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进课堂的教学设计

2022-10-29 07:10郭银霞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小学科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科学家科学精神

◇郭银霞(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一、研究背景

2021 年9 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中。自古以来,科学成就都离不开精神支柱的支撑,而“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被人们熟知和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知道,科学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中物质、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规律,是一门不断被验证、修改、丰富、完善甚至否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学习科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掌握和继承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和掌握探索未知、改造世界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严谨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标准、理性的质疑和公认的伦理准则等。而这个过程,正与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家精神”相契合。

目前国内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研究中,提及某个科学家,分析其精神的研究比较多。把“科学家精神”融入教学的研究理论也有一些,如徐小军等人早在2003年就曾提到青少年科学精神及其教育对策探析;胡彬、郭世杰等人在2021年提出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但立足国家课程,系统性、深入性地感悟、体验科学家精神的教学实践案例,目前还尚未有学者提及。

所以,我们的教学实践应致力于研究如何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结合国家课程,加入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相关内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家潜质,鼓励学生“一生一世”秉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像一颗颗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二、课堂教学实践

(一)“1314”四步走,领悟科学家精神

我们每个学期都采用“1314”四步走的方式,结合不同年级的科学课程设计,选择一位科学家,全年级共同学习,把对科学家精神的了解、实践和感悟贯穿到整个学期的学习中。

“1”是选择一位科学家。参考“科学家这样做”板块,结合学期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选择一位科学家进行深入了解。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下自主收集材料,加入自己理解的内容,书写(低年级学生可以直接讲述)一份科学家的小故事。通过“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评选,选出各个层级的优胜作品,通过学校广播、升旗仪式、班队会、参加市级比赛等途径进行展示。

“3”是三个角度切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从“他干了什么?”“他怎么做的?”“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等方面讲述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做的经典实验或者使用的实验方法,最后提炼总结出科学家所具备的精神品质。

“1”是一次科学家研究历程体验。在掌握科学家毕生所用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类似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亲身体验科学家精神。比如:刘东生用了一辈子的时间观察和记录黄土高原的土质特点,坚持长期观察和记录是他毕生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之一。所以,二年级学习刘东生时,我们结合《观察月相》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坚持为时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体验这种求实和创新的精神。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地观察天气,这种精神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三年级学习竺可桢时,我们结合“天气”单元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坚持一个月观察和记录天气,制作天气日历,亲历“坚持、求实”的精神体验。表1 是我们选取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以及研究历程体验项目(见文后附表)。

“4”是四次经验分享。首先是在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分享,并结合分享的感悟设计制作科学家精神的胸章,然后以组为单位在班级内选出优秀分享案例,再逐级在年级、学校进行分享交流。让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点感悟都有能够在“小组—班级—年级—校级”层面进行分享交流的机会,最终让科学家精神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播撒开来。

(二)关注前沿科技,让身边的科学家事迹进课堂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结合科技研究最新进展,在课堂上融入相关的科学家事迹进行讲解,让学生将生活与课堂建立一定的联系。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 课《神奇的纸》为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索知道,材料通过加工和改造,就能具有不一样的特点。课堂设计时,恰逢中国空间站第二飞行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执行首次驻留六个月任务期间,我国“芳纶纸”突破技术难关研发成功,打破了日美的长期垄断。所以,笔者设定了背景故事:“小恐龙突然接到翟志刚叔叔的信息,他们的飞船出故障了,现急需一种新型材料来修补飞船。有两个新朋友,只要通过探索帮他们发现自身神奇的本领,就能得到相应的线索,最终找到这种材料。”以此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普通纸和瓦楞纸特点的同时,结合科技前沿,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科技研究的最新成果——“芳纶纸”的诞生过程,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究和实际研究相结合,知道课堂上学习的探究方法是今后更深入探究的基础,从而让探究回归于生活。

在整节课的探索过程中,也让学生感受到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在不断努力,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才有了我们祖国现在的强大。结合所教所学,联系实际,从精神层面进行渗透,让鲜活的科学家精神一点一滴渗透于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自我修养的一部分。

三、实践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在研究开展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本学部近2000 名学生中,知道“科学学习中,除了学习知识、探究方法以外,还需要学习科学家精神”的同学占17%,知道“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的一个都没有。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又在本学部随机抽取了30%的学生调查,对于“什么是科学家精神”,他们当中的95%能够脱口而出正确回答。另外,全学部95%的学生对于科学家精神都能有自己浅显的理解和想法,并通过制作胸章展现出来。

实践证明,通过短时间、高密度的普及,学生能够尽快掌握“科学家精神”的内容。但是对于精神的深入领悟,还需通过小学六年的时间,形成体系化的课程,一步步地渗透,从而最终把科学家精神传承下去。

(二)科学家研究历程体验情况

在二年级“观察月相”的实践体验中,370 名学生中有28.6%能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坚持观察和记录,其中10%的学生还在此基础上延长了观测时间、扩展了观测内容。

三年级342 名学生在“坚持一个月的观测和记录天气”的实践体验中,有65.7%能做到坚持一个月的时间。

对科学家研究历程的体验,短期内效果提升不会很显著,而是一个需要在课堂中长时间渗透、反复练习的过程。

(三)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此次教学实践中,我们仅仅是通过观看视频、口头讲述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魅力,与邀请真正的科学家来学校讲述和参观体验实际研究过程等相比,他们不容易将自身代入科学家的亲身经历,缺少真实体验感。在后期的工作中,需尝试邀请真正的科学家进校园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或者带领学生走出去,到高校、研究院,与科学家面对面,缩短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

在科学家研究历程体验中,学生的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可以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有效的奖励措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精神层面的提高是一项感性的认识,如何评价学生的成长是比较难的问题,如何把评价指标量化,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方向。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是未来教育的一大趋势。小学科学教师作为今后科技创新主力军的启蒙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继续把传承科学家精神的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加以改进和推广,让广大学生从小知道我国科学家的奉献及重要事迹,感受科学家精神的伟大,了解科技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接受熏陶,潜移默化地对科技有一种崇拜和向往,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小开始,从现在开始,为成长为一名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而奋斗。

附表 每学期可选择的科学家汇总

猜你喜欢
科学家科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假如我是科学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