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振兴乡村幼教的根

2022-10-31 04:49高钰霞王海英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教育家 2022年30期
关键词:幼教发展教师

高钰霞 王海英 |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随着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逐步开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政策文件的落地落实,乡村幼教越来越受到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但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城乡二元发展格局,目前乡村幼教仍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是乡村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资源配置上,人、财、物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课程设置上,“向城去农”的文化理念主导着教学活动;组织机构间,家、园、社、政缺乏协同合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村幼教发展缓慢。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幼教不单单是乡村发展的衡量指标,更应在积累人力资本、服务乡村振兴中释放能量。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理清乡村幼教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明确振兴乡村幼教的新时代使命与担当,在振兴乡村幼教与幼教振兴乡村“手拉手”中走好同行路。

一乡一幼,书写振兴乡村幼教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幼教因其兼具“乡”“幼”的特殊性,在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中具有独特贡献。

在“乡”的特殊性上,乡村幼教以文化人、稳定社会。一方面,乡村是文化的根,具有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功能。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乡村在物质和科技层面上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在观念上还存在滞后和延迟,乡民价值观错位与迷失的困境逐渐显露。而具有选择、保存、传递、更新乡村文化的教育是化解这一风险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加大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力度,有助于乡村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社会功效。其中,促进公共教育向乡村倾斜、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的特殊性上,乡村幼教是乡村基础教育的开端,也是乡村社会重要的公益事业。0-6岁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乡村幼教在扶贫扶智,特别是从“知识”和“志气”上培养新农人具有启蒙和奠基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邻里的交谈互动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优化幼儿的成长环境,需要家、园、社协同发力。乡村幼教的振兴在改善乡村关系生态、增强乡村生活共同体意识、教化乡风民俗方面具有辐射作用。幼儿教育阶段的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与学材,更关注个体“整个的”“连贯的”发展。乡村幼教的振兴依托多样化的自然资源,通过在地化、童本化、生活化的园本课程,带领幼儿全方位地感受乡土魅力。此外,通过提高乡村保教质量、完善乡村托育服务,乡村幼教的振兴对于提高人口出生率也具有积极影响。

五大职责,明确振兴乡村幼教的时代使命

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梁漱溟曾言:一所理想的乡村学校,不仅要成为好的育人场所,还要成为改造乡村社会的中心。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谋划和发展乡村幼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位乡村幼教,激活其教书育人与改造社会的双重功能。

第一,乡村幼教是培养振兴乡村主力军的起始点。乡村幼教以教育的方式让孩子从小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建立与乡村社会的情感,点燃建设乡村的希望,为未来服务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储备人才。

第二,乡村幼教是提供育儿支持的主渠道。作为连接孩子与家长的纽带,优质的乡村幼教既能缓解父母的育儿压力,方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乡村振兴的事业,也能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第三,乡村幼教是引领乡风文明、培育家风家规、展现乡土风情的文化高地。早先义务教育阶段“撤点并校”工程的实施,使得传承文化、改良乡风的责任落在了乡村小微园的肩上。依托乡村园复兴乡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第四,乡村幼教是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新引擎。乡村要振兴必须改变过去“等、靠、要”的思维习惯,从“物”和“人”两方面释放乡村发展的新动能。一方面,乡村幼教可以利用园本化课程盘活闲置资源,发挥乡村资源性优势。另一方面,乡村幼教也可以利用“小手拉大手”,将幼儿教育延伸到成人教育,唤醒乡民的内生基因,也让乡村的留守者看到生活的乐趣与希望。

第五,乡村幼教是统筹各类组织的重要枢纽。譬如“安吉游戏”的遐迩闻名与当地的乡村建设息息相关。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为安吉乡村园编织起联通内外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社会资源为乡村园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同时,安吉乡村园作为联系家庭、社区、政府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平台。

通力合作,迈出振兴乡村幼教的坚定步伐

作为乡村发展的子系统,乡村幼教一方面受制于乡村的社会生态,需要外部支持以促其振兴,另一方面又可以依靠内部发力,作用于乡村振兴。

从外部支持体系来看,许多研究表明追求更高的收入与更优质的生活是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因此乡村需要在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条件上出实招、下功夫。

一是发展乡村产业,吸引孩子父母返乡。过去,迫于生计压力,不少父母为了给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给乡村幼教带来新挑战。如今,各地出台返乡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口回乡就地就近创业就业。乡村产业的振兴为父母兼顾工作与家庭创造条件,为乡村幼教在家、园、社三方开展育儿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完善乡村基建,创造宜居生活环境。目前,部分乡村园的设施设备不完全达标,办园条件仍然堪忧。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关注乡村幼教现有问题,优化乡村园布局,改善乡村园办园条件。同时探索托育服务的供给模式,譬如乡村社区以免费提供场地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也可开办乡村园托育班,实现0-6岁乡村学龄儿童托育、保育、教育服务全覆盖。此外,还可以效仿安吉经验,将乡村幼教的发展纳入乡村建设的考核指标,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创新乡村治理,营造和谐有序氛围。作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振兴乡村幼教一需要依靠、激发、团结群众力量,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二需要依法依规办事,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入户到人,确保监护人履行依法育儿的责任和义务;三需要提升乡村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为乡村幼教发展构建风清气正的外部环境。

从教育系统内部来看,人才引领与理念更新是振兴乡村幼教的一体两翼。

一是要激活教师新乡贤属性。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如何吸引、激励、培养乡村园教师,成为振兴乡村幼教与幼教振兴乡村的关键所在。

首先,在吸引人才上,政府可通过加大公办园核编补充力度,逐步增加乡村园教师编制数量;完善“五险一金”保障措施,建立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提高工资收入水平,确保非在编乡村园教师、民办园教师享有同工同酬待遇。同时给予乡村园教师差异化经济补偿,完善乡村园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为乡村园教师住房提供优惠支持政策,特别解决好年轻教师婚恋生育、赡养老人、子女入学等“急难愁盼”问题,让乡村园教师安心从教。

其次,在激励人才上,乡村社会要共同为乡村园教师营造尊重、信任、协作的工作氛围,帮助乡村园教师逐步建立起乡村“主人翁”意识。县级教育部门可联合其他部门因时因地创新乡村振兴的教师奖励机制,探索乡村园教师地方参与度与工资晋升挂钩的相关政策,强化乡村园教师的公共意识、乡土意识和服务意识,形成乡村振兴和激发乡村园教师内生力的良性互动。

最后,在培养人才上,要发挥师范院校职前培养的主体作用,在课程设置上补充乡土课程,在教育实习实践中与乡村园加强园校合作,培育热心乡村幼教事业的潜在人才;同时通过定向培养,留住真正“懂乡村、爱乡村、爱幼教”的乡村园准教师。通过对口支援、集团化办园、走教送教等方式,引导城市园教师向乡村流动,并在城市园专设岗位接收乡村园教师交流学习。推动“互联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平台建设,多渠道支持乡村园教师专业成长与终身发展。

二是要创新发展模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城乡关系的理想样态,也是城乡幼教发展的价值取向。

首先,精准化发展是乡村幼教的必由之路。“城挤乡空”是现代城乡人口分布的生动写照,乡村在园幼儿数量减少的当下,乡村园可顺势而为,探索“小班小园”的办园模式,提高生均占有教育资源水平,以适宜的师幼比提升保教质量,走“小而美”“小而优”的精准化发展道路。

其次,在地化发展是乡村幼教的立足之基。乡土社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因地制宜振兴乡村幼教需充分利用好乡村的资源性优势,以取法自然的玩教具、复归自然的教育理念和兴于斯、长于斯、守于斯的本土性彰显乡村幼教的独特韵味。

最后,现代化发展是乡村幼教的终极旨趣。使人既能适应现代生活环境,又能推动现代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意涵。乡村幼教要充分吸纳现代化思想、内容和手段,关注幼儿的主体性,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教育目标,为未来乡土社会培育时代新民。

猜你喜欢
幼教发展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第三届亚洲幼教峰会评出十位“最美幼教人”
区域发展篇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