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市旌阳宝峰寺调查简报

2022-10-26 08:56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文物 2022年5期
关键词:正殿彩画题记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旌阳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一 前言

旌阳宝峰寺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石亭江北岸,地理坐标北纬31°05′40.21″,东经104°20′32.84″,海拔470米(图一)。建筑整体建造于地势平缓处,坐西向东,今占地面积近1800平方米。2018年,旌阳宝峰寺被地方文物部门发现,2019年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其建造年代初定为清康熙、雍正年间。2020年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旌阳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旌阳宝峰寺进行调查,对建筑整体进行航拍、测绘,发现题记26条、楹联6副、墓碑1通、石匾2通、修桥碑1通及彩画、壁画30余幅。现将本次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宝峰寺位置示意图

二 建筑

(一)整体格局

据当地老者描述,宝峰寺原规模较大,自东向西依次为:石牌坊、山门、字库塔、前殿(牛王殿)、正殿(大佛殿),以及南、北配殿等。在山门与前殿间,曾有碑林与和尚墓。此外,在寺院东约30米处,还发现刻有“山明”二字的石匾及修桥碑各1通。

如今的宝峰寺主体格局尚存,由5组院落组成,呈对称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前殿、正殿,与南、北配殿合围成主院落,现存厢房分列主院两侧(图二、图三)。

图二 宝峰寺主院落及厢房航拍图

图三 宝峰寺建筑总平面图

(二)建筑形制

旌阳宝峰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前殿(牛王殿)、正殿(大佛殿)、南配殿(娘娘殿)、北配殿(龙王殿),均为抬梁与穿斗结合构架,悬山顶屋面。小青瓦屋面为后世翻修,脊饰也是近年新塑,故后文不赘。

1.前殿

平面呈矩形,前、后出廊。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通面阔约12.9、通进深约8.2、通高约7.7米。前、后檐柱均为石质,各刻楹联2副,其余则为木柱。南、北两侧各加一套间(北套间现已不存,改为过道),面阔约3.1、通高约7米(图四)。

图四 前殿平面图

台明及室内地面均改建为水泥抹面,且水泥包裹部分柱顶石下部。调查组于前殿室内及前、后廊处发掘3条探沟,探明前殿柱础形式为圆形单磉墩,上承鼓形柱顶石,截面略大于柱顶石(图五∶1);未见地面铺装;又于后廊处发现红砂石砌筑的台基阶条石(图五∶2)。

图五 前殿柱础石及红砂阶条石1.前殿柱础石(西→东) 2.前殿后廊红砂阶条石

明间构架侧样为十一桁前后出廊式。前檐出双步廊,抱头梁上立瓜柱,以单步梁连接前金柱,梁下施穿插枋。后檐出单步廊,抱头梁与穿插枋直接连接后檐柱与后金柱。前、后廊抱头梁梁头均置垂柱,上承挑檐桁。室内不施金柱,计五步架。各梁呈月梁状,梁头施砍刹,各梁之间均以瓜柱承托。六架梁居中位置设童子造型驼峰,童子项戴云肩,手执铜钱、宝珠与元宝、珊瑚(图六),并于梁后部立金瓜柱将后金步架分为上、下两部分。三架梁上脊瓜柱两侧施如意纹角背。最上层的瓜柱顶端多作桁椀,承托各桁(图七)。

图六 前殿童子造型驼峰1.南面 2.北面

图七 前殿明间构架侧样图

两山面增设山柱,为五柱四瓜穿斗式构架。前、后山柱间自下而上用四道穿枋拉接,其中第一、二道穿枋拉接两侧山柱;第三道穿枋拉接山柱与瓜柱;第四道穿枋则拉接前、后两瓜柱(图八)。前、后廊构架与明间基本一致。

图八 前殿山面构架侧样图

各桁在明间、次间分界处与柱头搭接,多用单桁加随枋(桁)的形式。明间脊桁之下桁呈月梁状,次间脊桁透柱出榫承托明间脊桁。明间后檐下金桁与随桁间施替木,次间后檐下金桁则使用三桁(图九)。

图九 前殿前檐纵剖面图

内、外檐原装修基本不存。除前、后檐墙照面枋及两山面一道穿枋以上保留原竹编泥墙外,其余墙体均为后改建的水泥砖墙,门、窗装修也已改为现代风格。室内新建水泥神龛。抱头梁、檐柱间撑栱及檐下垂柱满饰雕刻。

2.正殿

平面呈矩形,单出前廊。面阔五间,进深六间。通面阔约21、通进深约11.8、通高约9.2米(图一〇)。前廊6柱为石质,上刻楹联2副,其余则为木柱。

图一〇 正殿平面图

与前殿一样,正殿台明及室内地面也由水泥浇筑。调查组于前廊处发掘纵向探沟1条,探明正殿廊道及室内地面为边长12~30、厚5厘米的方形或矩形石板海墁,至边缘处以红砂阶条石收边(图一一)。

图一一 正殿前廊铺砖及阶条石1.铺砖 2.阶条石

明间构架侧样为十三桁前出廊式。前檐形制与前殿相同,出双步廊,抱头梁上立瓜柱,以单步梁连接前外金柱,梁下施穿插枋,抱头梁梁头置垂柱,上承挑檐桁,下施撑栱连接前檐柱。前外金柱与前里金柱间以3根单步梁连接。前里金柱与后金柱间计四步架,施三架梁、五架梁及随梁,其中三架梁与随梁为月梁状,五架梁为平梁状,其用料最大,是主体承重构件。三架梁与五架梁上分置脊瓜柱与金瓜柱,五架梁下则用竹编泥墙与随梁相连。各梁梁头施砍刹。后里金柱与后檐柱间计三步架,自下而上以三步梁、双步梁和单步梁拉接,后世扰动痕迹较为明显,用料选材较次,搭接略显随意(图一二)。

图一二 正殿明间构架侧样图

次间增设中柱、后外金柱和山柱,均为七柱四瓜穿斗式构架。前、后外金柱间自下而上用五道穿枋拉接。其中第一至三道穿枋直接拉接前、后外金柱;第四道穿枋拉接前、后里金柱;第五道穿枋拉接前、后金瓜柱。前廊构架、后金柱和后檐柱构架与明间基本一致(图一三)。山面构架也与次间相仿。

图一三 正殿次间构架侧样图

前廊明间及次间额枋上施木雕,北侧廊壁壁画尚存。前檐装修大部分已毁,各间照面枋上存竹编泥墙,施壁画。北梢间前檐尚存槅扇门及槛窗各一对(图一四)。槅扇门为四抹之制,正方格点缀菱花槅心;槛窗槅心则为球纹菱花样式。前檐各间额枋下方又施挂落,以明间处最繁,檐下垂柱与雀替亦满饰雕刻。明间五架梁与次间七架梁位置曾施井口天花,部分帽儿梁及支条尚存(图一五)。室内新建砖砌扇面墙及佛龛。次间构架第一至三道穿枋间填以木板壁;第一道穿枋下新砌水泥墙体,遮盖各立柱。山面以砖砌水泥墙体及彩钢板填充、遮挡。

图一四 正殿北梢间前檐槅扇门及槛窗1.正殿北梢间前檐槅扇门及槛窗照片(东→西) 2.正殿北梢间门窗大样

图一五 正殿明间井口天花1.正殿明间井口天花照片 2.正殿明间天花详图

3.南、北配殿

南配殿平面呈矩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面阔约14.9、通进深约6.3、通高约6.3米。台明、室内地面为水泥抹面,部分柱顶石下部被水泥包裹。后檐部分改动较大,新(改)建后廊,立水泥后檐柱与木桁架(图一六)。

图一六 南配殿平面图

现明间构架侧样为十桁出后廊式。前檐自前金瓜柱出三步挑梁,挑梁上中部立瓜柱,上承檐桁,下接穿插枋。梁头置垂柱,承托挑檐桁。穿插枋下施撑栱连接前檐柱,插入室内部分则作撑栱承托六架梁。明间计五步架。各梁呈平梁状,互相之间均以瓜柱承托,梁头皆施砍刹。前檐柱与前金瓜柱以单步梁相接。各柱顶端多作桁椀以承托各桁(图一七)。

图一七 南配殿明间构架侧样图

次间与山面增设中柱和山柱,为三柱四瓜穿斗式构架。前檐柱与后金柱间自下而上用四道穿枋拉接。其中第一、二道穿枋直接拉接前檐柱与后金柱;第三道穿枋拉接前檐柱与后下金瓜柱;第四道穿枋则拉接前金瓜柱与后上金瓜柱。前檐出挑构架与明间基本一致(图一八)。

图一八 南配殿次间构架侧样图

内、外檐装修大 部分不存。前檐墙照面枋以上残存原竹编泥墙,其余部分改为水泥砖墙,门、窗装修也已改为现代风格。前檐撑栱、垂柱雕刻保存较好,明间位置为青狮,次间位置为白象。

北配殿形制与南配殿相仿,但后世改动较多,各梁用材较之南配殿略次,梁头不施卷刹。前檐撑栱插入室内部分雕作龙头,承托梁架(图一九)。室内存竹编泥墙,上有壁画依稀可辨。

图一九 北配殿前檐撑栱(西→东)1.室内部分 2.室外部分

三 题记

旌阳宝峰寺前殿及正殿留存有文字题记,题记内容大致可分为修建信息和庙会信息两类。题记均为墨书,分别题写在梁、桁等构件下口。 计前殿7桁有题记8条,正殿13桁有题记18条,共26条。

(一)前殿题记

1.明间脊桁

中间绘制锦文包袱托太极八卦图,两端共有8个字迹,具体内容无法辨识。

2.明间南侧五架梁(前段)

□□德阳县学正堂□□□

3.明间北侧五架梁(前段)

住持僧:隆盛……徒孙:仁从、仁义……

4.明间南侧六架梁

牛王会、三圣会、观音会、清醮会、土地会、佛祖会、眼光会、雷祖会、韦陀会、仓圣会、□□……□□捐建

5.明间北侧六架梁

□□顺典,张其□……知正……会主□ □……

6.明间前下金桁(随桁)

长具石工:王长□;泥工:周□□;雕匠:丁能礼、刘□□、□□、□泰圆

7.南侧末间后檐桁

光绪拾三年秋,八月吉日谷旦/

本庙住持僧:隆盛;徒:能洪;侄:能田、能容;孙:仁从、仁义、仁玉重建

此檐桁是原北配殿后侧厢房明间下金桁(随桁),建筑被拆除后移至此处。

(二)正殿题记

1.明间脊桁

中间绘制锦文包袱托太极八卦图,两端有墨书痕迹,仅右端能识别“皇图”二字。

根据四川地区宗教场所广泛采用的祝祷词文推测,其全文应为“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2.明间前上金桁(随桁)

□署绵州直隶州德阳县事□□正堂加五级纪录一次唐彞□□……

3.明间后上金桁(随桁)

皇清□□拾年,岁在庚申,春三月廿一日谷旦

4.明间前下金枋

梓人:张光义;石匠:尹昌瑞建造/堪舆:明芳成;泥工:周荣喜、仝立

5.明间后檐桁(随桁)

临济正宗,师爷见文寿公老和尚置买石柱陆根、石磉拾□对……

6.明间左侧五架梁

临济正宗,建修住持僧昌龄,师弟昌桂,徒隆咸、道,徒侄隆庆、□、盛,徒孙能清、容、能恬,徒重孙仁从、海同立

7.明间右侧五架梁

叶□□、张耀辉、杨永善、黄天佑、李玉洪、叶明珠、□盛恺、廖学康、周□□、□仕□……仝立

8.左次间脊桁

皇清乾隆拾壹年正月□□□,简修正殿,师祖上□下□赵老和尚……

9.左次间前下金桁(随桁)

雷祖会首事周继荣、胡继纲、夏永升、胡仕聪、张元忠、张仕倩、曾□□、胡继润、萧绍达、胡继岱、唐运璋、胡仕庆、胡继福、□□□、胡继才、萧绍通、胡继炳、周天理、胡仕升、胡继上、□□□/

文昌会首事叶明珠、张耀柏、车志嵩、张崇经、胡仕庸、张□铭、彭安烈、张耀山、萧忠训 、张崇常、张耀辉、车德恒、张耀村、廖振国、张世维

10.左次间后下金桁(随桁)

清醮会首事张耀仕、萧盛秀、廖学康、车德升、邓以槐、车志嵩、马玥祥、胡维庆、廖声禄、杨永善/

牛王会首事戴明选、张登善、周继贤、胡仕聪、李安凤、车德咸、张耀芳、廖振国、马玥祥、唐籍明

11.右次间脊桁

皇清乾隆拾壹年□……□下定永龄老和尚……

12.右次间前下金桁(随桁)

观音会首事胡继才、夏永升、胡继岱、胡仕庆、胡继洪、张士儒、胡继喜、胡继纲、胡仕礼、胡仕升/

土地会首事胡□□、胡□荣、胡继发、唐运智、胡仕礼

13.右次间后下金桁(随桁)

仓圣会首事张□□、□□□、夏永升、张士儒、张耀仕、胡仕聪、曾昌龄/

三圣会首事戴明□、廖振国、廖声芳、胡耀才、胡继炳、胡仕庆、胡继康、贴绍润

四 楹联、碑刻

前殿的前、后石质檐柱有楹联题刻4副;正殿明间、次间前檐石柱有楹联题刻2副(图二〇)。前殿留存和尚墓碑1通,正殿留存石匾1通。此外,在调查过程中于宝峰寺原山门区域发现石匾1通,修桥碑1通。

图二〇 宝峰寺楹联(部分)1.前殿前檐楹联 2.前殿后檐楹联 3.正殿楹联

(一)楹联

1.前殿

(1)明间前檐柱

桂殿溢清香万古斯文钟七曲 桃园申大义一时英武盖三分

(2)次间前檐柱

治水布神功西蜀咸钦福主 耕田资帝力东皋永庆丰年

(3)明间后檐柱

宝刹重新祇冀诸神歆妥侑 峰云叠起应知众姓获平安

(4)次间后檐柱

多宝聚莲台愰朗长辉法界 奇峰环鹫岭巍峨永镇禅关

2.正殿

(1)明间前檐柱

殿瞰东山洛水绕同莲水净 灯传西域宝峰秀挹鹫峰雵

(2)次间前檐柱

狮座重辉慈云普荫三千界 蜂台丕焕法雨宏沾亿万身

(二) 碑刻

1.“俨然天竺”石匾

存于正殿,上书“俨然天竺”四字,落的是“昌隆正法续玄宗,承维天恩永守中,戒定修持清净观,从闻思学觉心空”的字辈,与建修前殿及正殿的昌龄、隆盛不是同宗。

4.修桥碑

残碑,于宝峰寺原山门旧址北边台地下约100米处发现,双面刻字,主要内容为修桥碑记,碑面大部分文字剥蚀,无法识读(图二三)。

图二三 宝峰寺修桥碑拓片1.背面拓片 2.正面拓片

正面碑文誊录如下:

……□有硚焉,虽非南北之通衢,实系东西之□□……/……□湃势大,然如硚之卑狭莫客,而硚国斯以颓……/……□驱难,汝临河款“咸丰二年十月十八吉旦”。据原居住于宝峰寺周边的村民叙述,此为宝峰寺原山门牌匾。故此推断宝峰寺山门于咸丰二年落成(图二一∶1)。

图二一 宝峰寺石匾1.“俨然天竺”石匾 2.“山明”石匾

2.“山明”石匾

匾额题刻“山明”二字,“山”字部分残缺(图二一∶2)。该匾于原山门旧址新发现,其匾额款式与字体同“俨然天竺”石匾类似,或为原山门建筑北侧门的石匾构件(南侧门悬匾或为“水秀”)。

3.法乘和尚墓碑

前殿前檐廊左侧存墓碑1通。墓碑正中一列大字题刻“正宗恩师上法下乘云公和尚之墓”;左上题刻“道光二十年三月念八日吉旦”;右下题刻“祀徒续扶、采,孙本清、潮,重玄楚立” (图二二)。

图二二 法乘和尚墓碑

从此碑刻分析,法乘和尚也属临济宗,使用 返。硚□不知几□余等日系……/……□首募化四方善人□□□□捐金,纠工命……/……□而能容人□众□□□□故名之曰天……/……□古□勒石为碑□□□□□□竖立寺……

背面题刻捐资功德芳名、住持和尚及匠人名,右侧题刻:

……黄曾氏、王秀华、唐尹氏、唐廖氏、邱唐氏、周康保各六分/……雒仁洪五卜/……曾谭氏四卜/……唐曾氏三卜……

左侧题刻:

……住持僧法乘……□涟漪、廖清敬书……师戴世用立

该碑文所记“住持僧法乘”与庙中墓碑墓主“法乘和尚”应为同一人。

五 彩画及壁画

(一)彩画

宝峰寺的彩画整体保存不佳,大部分已完全脱落、褪色、斑驳,仅残留局部纹样痕迹,还有不少彩画是近年重新装彩,破坏了原彩画。

现存原彩画主要集中于建筑檐廊额枋照面、檐柱柱头照面及抱头梁等构件上。其中额枋、抱头梁等木构件上的彩画未施地仗,直接在木构件表面绘制。而檐柱为石柱,故麻有灰底,光滑平整,以便绘制彩画。除额枋彩画外,撑栱、挂落等装饰木雕构件及石柱楹联题刻上也施有彩画(图二四、图二五)。

图二四 前殿前檐明间彩画(东→西)

图二五 正殿额枋彩画(东→西)

(二)壁画

宝峰寺各殿均有壁画保留,赋存于竹编泥墙上,题材涉及历史典故、神话故事、戏曲故事,均已世俗化,如正殿各间额枋上方所绘《西游记》故事情节(图二六),前檐廊壁所绘“天仙送子、寿星献桃”(图二七);北配殿明间竹编泥墙所绘“应化图”,次间与梢间隔墙竹编泥墙上所绘“舜耕历山”等。

图二六 《西游记》故事情节壁画(东→西)1.白骨精三戏唐三藏 2.孙行者二调芭蕉扇、心猿遭火败 3.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图二七 天仙送子、寿星献桃壁画(南→北)

六 结语

(一)题记、楹联信息解读

1.题记

从前殿留存的题记3、7可知,光绪十三年(1887年),住持僧隆盛,徒孙仁从、仁义等修建前殿与北配殿侧院厢房;通过题记2、5可知,光绪年间宝峰寺的修建可能有官方参与;题记4则记录了通过各庙会筹集前殿修建资金,从庙会类别来看,包括佛教的观音会、佛祖会、韦陀会,道教的清醮会、眼光会、雷祖会,民间的牛王会、土地会,以及儒生组织的三圣会、仓圣会等民俗庙会,说明宝峰寺是一处佛、道、儒及民俗高度融合的寺院,在当时地方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殿题记则直接反映了宝峰寺正殿历经多次修建活动。题记8、11分别位于左、右次间脊桁,位置对称,记录年号均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故推断两题记所记应为同一次修缮活动,即“师祖上□下□赵老和尚”和“……□下定永龄老和尚”“简修正殿”。

考地方志,正殿题记2中的“唐彞□”应是咸丰九年(1859年)五月署任的“四川绵州德阳县知县唐彝铭”[1];题记3“皇清□□拾年,岁在庚申,春三月廿一日谷旦”,咸丰年间仅咸丰十年(1860年)为庚申年;题记6记录了修建者是住持僧昌龄,参与者有徒侄隆盛、徒重孙仁从等。从前殿题记可知,仁从为隆盛徒孙,根据他们修建前殿等建筑的时间为光绪十三年(1887年)推断,住持僧昌龄的活动时间为咸丰年间。故此推断,宝峰寺正殿的修缮应是得到新任知县唐彝铭的支持甚至参与,在官方背景下由住持僧昌龄主持开展,于咸丰十年竣工。

正殿题记5、6标明了宝峰寺的僧众法脉为“临济正宗”,是正统的佛教法脉,其中昌龄、昌桂、隆咸、隆盛、能清、能恬、仁从、仁海等法号也与成都文殊院临济正宗字辈[2]对应,说明旌阳宝峰寺的法脉应与成都文殊院一脉相承。

正殿题记9、10、12、13中的庙会名目出现了雷祖会、文昌会、清醮会、仓圣会、牛王会、土地会等道教、儒家及民俗会别,与前殿庙会类目相似。

2.楹联

从前殿前檐的楹联可以看出,宝峰寺杂糅了对文昌、关帝以及本土神祗川主李冰和大禹的崇拜;而后檐楹联中“宝刹重新祇冀诸神歆妥侑”一句应指宝峰寺有规模较大的重建活动,且很可能就是前殿的重建工程。

正殿明间前檐柱楹联中的“殿瞰东山”正好对应宝峰寺的朝向布局是坐西向东,“洛水”应指宝峰寺侧石亭江,据《什邡县志》载,石亭江为古之洛水也[3]。次间前檐柱楹联中的“狮座”应是指文殊菩萨的坐骑,也是代指宝峰寺的法脉是临济正宗;南、北配殿的装饰构件也是青狮、白象主题,且青狮居于明间,以其为尊。

3.年代初断

考诸地方志,最早提及宝峰寺者为乾隆《续德阳县志》[4],而有较为确切纪年者则为道光《德阳县新志》、同治《德阳县志》[5],其内容为后世地方志沿用。再结合题记、碑刻内容,可梳理出其历史沿革:

宝峰寺位于清德阳县城南十五里,康熙年间既已建成;

清乾隆九年(1744年),僧人宇堂重(扩)建;

乾隆十一年(1746年),赵老和尚及永龄老和尚主持简修正殿;

道光年间宝峰寺住持僧为法乘和尚,主持修建了寺外石桥,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身故;

咸丰二年(1852年)宝峰寺山门(已不存)落成,明间悬匾“俨然天竺”,北侧为“山明”;咸丰十年(1860年),在新任知县唐彝铭的支持下,住持僧昌龄重修正殿;

光绪十三年(1887年),住持僧隆盛重建了前殿及北配殿侧院厢房等;

故宝峰寺现存主体建筑并非康熙、雍正年间所建,其正殿应为咸丰年间所建,前殿及北配殿等为光绪年间所建。

(二)建筑形制

“清顺治、康熙以来四川地区建筑一改明代抬梁式官式建筑大木构架,演变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大木结构”[6],宝峰寺各殿均采用抬梁与穿斗结合的构架,可在尽量扩大使用面积的同时节省工料,且整体韧性较好,是兼顾建筑空间开阔性与建筑结构坚固性的杰作。

“大木构架的变化又使建筑装修、装饰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变,加上移民文化的影响,四川地区的建筑在本地区域性特征中融入了外来建筑文化因素”[7],如前殿、正殿明间构架月梁的使用以及广泛分布的木雕等,“于个性中显包容性,形成多元的建筑文化”[8]。

四川地区古建筑的营造多因地制宜,手法灵活,尤其是清代以来,并未恪守统一的法式制度,但整体而言仍在清代官式作法的框架之内,旌阳宝峰寺亦不例外。如前殿、正殿及两配殿平面均呈矩形,长宽比依次为1.6∶1、1.8∶1、2.4∶1,“……长方形建筑物的长、宽比例关系都是框在1.2∶1~3.5∶1的总体的比例关系之内,使用比较灵活”[9]。而前殿、正殿及两配殿原台基高度与各自檐柱高度比例分别为0.12∶1、0.12∶1、0.13∶1,与《古建清代木构造》中基于梁思成先生《营造算例》计算得出的无斗栱建筑台基高度与柱高比例关系0.15∶1接近[10]。

此外,前殿明间后檐下金桁与随桁间施替木,颇有宋元时期建筑襻间作法的意味;两次间后檐下金桁使用三桁,又有清代建筑“一檩三件”的影子,这些都与官式作法存在一定联系。

(三)彩画、壁画

宝峰寺的建筑彩画与同时期北方官式建筑彩画不同,如把子草、软硬卡子、十字别、工王纹等图案灵活交替使用,枋心(堂子)形制的灵活变化等,在构图及纹饰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地方 特点。

此外,壁画中人物造型颇具地方戏曲化特征,如白骨精头戴花翎手持双剑及唐僧手执拂尘的形象,与传世的明代百回本《西游记》插画明显不同,是川剧中的常见扮相。

(四)价值研究

旌阳宝峰寺至迟于清康熙年间建成,后世屡有维修或重建,其主体格局至今尚存,前殿、正殿、配殿的大木梁架和木装修大部分保持清代原貌,各殿抬梁与穿斗结合的构架形式,是四川清代建筑的重要遗存和典型代表。部分梁、枋及雕饰构件上仍存有彩画,依稀可辨,主要采用回纹、万字及工王的箍头带十字别盒子样式,枋心内多绘制瑞兽、花卉等图案,作法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宝峰寺还保留题记26条、楹联6副、碑刻2通、石匾2通、彩画与壁画30余幅以及木雕若干,种类丰富,要素齐全,工艺考究,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宝峰寺及其所处区域的历史信息,属川内罕见。其中题记、碑刻、石匾等内容,有确切的年号和人物姓名,对探寻宝峰寺营建历史提供了确凿证据。石刻楹联、木雕和壁画,题材涉及罗汉、八仙、耕读等历史典故、神话故事、戏曲故事、祥瑞寓意等各项内容,颇具地方特色,是彼时宗教世俗化的实物例证,结合题记中宗教派别及儒、释、道及民俗类庙会的记录,对研究地方宗教史、民俗史都有重要价值[11]。

项目负责人:崔 航调查:崔 航 胡小俊 张应维 王方捷 廖树伟 廖明娟 包宁祺整理:崔 航 潘文军 胡小俊 张应维拓片:张应维 绘图:胡小俊 张应维 廖树伟执笔:崔 航 潘文军 胡小俊 张应维

猜你喜欢
正殿彩画题记
张釜隶书《药洲九曜石题记》
清宫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日本新天皇即位将“恩赦”55万犯人
清早期 午门西番草三宝珠彩画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
阎先公和他的瓷板色块泼彩画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芷兰斋藏批校本题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