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集到栽培:海南茶叶发展史论*

2022-10-27 11:15倪根金魏露苓
农业考古 2022年5期
关键词:茶业茶树海南

谢 萍 倪根金 魏露苓

茶属山茶科,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我国远古时期就已发现并加以利用,主产长江以南各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海南茶园主要分布在以琼中、定安为中心的中部五指山山地边缘和东部、北部低丘台地,这里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茶区,适宜茶树生长。该区茶树的茶芽生长周期短,一般从2月至11月均为采摘期,年采茶七至八轮,这在国内其他茶区是难以达到的。海南茶业发展经历了从野生茶采制到人工种植的转变,几度辉煌,但如今发展较为缓慢。学术界对海南茶业的研究集中于茶树的生物特性与栽培技术、品种资源与产业 发展状况等,鲜见有对历史时期海南茶业发展史的专门研究。故本文拟从史学角度对海南茶史变迁进行深入探析,通过梳理不同时期海南茶树的分布、种植以及对茶的认识与利用等相关文献,考证当地人工种植茶树的确切起始时间,并分析当地茶叶开发过程及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今海南茶叶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一、唐宋之萌芽期

海南自秦进入中原人视野,历史时期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这里地理位置独特、物产丰饶,但发展缓慢,历史文献记载简略。唐以前,该岛主体居民为黎族先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随着唐代中央王朝的强盛,海南成为贬官主要流放地之一,经济文化水平有所提升,汉族移民日众。此时,正值我国茶业兴盛期。古代茶作“荼”,唐时减一笔变为“茶”。饮茶之风盛行朝野,茶产日盛,出现了首部茶书《茶经》。唐代产茶之地有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黔中、江南、岭南八大区域。海南地处岭南,气候适宜,岛上生有野生茶树。北宋,酷爱饮茶的苏东坡被流放至儋州,其诗词《寓儋》曰:“茶枪烧后有,麦浪水前空”,描述了当地人“刀耕火种”的场景。从当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仍有大面积野生茶树来看,宋代野生茶应该更多。当地人烧山之后,部分仍具生命力的野生茶树又发出新芽。茶枪即为茶树嫩叶。苏轼的《和陶和刘柴桑》曰:“黄橼出旧枿,紫茗抽新畲。”(畲即畲田,在播种之前将地上的杂草放火烧掉,灰烬留作肥料,然后耕种。据此推断,当时岛上应有野生茶树资源,但位于偏远山区一带,多为黎人居住地。黎人不识茶,虽有丰富的野茶资源,却不知加工利用,故此处的茶不为世人所知。

这一期间,海南本土居民黎族对茶所知甚少,但当地汉人对茶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被贬的官员群体,如:苏东坡。元符二年(1099),寓儋的苏东坡在邀当地秀才姜唐佐喝茶的信中有“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与共之”,其所言建茶来自福建,是当时名茶之一。《舆地纪胜》也载:“昌化绝无酒,客至但请坐,饮茶而退。”可见,宋时当地已有茶来客退的习俗。此时,正处于宋室南渡、宋元交替之际,汉人作为自发移民主体大量迁入海南。《海南家谱提要》共收集本岛65个姓氏169种族谱,有名可考的迁琼始祖共计110人。其中,宋代迁入的有51个姓氏,66位迁琼始祖也在此时进入海南。明代丘濬言:“海内氏族,所谓故家乔木者,皆从中州来……琼属邑文昌大族,可数者五六家,邢其一也。邢之先自汴州来,盖在宋南渡初至今。”故对于茶叶,岛内的汉人不会陌生,因茶在宋代已经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饮料,如王安石曾在《议茶法》中曰:“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岛上一般汉族民众用“苦凳草”代茶。苦凳草即苦丁茶,冬青科冬青属,是我国传统茶叶中广泛使用的饮品,同时也是民间的常见药用植物。苦莫登代茶的习俗,东汉时期已在岭南盛行。唐前,苦莫登被称为“瓜卢”或“皋卢”,宋以后渐改称为“苦莫登”。汉魏间《吴普草本》引《桐君录》(约成书于东汉)载:“南方有瓜卢木(即后来的‘皋卢’),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而交广最所重,客来先设。”东晋《广州记》亦载:“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唐《茶经》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树如瓜卢。”这里已经明确显示茶非“瓜卢”,仅体态与其相似。苦莫登分布在五岭之南的今两广海南一带,而“朱崖地产苦莫登,民或取叶以代茗”。苦莫登为常绿乔木,加工原料为该科植物的叶。“苦莫登”作为宫廷贡品始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广西壮族首领许朝烈为求升官,曾将苦丁茶作为贡品进献,仁宗饮后认为是良药,要求年年进贡,并特在万承设州,封许朝烈为首任州官。岭南各地纷纷效仿,海南也不例外,故“州郡征之,岁五百缗”,但“民尤苦之”。南宋,崔与之巡视当地后,为之“榜免”。两宋时,广东产茶范围较广,但品质和数量逊色于其他产茶大省。《宋会要辑稿》认为:“宋代茶之产区于广南路与四川四路,品较不精。”

当时海南仍地广人稀,虽有野生茶树资源,但位于黎人所居之偏远山区一带。黎人不识茶,故本岛茶叶多来自岛外。而原有饮茶之风的汉人,因茶叶稀缺导致仅有少数人家才有茶可饮。

二、明清之发展期

明代,海南茶叶已颇具名气,并成为朝廷贡茶之一。此时,地方文献中首现关于茶的记载:正德时,“茶,出琼山、文昌者佳。俗老妪杂烹以茱萸、芎登、芎、八角、茉莉花,钵乘吹末饮之”,且“茶,东路佳”,并已列入土贡,芽茶斤价银二钱,叶茶斤价银八分五厘。明代海南贡茶数量为芽茶四百九十三斤六两、叶茶一百四十三斤八两,各地均有,但差异较大。如:琼山芽茶一百二十八斤四两、叶茶三十六斤,而会同则芽茶一十一斤、叶茶三斤。随后的万历府志关于茶的记载相对简略,在“土产”类属仅有“茶”,未标注产地;在“饮馔”类属则未见记载。土贡的“茶”、赋役志的“茶课引油钞”的记载与《正德琼台志》相同。《万历儋州志》也有“茶课引油钞:五定二贯五百五十文,今无征”天。土贡有“芽茶四十五斤,叶茶一十五斤。以上俱出州,今派入均平”。此时,茶叶产区位于东路,以琼山、澄迈与临高为首,而茶叶质量较好的地区是琼山与文昌。琼州府设有茶户,从茶课钞来看,数量并不多,仅限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与儋州。正德年间,澄迈、临高开始免征茶税,至万历年间,儋州也停止征收。可见,此时茶叶的产量下滑。

清初,海南贡茶数量下降。康熙府志土贡有“原一项茶芽二百二十三斤四两,又增二百四十七斤七两八钱五分”。可见,清初,海南仍有土贡芽茶与叶茶,但是数量锐减,仅有明时的50%。康熙年间则基本与明朝持平。《乾隆琼州府志》明确指出海南茶以琼山、文昌、儋州所产者品质佳,《道光琼州府志》则无茶的记载。这一时期,琼山、文昌、儋州、定安、崖州、陵水、乐会与万州的方志有茶的记载,澄迈、临高、会同与昌化则无。而定安茶品最佳,出产南闾岭茶、水满峒茶、思河岭茶、龟岭茶等。其中,南闾岭茶产南闾岭上,其茶园规模较大,当地人在清明前后十日采摘,采时数百余人,夜宿其山;冠诸黎山的水满峒茶则气味香美,嘉庆年间黎人曾进献该茶给当地官员;光绪年间已少见。此外,陵水有黎茶,崖州有五指山茶,基本出自原黎区或现今黎区。总之,茶叶产地集中于本岛东部,且日渐减少。清代,澄迈与临高的“物产”类已无茶;琼山、文昌与乐会在清后期也未见茶叶的踪迹。

晚清,国外学者在岛上也发现大片的野生茶树林。美国传教士与植物学家香便文(Benjamin Couch Henry,1850—1901)深入海南黎区考察时发现了野生茶树。这些野生茶树离村庄很近,混杂在其他灌木丛中。这种茶树生长在野生丛林中,应该是本地原生的。黎人将其叶子采摘后晒干出售,称之为“黎茶”,产量不高。黎族部落不种茶、不喝茶,采集茶叶基于经济需求。当香便文一行离开什满汀朝东南方向行走时,又发现有野生的茶树,很引人注目。这种黎茶可能是现在白沙县境内的“白沙绿茶”。因为当时的什满汀位于当今的白沙县境内。岛上还有一种“黎茶”,由一种大戟科野桐属植物叶子制成,称山苦茶,俗名鹧鸪茶、禾姑茶、毛茶等。当地人将其叶晒干,卷成直径约5cm的球状,然后串起来出售,价钱便宜,口感颇佳。

海南的茶从宋代未见记载,到明代成为贡茶,可以说,明代为当地茶史的高潮。这一时期,随着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海南茶叶逐渐为世人所知。当地人大面积采摘野生茶树的叶子制作茶叶,制茶技术也可能有所提升,品质较佳,故作为贡品上交,并已明确区分茶与非茶植物。除茶之外,府志还记载苦芎登茶和野茶。“珠崖地产苦芎登,民或□取叶以代茗,州郡征之,岁五百缗,民尤苦之,与之者为榜免”。苦莫登“生南海诸山中,叶似茗而大,味苦涩……南人取作茗饮,极重之,如蜀人饮茶也”。“野茶”产昌化,“即江南所谓黄连茶,一名灵茶。其树合抱,叶初吐如莲臆鼠齿而稍大,炒黄清香,为荐茶佳品,故亦谓之茶”。嘉靖时期的广东府志中也提到海南有野茶,产昌化。当地诗人王佐《野茶》一诗写道:“谁识炎州一种茶,天教灵产閟烟霞。建溪斗美非吾事,阳羡先尝自一家。闽客错猜龙换骨,国风休咏鼠无牙。陆生谩有《茶经》著,谁识炎州一种茶。”清末,香便文考察时指出:这里没有茶,那是大陆人的日常饮品。广东苦力很快就注意到了这点,感到很不适应。这里代替茶的是泉水、米汤和多汁的甘蔗。

总之,明清时期海南的茶叶产量尚可,品质也较佳,并作为贡茶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发力度扩大,野生茶树逐渐减少。一般民众多用类似茶的植物代茗,或者采用泉水、米汤和甘蔗代茶。

三、民国之停滞期

民国时期,海南茶产不高,仍靠采集野生茶树的叶子制茶,且品质一般。“本岛所产茶叶,皆采自野生茶树,而制法粗恶,色味不佳……每年由陵、万、定三属出口,产额约值六七千元”。在五指山附近,有天然茶树,其树干很小。附近的黎民,已知采天然之茶,晒而存之,用供 饮 料,其 中 最 有 名 的 茶 为 五 指 山 水 满 峒所产,色味并佳,不逊色于龙井茶。“水满茶(定安)林中及旷野之乔木或灌木,每年春间采择鲜绿之嫩叶芽,压榨出液汁后,用火力炒干作茶叶用。该茶产自野生,采制均用旧法,人工种茶未见之”。此外,定安县的特产还有南闾岭茶与白马岭茶。有时,黎人也会将这些数量有限的天然茶叶与汉人进行交易。《琼游笔记》提到“庞揖五以五指山茶心二包、薏苡一包赠余”。五指山已有茶商,黄强将军在当地调查时曾与茶商李君树英交谈,其“父在冯子材军中,得梅县幕客授以制茶方法,谓五指山多野茶,制出可获厚利,由是遂世其业,往来山中者有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府志中《雷州关最近两年进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单位:国币千元)》记载出口茶叶597千元。《清澜口及所属烟墩、沙 老筠、林桐等卡出口货物表》记载出口茶叶50斤。《陵水口及所属灶薪、藤桥、坡头等卡出口货物表》记载出口茶叶茶饼126斤。这一时期,海南岛的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定安、万宁与陵水一带。

民国时期,海南茶叶基本来自岛外。“本岛向无人工种茶,一般所饮之茶多仰给于外”。进口的茶叶数量也不少,如:民国十三(1924)至十七年(1928),由琼海关进口茶叶共2066担,约206600斤(每担约为100斤),每年约500担。此外,其他关口也有一些茶叶进口的记录,如民国十六年(1927)七月至十七年(1928)六月间《崖州口及所属三亚、榕树、板佛寺等卡入口货物表》记载进口茶叶1517斤,《乐会口及所属万州卡入口货物表》记载进口茶叶茶饼4斤。民国二十年(1931)间,海南的茶叶进口量基本不变,约为500担。总之,这一时期本地出产茶叶品质一般,产量有限,出口与进口持平。

这一时期,海南对外交通畅通,滨海各区都市林立,喝茶的风气随之而至。茶馆应运而生,市镇之所,茶肆少则三数间,多则十余间。据调查,文昌“墟市上,茶店几等于酒饭店,饮茶者亦多”。琼东风俗也提到:“近年以来,颇喜吃咖啡、茶。”“当墟日,茶楼常座上客满,地无空隙,肩摩背接,熙熙攘攘。茶有时茶、龙井、菊花……之类。有西茶,如咖啡、牛乳、红茶、咯咕……顾客目的皆在饱食,就座片刻,饱后遂散,毫无‘饮茶艺术’可言。茶食之价虽不甚昂,然一饱亦须数十铜元。(琼崖买卖食物常以铜元计)一般劳苦农民殊不敢问津焉。”

一般民众因茶叶价格较高,基本不喝茶。“琼崖民间饮料甚缺,平常止渴,皆用饭汤,饮茶者甚少”。一般而言,“中下之家,日常鲜有购备(茶)者,家人解渴,皆用‘饭汤’。有亲戚至,亦以‘饭汤’饮之,惟款贵客始烹茶,且亦中上之家为然。如逢婚丧大节,则取‘山茶叶’少许置锅中,和水煮之,茶色深红而乏味,盖仅为解渴而用。故余以为若谓粤人皆饮茶,则琼崖为例外矣”。当地亦有民众选择布楂茶或谷姑茶。布楂茶属椴树科破布叶属,学名为破布叶,别名有布楂叶、山茶叶、布包木、麻布叶、火布茶、解宝叶等,产于崖县、陵水、昌江、定安与感恩,为野生灌木或小乔木,一般夏季采叶晒干作茶叶,乡村常用之。此即前文提及的“山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积的功效,常作茶饮,为岭南地方草药。谷姑茶为大戟科野桐属粗毛野桐,拉丁名为Mallotus hookerianus(Seem.)Muell.Arg,是一种野生灌木或小乔木,产昌江、万宁及各地,清明时乡村各家多采集嫩叶晒干作普通茶叶用。此外,一些民众选择三桠苦替代茶叶。三桠苦属芸香科吴茱萸属,拉丁名为Evodia pteleafolia(E.triphylla),儋县及各地有分布,为野生乔木或小乔木,春 夏 间 采 叶 晒 干 充 茶 叶 用。民 国 时期,黎族人普遍不喜欢喝茶,而是喜欢饮酒,且喜好程度极高。

海南气候适合茶树生长,且茶的经济价值较高,故当时学者提出,应人工种植茶树,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民国以还,国人始渐议发展海南实业,以糖、茶、树胶、椰子、咖啡、麻、米、鱼、盐、畜牧各种,均为本岛特有希望之事业”。民国时期学者鹏程万与殷汝骥认为:“茶叶为我国重要之输出贸易品……惜土人不知种植,不谙制造,致令有望之茶叶,无由发达。查五指山附近一带,昔曾有苗人居住。苗人性喜居山,每至一处,必将附近森林焚烧净尽,种植杂粮,数年之后,地力渐薄,即相率迁徙他处。其烧山种粮亦复如前。现五指附近已无苗踪,所遗肥沃之秃山,到处皆是,野草蒙茸,高而且茂。苟能于此等荒山栽植各种茶秧,并往产茶各省招致茶匠,从事制茶。不数年间,五指山一带必将成为产茶之名区也。”(然而,树胶、咖啡、剑麻、腰果都陆续引进并规模种植,但种植茶树的提议依旧停留在书面,未得到政府与民众的响应。

民国时期,海南仍无人工种植茶树,所产茶叶均来自野生茶树,产量有限,品质一般。随着对外交流增多,喝茶之风兴起,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墟市上出现茶馆与茶楼,但价格颇高。中下之家一般仍以“饭汤”作为日常饮品,惟招待贵客才饮茶,且并未必是用茶叶来沏,而是用当地代茶的植物,如布楂茶、谷姑茶或三桠苦。

四、新中国成立后之曲折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南仍保留大面积的野生茶树。1959年,专家资源调查时发现:当地茶树基本繁殖在黎苗族聚居地,均属五指山脉系的山岭,东从琼中县的白马、南茂岭,南到崖县的金扫岭、毛端一带,西北到东方县的洪水、白沙和南溪高峰。茶树繁殖地面积辽阔,共55568.61亩,茶树2863602丛。在白马岭山麓,勘察组砍伐一棵野生老茶兜,经鉴定树龄为140年,即约萌生于清朝嘉庆 年 间,这 也 印 证 了 清 末 香 便 文 在 当 地发现野生茶树史料的真实性。20世纪60年代,海南垦区开始发展茶业。1958年11月,琼中县中平公社率先在黄竹坪建立茶厂,并于1959年4月改为国营南方农场(即后来的南海农场)经营。1959年初,崖县红旗公社建立南圣茶厂、琼中五指山公社建水满茶场。1958年,南方农场人工种植茶树8亩,为当地人工种植茶树的肇端。1960年,海南开始在中部山区建立通什、岭头、白马岭(后并入南方农场)三个茶场,并于当年试种茶树100亩。最初,茶场主要依靠采摘野生茶加工茶叶,并采用本地大叶种和引进的云南勐库、勐海和秋风 等大叶种进行人工栽培。一般采用品种进行间种,即海南大叶种和云南大叶种隔行种植。

1963年,海南茶园正式投产,生产干毛茶3吨。1965年,海南五料作物局把太阳河、白沙经济作物场转为种植茶树。1965年末,海南的五个茶场栽培面积达1.54万亩,生产干毛茶137吨。其后茶叶生产基本停止发展,1974年种植面积仍维持在1.63万亩。1975年,海南的茶业开始复苏。1986年,海南茶叶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1989年,海南茶的年产量达7620吨。1990年,种茶农场已达40个。茶叶成为当地仅次于橡胶的重要商品,由国家统购销往国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外贸体制改革,茶叶市场全面放开,原来统购统销的产品需自寻营销渠道。这一时期,海南茶叶因产品单一、生产成本高而出口受阻,导致茶农种植积极性急剧下降,茶叶产量和茶园面积逐年下降。1999年,海南茶叶种植面积仅余4.5万亩,下降率为50%。2005年以后,因受体制改变和市场环境影响,茶叶生产再次受挫。2010年,茶区仅1.17万亩,集中在南海、白沙、金江、乌石农场。1960年至2018年茶叶具体情况见次页表1。

表1 1960—2018年海南茶叶情况汇总表

总而言之,海南在1968年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并在1989年再次达到发展高峰期。但由于国家政策与市场的影响,当地茶业的发展再次受挫。

这一时期,人们对茶的生物特性与经济价值有了充分认识。当地的茶树可分为小叶种和大叶种,以后者为多。最初,海南采用本地大叶种和引进的云南勐库、勐海和秋风等大叶种进行人工栽培,一般采用品种隔行间种。此后,茶树品种陆续增多,有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种、台湾大叶种、阿萨姆种、福云7号、毛蟹、奇兰、本山、安徽祁门槠叶种、福建福鼎大白茶、凤凰水仙等。云南大叶种因具有生长快、芽头粗壮、品质优良、容易采摘等优点,广受茶农的欢迎。1990年,该种约占海南植茶面积的90%。

在国家政策扶持之下,海南茶业迅速发展。1959年,海南根据国家计划建立红茶出口货源基地,开始出口创汇。1964年,当地生产干毛茶8吨,并全被外贸茶叶公司收购,获得良好经济效益。1964年至1990年,商品茶出口4.36万吨,畅销英国、德国、丹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7000多万美元,茶叶成为海南最大宗的出口创汇商品。1980—1990年海南茶叶的出口情况见表2。

表2 1980—1990年海南茶叶出口情况表

但是,随着国家外贸体制改革,茶叶市场全面放开,海南的茶叶因品种单一、成本较高等因素导致出口受阻,经济效益直线下滑,生产急剧萎缩。2015年,全省仅有茶园面积14382亩,产量约为809吨,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0.04%。

新中国成立后,海南经济水平逐步提高,茶叶不再为稀有之物,喝茶成为当地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并形成颇具特色的“老爸茶”。“老爸茶”源于20世纪,初为归国华侨在海口经营的西式茶店,而后逐渐出现在其他市县。新中国成立后,喝茶聊天成为当地人的习惯,尤以早茶和晚茶为甚。1979年,海口市饮食公司就有宝岛茶店、椰林茶店、红旗茶店、红岛茶店、工农兵茶店、朝阳茶店、海岛茶店、永红茶店等八间国营西茶店。20世纪90年代后期,个体经营茶店已遍布各地。这种茶店的店面装修一般,设在室内或室外,甚至路边,其没有最低消费,不收茶座费,提供的茶叶为普通的“乌龙”“红茶”“绿茶”“菊花”等,因价廉物美而座无虚席。该俗已成为海南家喻户晓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海南作为我国最南部的茶叶主产区,产茶量约占全国产量的9%,这是海南茶业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但是,20世纪90年代茶叶市场放开导致当地茶叶收益下降,茶农种植积极性受挫,产量也随之下跌。当地的茶业发展进入低潮期,2015年产茶量仅占全国产量的0.04%。

五、结语

海南的茶叶与其他地区相同,源自野生茶叶。宋代,本地的代茶植物苦莫登就已被官府征收。明代,茶叶作为贡茶上缴,扬名天下。清至民国时期,野生茶树仍多分布于五指山附近,但产区随着农业开发不断缩小,产量亦不大。与中原地区在唐代开始人工种植茶树不同的是,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南仍保留着依靠采集野生茶叶制茶的古老模式,这与一些学者认为的海南从宋代开始种植茶树的学术观点相距甚远。1958年,海南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并从云南引进优良品种进行间种。1989年,本岛茶叶种植面积约10万亩,达到产能顶峰。1994年,国家开始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这成为海南茶业发展的分水岭。无法享受统购统销的海南茶叶因品种单一、成本过高等因素失去市场青睐,海南茶业也就从兴盛转入衰落式微,茶园种植面积逐年下降。1999年,海南茶区仅4.5万亩,下降50%。2005—2018年,茶区面积再次跌落,仅2万亩左右。茶业生产下滑主要原因:一是早期选择的茶树栽培品种较为单一。这些茶树多为云南、海南未经选育的大叶茶群体实生树,其叶加工制成的红碎茶,虽在国内为部优产品,但品质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价格也较低,故后期被其他经济作物所取代;二是茶业的振兴主要是政策因素所致。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鼓励海南种茶,并给予出口补贴,因而茶业迅速发展。但当优惠政策取消,茶园因所产茶叶质量不佳,致经济效益急剧下降,经营者因无利可图选择放弃。

海南茶业曾有过辉煌时期,但在市场体制转型中遭受重大挫折。挫折不等于无路可走,海南拥有适宜种植有机茶树的优良自然环境,所产茶叶品质优异,经济价值高,发展前景可期。因此,当地应将茶业定位为当地重要特色产业进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海南五指山兰贵人乌龙茶

猜你喜欢
茶业茶树海南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59国免签游海南
基于经济下滑期茶业公司营销手段研究
八马茶业的IPO之囧
热带宝岛海南
故乡的古茶树
茶的箴言
海峡两岸茶博会开幕
陕西省茶业协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