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小东江滨水区驳岸景观更新设计

2022-10-31 09:28周仲伟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9期
关键词:官渡亲水挡墙

周仲伟 刘 康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1]。驳岸作为滨水区水域与陆地的过渡空间,水岸生态系统边缘效应尤为明显,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强,是城市滨水区优质的景观资源,驳岸的设计形式对于营造滨水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传统工程驳岸在建造过程中因过于注重防洪安全,未能很好兼顾驳岸动植物生长环境和生态景观的营造,常采用水泥砂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等不透水性材料建造,阻碍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破坏水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加之驳岸长期受河水冲刷、雨水侵蚀和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其水陆交界处的生物种类逐渐减少,水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 茂名市小东江滨水区驳岸景观现状

小东江发源于高州官庄岭下,纵贯茂名市区及茂南区6 个镇,到吴川瓦窑村汇入袂花江[2]。小东江茂名市区段自北向南流经保利东湾、大园桥、官渡桥、永久桥、竹园桥、高山桥、小东江桥和市第九中学,全长约4 500 m,河床最窄处约110 m,最宽处约160 m。小东江作为贯穿茂名市区唯一的天然河流,自20世纪90 年代起开始建设,历经2 次综合治理,现已成为市民户外休闲的重要场所,也是当地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滨水景观生态廊道。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踏勘、比较筛选等方法,对小东江驳岸类型、植物配置和景观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依据驳岸断面形式将其归纳为垂直式挡墙驳岸、斜式砼网驳岸和自然式驳岸3种类型,如表1 所示。

表1 小东江驳岸类型

1.1 垂直式挡墙驳岸

1996年,茂名市市政府对官渡桥~高山桥河段东西两岸驳岸进行截湾取直,采用水泥砂浆砌石材料修建约6 m 高的垂直式挡墙驳岸。整齐划一的驳岸断面有助于市区的防洪安全,但因驳岸顶面高于沿江路2 ~3 m,导致驳岸景观亲水性较差。2018 年,茂名市市政府对小东江开展二次改造,利用河漫滩局部回填土石方,增设6 ~10 m 宽、2 ~3 m高的二级平台,市民可沿原驳岸台阶或坡道步行而下近距离亲水,但原驳岸顶面和立面基本未作处理,二级平台景观效果仍不理想。

1.2 斜式砼网驳岸

高山桥~小东江桥河段东西两岸驳岸采用斜式砼网驳岸,其中该区段东岸驳岸坡度较陡峭,可利用空间较少,西岸驳岸坡度较平缓,附近存在较大面积闲置空间。斜式砼网驳岸挡墙基础为水泥砂浆砌石材料,护坡为素土材料,该区域的驳岸位于城南郊区,驳岸景观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影响人们近距离亲水。

1.3 自然式驳岸

城北郊区的保利东湾~官渡桥河段西岸和城南郊区小东江桥~市第九中学东西两岸驳岸均为自然式驳岸,附近村民利用驳岸闲置空间种植蔬菜,部分区域因常年遭受水流冲刷,迎水面出现坍塌现象。

2 驳岸景观存在的问题

2.1 驳岸结构与基质缺乏整体性设计

生态驳岸既要考虑传统工程驳岸防洪、护堤的基本功能,又要兼顾驳岸基质的生态效应,以形成一个水陆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小东江驳岸在结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过于考虑防洪安全需求,基质设计过程中仅关注局部水生植物的生长效果,对驳岸防护需求则缺少综合考虑,最终导致二者难以协调。

2.2 驳岸材质阻碍生态循环

自然状态下驳岸水陆交界处维系着正常的物质循环,该区域是水生动物筑巢、生长繁殖和避难的空间。开展驳岸施工应尽可能避免硬化工程,选用孔隙率较高的材料建造,种植具有净水作用的水生植物,减少驳岸工程建设对水陆交界处产生不良影响。官渡桥~高山桥河段东西两岸驳岸均采用水泥砂浆砌石材料建造而成,部分地段驳岸在维护过程中甚至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破坏了驳岸水陆交界处水生动物的正常繁衍,同时阻碍河水与地下水的正常循环。

2.3 驳岸景观整体效果有待提升

驳岸的平面布局、剖面形式、空间组织、植物配植和建造材料是驳岸景观效果的具体体现。小东江驳岸平面为单一线性布局,岸线缺乏多样性与趣味性;驳岸剖面形式生硬且呆板,未兼顾市民的亲水需求;驳岸空间节点较少,各空间组织未能充分考虑水域空间、驳岸活动空间和植物生长空间的交织融合;驳岸植物种类较少,植物配置未进行分层设计,缺少茂名地区植物特色;驳岸建造材料多为水泥砂浆砌石材料,透水性较差。

2.4 驳岸景观亲水性不佳

驳岸作为市民亲水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市民亲水需求,如近距离亲水、垂钓、沿河漫步和驻留观水等。官渡桥~高山桥河段东西两岸约6 m 高的垂直式驳岸,拉开了人与水亲近的距离,当人们试图近距离接触水体而靠近驳岸顶端的护栏时,易引发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无形中降低了亲水活动的品质。大园桥~官渡桥河段西岸驳岸、高山桥~市第九中学附近东西两岸的自然式驳岸均为素土基质,水位线附近土质稀软,耐冲刷性较差,因长期受水流冲刷而形成“空壳”现象,影响市民亲水安全。

3 驳岸景观更新设计原则

3.1 结构稳定性原则

驳岸的基本功能是引导水流的去向,同时承受来自水流的冲刷和背后土石方的压力,因此驳岸结构的稳定性成为驳岸景观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小东江驳岸景观更新设计应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同时需对驳岸现状及周边环境开展全面调研,分析岸坡的潜在威胁与崩塌形式,进行必要的结构稳定性、抗倾覆与抗滑坡验算,经科学论证后选择安全、经济适用的驳岸构造设计方案,以减少驳岸中的安全隐患[3]。

3.2 生态性原则

寻求既满足防洪需求,又具有生态功能的健康岸线是人类追求的目标[4]。生态驳岸具有可渗透性、增强水体的自净性、维持水陆之间生态系统平衡性等多种功能。

3.3 亲水性原则

亲水性原则是滨水空间活力营造设计的关键。滨水区是城市公共空间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方,要针对游水空间、戏水空间、观水空间和听水空间4 种不同形式的空间类型,研究人的亲水行为特点,进而合理设计亲水性景观设施,激发滨水空间景观活力[5]。

3.4 美观性原则

驳岸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线性景观,是城市印象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极具美学价值。驳岸景观设计应在遵循河流蜿蜒曲折的自然规律和美学原则基础上,结合环境特点合理开展驳岸平面纵向形态规划和横向断面设计,通过设计提升驳岸景观美感度。

3.5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要求从开展小东江滨水区驳岸景观更新设计方案之初、施工建设期间到后期维护和管理等全过程明确工程预算,力争在节约建设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兼顾项目工程质量要求和景观效果。

4 驳岸景观更新设计探索

4.1 种植池式垂直绿化驳岸

保利东湾~官渡桥河段东岸和官渡桥~高山桥河段东西两岸的原垂直式驳岸,可在驳岸立面和二级平台内侧地面加建种植池,以植物美化的方式遮挡裸露在外的水泥砂浆砌石材料,如图1所示。例如,选择在原驳岸立面3 ~6 m 处安装具有抗氧化功能的PP 树脂种植池,选择三角梅、爱之蔓、垂盆草等垂钓类植物种植。在二级平台内侧地面拆除局部铺装后下挖一定深度,再用水泥砖砌筑种植池,选择爬山虎、扶芳藤、牵牛花等攀爬类植物种植。针对驳岸二级平台植物配置单一的现状,可补种龙眼树、芒果树、荔枝树等乡土树种,既能丰富滨水空间植物景观层次,又方便市民遮阴纳凉。

图1 种植池式垂直绿化驳岸(来源:作者自绘)

4.2 叠石亲水斜式砼网驳岸

高山桥至小东江桥东西段的原斜式砼网驳岸,采取整体保留原有水泥砂浆砌石挡墙,同时对受损挡墙进行加固处理,以防止流水持续冲刷而影响挡墙结构稳定。在原挡墙顶面采用自然式叠石,形成不规则的种植池,选择性种植垂钓类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生长便可丰富挡墙立面效果,挡墙迎水处补种水生植物,如图2 所示。此外,利用斜式砼网驳岸护坡存在一定宽度的带状空间,种植观赏性较强的地被植物或小灌木,形成层次明显、高低起伏的植物景观,以稳固护坡土壤[6]。

图2 叠石亲水斜式砼网驳岸(来源:作者自绘)

4.3 植物生态护坡驳岸

保利东湾至官渡桥河段西岸,以及高山桥至茂名市第九中学河段东西两岸为原自然式驳岸,针对驳岸斜坡较长、冲刷程度较低、水流速度较慢的地段,可以依据原地形,将卵石或块石散铺于临水地带以减缓自然流水的冲刷,临水处可选种芦苇、三白叶、菖蒲等植物稳固边坡。

针对水流较大、腹地小、易受冲刷的地段,可在坡脚处采用天然块石结合多孔渗透性混凝土材料进行护岸或采用石笼网护岸,既有利于提高驳岸的抗冲刷能力,又有利于优化河流与岸基的水气交换和生物附着功能。临水处植物可依据水位的深浅种植不同的植物,恢复形成“陆生-湿生-水生”植物群落和向生态景观连续过渡,逐渐完善滨水空间的生态功能[7]。

5 结语

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建设结构稳定、生态且富有活力的城市滨水景观,实现水利防护与景观生态的有机结合,是城市滨水景观发展的方向。针对小东江滨水区驳岸的类型、植物配置和景观效果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技术,针对性提出驳岸景观更新设计的可行模式,以期改善传统驳岸景观设计的不足。

猜你喜欢
官渡亲水挡墙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挡墙平动模式下邻近长-短桩复合地基基坑土压力试验研究*
浅析下穿通道挡墙模板设计与施工技术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板加固高速病害挡墙的应用研究
古渡熙攘千帆竞 滇池北岸谱华章 守正创新强承载 起航奋进新中心——这里是官渡,这就是官渡
江心岛
昆明官渡古镇休闲旅游的发展研究
细雨中奔跑的官渡小鹿
高温引爆“亲水”经济
聚偏二氟乙烯亲水改性专利技术分析