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云采访”的实践与思考浅谈

2022-10-31 10:26王晓莹
声屏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社交疫情

□ 王晓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人们在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的方式上有了巨大改变。传统媒体通过自身的技术迭代和创新,渐渐向现代新媒体、融媒体、全媒体过渡,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也必须紧跟技术和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习新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新技术,同时在新闻采访与报道方式上实现创新。

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传统的新闻采访报道形式在疫情背景之下有了新的探索和实践。以往与采访对象之间面对面的采访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进行“云采访”。笔者以福建新闻广播“云采访”疫情报道为例,浅谈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云采访”的相关实践和思考。

“云采访”产生的时代背景

“云采访”即网络采访、线上采访,是新闻记者以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互联网传播为介质,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报道的采访活动。随着智能手机、5G网络的日渐普及,随时随地、跨越时空限制的“云采访”在技术上有了实现的基础,特别是在疫情之下,保持社交距离的“云采访”也成为一种刚需,也逐渐成为新闻记者采访报道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讯技术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为“云采访”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讯技术的发展,从电缆到光缆,从2G到5G,正是由于传播介质技术的演进,让传播和交流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和多样。社交媒体取代了传统的信件和电话,成为人们互相沟通的手段,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各种新闻资讯平台,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技术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如何与这个时代接轨。而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全新的机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新闻线索的获取渠道更加多元,让采访的时效性更进一步。尤其是智能手机功能的日渐强大,已具备照相、摄像、录音、文字编辑、音视频剪辑、资讯发布等诸多功能,手机已俨然成为全新的音视频平台,成为新闻记者发现新闻线索、采访新闻事件、撰写新闻报道和发布新闻信息不可或缺的“全能助手”。

疫情、突发等客观条件促使“云采访”应运而生。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成为常态,人们居家办公在家学习,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多改变。在新闻采访中,新闻当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疫情之下,很多采访无法实现记者和采访对象——新闻当事人面对面接触,因此更多的将线下采访形式,转换成通过社交软件完成信息互换的线上采访形式。

在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笔者在朋友圈看到厦门航空新闻处工作人员发了一条信息:中国首架包机接滞留海外湖北旅客回家。凭着新闻直觉,笔者意识到这条信息包含了诸多热点信息,是条重要的新闻,必须想办法跟进采访报道这一事件。但由于当时疫情管控及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不能亲自前往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中国厦门、泰国曼谷、马来西亚沙巴)进行采访。于是,在记者提出采访需求后厦门航空临时组建媒体微信群,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了“云采访”通道。通过这一通道,厦航在中国厦门、泰国曼谷和马来西亚沙巴这三地参与行动的一线工作人员就化身为记者的“口、眼、手、脚”,根据后方记者的一个个提问和采访需求,现场采集相关的音视频信息,并通过“微信群”向记者即时发送包括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在内的新闻原始素材,后方记者立即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编写、制作、发布。这种通过社交媒体微信群产生的即时联络,让记者如同“身处一线”,使得记者可以跨越中国、泰国、马来西亚三个国家,完成“跨国云采访”的全部过程。

除了新冠疫情影响之下的采访活动,地震、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也可能由于时空距离等条件限制,导致新闻记者无法抵达现场进行采访报道。这时通过建立“云采访”的媒体网络联络群,与新闻当事人、现场目击者取得连接,就能远程快速地开展新闻采访与报道。可以说,“云采访”将成为融媒体时代一种不可或缺的新闻采访报道方式,新闻媒体记者也应努力适应并掌握“云采访”的技术手段、报道方式及采编技巧。

“云采访”实践过程中的新闻专业精神与“四力”原则

虽然新闻采编的技术手段在变化,呈现形式也在改变,但融媒体时代仍然需要新闻专业精神。所谓新闻专业精神,就是要求新闻记者以真实、快速、客观的态度去呈现和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而处于融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践行“四力”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强“脚力”,即要深入新闻现场挖掘内容与线上采访相结合;强“眼力”,即要历练洞察生活,善于发现新闻的“新闻眼”,还要善用新技术发现“新闻点”;强“脑力”,即勤学深思,用各种不同的新闻采访技术工具准确把握新闻时度效;强“笔力”,即要与时代同步,探索以新媒体的文风与手法,讲好新闻故事,创作出符合新时代阅读习惯的融媒体新闻作品。

坚守新闻专业精神——真实、快速、客观。真实性一直以来都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要确保新闻素材来源的“真实性”。特别是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及社交媒体的网络“云采访”,首先就要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比如权威部门发布、通讯员提供,或向新闻当事人、目击者等多方求证、核实、比对,以避免单一渠道获取信息的局限性和盲目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新闻的生产早已从“8小时工作制”模式变成了“24小时在线”“全年无休”的模式,快速采写新闻与播发新闻在技术上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很多新闻事件通过手机就能实现“同步直播”。即便如此,真实与客观依然是专业媒体新闻与“人人参与”的互联网新闻及“小道消息”之间的主要差别。而客观性是新闻内容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便是“云采访”这种特殊采访也要遵循这一原则,这就要求新闻记者通过直接(现场)或间接(手机视频)的亲眼看、亲耳听来快速准确地获得新闻,并且能够通过不同渠道搜集信息,然后做出分析和判断,最终得出客观的结论。

“云采访”也需要记者努力践行“四力”。笔者认为“云采访”中的强“眼力”“脚力”,就是要新闻记者突破“云采访”的一些局限,本着现场挖新闻的专业精神,将新闻事件采真、采实、采深。眼力高低与人们常说的新闻敏感关联密切,新闻记者要增强自身的新闻敏感度。同样看到一条消息,普通人看到的是八卦内容,而新闻记者却要从中读出新闻价值,尤其人们同处“信息超载”和“信息茧房”之中,每天浏览到的信息既广泛又有局限。这时候新闻记者对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能够“看得见”“看得准”“看得深”就尤其重要。在疫情期间,大部分采访报道受疫情影响不能前往现场进行实地采访,就需要记者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发现新闻由头,然后追踪新闻事件,进一步获取新闻报料人、当事人和目击者的现场音视频图文信息,最后进行加工整合,形成融媒体新闻报道的创作。笔者通过“云采访”采制的广播消息《“最美逆行”航班上的一次特殊广播》,获得2020年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及2020年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初评)“创新优秀作品”奖。

笔者认为“云采访”中的强“脑力”“笔力”,就是要新闻记者勤学深思,立足思想高地准确把握新闻导向与时度效,讲好新闻故事。“脑力”体现在采访的提问环节,“云采访”更需要记者运用“脑力”会问、多问、勤问,才能挖掘出好的新闻故事。笔者以创作《“最美逆行”航班上的一次特殊广播》作品为例,厦门航空派包机运送福建援鄂医疗队及防疫物资前往湖北宜昌。厦航湖北宜昌籍乘务员主动请飞,并在机舱广播致谢“白衣天使”时数度哽咽、深深鞠躬。她在机舱里的这段广播被厦航工作人员拍摄下来并发至厦航媒体微信群,记者敏锐捕捉到这一感人事件,借助航班上的厦航工作人员,不断挖掘这一新闻事件的感人场景和幕后故事,使得这篇“云采访”完成的新闻报道,不仅有空姐“泪水打湿稿子”的细节讲述,也有空姐用家乡话哽咽致谢的感人现场话语录音,还有空姐母亲想做宜昌特色菜盛情迎接“白衣天使”的幕后小故事,报道内容真挚感人,极富现场感和画面感。这一采访实例证明,“云采访”也能创作出深具新闻内涵、打动人心、鼓舞人心的好新闻。

“云采访“的特点与利弊

“云采访”的对象和范围更为广阔。面对面采访当然是采访报道的最佳方式,在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现场互动中,可以挖掘更多的新闻事实,并且更具真实感。而“云采访”的一个优势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采访对象和范围,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采访到因为空间、时间限制无法面对面采访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因此,“云采访”的对象和范围更为广阔。《中国首架包机接滞留海外湖北旅客回家》这篇报道,记者通过微信群“云采访”的形式,突破时空限制,顺利实现跨越中国、泰国、马来西亚三个国家的“跨国云采访”,在此期间,采访对象不仅限于一人,而是整个新闻事件中不同地方的不同当事人,让他们通过各自角度呈现了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云采访”对象可以更近距离。“云采访”的另一个特点是“近距离”。如疫情期间,记者根据防疫要求,无法抵达新闻现场(机场、航空公司、班机等),此时,厦航的工作人员就化身记者“云采访”的“通讯员”,成为记者远程的“口、眼、手、脚”。通过他们零距离采访航班的机长、乘务员、乘客,根据新闻记者事先提出的问题,在远端现场获得采访对象的声音或者影像,并通过微信群将采访素材发送给新闻记者。这种远程的“近身采访”,因为采访人的特殊职业身份,他们更能靠近当事人和新闻现场,从而拓宽了采访的广度,而他们的职业身份也使得采访有了一定专业水平的深度,这是以往现场采访中新闻记者在采访的广度及深度上难以企及的。

“云采访”的多媒体性。“云采访”所获取的新闻信息形式更为多样。通过“云采访”所采集的信息除了文字、图片之外,还有音视频、动画、PPT等形式。可以实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全方位的报道新闻事件,使报道内容具有真正的多媒体属性,并适应分发至各种不同的媒体平台发布。如笔者在2020年疫情初期,通过“云采访”获得的大量音频、视频、图片等素材,经过灵活运用就制作成包括录音稿、短视频、图文等不同的报道形式,通过调频广播、媒体公众号、互联网社群、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了全媒体、全渠道分发,产生了广泛的传播影响。

“云采访”需要注意的问题。“云采访”有诸多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新闻记者毕竟不在现场,要依靠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目击者提供信息,就需要对信息源多核实、多提问、多比对,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和客观,而一些来源于网络的信息和画面,由于记者无法切身感受到现场氛围和情绪,会对报道的生动性有所影响,需要记者注意新闻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因此,“云采访”最好能与传统的现场采访互相结合,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云采访“的作用。

结语

疫情深刻影响这个时代中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的方式,新闻采访和写作形式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方式方法。就目前而言,新闻记者采访仍然离不开线下的现场采访,“云采访”只能是作为现场采访的一种补充或是应急手段。未来,技术的发展肯定会带来更多的采访和沟通方式的变革,无论是选择线上的形式,或者其他更新的技术手段、工具,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记者所要坚守的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不会改变,即坚守客观与真实、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会改变。在此基础上,新闻记者要勇于探索新技术手段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应用,并不断加强学习融媒体的新思想、新技能和新方法,跟上融媒体时代以及未来媒体时代的变化。

值得新闻记者思考的是,融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能力要求已经多元化,记者不但要会写、会拍、会剪,还要根据广播、电视、报纸、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不同发布渠道的特点,创作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融媒体新闻作品,甚至对媒体号的运营也要有所研究。这种新闻采集+音视频制作+互联网运营的综合能力是对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新要求,也将成为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新方向。然而在传统媒体行业,媒体分工比较细,真正具备新闻采集+音视频制作+互联网运营综合能力的新闻记者并不多,这也是目前新闻媒体机构所面临的人才困境,如何培养与打造全能型新媒体采编队伍,就成为各个新闻媒体机构需要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社交疫情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战疫情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