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象的娱乐“影视”与真象的柔性“影人”
——美国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输出考论

2022-10-31 09:19侯再宣伍志燕
电影文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好莱坞影视文化

侯再宣 伍志燕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电影是一种特殊文化形态的影视文化作品,具有散播其制作国家意识形态的“软国家机器”属性。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政权耦合,通过编造虚象娱乐的、悲惨的、灾难的虚拟剧情,以邪恶被惩处、正义得以彰显的“大团圆”结局剧情制成,以粉饰和转移观众对现实的注意力,消除观众对统治体制(司法、道德、政治)的疑虑,形塑美国“山巅之城”的形象。好莱坞电影将美国意识形态植入电影的形式和结构中,通过其全球影响力、辐射力作用于我国社会文化,影响我国人民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美国文化霸权战略和美式民主普世目的。那么,在好莱坞电影虚象的娱乐“影视”与真象的柔性“影人”的面纱下,潜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输出玄机?美国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输出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影响几何?这就需要透“虚”向“真”,解码美国好莱坞电影“软国家机器”属性。

一、虚象的娱乐“影视”:美国意识形态输出的工具理性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文化工业的象征,也是美国进行文化帝国主义渗透的软殖民手段,具有鲜明的美国政治文化色彩。好莱坞电影把美国形塑为一个邪不胜正的、没有错误的乌托邦社会。尽管好莱坞宣称其电影不受政治影响,但实际上好莱坞电影处处隐藏着美国政权的影子。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意识形态输出的载体,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政权控制: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意识形态输出的载体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把意识形态引入政治,并从信念的角度区分敌友的国家。美国人用“信念”的意识形态来说明美国特性,声称自己的国民身份是“公民性”的,笃信自己的国家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与别的社会依种族属性或种族文化来定性不同,美国信念原则适用于所有人类社会。美国会毫不犹豫地打击、排除和歧视那些被他们认为是不忠于美国信念的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心愿的今天,通过战争征服显然与时代潮流不符,且有损国际公信力。因为“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和暴力强制,只能使人‘口服而心不服’。唯有用一种思想取代另一种思想,用一种价值观替换另一种价值观,才能使人‘心服口服’”。通过好莱坞电影输出美国意识形态,使我国国民接受和认同与其原生文化不同甚至相悖的文化,实现对我国逐渐的“文化休克”,从而达到美国信念普世的“山巅之城”目的,无疑是最为廉价和有效的。

美国政治权力对电影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是好莱坞电影成为美国意识形态输出载体的关键。美国政治权力通过道德审查(《海斯法典》)、政治审查(麦卡锡主义)和经济审查(电影分级制度)对好莱坞进行全程的监督和掌控,使电影在主题选择、剧情叙事和电影制作等环节都根植美国的意识形态。为此,好莱坞与美国政治权力形成了一种复杂微妙的同源和同构关系。

在应然层面,电影本应是人类文化交流的载体,是不具排他性、没有掺杂任何利益和政治目的文化产品。而实然层面,无论是电影的剧本叙事、修辞用语、还是影像制作,“电影是一种注定要获得明确的意识形态效果的机器”。质言之,电影一旦与国家政权结合,被赋予特定的价值内涵,就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属性。从好莱坞与美国意识形态的双重视野来看,好莱坞电影不是单纯的文娱作品,已异化为美国意识形态输出的载体,成为向世界散播美国信念的“隐形武器”。

从表面上看,好莱坞生产的每一部大片,无论是娱乐的还是救赎的,抑或是其他的,给观众带来了娱乐的饕餮盛宴,充满了愉悦的视觉狂欢,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振。然而,好莱坞电影潜藏着巨大的意识形态诉求,大部分好莱坞电影都有美国意识形态“文化基因”的魅影。这就是说,好莱坞电影是建立在一种道德的、美学的和政治的共识之上,这一共识与美国主流的思想趋同。可以说,好莱坞电影是美国用以麻痹大众,粉饰现实真象的新型“文化鸦片”,是愚民的工具。“换句话说,娱乐电影都被美化了,在这些影片中,一切都那么美丽,那么令人愉悦。简而言之,这些影片的功能就是娱乐大众,维持对于‘美国梦’来说极其珍贵的乐观精神,最终让观众昏睡而非觉醒。”

(二)技术叙事:虚象的娱乐影视是美国意识形态的剧情制成

技术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知识和经验的升华和总结。人类为了更好地运用技术改造实践,会不断受到技术的修改。同时,人也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技术。如此,人仿佛成了机器世界的生殖器官。以《星球大战》《阿凡达》《失控玩家》等好莱坞电影,开启了技术叙事的先河。技术叙事替代了平铺直叙的对白,使得电影叙事语境被技术垄断。技术叙事赋予了好莱坞电影独特的美国意识形态植入方式,技术把现实或未来通过虚拟影像,以超强的想象力和极大的视觉冲击,作为抽象和脱离实际的独立载体形式,无障碍缝合和串联起具有语言、习俗国别差异的人和社会,有如与文字表达等同的功能。

在研究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意识形态的载体时,不能忽视技术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作用。因为当“技术统治论的命题作用隐性意识形态,甚至可以渗透到非政治化的广大居民的意识中”,从来不存在中立价值的电影技术。好莱坞电影技术与美国政权耦合,被装上了意识形态的方向盘,成为美国文化工业摧毁人的意志、控制人的灵魂并生产政治权力的“技术怪兽”。必须透视技术迷雾,揭示在技术叙事幌子下好莱坞电影事实的意识形态渗透。要深刻认识到,技术在电影故事叙事的时间、空间和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蕴,是生活的再现,与生活具有等同的介入性,只不过是将直白的意识形态宣传通过技术内隐化了。

好莱坞拥有Scanline VFX、Weta Digital、Digital Domain等世界顶级电影特效制作公司,通过虚拟可视化、表演捕捉、混合虚拟制作和实时LED墙镜头内虚拟制作,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衔接起来,使得好莱坞成为元电影拍摄和技术制作的标杆,好莱坞视觉技术成为世界的电影语言。好莱坞电影创作者通过把电影故事编码为影像和声音,再辅之以创意的影像、富有冲击的视觉元素、戏谑的对白等将影像转化为观众可感的体验,从而唤起观众对剧情故事的认同,解构观众既有价值观,重构观众价值追求。好莱坞会将一切现代技术作用于电影制作,把美国意识形态内容符号化、形象化、隐蔽化,向世界传达美国是最为理想国度的形象。总之,“最好的宣传就是做得不像宣传。特别是随着电脑与互联网的发展,镜头的特技处理、艺术化表现、多渠道传播方式更能服务于美国价值观宣传意图”。

(三)销售裹带:好莱坞电影是美国软实力的代言人

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塑造人们喜好的能力以及共同价值观所产生的吸引力。软实力是一种重要的现实吸引力。当美国把好莱坞电影作为软实力代言人,以商品之名将美国信念披上合法化外衣,以一种新型的娱乐方式——通常而言,是以一种专业化的手段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政治和电影搅和在一起,铸造一种新的、强而有力的价值吸引力,以影像形式进行“软渗透”,就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文化霸凌战略目的。

好莱坞电影之所以是美国软实力的代言人,是由于好莱坞电影具有商品属性和美国意识形态“软国家机器”属性。作为商品属性,决定了好莱坞电影必须对外销售获取利益。这一过程必然同时将美国的意识形态裹带至输入国,实现美国意识形态“软国家机器”属性。此外,好莱坞电影是美国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柱,占据着世界电影市场的绝对份额,这确保了美国作为全球文化信息最大输出国的霸主地位。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著名地缘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曾说:“美国强大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它对传播的世界市场的支配。世界上流通的80%的文字和影像来源于美国。”也就是说,好莱坞电影会无形中把美国作为“一种辐射全球的参照和价值”进行输出。美国外交事务专栏作家嘉戴尔斯和好莱坞制片人、时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总统奥巴马的公共关系顾问麦德沃在他们合著的《全球媒体时代的软实力之争: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形象》中,对好莱坞的全球影响力高度认同,认为公共外交与好莱坞的相互依存是公共舆论和意识形态取得胜利的“深度联盟”,他们取得的成就与美国国务院公关人员或政治领袖伯仲难分。

市场占有率是美国软实力得以输出的前提。美国政府先后通过“马歇尔计划”“信息媒介保障计划”“贸易自由”等公共外交,积极为好莱坞电影拓展海外市场。美国国务院在其1948年的备忘录载明“作为美国亲善大使的美国电影向全世界所有国家诠释美国的生活方式,其价值从政治、文化和商业的角度而言都无法估量。”好莱坞电影的持续输出,在稳住了影迷的同时也强化了观众对美国文化的认同。在密闭的演播厅,电影把每个观众都想象成为可以凝聚的节点,电影的每一次放映,都会对观众价值进行解构和重构。大量意象影像文化的不断影射,会使观众与原生的文化日益疏离,对电影蕴含的文化产生认同。好莱坞电影重复影射的美国文化,会使观众越来越多地受到电影表征出来的美国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回音室效应”,强化美国文化的吸引力。正如法国前外长韦德里纳所言,美国强大的吸引力,要归功于其电影树立的全球形象。

二、真相的柔性“影人”:美国意识形态文化密码的剧情植入

好莱坞电影通过意象的影像视觉文化,以极其隐蔽的方式,把美国意识形态植入电影剧情,用电影承载和输出美国意识形态,使观众在毫无察觉情况下完成对观众价值观念的改写和重塑。

(一)情感渗透:“过滤气泡”的剧情主题选择

情感吸引是电影蕴含的价值得以传播的决定性因素。内嵌电影的文化传播效度和广度,取决于电影剧情能否使观众形成“在场感”,产生情感共振,接受和认同电影传递的价值观。如《蜘蛛侠》剧情简单俗套,但剧情符合人性向善的选择,“以情为本,触景生情”的叙事逻辑,使观众在观影中并有了人情味。如影片中主人公谨记父亲所说:“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宁愿放弃内心所爱,担负起惩恶扬善,维护城市治安。”与主人公内向的性情,对爱情的羞怯和执着到最终放弃个人的爱情,不免令人唏嘘,但跌宕的剧情,触动了众多善良人的心。

电影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身体感官刺激,鲜明的爱恨情仇主题选择、跌宕起伏的剧情故事设计,给观众切身的“在场感”。“过滤气泡”的情感营造,建构观众对影视主角的身份认同和影视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电影内嵌价值由感官刺激向情感认同升华。为了实现经济收益和美国信念传播的双重目的,好莱坞电影在主题的选择上,一是未来型的星际战争、异化与变形等科幻片 ,如《阿凡达》《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二是以当前世界热点等自然或社会灾难为主题,通过常规拍摄,唤起观众的认知,如《血战钢锯岭》《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等。无论何种主题的好莱坞电影,都是以情为本的带有美国信念的,经过巧妙设计的画面和过滤后的“影人”影像。

好莱坞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引导性。“过滤气泡”为观众过滤掉了不喜欢的题材,提供了尽可能的大众口味。“过滤气泡”会关注你喜欢的事情,不断创造和完善关于你是谁和什么样的类型是你想要的并且会去看的,从而为每个人创造一个独特的信息宇宙,继而对我们遇到问题的想法和信息处理方式加以引导。第一,在满足每个人狭隘兴趣的泡泡里,“过滤气泡”表现为一种强大的离心力将我们分开;第二,“过滤气泡”是看不见的,很容易认为通过“过滤气泡”获得的信息是真实的、客观的、公正的。但事实上,从泡沫内部几乎看不到有多偏见;第三,当你进入了泡沫,并将之作为理解世界的方式,那么它将重塑你的认知,并且变得越来越难以避免。在利益至上的驱动力量和“过滤气泡”剧情筛选的情感粉饰表象之外,嵌入美国信念的电影已成为中美意识形态的博弈场。

总之,好莱坞电影的剧情不是观众选择的结果,而是美国政权与机器协作的产物。以情为本的“过滤气泡”电影主题选择抓住了宽泛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机遇”,“过滤气泡”个性化的过滤器切断了大脑中的突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给自己一种全局脑叶切除术。“过滤气泡”会麻痹观众的脑神经,使观众的思维辨别能力失灵,从而在不觉中被“情”控制,对电影影射的美国信念深信不疑。

(二)价值内嵌:隐蔽复杂的影像文化影射

电影文化价值功能的发挥,在于内嵌的影像文化和影像外部环境的互动。这里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像文化这个中心体的周边体,即全球视域。为使文化价值表达隐性化,电影会以隐晦而微妙的“虚拟现实”图景,给观众制造心理画面。因为“潜藏在形象(绘画、照片、电影、戏剧等)中的含义极为重要。不言而喻,各种符号系统的联合作用最为有效。”相比直白的意识形态的直接输出,寓于电影传播的信效度会更好。可以说,电影为不同文化背景、民族风俗的人起到了联系枢纽的作用,好莱坞电影是美国信念的注脚。不同主题的电影为美国意识形态的输出提供了多变、丰富的载体,同时,美国的意识形态也随电影,从银幕落到现实。

借助电影的虚幻性、立体性、煽情性来传播意识形态,比单纯的文字宣传、说教式的灌输更有效,更有助于消弭观众的“价值堡垒”造成的解构困境。好莱坞电影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意识形态渗透力,使观众的价值观生变,归结起来,在于好莱坞电影通过文本视觉、剧情设置、社会语境等制作机制,对内嵌于电影的文化进行了加工美化。

好莱坞通过不同形式将美国信念植入电影之中,具体表现在:一是塑造美国是最佳梦想实现地。如《阿甘正传》描述了一个智商仅为75的傻子也能上大学、成为明星、成为英雄,《永不妥协》中没有法律背景的单亲母亲赢得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民事赔偿案,等等。在灯光、音效等粉饰下,以乐观的生活态度逐梦、追梦到成功实现梦想的影像画面,会使观众脱离现实,坚信电影中的图景是真实的。二是不留痕迹地宣扬美国。如《后天》《不可饶恕》等影片中有美国国旗或美国地图的特写镜头,电影场景中演员着装、车辆、道具等不时出现美国国旗。三是形塑美国“救世主”形象,彰显美国中心。如《惊奇队长》《奇异博士》等,美国人总是在国家的领导下拯救地球、拯救人类于危亡。四是彰显美国是人类最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图景。几乎所有好莱坞电影结局,都是建立在个人道德价值之上的成功,对个人主义追崇的“二元叙事”,以正义得到伸张、邪恶被惩处,社会回归常态的大团圆剧情叙事逻辑,如《肖申克的救赎》《刺杀肯尼迪》等。五是异化中国文化,凸显美国制度和文化的先进性。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被植入美国文化元素,割裂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总之,“在一部影片中,会有成百甚至上千个切换和间隔。即使是对知道他们的专业人士来说,影片中的场景也不会完全泄露它的秘密”。但无论美国信念通过何种形式嵌入电影,都会在影视制作、主题设置、空间意象上下功夫做文章,利用故事线索将一个个动感画面串联起来,给观众以独具魅力的文化错觉。

(三)镜像重塑:诱惑观众对影像影射文化的认同

“电影是生活的反映,电影和电视是当代生活中新型的表达和交流形式,而且也是大众最有机会接触到的文化图景。”嵌入电影的文化,要获得观众的认同,电影必须是视觉娱乐和镜像影人的统一体。因为,观众在观影的时候,呈现出两个状态——本我与镜中我。在此过程中,观众会将本我与不断变化的电影图景整合在一起,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影像文化形成认同,并可能将其作为理想的文化加以追寻。“就是说,人不能把外在的对象原封不动地拿进来并接纳它。要想将它吸收到自己内部并作为自己欲望的对象确立起来,就如同拉康在镜像阶段所暗示的那样,需要一种被诱惑而幻想性地呈现出的、作为形象的外在对象的心像。如果没有这种从镜像的他者向自身回归的心像,我们就不可能与外在的欲动的对象发生联系,并把它作为自身的对象内化吸收”。

强烈的镜像文化冲击,会极大地影响观众的思辨力。用蒙太奇手段组接起来的一帧帧形象逼真的图像符号,会使毫无专业影视素养的观众,难以及时地对之真相意图做出反应。电影的镜子功能,将观众引入一个虚幻的影像世界,置身于电影营造文化氛围中的观众会潜移默化地认同电影影射的文化和行为规范。换言之,倘若我们将观众的原生文化看成本我价值的话,那么观众对电影呈现的文化认同和接受,则是镜中我在本我基础上的价值重塑。

好莱坞电影镜像表达美国意识形态文化,形塑观众价值的方式主要有:一是以美国文化改编和重释中国文化,淡化和曲解原文化内涵。以中国方式表达片名、演员名等,借助文化元素的植入,用文化吸引以激发观众的共鸣,从情感上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攻破观众心理防线。如《功夫熊猫》《郑和下西洋》等。二是把中国当红明星作为“文化符号”加入好莱坞,实现经济收益与文化输出双赢。近年来,不断有中国明星出演好莱坞电影,如杨颖、景甜、陈数等,事实上大多中国明星在电影中的戏份镜头极少,有的只是露过面,充当龙套角色。但中国明星的加入,为好莱坞电影起到了极大的市场票房号召力,吸引了大量中国人为之买单,实现了经济目的。同时,中国明星作为东方“文化符号”代表,在英语对白中,观众被置身于一个非常熟悉的情景,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电影的文化价值,实现其文化输出的目的。当然,中国明星的加入,并不会改变好莱坞电影的文化体系。相反,中国明星参演部分好莱坞电影,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收割机”和美国文化“宣传机”作用,更实现了美国对中国实施“软文化渗透”的目的。

总之,好莱坞电影通过镜像的影像来表达美国文化,会弱化观众的防范心和辨别力,不关注影像的美国意识形态渗透,转而聚焦电影情节,从而渐渐地接受和认同电影影射的文化价值,使观众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我国意识形态渐渐渗透演变目的。

三、透“虚”向“真”:好莱坞电影输出美国意识形态的祛魅之道

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的输出主要通过娱乐“构魅”,置意识形态于无形。因此,必须对好莱坞电影输出美国意识形态带来的潜在威胁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从电影信道介质的运用、电影市场的建立和电影技术和内容传播力提升三个方面,积极探索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祛魅方法。

(一)用好电影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道介质

电影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娱作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具有传统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此,必须重视电影的传播介质作用,完善电影传播渠道布局,推动电影艺术性和政治性统一,发挥电影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道价值。

第一,完善电影传播布局,纾解技术“数字围城”,消除“数字鸿沟”,提高电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率。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影资源、网络视听APP等的出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同时,网络电影数字资源、技术、规则等又被部分网络科技巨头把持和左右,小微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由技术营造的“数字围城”和不同群体由于技术使用和信息接收差异形成的“数字鸿沟”,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为此,破解“数字围城”,消除“数字鸿沟”,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率,需要建立严格的网络电影“堵漏塞弊”机制,严审网络电影收购并购,坚决制止和打击大企业利用技术和体量优势,控制网络电影的生产和消费,对优秀文娱小企业给予政策支持、税收减免、资金优贷等;需要引导电影产业“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开发操作简便“老人产品”“小众产品”,在“界面交互、内容朗读、操作提示、语音辅助等功能”方面,解决中老年群体电影资源获取的“数字困境”,发挥好“银发力量”的思想带动作用;也需要以数字化为支撑提高电影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适配性和感性体验性,通过超现实的“镜像化”图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具象化、大众化,满足不同群体的观影体验,增强电影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性魅力。

第二,推动电影艺术性与政治性统一,强化电影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艺术性。电影是艺术性和政治性的统一体,能以科教式、戏剧式、动漫式等形式,赋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统领力、向心力等正向动力。推动电影艺术性赋能政治性。具体来说:要以服务政治性为注脚,杜绝为“吸粉涨粉”的“泛娱乐化”“畸形审美”和“无底线扮丑”,以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正能量为追求,用政治性规范引领艺术性,严防电影的艺术性成为大众的“消遣快餐”;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于电影,通过艺术“感染人打动人,从而告诉人们应该追求什么,赞扬什么,诅咒什么,抛弃什么,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人们,它不是单纯地证明,用道理来说服人”;要按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需要创新电影的艺术性,以艺术性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更要选择直面现实、反映现实、引导大众对未来美好期许的题材,以艺术性形式用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话语表达,实现电影内置的意识形态悄然无息地对观众的思想进行洗礼和重塑。

(二)推动建立有效的国内电影与国际电影“两个市场”

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态势,在守好中国市场的同时,积极推动国产电影走向世界,用电影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增强国产电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力,需要在提升国产电影的供给质量、提高主流消费群体的政治素养、形塑“银幕中国”形象上下功夫。

第一,提高电影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品质电影的需求。高质量的电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的精神产品需求的重要方式,也是嵌入国家意识形态使观众产生国家认同的前提。提高电影供给质量,需要强化政府“有形之手”对电影品质的监管审核力度,加大对电影“泛娱乐”的查处力度,坚决打击假借艺术之名的庸俗低级的电影“卫道士”,净化电影市场;需要引导电影制片人、文艺工作者,“超越追踪金钱流动的规则,”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文化营养,结合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电影从量的追求到质的提升;此外,在市场全球化条件下,电影作为一种人文交流载体,只要符合我国法律条文规定,也要以博大胸怀,引进优质电影,满足国人需要。

第二,提高电影主流消费群体,尤其是“Z世代”的电影政治素养。一是政府文体部门要加大国产精品优质电影的推广力度,为人民把好电影作品的“初心”关。引导“Z世代”批判性观看国外电影,提防国外电影隐藏的错误价值导向陷阱,坚信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加大“技术算法”攻关,加大网络“青少年模式”管理,实行实名制上网用网,利用“过滤气泡”,向“Z世代”推送优质精品正能量电影。同时,也紧扣教育实际,转变教育观念,挖掘电影教育元素,加大家庭、学校、社会联动。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开拓创新,通过组织“Z世代”参加社会实践、参观革命根据地、研读红色经典等,引导“Z世代”科学辨别电影传递的价值观。当然,也要防止出现“意识形态漂浮”,使电影传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入脑、入心。

第三,借助“他塑”形塑“银幕中国”形象,“发挥电影在宣传思想和文化娱乐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具体而言, 需要扭转电影制片人背靠既定市场的天然优势,不重视国外市场开拓的观念,以全球传播的进取心,打破国产电影“国内开花国内香”的现实窘境。在电影创编过程中,将中国的文化以海外市场受欢迎的形式进行转化,降低传播的“文化折扣”。同时,要强化国外主流媒体的宣传,通过国际电影产业博览会、国际影星参演等途径,提升中国电影影响力,加快中国电影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此外,也要强化电影文本的国际形塑。电影文本是观众从影片中获得电影内嵌价值的直接来源。电影文本叙事方式,直接关系影片能否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贴近生活的文本描摹与演员的精湛演绎,能缝合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文化隔阂,为社会主义意识输出创造可能。正是在这一视角上,经过文本的加工形塑淡化,通过电影输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能以“感性化”的方式实现文化与商业的统一。

(三)注重电影技术和内容传播力的提升

提升电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力,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电影内容的阐释力与吸引力,它们的任一缺失都会导致传播力大打折扣。但是,电影不是技术与内容的简单组合,它是以内容为内核,以技术为支撑的有机组合体。为此,要注重电影技术和内容传播力的提升,消解好莱坞电影在技术和内容上对我国电影的比拟优势。

第一,加大电影技术人才培育。高质量技术电影人才的迸发,是提升电影传播力的关键。具体来说,要加大对电影技术人才培育学校的政策支持,加快影视基地建设,完善电影技术人才流动机制,为电影技术人才提供才智施展舞台。要强化学校与电影产业联动,对电影产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技能人才进行靶向培育。同时,要整合电影行业的技术优势,打破行业技术共享壁垒。整合现有资源,加快重点、难点、卡脖子的技术攻关,建立健全技术人才的福利体系,解决技术人才生活后顾之忧。此外,鼓励跨行业、跨部门的技术研发,充分发挥科技公司在大数据、音频视频、技术算法、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具有前瞻性、竞争性的技术,形成包括电影行业、科技公司、学校等在内的电影技术研发矩阵,提高中国电影技术制作水平,提升电影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

第二,提升电影对文化内容的阐释力与吸引力。电影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多大的影响,取决于自身携带的内容或信息的传播形式及其可再生产性。为此,要以中华文化为电影发展沃土,根据时代发展实际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形成一套成熟的话语体系和让人信服的话语内容。提升电影对文化内容的阐释力与吸引力,需要引导电影从业者增强使命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根据国际电影市场动态,用中华优秀文化为影视创作基础,以反映客观实际的、生动有趣的电影素材,全面、客观、立体再现中国爱和平、守和平的民族精神特质,阐释好中国话语、中国声音、中国制度和中国智慧。需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热搜等对影视作品的反馈进行量化追踪,对受众兴趣爱好进行细分,针对性生产不同类型电影,满足不同的目标受众需求,提升意识形态内容传播的精准性。此外,也要强化电影字幕表述力。话语传播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语言交流的阻碍。在银幕上,则直观地体现为语言的叙事表达。因此,要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电影,运用符合本土化的习惯表达方式,帮助观众理解电影的内容,使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涵价值,提升电影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猜你喜欢
好莱坞影视文化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年味里的“虎文化”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谁远谁近?
好莱坞精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