷信息偏食怪圈。

5 结语

综上,多领域相关研究已间接证实存在信息偏食。本文从信息偏食概念、形成机理、影响、规避四个方面对其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获得研究结论并提出下列展望。

5.1 对信息偏食的研究尚不完善

其一,国内对信息偏食研究重视度不够。其具体表现为:国内以信息偏食为题名的研究很少,大部分仅在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回音室、信息伦理等文章出现;其二,对信息偏食影响研究较片面。目前相关研究仅局限于现象本身及其消极影响的评论,其积极影响已然被忽略,以致研究缺乏深度广度和辩证思维方式。故在研究信息偏食影响时,学者应贯彻辩证法哲学,注意一分为二看待问题,擅于从不同学科角度和层面分析同一问题,而非笼统、模糊地泛泛而谈此问题。

5.2 规避信息偏食的措施过于模糊

现有文献对信息偏食的规避大多局限于总体,并没有细化到个案,故而显得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目前,规避信息偏食弊端的一个举措是要求用户提高信息素养。因而,不同用户群体如何提高信息素养?重点提升信息素养的哪些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未来可继续探讨不同用户群体形成信息偏食的具体原因,研究其规律性,进而加深不同用户如何规避信息偏食的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有针对性且有效的规避措施。

5.3 信息偏食的治理效果不明显

目前学界关于信息偏食的研究仍停留在“从何”“是何”“与何”(形成信息偏食与什么有关联)“如何”四方面,并没有深入研究“有何”,即虽提出治理措施,但也仅停留在纸面并未运用于实践,其效果怎样不得而知。如有学者认为可从技术层面阻止信息偏食,但目前在诸如今日头条、微博、抖音、腾讯新闻等主流媒体平台中都未发现他们提及的技术,因而须对治理措施的实践应用进行追踪,观察措施是否有效,效果如何,是否需要改进。未来可多元主体联动以促进应用举措效果随信息偏食研究的深化、完善而不断进展。

猜你喜欢
偏食气泡用户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21少儿出版用户触达能力指数
双胞胎
SIAU诗杭便携式气泡水杯
冒泡的可乐
儿童挑食偏食影响心血管和血糖
冰冻气泡
为什么孩子爱偏食
信用卡资深用户
谁最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