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写作的若干箴言

2022-10-25 08:08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讲故事文章生活

杨九俊

我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投身教育研究,40多年来,出版了数十本著作,发表了数百篇文章,积累了不少教育写作的经验。总结以往,其中的一条经验,是一些箴言曾对我产生过积极影响。推己及人,相信这些内涵丰富的箴言会为大家的教育写作带来有益的启示,所以很乐意和大家分享。

写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间

美国作家查尔斯·布考斯基在论及写作时指出:“写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间。”这句话耐人寻味,对于你来说,很多事情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因为写作,“不可能”变成“可能”,“可能”变成“现实”。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发生这种变化,最重要的是在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

记得李吉林老师生前多次对我说过:“我的文章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为什么要写呢?因为要写,所以我就要读,要想。读多了,想透了,写出来了,我不仅有东西和同行分享,更重要的是促进我把情境教育做得更好些。”李吉林老师是一位一线老师,她就是通过写作,把一件看上去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变成辉煌的现实。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成为教育家,她所创立的情境教育成为有国际影响的教育流派,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多次拿到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这多么了不起!牟宗三先生说,“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向下堕落,另一种是向上升腾”。因为研究,因为写作,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生命能够向上升腾,实现了更大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这其实也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学以为己”。“学以为己”是说学习首先是养心修身,使自己的人格更完整、精神更高贵,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讨论:你为什么研究?为什么写作?我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说,首先,是为自己。为自己精神的、生命的饱满。然后,立己达人,你自然会惠及他人,惠及社会。

教育写作有没有功利性的一面?有!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个人的文化修养是一种资本形式,个体往往存在用自己的精神内涵兑换社会文化资本的倾向。人总是活在社会现实中,总要受社会化管理那一套体制的影响,教育写作从不可能走向可能,也包括“身外之物”的获取,譬如职称、职务、荣誉、社会影响等等。这个不要去回避它,关键是排序不能乱。教育写作的第一价值是为自己写作,使自己“立德树人”,站立起来,进而为教育、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功利性是第二位的。二者不是绝对矛盾的,你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你有了文化资本,可以做更大的事情,做更重要的贡献。

这句话我曾在多个场合讲过,应该说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十多年前,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论文颁奖活动上,我就讲这句话。记得一位设区市市政府分管教育的秘书长听了这句话,热情地跟我握手。他有同感,他在实现更大人生意义时,也一定是用写作兑换了文化资本。徐州市教研室刘春老师曾在一个场合专门向我致谢,其原因在于她的女儿参加作文大赛颁奖会后,回去和爸爸妈妈交流,说:以后你们不要动员我写作文了,我听一位伯伯在颁奖会上讲到一句话:“写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间。”我懂了!

生活、思想、情感是文字的养料

老舍在回友人的一封信指出:“生活、思想、情感是文字的养料。”如果说第一句箴言是讲为什么写,那么这句则是在回答写什么。

首先是生活。我有一篇文章曾在《江苏教育研究》作为卷首发表,表达的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课堂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当然,这里的“课堂”是泛称,包括班主任生活,包括我们全部的教育生活。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一条通道,就是改进专业实践。“名师”靠一堂一堂高质量的课垫就了他的人生高度。“问渠那得清如许?”恰如王栋生老师和中学生谈写作时所说:“你的大地是生活!”教育写作的源泉当然是生活。

其次是思想。我们的教育实践能超离那种教书匠式重复的、机械的劳动,是因为我们有思想,是因为我们用教育理解去引导了我们的教育行为。每个老师都有教育生活,但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写,更不是每个人写出来的东西都很好,很重要的差别是思想的有无和高下。我们不是简单地写生活,而是写经过思考的生活,“我手写我思”。这个时候,那些理论的东西和实践的东西揉在一起,就长出了一棵一棵新苗。这种新苗,其实就是一种创造。而写作者的生活,也会因之更有意义,更有品位。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不断经历“实践—反思—学习—研究”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最后是情感。杜威讲过一句话:“知识只是情感的汪洋大海里面的一滴水。”教育是一项富有情感的事业,你不能热爱生活,不能热爱学生,那你的教育写作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也很难有真正的教育写作。范梅南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写作总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教育写作的成品则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大情怀催生的孩子。斯霞老师的文字,是童心母爱的一个个音符,斯老师的教育写作,奏响的就是大爱之歌。南通的刘昕老师送给我一本书,我看到以后非常感动。他们学校有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横竖不开口,随便怎么跟他交流,他都不讲一句话。作为校长的刘昕,听老师介绍过以后,就和老师商量,自己来给这个孩子加课。除了老师上的课外,她单独为这个孩子备课上课。一共上了250多节,每节都有精心准备的教案。终于有一天,她和这个孩子的任课老师在办公室交流时,听到外面有怯生生的声音喊“老师”。一看,门口站着的就是这个孩子。第一次听到这个孩子开口对老师讲话,班主任和刘昕相拥大哭,然后把孩子抱过来,痛哭一场。伟大的胜利啊!铁树开花了!从此,这个孩子就步入比较正常的状态,和人交流了,终于冲过了自己成长的一道坎,人生的一道坎。刘昕从她备课的资料中,选择了七十多篇出了这本书。这就是情感,这就是生活。当然,这里也有她的思想。

生活、思想、情感,这三样东西对一个写作者是很重要的。我认为,生活是体,思想是魂,情感是血脉。这三者熔铸在一起,作为一个教育人,作为一个教育写作人,你就站在那里了。

学会两套本领:讲故事和结构化

有了生活,有了思考,情动于中,怎样把它写出来呢?我认为有两关要好好地过一过:一个是讲故事,另一个是结构化。

也有学者对这两种知识传递的方法给以比喻:一种叫“剥洋葱”;一种叫“敲核桃”。所谓“剥洋葱”是叙事,是讲故事。讲故事的观点在哪里呢?剥到最后你没有看到一个“核”,但是你剥每一瓣洋葱的时候洋葱味你都感受到了。“敲核桃”指的是解释、阐释的文章,敲开以后里面有核桃仁,这就是思想观点。当然我认为“敲核桃”不是最好的比喻,用“吃包子”似乎更恰当些,这个思想在咬第一口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这和“敲核桃”还是不一样的。

首先说讲故事。讲故事大概有三种方式。第一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许多老师的教育叙事就是这一种。第二是在阐说、解释的过程中,举一个例子,这叫事实论据,用来佐证观点。第三其实就是一个起兴手法,先用一个故事,给文章一个规定情境。讲故事对一线老师很重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曹勇军老师有本书就叫《我和学生的故事》,曹老师认为,教书就是老师和学生的故事。有趣的是,曹老师的学生也在“讲故事”,他的学生在文章中回忆:离开母校多年,想起曹勇军老师,总是很感动。曹老师看书的样子,说话的样子,悠悠地走路的样子,包括抖烟灰的样子,想起来就很亲切,就心生暖意。曹老师说“教书就是老师和学生的故事”,看来这也是他们师生的共识。故事具有高传播性。一个好的故事,马上就传播开了;要讲一个很深刻的理论,不一定传得开。故事还有它的独特性,故事很少有雷同的。它是一种生动的特殊性,而一般性都包含在特殊性当中了。故事还有多喻性。我有一次在文章中讲过一个故事:当时才讲三维目标,有的老师上课,什么都往三维目标上靠。比如,孩子捧一束鲜花来,老师一定要引导孩子说这个就象征我们伟大祖国欣欣向荣。我就把这个故事作为一个“起兴”,来讨论三维目标怎么落实。我的同事、江苏省教科院的马维娜老师看过后对我说:“您讲的这个故事很精彩,它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马老师是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她的视角和我的就肯定不一样,她一定想到可以从教育社会学的多个维度解释它。当然,讲故事要有亲切感,我经常和《江苏教育研究》的同事们讲,老师们写的文章,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有没有烟火气,是不是来自现场。有烟火气的文章有打动人的力量,至少让你感到很亲切。讲故事还要注意抓住细节,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是一些隽永的细节让我们流连忘返,教育写作也要努力提供精彩的细节,这些细节不仅使故事生动起来,而且常常有照亮全篇的效果。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海明威讲写文章其实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我要强调的是,第一,所有自己的句子,都要以共同的语法为前提,在公共话语平台和别人交流。你讲的话别人要听得懂,只有自己懂、别人听不懂的话千万不要说。你讲得别人听不懂,很多时候其实是你自己没想清楚。第二,教育写作是教育写作生活的整体追求,首先不是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近年来江苏在开展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多位校长都围绕自己学校的创建写了很有分量的文章。文章好,首先是实践好,主要是实践好,是学校突出优势探索,在建设高品质学校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生成的具有普适意义的经验。第三,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要“认识你自己”。以我自身说,什么是“属于自己的句子”呢?我的写作有什么特点呢?因为我是教语文的,文科更重视感悟,我以为自己在长期的语文教育生涯当中,培养了一点悟性,因而写文章时力求“扬己之长”,表达通透一些。还有,我经常到中小学,知道老师们用什么话语去表达,所以力求说得亲切一点,尽量娓娓道来。因此,“通透性”和“亲切感”就是我所追求的。第四,这个“寻找”要不断学习,要自觉地接受前贤和同行的精神滋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最好能有个感觉,通过你的不断学习,过个三五年,人家就刮目相看,突然发现你有了飞跃。这个感觉其实就是你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是,你的人生就在不断升腾。第五,相互砥砺。如果有一个朋友圈,有几个、十几个人,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坐下来,海阔天空,说到说不动了,这个时候才说“好吧,再见,我们下次再聊”,这对于成长是很重要的。江苏的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等等,所以有较大的成就,很重要的就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映照的状态。第六,“寻找”是“十年磨一剑”的过程。要学会坐冷板凳,要下苦功夫,耐得住寂寞。江苏省教科院的孙孔懿老师每过几年就有一本重量级的著作拿出来,他在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教育家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在学界进入第一方阵。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板凳功夫了得。

经常有老师问我们,怎么写才能写得好?怎么写才能发表?每当这种时候,我总会想起巴金曾反复对萧乾说的一句话:“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在这个问题上,我绝对认可巴金。让我们一起记住并且践行巴金老人的话,“只有写,你才会写”。

猜你喜欢
讲故事文章生活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讲故事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听妈妈讲故事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