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科普:如何实现有效的亲子沟通

2022-10-25 02:40整理豆子
至爱 2022年9期
关键词:理性大脑情绪

整理|豆子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扰: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孩子感受不到;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沟通总是没有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专家,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名誉理事长宗春山在《公益讲堂》栏目上提出:“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出现了问题,说话不等于沟通,这也是很多家长对沟通产生的误 解。”

沟通90%靠的不是语言,而是行为,包括肢体动作、表情等因素在内。在此,宗春山提及了“前语言”的概念,即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很多人认为婴儿时期孩子不会说话,所以才只能靠肢体语言沟通,等孩子会说话了,就不用肢体语言沟通了。而宗春山指出:“前语言是终身语言,例如夫妻之间、亲友之间很多沟通根本不需要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就明白你想表达的意思,这也是前语言的应用。跟孩子沟通时也是如此,如果你说的话和你的表情、动作等行为不一致时,孩子会对此产生误解,从而无法达成有效沟通。”

与孩子沟通的目的不是教育对方,而是与对方合作。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如果经常使用“你必须”“你应该”等词汇,不能称之为沟通,而是命令。如果是合作,那么在双方交流的过程当中就应该有退让,而不是强制命令。这时有的家长不禁会问:“那如果孩子提出不想上学,我的退让是同意孩子不上学吗?”宗春山表示:“不是的,你退让的是你对他这个行为的理解。我可以理解你不想上学的感受,但是我不一定同意你不上学的行为。”

沟通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构建孩子的大脑,即让孩子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不恰当行为。人类对严厉的声音本能会有一种恐惧感、愤怒感或麻木感。这是人类的大脑细胞当中天然存在的本能。面对威胁的时候,它就会想要去战斗、反抗。所以当父母表情非常严厉、动作非常粗鲁的时候,往往会激发孩子的攻击行为和不安行为,很有可能会跟家长产生对抗。所以如果想要建立沟通,恐吓、打骂是行不通 的。

人类的大脑有两大本能,先是寻求安全,人类的大脑在进化的过程当中,先考虑的是如何生存,然后才是生活。如果你在家庭生活中让孩子没有安全感,那么沟通的大门基本已经封闭了。缺少安全感,大脑本能地就会开启防御系统,此时,如果家长批评孩子是没有办法进行有效沟通的。无论是真理、建议,还是父母的爱,孩子都接收不到。所以,如果想与孩子顺利沟通,应先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 感。

大脑处于变化发展中,虽然是终生可以改变的,但在人3岁左右,基本就达到了一个成熟大脑的结构。家长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在影响着孩子脑细胞的链接。在此期间,家长给孩子定下清晰的规矩,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被认可的行为。这也意味着家长的行为不能是混乱的、不受控制的,情绪应当是平稳的,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脑部发育,帮他们构建约束和规则。

如何让孩子安全、快乐地接受父母的建议,甚至接受父母的批评呢?宗春山认为有效管理的第一步是建立情感连接,而情感连接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肢体接触。

策略之一:表达安慰

小朋友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孩子也是在犯错误的过程当中成长的。比如小朋友之间打架,家长可以安抚性地询问:“打别人是不是自己也充满了愤怒呢?打别人的时候自己是不是也特别害怕?”

策略之二:认同

向孩子的主观感受靠拢,学会从孩子的视角感受问题。认同孩子的感受,也意味着不能将孩子所经历的事情全盘否认或大事化小。当孩子哭了,家长总说不许哭。为什么不许呢?哭也是孩子情绪的表达,他或许害怕、委屈、伤心……家长未必认同孩子的行为,但可以认同孩子的情绪。此时家长可以说:“你现在是不是特别委屈?过来,妈妈抱抱你。你现在是不是特别愤怒呢,你想干点什么可以让你觉得不愤 怒?”

策略之三:闭嘴,先倾听

沟通的时候,家长要学会倾听,要看着孩子的眼睛,听孩子讲述发生的事情及自己的感受。切记倾听时闭上嘴巴,不要急于评价。

策略之四:反馈你所听到的

倾听后,家长可以将孩子所说的话反馈给他们,让孩子知道“我已经理解了你的意思”。此时,又将我们带回到第一个策略—表达安慰。那么有的家长又会问了:“这样就行了吗?孩子的情感大门打开了,沟通的连接建立了,那我什么时候给孩子讲道理 呢?”

有效管理第二步——理性引导(下次如何做)

为什么要急于讲道理呢?其实道理孩子们都懂,但是在情绪爆发的那一瞬间,道理是没有用的,建立好情绪连接后,要善于理性引导。例如弟弟把哥哥的作业本撕了,哥哥回手就打了弟弟。宗春山建议比较良性的处理方法是:父母先听完孩子的讲述— 认可孩子的情绪— 限制孩子的行 为。

“弟弟把你的作业本撕了,你生气了。爸爸知道你肯定很愤怒,爸爸也觉得弟弟做得确实不对,不可以这么对待哥哥。但是下次你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对待弟弟的错误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嗯,下次我可以告诉爸爸,我也可以警告他,下次我会耐心跟他讲的。”

孩子是懂道理,知道对错的,只是在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大脑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就需要家长通过有效的沟通、安慰、认同、倾听、反馈等过程,在孩子情绪平和后,再理性引导,以此帮助孩子设定界限,构建大脑。

设定界限是为了帮助孩子开发上层大脑,让他们知道管理自己的行为。设限的目的不在于强调“不”,而在于帮助孩子识别行为界限的重要性,这样他们才会懂得何时刹车。切记,此时家长不要只记得设定限制,也要表达出你对孩子的爱。

家长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都在改造着孩子的大脑,家长的每一个理性的行为都在训练孩子如何理性地思考,他在跟你学习。所以,做父母也是一门大学问,家长应该修好这门课。

猜你喜欢
理性大脑情绪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